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方证对应是中医历代医家创立的经验传承体系,和辨证论治一样,是中医临床处方用药重要的指导原则之一。本文以李东垣治疗内伤发热名方升阳散火汤为例,从方源、方义、方证、方药、临床运用五个方面对之进行了方证解析,并阐述了阴火的病机及祛风药在升阳散火汤中运用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升阳散火汤是李东垣益气升阳理论的代表方,均可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脾胃气虚证。然各方运用症状轻重、证机、治法却略有不同。文章总结认为:补中益气汤,气虚程度较重,证属脾胃气虚,清阳下陷,热不显,治疗重在补中升阳;升阳益胃汤,气虚程度较前轻,证属脾胃气虚,湿热中阻,湿热兼见,治疗偏于祛湿清热;升阳散火汤,气虚程度最轻,证属脾胃气弱,气郁化火,内热明显,治疗偏于升散郁火。  相似文献   

3.
迁延不愈的午后低热症,临床以阴虚证最为多见,但有滋阴清热,补阴养血治法不效者,应注意气虚发热证可能性。升阳散火汤是李东垣"甘温除热"法的代表方剂,目前被用治多种临床疾病。导师推崇名家名方,临床运用颇有心得,疗效突出。苗青主任医师通过辨证应用升阳散火汤治疗顽固性低热案例1则,根据火郁发之的理论,以补中气、升阳气、散火郁为法,临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益气升阳法由李东垣首创,李氏认为脾胃病多因脾阳不足引起.通过以升阳散火汤、升阳益胃汤、升阳除湿汤3个升阳类方为代表,试述在益气升阳这一总治法下,3方在主治特点、主治症状、主治证型、药物组成等方面的区别和联系,进一步掌握李东垣益气升阳大法的深刻内涵和不同升阳方在临床运用中的微著区别,有助于指导临床正确合理的运用3个益气升...  相似文献   

5.
杨俊锋  裴晓华 《河南中医》2020,40(3):360-362
《兰室秘藏》是李东垣的代表著作之一,贯穿了李东垣的内伤脾胃学说论点,其中《疮疡门》章节记载了外科疮疡的方药。李东垣认为,在临床治疗中应以脾胃为本,首当顾护脾胃元气。李东垣重视脾胃与营卫关系,和营通经,故化瘀消滞是必不可少的治法。元气亏虚与湿热内蕴同时存在,是李东垣阴火论的一个重要病机,也是阴火证的一个类型。湿邪易阻滞气机,故湿邪内蕴,易蕴而成火,故当在补益脾胃,顾护元气基础上,辅以泻火燥湿解毒。李东垣认为,阴火为患,应升阳开郁发散阴火。痈疽疮疡为有形之病,为邪气结聚所成,消肿软坚散结为重要治疗方法。李东垣辨病而治,将连翘作为治疗疮疡的一味专药,并根据疮疡发生的部位、分属经络,采用分经论治。李东垣运用风药,既用其升阳散火之功,也作为引经报使之用,进而设立了针对不同病位疮疡的方剂:散肿溃坚汤、升阳调经汤、连翘散坚汤、内托羌活汤、内托黄芪汤、白芷升麻汤等。  相似文献   

6.
升阳散火汤为李东垣创制,根据“火郁发之”治则组方,主治中气不足,阴火内伏,阳气抑郁病症。文中列举医案4则以印证。  相似文献   

7.
升阳散火汤的临床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崎  龙家俊 《江苏中医》1995,16(2):34-35
升阳散火汤为李东垣创制,根据“火郁发之”治则组方,主治中气不足,阴火内伏,阳气抑郁病症。文中列举医案4则以印证。  相似文献   

8.
益气升阳理论是李东垣脾胃学说的核心理论,其着眼于脾胃,立足于升降,取法于阴阳。李东垣基于该理论提出了"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的益气升阳治法,并随证制方创制了补中益气汤、清暑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升阳散火汤、清燥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调中益气汤等益气升阳的名方,在治疗现代脾胃病及其他疾病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浅谈升阳散火汤的临床应用方本荣(绍兴市中心血站312000)毛水泉(绍兴市中医院312000)升阳散火汤创于李东垣所著的《脾胃论》,原文为:“治男子妇人四肢发热,肌热,筋痹热,骨髓中热,发困,热如燎,扪之烙手。夫四肢属脾,脾者土也,热伏地中,此病多因...  相似文献   

