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惠毅  闫曙光  周永学 《陕西中医》2013,(11):1556-1558
目的:探讨乌梅丸及其拆方对UC大鼠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以SD大鼠为研究对象,采用大承气汤灌胃+TNBS灌肠诱导UC形成,通过乌梅丸拆方给药,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VIP、SP的表达,测算胃残留率和小肠推进率。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VIP升高,SP降低,胃残留率升高,小肠推进率降低,有显著性(P<0.01),灌胃给药后,全方组、寒热并用组、温热组大鼠结肠组织VIP降低,SP升高,胃残留率降低,小肠推进率升高,补益组大鼠结肠组织VIP降低,SP升高,有显著性(P<0.01)。结论:乌梅丸能抑制肠黏膜VIP的表达,促进SP表达,降低胃残留率,提高小肠推进率,通过促进大鼠胃肠功能恢复对溃疡性结肠炎起到治疗作用,温热组药物为该方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主要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电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模型大鼠胃及小肠中胃促生长素(Ghrelin)和Ghrelin酰基转移酶(Ghrelin O Acyltransferase,GOAT)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夹尾刺激法构建FD大鼠模型,将18只F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药物组和电针组,以正常大鼠为对照组,每组6只,药物组采用西沙必利(0.02 g/m L)进行灌胃治疗,电针组采用电针刺激治疗。观察各组大鼠的日常表现并计算其胃内残留率和小肠推进率;采用qRT-PCR检测各组大鼠胃及小肠组织中Ghrelin和GOAT mRNA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胃及小肠组织中Ghrelin和GOAT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和药物组FD大鼠的活动量增加,进食量增加,毛发逐渐恢复光泽柔顺,且电针组大鼠的状态改善更为明显;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和药物组FD大鼠的胃内残留率明显减少(P0.01),且电针组大鼠减少得更为明显(P0.01);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和药物组FD大鼠的小肠推进率明显升高(P0.01),但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大鼠相比,模型组大鼠胃及小肠中Ghrelin和GOAT mRNA以及蛋白的表达明显下调(P0.01);与模型组大鼠相比,电针组和药物组大鼠胃及小肠中Ghrelin和GOAT mRNA以及蛋白的表达明显上调(P0.01);与药物组相比,电针组大鼠胃及小肠中Ghrelin mRNA以及胃中GOAT蛋白表达量显著上调(P0.01)。结论:电针可有效调控FD大鼠胃及小肠中Ghrelin和GOAT的表达,改善FD大鼠的胃肠消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半夏厚朴汤加减对腰椎骨折后大鼠胃肠动力的影响,并基于ICC探讨该方对腰椎骨折后大鼠胃肠动力影响的作用机制。方法 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半夏厚朴汤高、中、低剂量组以及莫沙必利组(为避免实验过程中动物死亡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每组增加2只SD大鼠,故实际操作中每组12只雄性SD大鼠,共72只SD大鼠),造模后第2天给予相对应药物灌胃(空白组、模型组予0.9%氯化钠注射液灌服),连续灌胃10 d。处死动物前予自制半固体营养糊检测大鼠胃残留率和小肠推进率,取大鼠空肠组织按免疫组化要求染色并观察其空肠的病理结构及c-kit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残留率明显升高、小肠推进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半夏厚朴汤低、中、高浓度、西药组大鼠胃残留率均明显降低、小肠推进率显著升高(P0.05);与西药组比较,半夏厚朴汤低、中浓度组大鼠胃排空、小肠推进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半夏厚朴汤高浓度组差异性显著(P0.05)。