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7 毫秒
1.
目录     
【 教育研究 】
“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成效及建设经验的思考
………………………………………………………………………………刘京丽 郝东明 王淑敏 等(1)
比较中药学结合分段考评方式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研究…………………………………………李杨(4)
中医药院校双语教学的文献分析与评述…………………………………………………任荣政 丁年青(7)
“教”与“不教”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探究………………………………………………李忠萍(11)
国内期刊针灸推拿专业本科教育研究的现状分析……………………………陈骥 梁繁荣 吴曦 等(15)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研究芍药内酯苷、芍药苷对环磷酰胺致血虚小鼠的补血作用及机制. 方法: 采用环磷酰胺法复制小鼠血虚模型,灌胃芍药内酯苷、芍药苷单体提取物,检测小鼠外周血象、胸腺与脾脏指数及分离血清检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细胞介素-3(IL-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比较二者的补血作用及机制. 结果: 芍药内酯苷30 mg·kg-1与芍药苷30 mg·kg-1均能升高白细胞数(P<0.01);芍药内酯苷30 mg·kg-1与芍药苷30 mg·kg-1均能升高红细胞数(P<0.01,P<0.001).芍药内酯苷30 mg·kg-1的胸腺指数明显升高(P<0.01),芍药苷30 mg·kg-1的胸腺指数则无升高作用,二者相比,芍药内酯苷优于芍药苷(P<0.05);芍药内酯苷15 mg·kg-1的胸腺指数明显升高(P<0.01),芍药苷15 mg·kg-1的胸腺指数无升高作用,二者之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芍药内酯苷30 mg·kg-1(P<0.01)、芍药内酯苷15 mg·kg-1(P<0.05)、芍药苷30 mg·kg-1(P<0.01)与芍药苷15 mg·kg-1(P<0.05)均能升高GM-CSF的含量.芍药内酯苷30 mg·kg-1与芍药苷30 mg·kg-1均能升高IL-3(P<0.001).芍药内酯苷30 mg·kg-1与芍药苷30 mg·kg-1均能降低TNF-α(P<0.01),二者相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芍药内酯苷优于芍药苷. 结论: 芍药内酯苷和芍药苷能够通过机体的免疫调节作用对抗环磷酰胺导致的血虚状态,且芍药内酯苷对造血负向调控因子的作用更强,与芍药苷协同发挥作用,是白芍养血柔肝功效的重要成分.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伏康树树皮化学成分。 方法: 采用反相硅胶、正相硅胶、Sephadex LH-20 等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常数及波谱数据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 结果: 从伏康树中分离并鉴定了14个化合物,分别为3-OAc,Δ7,bauerenyl acetate(1),β-谷甾醇(2),伏康京碱(3),8-hydroxy-6-methoxy-3-pentylisocoumarin(4),voacristine(5),voacamine(6),22E,24R-5α,8α-epidioxyergosta-6,22-dien-3β-acetate(7),voacristinehydroxyindolenine(8),voacryptine(9),熊果酸(oleanolic acid)(10),β-香树脂醇(β-amyrin)(11),(22E)-3β-羟基-5α,8α-桥二氧麦角甾-6,22-二烯(12),豆甾-4-烯-6β-羟基-3-酮(13),棕榈酸(14)。 结论: 除化合物 3,5,6,9 外,其余10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1,4,7,12,13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为从该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的第1个香豆素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4.
李胜华 《中草药》2014,45(10):1373-1377
目的 研究鼠曲草Gnaphlium affine全草化学成分。方法 运用多种色谱技术分离鼠曲草全草中黄酮苷类成分,采用波谱技术和理化性质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鼠曲草全草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methoxyphenol1-O-α-L-rhamnopyranosyl-(1→6)-O-β-D-glucopyranoside(1)、3',5-dihydroxy-2-(4-hydroxybenzyl)-3-methoxy- bibenzyl(2)、大黄素甲醚(3)、松柏醛(4)、木犀草素-4'-O-β-D-葡萄糖苷(5)、款冬二醇3-O-棕榈酸酯(6)、白桦脂酸(7)、伞形香青酰胺(8)、对羟基桂皮酸甲酯葡萄糖苷(9)、valene-1(10)-ene-8,11-diol(10)、longumoside A(11)、大海米菊酰胺K(12)、槲皮素-3-O-芸香糖基-7-O-葡萄糖苷(13)、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基-(1→6)-[(6'-O-咖啡酸)-β-D-葡萄糖苷](14)、毛蕊花苷(15)。结论 化合物11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得到,化学物2368131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薜荔Ficus pumila的干燥花序托进行化学成分研究,为其质量控制提供物质基础。