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8 毫秒
1.
中医学的小儿变蒸学说孟玉荣(黑龙江齐齐哈尔医学院齐齐哈尔160041)关键词中医儿科,变蒸学说变蒸学说是论述小儿在婴幼儿阶段生长发育的学说,它起源于魏晋,流行于隋唐,在宋代以后被融入脏腑学说。变蒸是中医气化规律在儿科的描述,是特殊的气化规律。变蒸的思...  相似文献   

2.
变蒸释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变蒸的主要含义是,变化更易和温蒸体热。变蒸是小儿阶段性生长发育的生理现象,变蒸学说的建立有一定客观科学的依据。认为变蒸与“纯阳”学说有共通之处,变蒸期间的发热与小儿出牙有关,对于变蒸期间出现的症状应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3.
变蒸学说是中国古代医家用于说明婴幼儿生长发育期间出现的一系列生理现象的学说。本文对变蒸学说的源流、主要内容、争议作了阐述,并探讨了变蒸学说的意义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中医"变蒸学说"与现代医学"枢纽龄学说"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变蒸学说"与现代医学"枢纽龄学说"研究方法相似,所得结论相似,反映了婴幼儿的生长发育规律.深入研究二者关系,可以为临床预防和治疗小儿发育系统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变蒸是古代医家对婴幼儿生长发育现象的一种描述。中医古籍中虽无变蒸专书存世,却不乏变蒸的阐论。据存世文献记载可知,变蒸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得到长足发展,宋金元时期,变蒸不仅作为一种小儿理论出现,而且在小儿的护理以及临证实践中运用。遗憾的是明清以来,有关变蒸的研究没有大的突破,曾经亦出现过对变蒸持否定者。今日,对变蒸持有怀疑态度的医家亦不在少数。究其原因,文献研究不足是其中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对历代中医古籍中有关变蒸概念的梳理,阐释变蒸的具体含义、变蒸的本质所在,以期为变蒸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作一扎实的铺垫工作。  相似文献   

6.
谭峰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2,20(11):61-61,73
目的探讨中医变蒸学说的科学内涵及临床意义.方法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分析变蒸学说的基本内涵、观察周期、临床表现、症候处理、合理内核、局限性和重要地位.结果变蒸是婴幼儿时期个体心身发展发育变化的动态的过程,变蒸学说是纯阳学说、稚阴稚阳学说、三有余四不足学说和易寒、易热、易虚、易实学说的研究基础与共同核心.但在分辨生理病理与变蒸的周期数等方面有其局限性.结论变蒸学说是中医儿科基础理论的核心学说之一,其基本思想与现代心身医学是一致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重视和加强变蒸学说的研究,对于发展中医儿科学术,保持中医特色和优势,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从古到今小儿变蒸学说的具体内涵及现实意义,为发展小儿变蒸学说的临床价值作出探索。方法:对《小儿药证直诀》等前人著作中关于小儿变蒸学说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与现代国内外关于小儿生长发育的枢纽龄等内容进行比较而进行分析。结论:变蒸学说的重要作用是古代医家研究小儿身心发育的阶段性变化规律,从变蒸的本质看完全符合小儿从出生到岁半的生理进程。与现代医学相同,变蒸学说不仅仅表现在变蒸的时期有没有定时发热的现象,而更多地表现了儿童从量变到质变的生理过程。临床上应与其他疾病分别论治。  相似文献   

8.
变蒸与枢纽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阐述“变蒸”的意义,并与盖泽尔氏的“枢纽龄”比较,认为其基本观点、研究方法、观察结果都有相似之处,指出为提高我国人口素质,变蒸学说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心理学及婴幼儿智能发育角度来探讨变蒸学说,总结分析了历代变蒸学说中有关小儿智能发育的论述,从而揭示了小儿智能发育的规律,以及历史地域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变蒸”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变蒸”之说,散在于古医籍中,深究其概念、病因病机、临床症状,大抵与现代医学的小儿感冒类同,只不过先贤认为这种感冒,有一定的独特的规律性,且为婴儿生长发育过程之必需。现摘要说明如下。1概念 《景岳全书·小儿则》:“小儿变蒸者,以长血气也,变者,上气;蒸者,体热。”钱仲阳说:“变者,易也。小儿在母腹中乃生骨气,五脏六腑成而未全。自生以后,即长骨脉。脏腑之神志,自内而长,自下而上。故从生之日后三十二日一变蒸,即觉情志有异于前。何也?长意志脏腑故也。”明·王肯堂说:“变蒸者,阴阳水火蒸于血气而使。形体…  相似文献   