病理切片HE染色后显示,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空肠黏膜上皮大量坏死脱落,并伴有炎细胞浸润,而半夏厚朴汤组低、中、高3个剂量组的病理变化逐渐减轻;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空白组、西药组空肠腺体细胞高表达c-kit蛋白,半夏厚朴汤组c-kit蛋白表达亦明显增高,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半夏厚朴汤加减能促进腰椎骨折后大鼠的胃肠动力,同时促进其空肠组织恢复表达c-kit蛋白,这可能是该方调节大鼠胃肠动力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人参败毒散调控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Unc-51样激酶1(AMPK/ULK1)自噬通路抑制溃疡性结肠炎小鼠黏膜屏障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柳氮磺胺吡啶肠溶片组(西药组),人参败毒散高、中、低剂量组。通过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50%乙醇诱导UC模型,西药组(0.3125 g·kg-1)、人参败毒散高、中、低剂量组(31.2、15.6、7.8 g·kg-1)灌胃2周后,检测结肠组织病理学改变;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腺苷酸活化蛋白(AMPKα)mRNA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紧密连接蛋白中闭合蛋白(Occludin)、紧密连接蛋白蛋白-2(Claudin-2)、自噬标志蛋白p62、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B(LC3B)及AMPK/ULK1通路磷酸化蛋白p-AMPK、p-ULK1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结肠损伤评分明显上调(P<0.05),AMPKα mRNA表达明显下调(P<0.05),p-AMPK、p-ULK1、Occludin蛋白水平及LC3Ⅱ/Ⅰ明显下调(P<0.05),而p62、Claudin-2蛋白水平明显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人参败毒散高、中、低剂量组的结肠损伤评分下降,AMPKα mRNA明显上调,p-AMPK、p-ULK1、Occludin蛋白水平及LC3Ⅱ/Ⅰ上升,而p62、Claudin-2蛋白表达下降,以人参败毒散中剂量组干预效应最明显(P<0.05)。结论 人参败毒散可抗肠道黏膜屏障损伤,以人参败毒散中剂量组疗效最佳,其机制可能与激活AMPK/ULK1自噬通路有关,通过加速LC3Ⅰ向LC3Ⅱ转化,促进p62降解,从而改善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Claudin-2功能,修复肠道机械屏障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溃结灵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结肠黏膜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抑制蛋白(IκB)-α蛋白表达的作用,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法制作UC大鼠模型,大鼠随机分为以下6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溃结灵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阳性药柳氮磺胺吡啶(SASP)组。治疗10天后处死大鼠取结肠组织,采取免疫组化(IHC)法检测IκB-α的阳性细胞表达率。结果:模型组结肠黏膜IκB-α蛋白阳性细胞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溃结灵高剂量组结肠黏膜IκB-α蛋白阳性细胞表达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溃结灵使TNBS法UC大鼠模型结肠黏膜IκB-α蛋白阳性细胞率明显降低,这可能是其治疗UC作用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6.
郝宗艳  李欣  李玲 《新中医》2017,49(5):1-2
