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吴威 《上海针灸杂志》2011,30(5):321-323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侧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偏瘫侧足内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康复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组治疗后Ashworth评分、Fugl-Meyer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积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Ashworth评分、Fugl-Meyer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组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等级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是治疗中风偏瘫侧足内翻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腕踝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方法:4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且所有患者改良Ashworth分级2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巴氯芬治疗,观察组实施针刺结合腕踝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四肢简化Fugl-Meyer(FMA)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及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腕踝针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3.
醒脑开窍法并夹脊刺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醒脑开窍针刺法并夹脊刺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符合标准的60例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治疗组30例,采取醒脑开窍针刺法并夹脊刺治疗;对照组30例,给予传统针刺法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前后上肢痉挛Ashworth张力评分、下肢痉挛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定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并夹脊刺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疗效确切,安全可行,患者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通过随机对比方法观察单纯调和阴阳法针刺和其配合早期拮抗肌群针刺干预中风偏瘫患者的肢体痉挛状态,探讨早期针刺治疗中风偏瘫肢体痉挛的临床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对60例中风偏瘫患者采用简单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共治疗4周后,观察其Ashworth评分、CSI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ADL—Barthel指数评分的变化。结果:上述四项评分在治疗4周后,治疗组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和对照组治疗后(P〈0.05);表明在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调和阴阳法针刺配合早期拮抗肌群穴位针刺与单纯调和阴阳法针刺对于脑卒中偏瘫均有疗效。与单纯调和阴阳法针刺组相比,其配合早期拮抗肌群穴位针刺对偏瘫肢体痉挛的发生和程度,疗效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拮抗肌火针疗法结合舌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传统针刺法)、舌针组、火针组(拮抗肌火针疗法)、火针加舌针组各30例。比较各组治疗前后及组间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评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各组治疗后较治疗前CSI评分均有显著降低,Barthel评分均有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火针加舌针组CSI评分较其他各组更低,Barthel评分较其他各组更高(P0.05);火针组与舌针组CSI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Barthel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火针加舌针组治愈率(70.00%)及总有效率(96.67%)均较其他各组显著升高(P0.05);火针组与舌针组治愈率(46.67,43.33%)及总有效率(80.00%,76.67%)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均较对照组(16.67%,53.33%)显著升高(P0.05)。结论:拮抗肌火针结合舌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综合复健与靳氏针刺法联用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 17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5例。对照组给予综合复健单用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靳氏针刺法辅助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NDS)评分、简化Fugl-Meyer评分、临床痉挛指数(CSI)量表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评分等变化。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4.12%显著优于对照组的76.47%(P0.05);两组治疗后NDS评分、CSI评分、简化Fugl-Meyer评分以及ADL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均P0.05),且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综合复健与靳氏针刺法联用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可有效促进受损神经功能和下肢功能恢复,减轻肢体痉挛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中风偏瘫后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中风偏瘫后肩痛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经络辨证针剌治疗,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中风偏瘫后肩痛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肩关节疼痛、上肢运动功能均明显改善(P〈0.01),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或P〈O.01)。结论:针刺治疗中风偏瘫后肩痛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MOTOmed重复性训练治疗中风后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痉挛偏瘫患者随机分配到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采用规范化的诊断和Ashworth痉挛状态量表、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定法、Fugly-Meyer评分法、Barthel分级测定评分法进行疗效判定,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MOTOmed重复性训练,对照组采用MOTOmed重复性训练进行治疗。结果:两组均能改善中风后痉挛偏瘫状态,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两组患者的Ashworth痉挛状态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Fugly-Meyer评分和Barthel分级测定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MOTOmed重复性训练能够明显降低中风后痉挛偏瘫患者的痉挛程度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有理论指导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寻治疗偏瘫痉挛状态的有效方法。方法:50例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运用芒针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26例(治疗组),与口服巴氯芬药物治疗24例(对照组)作比较,疗程均为6周。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肌张力评分差异大,肌张力降低明显;在降低肌张力、生活自理能力指数ADL提高与对照组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芒针治疗中风肢体痉挛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分期针刺对中风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对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我院神经内科或康复科中风偏瘫患者13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8例,治疗组采取分期针刺结合康复治疗,对照组采取传统针刺结合康复治疗.后期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同时应用简化Fugl-Meyer(FMA)进行肢体功能评定.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6%和88.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FMA积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积分均提高,和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性显著(P〈0.01),治疗组运动功能改善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治疗中风偏瘫患者,分期针刺较传统针刺能更好促进脑神经细胞的修复,促进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  相似文献   

11.