11.
试论中医学方证相应观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方证相应是指方与证的吻合性应用,即有是证则用是方。方证相应观的基本内涵包括方为证立、证以方名、方随证转三个方面,其临床应用具有增强辨证论治能力,扩大辨证论治范围,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等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补肺固肾辨证取穴治疗哮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收集的属肺肾两虚型哮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通过补肺固肾辨证治疗,对照组给予一般针灸治疗。结果:临床痊愈治疗组7例,对照组3例,通过补肺固肾辨证法给予治疗的患者,临床痊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补肺固肾辨证法采用中医传统辨证施治,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值得临床学习与探讨。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依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发病季节和特点,认为本病与温病有本质的区别,属于伤寒的范畴;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关于本病的诊疗方案中各试行版本描述的临床典型类型和非典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运用六经辨证进行了分析和方药推荐。为非典、MERS、流感、禽流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提供治疗参考。  相似文献   

14.
《黄帝内经》作为最古老以及最宏伟的医学经典书籍,其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的初步形成,为中医学理论奠定了基础,亦是对战国之前医学成就以及大量的临床医学成果进行一次归纳性的总结。《黄帝内经》对五脏热病的论述,内容丰富,散见于其他篇章,其中对肝热病的临床表现与治疗皆具有详细的记载,众多学者皆尊奉之为圭臬。“肝热病”属于脏腑热病其中的一种,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病情轻重情况难以分辨,临床辨证存在着较大难度。诸多中医学者对肝热病患者进行辨证与分析时多遵循《黄帝内经》提出的“肝热病者,小便先黄”的学术思想,可见《黄帝内经》理论对肝热病临床辨证指导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文章通过对中医相关古代文献进行全面地阅读、系统地整理、精准地梳理与分析,总结《黄帝内经》中关于“热病”的理论体系、“肝热病”的理论体系、肝脏的藏象特点、肝热病的病因、病机以及肝热病的临床表现,旨在能够全方面剖析出“肝热病”相关的生理本质、病理表现。文章为临床肝热疾病的诊疗提供详细的理论依据以及较具体临床表现,以帮助广大中医界同仁可将肝热病相关理论更准确地运用到临床诊治中,以便提高肝热病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15.
作者在总结多年诊治肝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三辨"治肝癌方略,即"辨证论治"、"辨病论治"和"辨症论治",我院以此理论为指导,在肝癌的治疗上滤清了思路,提高了疗效。文章主要从诊断与治疗的思路及辨治方法两大方面,阐述了中医药在肝癌治疗上的新思路新观点。  相似文献   

16.
胡冠书 《河南中医》2020,40(3):329-331
"发于阳""发于阴"指人体感受风寒之邪,阳经及其络脉乃至皮部出现以发热恶寒为代表的症状,阴经及其络脉乃至皮部出现以无热恶寒为代表的症状,疾病处于表证期。阳经受邪发热,阴经受邪无热,此为常;阳经受邪亦有不发热者,阴经受邪反有发热者,此为变。《伤寒论》第7条和第131条两处"发于阳""发于阴"含义相同,均为就表证而言。邪在皮毛经络,为感邪之初,病之始,故为"发"。"阳"指阳经及其络脉乃至皮部;"阴"指阴经及其络脉乃至皮部。从病程上看,处于表证期,即邪气入经以及入经之前;从病位上看,邪在体表、经络,无涉脏腑。相较而言,阳经表证更为明显,邪在络脉常已出现相应症状,从病之"发"到病之"衰",时间较长,所以说,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相似文献   

17.
天以“六六”之节,人以“九九”制会,是两种不同历史阶段所用历法的概括,其中“六六”之节源自远古以太阳一个运行周期分为五行十节的历法,其一节为六六三十六日;“九九”制会是对汉武帝时期《太初历》以月亮一个运行周期为29 43/81日,既朔策八十一分法的概括。今人对《黄帝内经》的理解常以王冰的注解为依据,然而王冰对“六六”之节的注解存在错算,对“九九”制会的注解模糊不清,对1000多年来后人理解《黄帝内经》的思想造成误导。本文旨在从古代历法角度探讨“六六”“九九”之意。  相似文献   

18.
金元四大医家之一李东垣代表作《脾胃论》,开创了疾病的内伤学说,奠定了脾胃学说的理论基础,其"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著名论点,理论内涵精辟丰富,受到后世医家的推崇和重视,"甘温除热"理论和所创的补中益气汤等方剂开辟了内伤发热治疗之蹊径。因此通过对《脾胃论》学术思想的深入研究,进而从中借鉴李东垣论治脾胃病的理法方药特点,从而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9.
《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源头和精髓,而《内经》则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及中医学的发展方向。针对目前中医学术界认为的"医易同源"结论提出质疑,从《内经》中较为重要的天人相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出发,与《周易》的学术思想一一对比,得出二者间存在较大差异,二者同源或许言过其实。  相似文献   

20.
田瑞曼 《河南中医》2012,32(2):134-135
《伤寒论》第176条曰:“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对于本条中的“里有寒”,历代医家颇多疑惑,错讹说较多,均需改动原文来自圆其说.笔者认为若从医理认识此条,并无疑问,仲景此处之“寒”并非与“热”对应之“寒”,而是指邪气,此“寒”字正是仲景重视医理的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