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不同腧穴配伍防治应激性胃溃疡的效应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不同腧穴配伍防治应激性胃溃疡的效应规律,寻求防治应激性胃溃疡的较佳腧穴配伍。从合募配穴和俞募配穴治疗胃腑病的理论依据、实验研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合募配穴适用于急症、热证、腑病,俞募配穴更适用于治疗慢性胃腑疾病;合募配穴(足三里配中脘)防治应激性胃溃疡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基于合募配穴法、采用电针天枢穴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2年12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及住院的慢性功能性便秘患者35例,采用电针双侧天枢穴配双侧上巨虚穴进行治疗,1次/d,每周5次,连续观察治疗4周。结果:35例中显效13例,有效1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8.57%。结论:基于合募配穴法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结合文献计量学分析特定穴治疗卒中后便秘临床取穴规律。方法:通过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建立文献数据库,应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和关联规则分析,深入了解临床发表文献情况,总结特定穴取穴规律。结果:本研究纳入107篇文献,110首腧穴处方。从文献计量学发现2002年后针灸治疗卒中后便秘的临床研究逐渐增加,发表形式以期刊论文、硕士论文为主,期刊论文中,以非核心期刊论文居多,治疗方式主要是针灸、电针、温针灸。特定穴使用较高的前8穴位为天枢、上巨虚、中脘、足三里、气海、支沟、关元、大肠俞,以足阳明胃经、任脉、足太阳膀胱经使用较多。特定穴使用较多的是募穴,其次是五腧穴、下合穴。关联规则分析发现穴位配伍中使用最多的是天枢穴,2个穴位配伍中发现天枢与上巨虚、足三里、气海、中脘、支沟使用较多,穴位关联性较强,天枢与上巨虚、足三里配穴为募合配穴;天枢与大肠俞配穴为俞募配穴,3个特定穴使用频次最高的是天枢-足三里-上巨虚。结论:针灸治疗卒中后便秘发表文献质量普遍不高,特定穴在临床多用配穴,以募穴、五腧穴、下合穴使用较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俞募配穴、合募配穴对大肠腑病时何种配穴更为有效,为临床治疗大肠腑病提供部分实验依据。方法:32只Wistar鼠完全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模型组、天枢上巨虚组、天枢大肠俞组,对其结组织肠损伤进行评分、检测其血清NO、MDA含量的变化。结果:(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NO、MDA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NO、MDA含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与天枢大肠俞组比较,天枢上巨虚组血清NO、MDA的含量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俞募配穴、合募配穴对大肠腑病均有一定治疗作用,其中以合募配穴效应较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基于电针天枢穴采用合募及俞募配穴法对慢性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9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电针天枢穴配合双上巨虚治疗;对照组给予电针天枢穴配合双大肠俞治疗,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4周后评价临床疗效。并于治疗结束后第4、12周进行随访。结果:治疗组治疗4周后总有效率88.57%,对照组总有效率88.2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结束后第4、12周随访情况比较:两组在粪便性质、排便时间、排便频率3个症状方面差异有显著性( P<0.05)。结论:电针天枢穴联合合募及俞募配穴法均是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的有效治疗方法,两者近期疗效相当,但远期疗效合募配穴法优于俞募配穴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索针刺治疗卒中后便秘的临床取穴规律。