目的:观察大黄素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大鼠的促胃肠动力作用及对胃肠激素的影响。方法:雄性8周龄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大黄素组、西药组,每组8只。除正常组外,其他各组采用适度夹尾刺激法对大鼠进行造模。模型组及正常组大鼠灌胃蒸馏水,大黄素组和西药组分别给予大黄素、多潘立酮灌胃。7天后测量各组大鼠小肠碳末推进率,测定血清胃动素(MTL)和前列腺素E2(PGE2)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黄素组、西药组大鼠体质量和MTL水平显著较低;模型组大鼠胃残留率显著升高,碳末推进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大黄素组大鼠MTL和PGE2水平显著升高,胃残留率显著降低,碳末推进率显著升高;西药组胃残留率显著降低,碳末推进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西药组比较,大黄素组大鼠MTL和PGE2水平升高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大黄素具有一定促胃肠动力作用,可能与提高胃动素有关,同时因其可提高PGE2水平,具有潜在的胃黏膜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四磨汤口服液对胃肠运动功能障碍模型大鼠胃残留率、小肠推进率及结肠P物质(SP)的影响.方法:6f)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四磨汤口服液高、中、低剂量组以及西药组,按夹尾法配合饥饱失常法造模后给予相应药物灌胃,检测半固体营养糊在体内的胃残留率和小肠推进率,按免疫组化要求染色并观察sP的阳性面积。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残留率明显升高以及小肠推进率显著降低(P〈0.05);四磨汤口服液高剂量组较模型组大鼠胃残留率降低、小肠推进率增加(P〈0.05);模型组结肠SP表达水平较空白组显著降低(P〈0.05);四磨汤口服液高剂量组与西药组结肠SP阳性表达均较模型组增高(P〈0.05)。结论:夹尾法配合不规则喂养可导致大鼠胃肠运动紊乱,四磨汤口服液能促进胃肠运动障碍模型大鼠胃肠蠕动功能的恢复,能够增高胃肠功能障碍大鼠兴奋性神经递质SP的表达,可能是其调整胃肠运动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健脾益肠散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CD40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健脾益肠散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CD40分子蛋白和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健脾益肠散高、中、低剂量组和西药组(柳氮磺吡啶组);采用TNBS/乙醇法制备UC大鼠模型;灌胃相应药物21 d后,免疫组化、Western blot和RT-PCR法分别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中CD40的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CD40的蛋白和mRNA表达较空白组显著升高(P 0. 01)。各给药组均可不同程度地降低结肠CD40蛋白和mRNA的表达(P 0. 05或P 0. 01),且以健脾益肠散高剂量最为明显,而健脾益肠散中剂量与柳氮磺吡啶比较差异不显著(P 0. 05)。结论:健脾益肠散对UC肠黏膜的免疫保护可能与降低CD40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TOR激动剂及其抑制剂在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夹尾刺激法构建FD大鼠模型,将24只造模成功的F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mTOR激动剂+电针组(激动剂组)和mTOR抑制剂+电针组(抑制剂组),以正常大鼠为对照组,每组6只,电针组大鼠采用电针刺激治疗,激动剂组和抑制剂组大鼠分别腹腔注射L-leucine(0.45 g/kg)和rapamycin(1 mg/kg)后再进行电针刺激治疗。观察各组大鼠的日常表现并计算其胃内残留率和小肠推进率;采用qRT-PCR检测各组大鼠胃及小肠中胃促生长素(Ghrelin)和mTOR mRNA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胃及小肠中pre-Ghrelin和磷酸化p-P70S6K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抑制剂组大鼠的体能状态恢复得最好,胃内残留率最小,小肠推进率最大,其次为电针组和激动剂组。与电针组相比,激动剂组大鼠胃及小肠中Ghrelin mRNA、胃中pre-Ghrelin蛋白的表达显著下降(P0.05),而其胃及小肠中mTOR mRNA和p-P70S6K蛋白的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抑制剂组大鼠胃中pre-Ghrelin蛋白的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而其胃及小肠中mTOR mRNA和p-P70S6K蛋白的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结论:mTOR激动剂可降低电针治疗FD的效果,而mTOR抑制剂可有效增强电针治疗FD大鼠效果。  相似文献   

10.
