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微创穴位埋线疗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微创穴位埋线疗法对单纯性肥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对50例单纯性肥胖患者采用微创穴位埋线治疗后,参照疗效标准,观察减肥效果。结果:经过1~3个疗程的微创穴位埋线治疗后,有效率达90%。结论:微创穴位埋线疗法能够影响内分泌、抑制食欲、促进脂肪的代谢,持续作用明显,有治疗时间越长减肥效果越明显之优势,而且反弹率低,无需每日针灸,适应当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2.
由于麻醉、手术创伤等诸多因素影响,胃肠功能障碍是剖宫产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障碍对于产妇的早期康复及新生儿均有一定不利影响,因此,及早胃肠功能恢复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阅读近年来有关将中医药技术应用于围手术期治疗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文献,发现针灸作为主要的治疗方法显示出一定疗效,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针灸治疗方式多种多样,既能和西医联合应用,也可与中医药技术合并应用。目前主要的针灸方法包括体穴治疗(针刺疗法、电针疗法、经皮穴位电刺激、穴位敷贴、穴位按摩、穴位注射、穴位埋线、艾灸疗法等)、耳穴治疗(耳穴压豆、耳针疗法等)或多种方法联合应用,各种方式均有其独特优势。同时笔者发现,足三里穴具有疏通经络、调理气血、恢复脏腑功能及调和阴阳之功效,可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因此在针灸治疗选取穴位时多以足三里穴为主或联合其他穴位,且针灸在治疗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障碍方面具有操作简便、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等特点,在本领域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文章就针灸疗法治疗剖宫产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腹部手术后患者易发生胃肠功能紊乱,严重者可能引起肠梗阻、吻合口瘘等严重并发症,影响患者的康复。艾灸可以通过温和热力及药物作用,透过体表腧穴,经过经络传导,达到温经活络、温通补虚、调和气血的作用,从而促进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目前临床对于艾灸促进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较多,其中艾灸的方法、配合使用其他中医传统疗法、艾灸的穴位等方面多存在分歧。现就艾灸促进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电针联合穴位埋线与单纯电针或单纯穴位埋线治疗混合痔术后疼痛的疗效差异。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埋联合组、电针组、穴位埋线组,每组40例。3组均于术前30min进行干预,取穴均为长强、承山。分别采用电针联合穴位埋线、单纯电针和单纯穴位埋线镇痛。比较3组患者术后4h、12h、第3d、第7d疼痛强度评分,及术后24h内最大疼痛强度(24h Max)评分;术后24h内疼痛持续时间评分和术后7d服用止痛药尼美舒利的总量。结果:针埋联合组在术后各观察时点及术后24hMax评分、术后24h内疼痛持续时间评分、术后7d尼美舒利使用量方面,均明显优于其他两组(均P0.05);术后4h、12h及24h Max疼痛评分,电针组均优于穴位埋线组(均P0.05),而术后第3、7d的疼痛评分,穴位埋线组均优于电针组(均P0.05)。术后24h内疼痛持续时间评分电针组优于穴位埋线组(P0.05),术后7d尼美舒利使用量,穴位埋线组少于电针组(P0.05)。结论:电针联合穴位埋线用于混合痔术后镇痛疗效优于单纯电针或单纯穴位埋线。电针镇痛效果强,起效快,但是维持时间较短,穴位埋线镇痛缓慢而持久,两者结合能够充分发挥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5.
沈红芳 《新中医》2021,53(1):109-112
混合痔是常见的肛肠科疾病,目前临床上多采用手术干预治疗,术后疼痛是最多见、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影响患者恢复。从针刺、穴位埋线、穴位埋针、耳穴贴压、穴位敷贴、穴位按摩、穴位灸法、穴位注射等方面进行综述,中医穴位疗法利用针、药、手法等刺激相关的穴位,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调和人体阴阳从而缓解疼痛,且操作简便、安全、风险小,几乎无不良反应,治疗混合痔术后疼痛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长强、承山穴位埋线对混合痔术后疼痛的镇痛效果。方法将120例混合痔患者随机分为穴位埋线组和静脉镇痛组,观察2组术后疼痛始发时间及术后8 h、24h、48 h、3 d、7 d及首次排便时的疼痛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术后疼痛始发时间及术后8 h、24 h的疼痛强度,静脉镇痛组明显优于穴位埋线组。术后48 h、首次排便的疼痛强度,静脉镇痛组与穴位埋线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术后3 d、7 d的疼痛强度,穴位埋线组明显轻于静脉镇痛组。而静脉镇痛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穴位埋线组。结论在术后早期,静脉镇痛效果较好,但不良反应较多。而穴位埋线镇痛时间更长,且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临床疗效,为减肥人士提供参考。方法:选取43例单纯性肥胖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埋线前后患者的体重、腰围等指标,观察穴位埋线减肥的临床疗效。结果:埋线减肥总有效率达76.74%,超重、轻度肥胖、中度以上肥胖患者治疗无显著差异(P0.05),适合于不同程度的肥胖症患者,越肥胖者治疗效果越明显。结论:穴位埋线疗法有较好的减肥治疗效果,可帮助患者抑制食欲、促进脂肪代谢、调节内分泌,耗时短,简便易行,作用持久,易被患者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穴位埋线减肥6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对肥胖患者的影响。方法:通过对60例肥胖患者施用穴位埋线减肥后,依据疗效标准,观察穴位埋线减肥的效果。结论:穴位埋线疗法有较好的减肥作用,穴位埋线疗法能够影响内分泌、抑制食欲、促进脂肪的代谢,从而达到减肥效果。  相似文献   

9.