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电子数据库关于针刺治疗卒中后便秘的相关临床文献,运用Excel表格建立数据库,并对提取穴位处方信息进行描述统计分析,运用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使用Apriori算法进行腧穴关联分析,运用IBM SPSS 22.0软件对高频腧穴进行系统聚类分析。结果纳入文献80篇,涉及腧穴86个,使用频次最多的腧穴为天枢穴,其次为中脘、足三里、气海、上巨虚、关元、支沟、大肠俞等,最常用的经脉为足阳明胃经与任脉,挖掘出30组具有较高相关性的腧穴,并将高频腧穴系统聚类为6类。结论针刺治疗卒中后便秘取穴具有一定规律,多为局部取穴、循经取穴,腧穴配伍包括合募配穴、俞募配穴、远近配穴等,为临床针刺治疗卒中后便秘的取穴、配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合募配穴对应激性胃溃疡(SGU)大鼠血清及胃组织氧化应激及炎性反应相关指标Toll样受体4(TLR4)、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核转录因子κB抑制蛋白α(IκB-α)的影响,探讨合募配穴预防SGU的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组和合募配穴组,每组9只。采用束缚-水浸应激法建立SGU大鼠模型。造模前10 d,合募配穴组予以电针"中脘""足三里"(2 Hz, 0.6 mA),10 min/次,阳性药组予以奥美拉唑溶液(20 mg/kg)灌胃,两组均隔日干预1次,共10 d。肉眼及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胃黏膜的形态、计算溃疡指数(UI)和病变积分;TBA法和比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和胃组织中丙二醛(MDA)、髓过氧化物酶(MPO)、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水平;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胃组织中TLR4、MyD88、IκB-α蛋白的相对表达量。结果:空白组大鼠胃黏膜层光滑完整,细胞排列整齐,未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和炎性细胞浸润。模型组大鼠胃黏膜上皮结构破坏,可见大量黏膜上皮细胞死亡及炎性细胞浸润。阳性药组和合募配穴组胃黏膜损伤和炎细胞浸润程度较模型组轻。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UI及胃黏膜病变积分显著升高(P<0.05),血清和胃组织中MDA含量、MPO活性显著升高(P<0.05),GSH-Px活性显著降低(P<0.05),血清中TNF-α、IL-6含量显著增加(P<0.05),胃组织中TLR4、MyD88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IκB-α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阳性药组与合募配穴组的UI及胃黏膜病变积分显著降低(P<0.05),血清和胃组织中MPO活性显著降低(P<0.05)、GSH-Px活性显著升高(P<0.05),血清中TNF-α、IL-6含量显著降低(P<0.05),胃组织中MDA含量和TLR4、MyD88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减少(P<0.05)、IκB-α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5);合募配穴组血清TNF-α的含量低于阳性药组(P<0.05)。结论:合募配穴预电针可保护SGU大鼠的胃黏膜组织,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抗炎和调节TLR4/MyD88/IκB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针刺曲池、上巨虚、天枢及大肠俞对空肠和远端结肠运动的调节作用,在此基础上探索穴位间配伍的协同及拮抗效应,为临床腧穴配伍提供相关的实验依据.方法:20只SD大鼠,用水囊测压技术和多导电生理记录系统记录正常大鼠空肠和远端结肠的运动.单穴选取曲池、上巨虚、天枢、大肠俞,穴位配伍分别选取曲池+上巨虚、天枢+大肠俞、曲池+大肠俞、曲池+天枢、大肠俞+上巨虚、天枢+上巨虚.随机选取单穴或组穴,进行针刺操作,捻转行针1min,施平补平泻手法,频率约2Hz,记录针刺前后肠运动的改变.结果:1)针刺单穴对空肠运动的影响:针刺曲池、上巨虚增加了空肠的运动波幅(P=0.011,P=0.003);针刺天枢降低空肠的运动波幅(P=0.000);针刺大肠俞对空肠的运动波幅没有明显影响.