杜群  李红  王汝俊  李燕舞  巫燕莉  王建华 《中药材》2008,31(7):1016-1018
目的:观察溃结灵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结肠粘膜IKK-α蛋白表达的作用,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法制作UC大鼠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六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溃结灵低、中、高剂量组、SASP阳性对照组。治疗10 d后处死大鼠取结肠组织,采取免疫组化(IHC)法检测IKK-α的阳性细胞表达率。结果:模型组结肠粘膜IKK-α蛋白阳性细胞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溃结灵中剂量组结肠粘膜IKK-α蛋白阳性细胞表达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溃结灵高剂量组和SASP阳性对照组结肠粘膜IKK-α蛋白阳性细胞表达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溃结灵使TNBS法UC大鼠模型结肠粘膜IKK-α蛋白阳性细胞表达率明显降低,这可能是其治疗UC作用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黄连水煎液对正常状态和脾虚状态大鼠胃肠平滑肌运动的影响,为临床用药提供动物实验依据。方法将80只清洁级SD健康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正常黄连高、中、低剂量组,脾虚模型组,脾虚黄连高、中、低剂量组,每组10只。脾虚各组采用利血平腹腔注射法建立脾虚证大鼠模型,共造模14 d,正常各组常规饲养。造模结束后,正常和脾虚黄连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灌胃5,2.5,1.25 g/kg黄连水煎液,正常组和脾虚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灌胃,均持续14 d。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计算大鼠胃排空率和小肠推进率;体外分离大鼠胃窦、回肠平滑肌细胞,计算胃窦、回肠平滑肌细胞收缩率。结果正常黄连各给药组大鼠从给药第2周开始出现嗜睡、少动,饮食量减少,整体精神状态不佳。脾虚各组大鼠于造模第2周出现典型的懒动、眯眼、嗜睡、食量下降等现象;脾虚黄连各给药组大鼠从给药第2周起虚弱、蜷缩、眯眼和弓背现象明显减轻,整体状态好于脾虚模型组。造模及灌胃期间,各组大鼠体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正常黄连各给药组大鼠胃残留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均0.05),正常黄连中剂量组小肠推进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脾虚模型组大鼠胃残留率和小肠推进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均0.05);脾虚黄连高、中剂量组大鼠胃残留率和小肠推进率均明显低于脾虚模型组(P均0.05),脾虚黄连小剂量组胃残留率和小肠推进率均有降低趋势,但与脾虚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脾虚黄连高、中剂量组胃窦平滑肌细胞收缩率均明显低于脾虚模型组(P均0.05),脾虚黄连低剂量组回肠平滑肌细胞收缩率明显高于脾虚模型组(P0.05)。结论一定剂量黄连水煎液能够抑制正常大鼠胃肠运动功能,改善脾虚状态大鼠的胃肠功能紊乱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健脾益肠散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TNF-α、NF-κBp65的影响。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柳氮磺吡啶组和健脾益肠散高、中、低剂量组各10只;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法复制UC大鼠模型;给药21 d后,ELISA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TNF-α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组织NF-κBp65阳性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TNF-α水平和结肠组织NF-κBp65阳性表达均较正常组明显增加(P<0.01);健脾益肠散高剂量组TNF-α水平和高、中剂量组NF-κBp65阳性表达均较模型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健脾益肠散高剂量组上述指标的变化与柳氮磺吡啶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但明显优于其低剂量组(P<0.05)。结论:健脾益肠散对UC肠粘膜免疫的保护作用可能与降低外周血TNF-α水平及结肠组织NF-κBp65的阳性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健脾益肠散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HSP70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健脾益肠散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结肠组织热休克蛋白70(HSP70)蛋白和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健康SPF级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2组,正常组和造模组;造模组采用二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法复制UC大鼠模型;待复制模型成功后将造模组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模型组、柳氮磺吡啶组(0.3 g·kg~(-1))以及健脾益肠散高、中、低剂量组(204,136,68 g·kg~(-1)),每组10只;灌胃相应药物21 d后,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状态和结肠黏膜组织损伤情况,免疫组化、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分别检测大鼠结肠组织中HSP70的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黏膜损伤评分显著升高(P0.01),HSP70蛋白和mRNA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结肠黏膜损伤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各给药组均可增加结肠组织HSP70的蛋白和mRNA表达(P0.05,P0.01),其中以健脾益肠散高剂量组最为明显(P0.05,P0.01)。