10.
陈宽厚 《新中医》2015,47(2):306-307
升阳散火汤由防风、升麻、葛根、白芍、独活、羌活、人参、柴胡、生甘草组成,出自李东垣《脾胃论》,立方依据于"火郁发之"之理论。李东垣创造性地将"火"分为阴火、阳火,并创立阴火论,升阳散火汤中所涉及之火即为阴火,由脾胃虚陷所致。笔者谨守病机之旨,以升阳、散火、补中为基本治则,在临床中治疗多种疑难疾患,颇感应手,兹举隅如下。1发热案张某,男,36岁,2011年8月20日初诊。自诉发热1月余,初因贪凉饮冷,后即出现身热,手足尤甚,烦躁、测体温38℃左右,血常规未见异常,曾输注头孢噻肟钠、病毒唑、  相似文献   

11.
升阳法是李东垣治疗脾胃疾病的主要方法,通过风药与补益药相配伍,达到益气升阳的目的。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病位主要在脾胃,涉及肝、肾,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主要病机为脾虚气滞,升降失和,应以升阳法益气升阳,调畅气机。升阳法主要有升阳益胃法、升阳除湿法、升阳散火法、升阳补气法、升阳解郁法、升阳补肾法等,升阳益气法适用于中气下陷证,代表方为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法适用于脾胃气虚,湿热内停证,代表方为升阳益胃汤;升阳散火法适用于脾胃虚弱,火郁卫表证,代表方为升阳散火汤;升阳除湿法适用于脾胃虚弱,清阳下陷,湿浊内盛证,代表方为升阳除湿汤;升阳解郁法适用于肝郁不升证,代表方为升肝舒郁汤;升阳补肾法适用于肾虚精陷证,代表药物为补肾填精药物配伍益气健脾、辛散升阳之品,临证可根据患者主要证候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2.
李东垣为脾胃学说的创始人,金元四大家之一,其开创的脾胃内伤学说,强调脾胃在人体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独树一帜的治疗方法和学术思想至今临床疗效卓著。升阳散火汤为其代表方剂之一,主治中焦火郁症,其症根本病机为脾胃气虚,因虚致郁,郁而发热。升阳散火汤的使用体现了对于脾胃的顾护。方中对于风升药和引经药的配合使用极为巧妙,治疗方法尤其体现了李氏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的治疗思想。历经后世医家的补充发展而臻致完备,临床应用灵活广泛,包括诸多高发病症,疑难病症,如慢性疲劳综合征、白血病等,临床均取得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金元医家李东垣在学术上重视人身胃气 ,倡“脾胃为血气阴阳之根蒂”。凡饮食劳倦每致脾胃升降失常 ,形成“谷气下流 ,阴火上冲”的内伤病证。处方用药力主甘温药充沛元气 ,风药鼓蕴升阳 ,寒凉药微泻阴火。其特点体现在所著《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三书中所冠“升阳”二字十七方中 ,兹探析如下。1 选药广泛 组方精巧“升阳十七方”系指升阳补气汤、升阳顺气汤、升阳汤、升阳益血汤、补气升阳和中汤、升阳除湿汤、升阳泻湿汤、升阳散火汤、升阳祛热和中汤、升阳调经汤、调经升阳除湿汤、升阳举经汤、升阳柴胡汤、升阳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升阳散火汤进行拆方研究,探讨全方及其拆方对慢性疲劳模型小鼠的抗疲劳作用.方法 将ICR小鼠平均分成空白组、模型组、升阳散火汤组、补虚组、升阳散郁组.采用复合应激因素复制慢性疲劳模型,以小鼠的体质量、悬尾及力竭游泳实验进行疲劳行为学评价,观察小鼠线粒体超微结构及其线粒体动力学相关蛋白MFN1、OPA1、DRP1的变化.结果 各组小鼠体质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给药15 d补虚组力竭游泳时间最长(P<0.05),给药30 d升阳散火汤组力竭游泳时间最长(P<0.01);给药15、30 d均为升阳散火汤组悬尾静止时间最短(P<0.05).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模型组小鼠骨骼肌线粒体形状不规则;升阳散火汤组骨骼肌线粒体最接近正常组.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MFN1、OPA1、DRP1表达水平均显著下调(P<0.05,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OPA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1),MFN1蛋白表达水平有上调趋势;升阳散火汤组、升阳散郁组DRP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0.01),补虚组DRP1蛋白表达水平下调(P<0.05).结论 复合应激所致疲劳模型小鼠骨骼肌会出现线粒体结构的损伤;升阳散火汤整方抗慢性疲劳的效果最佳,可能是与保护线粒体结构,调节线粒体动力学相关.  相似文献   