针刺组穴对空肠运动的影响:针刺曲池+上巨虚使空肠的运动波幅增加(P=0.009),但并不表现出明显的协同效应;针刺天枢+曲池、天枢+上巨虚及天枢+大肠俞均使空肠的运动波幅降低(P=0.000~0.001),组穴之间并不表现出明显的拮抗作用,配穴中天枢对空肠的抑制具有同神经节段的优势调节作用.2)针刺单穴对远端结肠运动的影响:针刺曲池、上巨虚、天枢及大肠俞均增加了远端结肠的运动频率和波幅(P=0.000~0.039).针刺组穴对远端结肠运动的影响:针刺曲池+上巨虚、曲池+天枢增加了远端结肠的运动频率和运动波幅(P=0.050,0.000);针刺大肠俞+上巨虚、曲池+大肠俞远端结肠运动的波幅增加(P=0.002,0.07).只有曲池+上巨虚对结肠的运动表现为协同作用,其余穴位配伍均未出现明显的协同作用.结论:针刺曲池、上巨虚、天枢、大肠俞对空肠、远端结肠的调节作用不同,单元穴位为抑制效应,集元穴位为促进作用.穴位之间的组合作用不是单穴作用的简单相加.本研究中配穴对空肠没有明显的协同或拮抗效应,而对于远端结肠,集元配穴(曲池+上巨虚)有协同作用,与大肠俞有关的配穴对于运动频率调节有拮抗作用,在节段相近的配伍中,与天枢有关的配穴对于运动幅度调节有相互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便秘的腧穴配伍规律。方法检索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数据库,根据文献纳入、排除标准选择文献,并提取文献基本信息、干预措施、穴位处方等信息建立便秘针刺处方数据库,采用频次统计、复杂网络分析、关联规则方法分析针刺治疗便秘的腧穴配伍规律。结果纳入文献415篇,提取针刺处方415个,复杂网络拓扑结构分析发现天枢、上巨虚、足三里、支沟、大肠俞、中脘、关元、次髎、气海、百会、太冲、合谷、大横、三阴交、脾俞、照海、太溪、承山、肾俞为针刺治疗便秘的核心节点。关联规则分析示核心腧穴组合为天枢、上巨虚、足三里、支沟和大肠俞。结论针刺治疗便秘多用配穴,多远近配穴,多胃经穴,多用募穴、五腧穴和下合穴,天枢、上巨虚、足三里、支沟和大肠俞为其核心腧穴组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整理中国知网近十年针灸治疗功能性腹泻的文献,探讨针灸治疗功能性腹泻的临床用穴规律。方法 :电子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中针灸治疗功能性腹泻的文献,总结针灸治疗功能性腹泻选穴规律。结果:纳入的35篇文献中,出现频次较高的腧穴有天枢、足三里、关元、中脘、脾俞、肾俞、大肠俞、气海、三阴交、上巨虚等;穴位配伍方面,出现频率最多的腧穴配伍组合有足三里、天枢配伍,足三里、关元配伍,天枢、关元配伍,中脘、天枢配伍,关元、天枢、足三里配伍,足三里、脾俞配伍等。结论:近十年来针灸治疗功能性腹泻以天枢、足三里、关元、中脘、脾俞、肾俞、大肠俞等为主要穴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不同腧穴配伍针刺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普通级健康家兔42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俞穴组、募穴组、合穴组、下合穴组、合募俞下合穴配穴组,每组6只。除模型组与空白组外,均采用不同腧穴针刺治疗。比较各组效果。结果:针刺后较针刺前各组首粒黑便时间减少,24h大便粒数增多,24h大便质量增加,各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募俞下合穴配穴针刺治疗功能性便秘疗效更显著,值得进一步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采用电针胃的合募穴,观察合募配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协同作用。方法 将6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下合穴组、募穴组、合募配穴组,均每日1次,每星期5次,连续观察治疗4星期。分别于治疗前后填写尼平消化不良指数(NDI)和总体疗效评价。结果 治疗后合募配穴组总有效率为100.0%,募穴组为90.0%,下合穴组为90.0%,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合募配穴组总有效率为100.0%,募穴组总有效率为90.0%,下合穴组总有效率为85.0%,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3组症状指数(NDSI)、生活质量指数(NDLQ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NDSI、NDLQ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合募配穴、下合穴、募穴均能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症状,但合募配穴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查阅针灸治疗腹泻文献,探索其用穴和治疗方法的规律。