结论:健脾益肠散可能通过促进HSP70的表达而达到对UC大鼠结肠黏膜的免疫保护,从而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健脾益肠散对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Toll样受体4(TLR4)的影响。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健脾益肠散高、中、低剂量组和柳氮磺吡啶组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均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法复制UC大鼠模型;给药21d后,观察各组大鼠给药前后的体质量变化,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血清TLR4水平和结肠组织TLR4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大鼠体质量增长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健脾益肠散高、中剂量组能明显促进UC大鼠体质量增长(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TLR4水平和结肠组织TLR4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健脾益肠散高剂量组TLR4水平和高、中剂量组TLR4蛋白表达均较模型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健脾益肠散高剂量组对TLR4的影响与柳氮磺吡啶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但明显优于低剂量组(P0.05)。结论健脾益肠散对UC肠粘膜免疫的保护作用可能与降低TLR4水平及其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电针不同穴位对功能性腹泻(FD)模型大鼠胃窦、结肠中五羟色胺7受体(5-HT7R)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对FD大鼠胃肠运动的调节机制及经穴脏腑相关性。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足三里组、阴陵泉组、阴谷组,每组8只。连续14 d用束缚+冷刺激+饮食失节的复合病因法制备FD大鼠模型。模型复制成功后,足三里组、阴陵泉组、阴谷组大鼠给予相应穴位电针干预30 min,强度0.5 mA,1次/d,共7 d。计算各组大鼠粪便含水量并按Bristol分级进行粪便性状评分,测定胃内残留率、小肠推进率,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胃窦、结肠中5-HT7R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胃窦、结肠中5-HT7R mRNA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粪便含水量、粪便性状评分、小肠推进率均明显升高(P0.01),胃内残留率降低(P0.01),胃窦、结肠组织中5-HT7R蛋白和mRNA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足三里组、阴陵泉组大鼠粪便含水量、粪便性状评分、小肠推进率均明显降低(P0.01,P0.05),胃内残留率明显升高(P0.01),胃窦与结肠中5-HT7R蛋白和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阴谷组比较,足三里组、阴陵泉组大鼠粪便含水量、粪便性状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P0.05),胃内残留率升高(P0.01),胃窦中5-HT7R蛋白和mRNA、结肠中5-HT7R蛋白表达降低(P0.05);足三里组小肠推进率降低(P0.05),结肠中5-HT7R mRNA表达降低(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阴陵泉"能改善FD模型大鼠的症状,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胃窦、结肠组织的5-HT7R蛋白和mRNA的表达有关,且该作用具有一定的穴位特异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otis,UC)大鼠模型结肠黏膜泛素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变化,并探讨溃结灵对其的作用,进一步揭示溃结灵防治UC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法复制UC大鼠模型并进行不同剂量药物干预。采用逆转录PCR方法检测结肠黏膜泛素基因表达,Elisa方法检测结肠黏膜泛素蛋白的表达。结果:模型组泛素基因相对表达量高于正常组(P0.05);溃结灵中、低剂量组泛素基因相对表达量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泛素蛋白相对表达量高于正常组(P0.05);溃结灵中、低剂量组泛素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于模型组(P0.01,P0.05)。结论:溃结灵对TNBS法UC大鼠模型结肠黏膜泛素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均有下调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为通过抑制IκB-α的泛素化降解,从而抑制NF-κB的活化,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线粒体自噬及PTEN诱导激酶1(Pink1)/E3泛素连接酶(Parkin)信号通路探讨柴胡疏肝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SD大鼠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柴胡疏肝散组、阳性药物组(多潘立酮),每组10只。