刘进 《中医临床研究》2013,(1):33-33,35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减肥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对52例肥胖患者实施穴位埋线减肥后,依据疗效标准,观察穴位埋线减肥的疗效。结论:穴位埋线疗法有明显的减肥效果,它能抑制胃壁功能、降低饥饿感、促进脂肪代谢、调整脏腑功能,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对直肠癌术后慢性疼痛的疗效。方法:笔者运用穴位埋线治疗1例直肠癌术后慢性疼痛患者,根据WHO疼痛标准等级来判断3个疗程后疗效。结果:穴位埋线3个疗程后患者疼痛等级由2级中度疼痛降为0级无痛。讨论:穴位埋线治疗直肠癌术后慢性疼痛,疗效显著,未出现不良反应和副反应,减轻患者痛苦,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长强、承山穴穴位埋线用于肛门病术后超前镇痛的效果及其对血清中β-内啡肽与一氧化氮含量的影响,探索穴位埋线超前镇痛减轻肛门病术后疼痛的可能机理。方法:将16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退出11例,2组均予混合痔外剥内扎术。穴位埋线组79例,术后采用长强、承山穴穴位埋线治疗;对照组78例予术后常规处理。记录2组痔术后患者疼痛程度的变化;利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临床疗效,记录疼痛持续时间。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手术前后2组患者外周血中β-内啡肽和一氧化氮的含量。结果:2组术后8、24、48、72、96、120小时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穴位埋线组患者的疼痛缓解程度优于对照组。疼痛持续时间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穴位埋线能缓解痔术后疼痛,缩短术后疼痛时间,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2组血清β-内啡肽、一氧化氮含量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能一定程度缓解痔术后疼痛的程度,调节血清中β-内啡肽和一氧化氮的含量,这可能是穴位埋线发挥治疗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对产后肥胖患者的影响。方法:通过对120例产后肥胖患者施用穴位埋线减肥后,依据疗效标准,观察穴位埋线治疗产后减肥的效果。结果:随访观察,显示效果满意,总有效率91.67%。结论:穴位埋线疗法针对产后肥胖有较好的减肥作用。穴位埋线疗法能够增强体质,调节内分泌、抑制食欲、促进脂肪的代谢,从而达到减肥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对长强、承山两穴位进行疼痛埋线干预在混合痔治疗后患者的镇痛效果。方法:将160例混合痔患者为按接诊时间随机分为穴位埋线组和静脉镇痛组,观察对比两组在术后的疼痛始发时间,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8h、24h、48h、首次排便时、术后3天及术后7天时的疼痛状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穴位埋线组患者术后疼痛始发时间明显晚于静脉镇痛组,术后不良反应少(P〈0.05),在术后8h、24h的镇痛效果比较中,静脉镇痛组镇痛效果好,但是在术后48h、首次排便时、术后3天及术后7天的疼痛效果比较上,穴位埋线组镇痛效果好(P〈0.05)。结论:混合痔手术早期,静脉镇痛效果好,穴位埋线镇痛时间长,不良反应少,比静脉镇痛更安全。  相似文献   

14.