方法:以针灸、针刺、电针、灸法、穴位贴敷、腹泻、泄泻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上检索近11年来针灸治疗腹泻临床文献,进行分析。结果:检索到相关文献共计112篇,符合要求的文献50篇。经分析天枢、足三里应用频次最高,配穴以大肠的募穴天枢与大肠的背俞穴大肠俞所组成的俞募配穴,胃经合穴足三里与大肠募穴天枢所组成的合募配穴,大肠的募穴天枢,大肠的背俞穴大肠俞,胃经的合穴足三里所组成的合募俞配穴最为常见,治疗方法以温针灸、灸法、电针疗法最为常见。结论:温针灸和灸法是治疗腹泻的常用和有效方法;俞募配穴、合募配穴、合募俞配穴为治疗腹泻的常见配穴方法;天枢、足三里是治疗腹泻出现频次最高的穴位,可作为针灸治疗腹泻基础方,并随症选穴。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刺激大肠合募俞配穴(天枢、大肠俞、曲池、上巨虚)对功能性肠病(便秘、腹泻)两种不同状态的临床疗效,为探索针刺对治疗功能性肠病的双向调节作用机制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筛选60例符合相应纳入标准的功能性肠病患者(便秘组30例、腹泻组30例),左右交替针刺单侧天枢、大肠俞、曲池、上巨虚,采用20Hz电流、连续波刺激30 min,第1~2周每周治疗5次,第3~4周每周治疗3次,连续4周,共做16次治疗。于治疗前、治疗第2周末、治疗完成后(第4周末)、治疗结束后1月随访时,分别记录患者周排便次数、大便性状评分、心理状态评估(SAS、SDS),并对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经治疗后,便秘组和腹泻组的周排便次数、大便性状、SAS、SDS得到显著改善,其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4周与同组治疗4周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与治疗前比较,其差异仍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不论对便秘还是腹泻,电针大肠合募俞配穴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针刺对功能性肠病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并且其效应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应激性胃溃疡在合募配穴针刺干预下机体内氧化-抗氧化平衡系统的变化,及其是否通过TLR4/NF-ΚB通路起作用。方法选用雄性SD大鼠40只,适应饲养3d后,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组(雷尼替丁)、合募配穴组(中脘配伍足三里),每组9只大鼠。依据束缚-水浸造模方法造模。阳性药物组给予雷尼替丁溶液灌胃干预,合募配穴组进行针刺干预。干预7d后进行造模并处死。组织取材后应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胃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的IL-6、TNF-α含量、同时检测胃组织中SOD、MDA的含量。采用Westblot法检测胃组织中的TLR4、MyD88和NF-ΚB表达情况。结果 (1)光镜下可见,同模型组和阳性药物组相比,合募配穴组胃粘膜组织形态更接近于空白组。(2)各组大鼠血清中IL-6,TNF-α检查结果: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P0.05,存在显著差异;阳性药组与空白组相比,P0.05,有显著差异;合募配穴组与模型组相比,均P0.05,统计结果存在差异。(3)各组大鼠胃组织中SOD,MDA检查结果: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P0.05。阳性药组同模型组相比,SOD表达量提高,MDA表达量降低。合募配穴组同模型组相比,SOD增长较明显,MDA表达量下降。(4)模型组同空白组相比,TLR4等蛋白表达明显,合募配穴组同模型组相比,血清中TLR4等蛋白显著降低。结论合募配穴(中脘配伍足三里)对恢复应激性胃溃疡大鼠模型氧化-抗氧化平衡重构有积极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治疗应激性胃溃疡。足三里配伍中脘可能是通过TLR4/NF-ΚB信号通路影响SU大鼠氧化-抗氧化平衡重构。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技术总结临床针灸治疗糖尿病便秘及糖尿病腹泻的经脉、腧穴选择特点及规律。