针刺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张桂波  杨玲  张倩 《上海针灸杂志》2010,29(10):636-637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药组(针刺配合盐酸氟西汀)及药物组(单纯口服盐酸氟西汀),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HAMD量表评分。结果两组均取得了一定疗效,针药组总有效率为93.3%,药物组为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治疗中风后抑郁症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风痰阻络型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风痰阻络型中风偏瘫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予中药汤剂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针刺治疗。观察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0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且治疗组在中医证候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针刺治疗风痰阻络型中风偏瘫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针刺夹脊穴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临床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针刺颈、腰部夹脊穴治疗中风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颈、腰部夹脊穴针刺法结合常规针刺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10d为1个疗程,共治疗4星期。结果治疗组对痉挛状态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能明显改善运动功能水平及生活自理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果表明针刺颈、腰部夹脊穴在改善痉挛状态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浮针配合电针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浮针配合电针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 120 例中风偏瘫肢体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 60 例。治疗组采用浮针配合电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电针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 30 d 后采用 Ashworth 量表评定肢体痉挛状态,采用简化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法评定肢体运动功能,采用改良 Barthel 指数(Barthel Index, BI)评定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结果:治疗后,治疗组 Ashworth 评分、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BI 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浮针配合电针可明显缓解偏瘫肢体的痉挛并且优于对照组。结论:浮针配合电针可有效地缓解脑卒中偏瘫的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浮针治疗中风后肩痛的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肩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浮针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岸肩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浮刺治疗中风后肩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戴梦圆  周敏亚  吴李秀  俞坤强  徐日 《新中医》2021,53(20):132-135
目的:研究浮针配合肌肉能量技术对卒中后痉挛性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84 例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非透明信封法将其分为2 组各42 例。对照组行浮针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肌肉能量技术治疗。治疗3 个疗程后,比较2 组临床疗效以及肢体功能。结果:研究组Fugl-Meyer 评定量表(FMA) 上肢评分、FMA下肢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Ashworth 评分、痉挛指数(CSI) 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总有效率研究组85.71%,显著高于对照组69.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浮针配合肌肉能量技术治疗卒中后痉挛性偏瘫能缓解痉挛,恢复肢体功能,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巨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观察组在醒脑开窍基础上采用巨刺法结合康复训练。结果:两组在Ashworth、CSI痉挛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评分指数方面,治疗后与治疗前评分比较均有显著提高(P〈0.01),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观察组显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巨刺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性偏瘫疗效明显,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拮抗肌群透刺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方法:将80例痉挛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均给予控制血压、血糖、调节血脂、防止血小板聚集、防治并发症、营养支持等基础治疗,并在此基础上分别配合拮抗肌群透刺治疗及常规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肌张力恢复总有效率及患肢运动功能、痉挛程度的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0%,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观察组治疗后FMA评分、CS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拮抗肌群透刺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中药与现代康复技术治疗中风偏瘫患者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Bobath法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刺及中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痉挛状态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的Ashworth痉挛分级疗效、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评分、Fugl-Meyer评分状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结合中药与现代康复技术对改善中风偏瘫痉挛状态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1年1月-2013年4月收治的190例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95例,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采取中医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FMA与 BI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显著(P〈0.01),但观察组较对照组上升更为明显,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显著(P〈0.01)。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2.63%,对照组为73.68%,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对于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采取中医针刺治疗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痉挛程度、运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