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是最常见的腹部术后并发症。"肚腹三里留"为"四总穴歌"之一,首见于明代朱权《乾坤生意》。其理论认为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之合穴,胃腑之下合穴,善治肚腹诸疾。现代医家运用足三里穴位治疗手法众多,主要包括针刺、电针、灸法、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穴位敷贴、中频透药等,具有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小、操作便捷等优势。本研究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基于"肚腹三里留"理论,从足三里穴的认识、治疗手法、临床应用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足三里穴治疗胃肠功能疾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承山穴术前埋线实施超前镇痛缓解混合痔患者术中及术后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混合痔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埋线组、对照组各30例。埋线组取双侧承山穴,术前30min实施穴位埋线,对照组不予埋线处理。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定两组患者术中局麻药使用量、术后4、24、48、72、96h疼痛,记录镇痛药物使用情况。结果:埋线组术中局麻药使用量和术后4、24、48、72、96h测得的疼痛积分均小于对照组(P<0.01)。结论:穴位埋线超前镇痛能有效缓解混合痔术中、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评价穴位埋线治疗糖尿病前期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6例糖尿病前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进行糖尿病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穴位埋线,穴取双侧脾俞、胃脘下俞、肝俞、肾俞、足三里,每15天穴位埋线1次,共完成6次穴位埋线。从第2次治疗开始,每次治疗前记录患者上次穴位埋线后的术后反应类型及次数等,于治疗结束15 d后记录最后1次穴位埋线术后情况。于治疗前后及治疗结束6个月后对两组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餐后2 h血糖(2 hours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2h 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空腹胰岛素水平(insulin,Ins)及中医证候积分情况进行记录,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TC、TG、FPG、2h PG、Hb A1c均低于治疗前(均P0.05),且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Ins较治疗前变化幅度较小,且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时两组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治疗前,且低于对照组(均P0.05)。随访时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6.7%(33/4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30.2%(13/43,P0.05);随访时观察组总有效率下降到37.2%(16/43),对照组总有效率下降到25.6%(11/43,P0.05)。观察组患者埋线术后共记录18种术后反应,共出现168次,可分为5大类:饮食抑制现象相关的术后反应75次(44.6%),情绪异常相关的术后反应41次(24.4%),局部不适相关的术后反应23次(13.7%),全身不适相关的术后反应21次(12.5%),其他不适相关的术后反应8次(4.8%);术后反应高峰期在第2~3次穴位埋线术后。结论:3个月的穴位埋线治疗能改善糖尿病前期患者部分指标,但需长期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穴位埋线后可出现多种术后反应但不影响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电针足三里、穴位埋线、耳穴敷贴三种中医外治法对腹部术后患者睡眠质量、疼痛及伤口愈合的影响,优化腹部术后的快速康复的中医外治方式。方法:将入住广东省中医院外五科符合纳入条件的163例患者随机分为基础治疗组、电针足三里组、穴位埋线组及耳穴贴敷组,治疗7天,观察四组患者术后睡眠质量、疼痛及切口愈合情况。结果:术后30天各组睡眠情况均较术前改善,其中埋线组与耳穴组改善最显著(P0.05);术后7天各组疼痛评分(VAS)均较术前降低,电针组与穴位埋线组VAS改善最显著(P0.01);术后伤口愈合情况各组均较基础治疗组愈合良好。结论:中医外治法可促进腹部术后的快速康复,其中穴位埋线与耳穴贴敷对改善睡眠质量效果较优,电针足三里与穴位埋线对术后疼痛改善效果更为明显,中医外治法在促进腹部术后伤口愈合也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针刺疗法、电针疗法、灸法、穴位埋线、穴位注射、穴位贴敷等治疗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以期为临床更加合理地应用针灸疗法治疗术后胃肠功能紊乱提供参考和思路。  相似文献   

19.
胃肠动力改变、排空时间延长是腹部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其恢复的快慢直接影响着患者的饮食营养、术后生活质量和并发症的发生。单纯西药胃肠动力剂因有一定副作用不能广泛应用,中药汤剂因受术后禁食的影响也不能大量给药。探讨一种疗效好、副作用小、不受给药时间限制的治疗方法是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采用穴位埋线干预腹部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腹部手术患者,术后常出现腹胀、顽固性呢逆等临床症状。我们采用相应药物选择相关穴位进行穴位封闭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1新斯的明足三里穴位封闭治疗术后腹胀腹胀多因腹部手术后胃肠蠕动受抑制,使存留或咽下的空气滞留在胃肠道内而引起。不仅影响患者的睡眠和进食,增加患者痛苦,也不利于胃肠吻合口、腹壁切口的愈合,严重腹胀还可使隔肌上升,呼吸运动受限引起呼吸困难,放需及时处理。祖国医学有针灸治疗腹痛、腹胀的方法,足三里穴位专司腹部诸症,主治胃痛、腹胀、泄泻等,放素有“肚腹三里留”之说。新斯的明具有兴奋平滑肌、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