方法:收集20年来关于针灸治疗糖尿病便秘及糖尿病腹泻等糖尿病胃肠疾病的临床文献,运用Excel建立针灸临床处方数据库,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因子分析,应用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在分别总结糖尿病便秘及糖尿病腹泻的临床用穴特点及规律的同时,比较它们之间差异。结果:纳入的关于针灸治疗糖尿病便秘的文献有24篇,针灸治疗糖尿病腹泻的文献有16篇,针灸治疗糖尿病胃肠疾病的文献有12篇;针灸治疗糖尿病便秘及糖尿病腹泻的选穴均以足三里、天枢为主,所选腧穴的经脉均分布于任脉、胃经、膀胱经、脾经上;通过因子分析发现,在针灸治疗糖尿病便秘中,可分为支沟、中脘-气海-神阙-关元、上巨虚-足三里-天枢3个公因子,而在针灸治疗糖尿病腹泻中,则分为足三里、脾俞-肾俞-胰俞、中脘-神阙-关元-气海-天枢3个公因子;在腧穴配伍的关联规则分析中发现,针灸治疗糖尿病便秘及糖尿病腹泻的腧穴配伍均以足三里-天枢的配伍使用频次最多。结论:针灸治疗糖尿病便秘及糖尿病腹泻在经脉和腧穴的选择规律上存在一致性,该研究为针灸治疗此两种疾病的临床及基础研究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和分析针灸治疗便秘经穴规律,为临床针灸治疗便秘优化方案提供参考。方法:检索自2011年至2015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所有针灸治疗便秘的文献。结果:纳入分析的文献共55篇,用穴47个,统计得出使用频次最多的腧穴为天枢、上巨虚、足三里、大肠俞等;在所选用经脉中以胃经、膀胱经、任脉、脾经为主;特定穴中选用募穴、下合穴、合穴以及背俞穴最多。结论:针刺治疗便秘疗效肯定,安全无副反应,以胃经、膀胱经、任脉及脾经腧穴最常用;多以俞募合配穴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筛选治疗UC活动期较佳的俞穴处方,以探讨电针天枢不同配穴对溃疡性结肠炎(UC)结肠黏膜形态学的影响。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天枢组、电针天枢+中脘组、电针天枢+上巨虚组、电针天枢+中脘+上巨虚组。冰乙酸灌肠造模。观察各组大鼠的结肠黏膜损伤情况、组织学及超微结构变化。结果模型组黏膜损伤较重,各电针治疗组黏膜损伤较轻,与模型组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良性改变。从组织学评分来看,正常组和天枢+中脘+上巨虚组与模型组相比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1);天枢组、天枢+中脘组、天枢+上巨虚组与模型组亦有显著差异(P〈0.01或0.05)。结论电针天枢不同配穴对UC大鼠结肠黏膜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以天枢、中脘、上巨虚三穴配伍疗效最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不同机体状态下穴位配伍效应的变化,探究腧穴配伍对效应方向及效应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成年SD大鼠,运用胃球囊内压测量方法,观察在胃运动正常、兴奋、抑制状态下,电针(刺激参数为3 mA,2/15 Hz)天枢组、天枢配上巨虚组、天枢配曲池组、天枢配大肠俞组(每组每种状态为10只大鼠)对调节胃运动效应的差异.结果 电针天枢单穴在3种胃运动状态下均为抑制效应(变化百分率分别为-15.83±1.80、-13.95±4.35、-21.30±2.75),兴奋状态下的效应量最高;天枢穴与曲池、上巨虚、大肠俞配伍后,其效应量均降低,3种状态3种组合的9种情况下,7种情况的效应量较单穴效应量的差异(78%)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天枢穴与不同部位腧穴的两两配伍对胃运动的调节呈现拮抗作用.结论 电针刺激不同状态下的天枢穴均呈现抑制效应,机体状态可影响效应量,并不影响效应方向;天枢穴与上肢、下肢、背部穴位配伍,对调节胃运动均呈现拮抗作用,这一作用也不受机体状态影响.  相似文献   

20.
姜小英 《陕西中医》1997,18(8):365-365
<正> 胃肠道疾病属临床常见病,医药大法虽多,然病势缠绵,常有反复。笔者尝试运用脐周三穴四针治疗,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治疗方法 1 取穴 ①中脘:胃之募,腑之会,有调理胃肠的作用,治疗各种胃肠疾病;②天枢:大肠之募,能调理气血,通肠导滞,治疗肠腑疾病;③关元:小肠之募,任脉、足三阴之会,又为强壮要穴,有培肾固本,补气回阳之功,可治疗一切虚损之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