正常组大鼠不予造模,其他各组采用夹尾刺激法制备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模型,每次造模结束后,正常组及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柴胡疏肝散组和多潘立酮组则分别用柴胡疏肝散(4.8 g·kg-1)及多潘立酮(4.5 mg·kg-1)灌胃。造模用药28 d后取材,检测每组大鼠胃排空率及小肠推进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胃窦组织损伤情况;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胃间质细胞(ICCs)超微结构;免疫荧光共定位法观察细胞色素C氧化酶(COX Ⅳ)与Parkin的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PHB2、Pink1、Parkin、USP30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排空率及小肠推进率均明显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柴胡疏肝散对夹尾应激大鼠脑和胃GASR mRNA和CCK-AR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柴胡疏肝散组,每组10只,采用慢性夹尾刺激方法制作慢性应激模型,分别给予生理盐水、柴胡疏肝散水煎剂灌胃,共4周.观察其一般情况及胃组织学变化,并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大鼠脑和胃组织胃泌素受体(GASR)mRNA和胆囊收缩素受体A(CCK-AR)mRNA的表达.结果 ①模型组出现了抑郁和消化不良行为表现, 而柴胡疏肝散组则较不显著;②模型组胃黏膜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糜烂和炎症反应,而柴胡疏肝散组则较轻;③模型组大鼠胃和脑组织上的GASR mRNA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有显著升高(均P<0.05),柴胡疏肝散组则较模型组有显著降低(均P<0.05).模型组大鼠胃组织CCK-AR mRNA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柴胡疏肝散组较模型组有显著降低(P<0.05).结论 柴胡疏肝散能改善慢性应激抑郁和消化不良行为,其机制可能与其能减低脑和胃组织GASR mRNA表达和减低胃组织CCK-AR mR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大鼠胃排空、自噬标记物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及自噬信号通路分子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的影响,探讨电针改善FD胃肠动力障碍的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组、抑制剂组、电针+抑制剂组,每组8只。采用多因素应激干预法建立FD模型。电针组电针双侧"足三里"穴,每日1次,连续7d;抑制剂组大鼠予以Compound C腹腔注射(20mg/kg),每日1次,连续7d;电针+抑制剂组大鼠予以Compound C腹腔注射和电针干预。检测各组大鼠胃内残留率、小肠推进率;Western blot法检测胃窦组织酪氨酸激酶受体(c-kit)、LC3-Ⅱ/Ⅰ、自噬基因Beclin 1、磷酸化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p-AMPK)、磷酸化自噬相关蛋白1(p-ULK1)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内残留率升高,小肠推进率降低(P<0.01),胃窦中的c-kit表达明显降低,LC3-Ⅱ/Ⅰ、Beclin 1、p-AMPK、p-ULK1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抑制剂组、电针+抑制剂组大鼠胃内残留率降低,小肠推进率升高(P<0.05,P<0.01),胃窦中的c-kit表达明显升高,LC3-Ⅱ/Ⅰ、Beclin 1、p-AMPK、p-ULK1表达明显降低(P<0.01);与抑制剂组比较,电针组、电针+抑制剂组大鼠胃窦中的c-kit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P<0.01),LC3-Ⅱ/Ⅰ、Beclin 1表达明显降低(P<0.05),p-AMPK、p-ULK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结论:电针"足三里"能够改善FD大鼠胃肠动力障碍,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AMPK/ULK1信号通路进而抑制Cajal间质细胞过度自噬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柴胡疏肝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柴胡疏肝散组和益生菌组,每组6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予改良夹尾激惹法复制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模型。造模同时,正常组及模型组予生理盐水10 ml/(kg·d)灌胃,柴胡疏肝散组予柴胡疏肝散水煎液9.6 g/(kg·d)灌胃,益生菌组予益生菌水溶液0.945 g/(kg·d)灌胃,每天2次,连续4周。4周后检测各组大鼠胃排空率与小肠推进率,HE染色观察大鼠胃窦及十二指肠组织病理学变化,16s rDNA高通量基因测序法分析大鼠的肠道菌群变化,并且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十二指肠带状闭合蛋白1(ZO-1)和咬合蛋白(Occludin)的表达,并对肠道菌群与ZO-1、Occludin蛋白表达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各组大鼠胃窦组织结构层次清晰,腺体结构规整,胃组织黏膜光滑,未见糜烂、溃疡等病理改变。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十二指肠组织肠绒毛明显减少或萎缩,杯状细胞排列紊乱,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大鼠胃排空率及小肠推进率、十二指肠组织中ZO-1、Occludin蛋白表达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