15.
李东垣认为脾胃是人身气机升降的枢纽。脾主升,把水和精微之气,上输心肺,流布全身;胃主降,糟粕秽浊从阴窍而出;一升一降,使人体气机生生不息。所以东垣主张升清降浊,以调理脾胃,而升清降浊两者中,主要方面又在于升清。李氏认为许多疾病(包括五官科疾病)的发生,与脾阳不升有密切关系。故创立了不少以升阳为主的方剂,如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升阳除湿汤、升阳散火汤、升阳补气汤等,都以升发脾阳为宗旨。  相似文献   

16.
李东垣在治疗内伤病的过程中常常运用风药,其治疗中气下陷诸证,多在补益中气的基础上加用风药,以升提下陷之气,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治疗阴火证,以甘温益气升阳药配大量风药,以发越内外之郁火,代表方剂升阳散火汤;治疗脾胃气虚,湿邪内困诸证,采用益气利湿药配合风药,以化解内外之湿邪,代表方剂升阳除湿汤。  相似文献   

17.
<正>痤疮是常见皮肤病,又称"肺风粉刺""酒刺""粉刺""暗疮""青春痘"等。痤疮是由于内有火热壅盛,不得发散,郁久化毒,波及血分而成。但痤疮亦有脾胃气虚,火郁于内而成,往往使用野菊花、紫花地丁、黄芩、黄连等苦寒或甘寒之品按照清热之法收效不佳,临床多忽视。而升阳散火汤是李东垣"火郁则发之"的名方,其升阳散火之法能治疗许多脾胃内伤病症,并有广泛的应用,如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和研究近20年李东垣《脾胃论》益气升阳方剂的资料,总结出李东垣《脾胃论》益气升阳方剂的治法:1)治湿二法,包括益气升阳燥湿、益气升阳除湿;2)治火三法,包括益气升阳散火、益气升阳泻火、益气升阳,甘温除热;3)治胃三法,包括益气升阳益胃、益气升阳强胃、益气升阳温胃;4)治中三法,包括益气升阳补中、益气升阳和中、益气升阳调中;5)其他治法,包括益气升阳、温经散寒;益气升阳、泻风热。  相似文献   

19.
在李东垣之前已有关于阴火的名词,阴火论是李东垣对脾胃内伤学说的延伸,故专论其阴火论理论之涵。阴火的病因与六淫外感以及饮食、起居、劳役、七情内伤有关,病机要点在于元气不足,气火失调,由此而致脾胃气虚,阴火以乘;谷气下流,肾之阴火上冲;营气虚少,心之阴火炽盛以及肝、肺阴火内生。阴火之证乃内伤热中证,其治法以"益气升阳,甘温除热"为主,兼以泻火、散火,代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和升阳散火汤。李东垣阴火论对后世有较大影响,至今仍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东垣所创升阳散火汤,为治内伤发热的名方。然而此深达"火郁发之"之旨的名方不仅仅用于内伤发热。本文介绍了笔者运用此方治疗咽喉疼痛、口腔溃疡、腹泻等症的临床体会,进一步总结了应用此方的指征,说明此方实乃治疗土衰火郁的良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