方法 采用硅胶色谱柱、Sephadex LH-20色谱柱、ODS色谱柱及制备HPLC等技术方法分离并纯化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 结果 从广王不留行95%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了2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芦丁(1)、山柰酚3-O-α-L-鼠李糖 (1→6)-β-D-葡萄糖苷(2)、异槲皮苷(3)、槲皮苷(4)、二氢山柰酚5-O-β-D-葡萄糖苷(5)、二氢山柰酚7-O-β-D-葡萄糖苷(6)、maesopsin 6-O-β-D-glucopyranoside(7)、开环异落叶松脂素 9-O-β-D-葡萄糖苷(8)、绿原酸(9)、原儿茶酸(10)、咖啡酸(11)、5-O-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12)、对羟基苯甲酸(13)、香草酸(14)、5-O-咖啡酰基-奎宁酸丁酯(15)、β-香树脂醇乙酸酯(16)、β-胡萝卜苷(17)、红花菜豆酸(18)、吐叶醇(19)、(1′S, 6′R)-8′-hydroxyabscisic acid β-D-glucoside(20)和1-methyl-1, 2, 3, 4-tetrahydro-β-carboline-3-carboxylic acid(21)。结论 化合物51518202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5812152021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亚型选择性α1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综述亚型选择性α1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的研究进展。方法:依据α1肾上腺素受体的最新分类,分别从α1A受体拮抗剂,α1B受体拮抗剂和α1D受体拮抗剂等方面总结文献报道的亚型选择性α1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的研究进展。结果:在几种亚型选择性α1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中,有关α1A受体拮抗剂的研究报道最多,是目前治疗前列腺增生症较为理想的药物。结论:亚型选择性α1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的开发为这一研究领域的前沿,有可能取代非亚型选择性α1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三七粉活血作用的质量标志物。方法 采集家兔血浆,采用体外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检测试剂盒观察三七粉主要成分对凝血系统的影响;收集家兔富含血小板血浆,以二磷酸腺苷(ADP)诱导血小板聚集,观察三七粉主要成分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取家兔主动脉条,置于体外组织灌流系统中,以去氧肾上腺素诱导血管条收缩,观察三七粉主要成分对血管平滑肌收缩功能的影响。结果 以蒸馏水溶解的三七总皂苷(PNS),与水溶剂组比较,可显著延长TT、APTT、PT,降低FIB含量(P<0.05、P<0.01),降低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P<0.01)。以5%二甲基亚砜(DMSO)溶解的单体成分,与5%DMSO溶剂组比较,人参皂苷F2、人参皂苷Rb2、人参皂苷Rb3、人参皂苷Rk1、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2,可显著延长TT(P<0.05,P<0.01);人参皂苷F2、人参皂苷Rd、人参皂苷Rb2、人参皂苷Rg2、人参皂苷Rb1、槲皮素可延长APTT(P<0.05);人参皂苷Re、槲皮素、人参皂苷F2、人参皂苷Rb3,可显著延长PT(P<0.05);槲皮素、人参皂苷F2、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g3、人参皂苷Rb2、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b3、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2可显著降低血浆FIB含量(P<0.05);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h1、人参皂苷Rb2、人参皂苷Rg2、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F2、人参皂苷Rg3、人参皂苷Rd和人参皂苷Rb1可显著降低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P<0.05);人参皂苷Rg3、人参皂苷Rh1、人参皂苷Rd、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k1和人参皂苷Rg2可明显扩张血管动脉条(P<0.05,P<0.01)。结论 三七粉活血作用表现在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扩血管等方面,人参皂苷F2、人参皂苷Rg2、人参皂苷Rg3、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b2、人参皂苷Rb3、人参皂苷Rd、人参皂苷Rg1、槲皮素等可能为三七活血作用的物质基础,可作为三七粉活血作用的质量标志物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 在体外研究芦荟大黄素(AE)对金属铝离子(Al3+)诱导的β-淀粉样蛋白42(Aβ42)聚集的抑制作用,以及对已形成的Aβ42-Al3+聚集体的解聚作用,并考察其对Al3+存在下Aβ42聚集产生的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影响。方法 设置Aβ42组、Aβ42+Al3+组、Aβ42+AE组、Aβ42+Al3++AE组,以及解聚作用考察实验,应用硫黄素T(ThT)荧光试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动态光散射法(DLS)及噻唑蓝(MTT)细胞增殖抑制作用试验分别检测各组Aβ42的聚集纤维化过程、聚集体形貌、聚集体尺寸及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结果 与Aβ42组比较,Al3+可促进Aβ42聚集,使ThT荧光强度升高至124.48%,诱导Aβ42聚集形成粒径较大的纤维束,并显著降低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的细胞活力(P<0.01),使细胞生存率降低至51.05%。AE不仅能抑制Aβ42聚集,而且可浓度依赖性地抑制Al3+诱导的Aβ42聚集;与Aβ42+Al3+组比较,高浓度AE使ThT荧光强度降低至41.66%,改变多肽聚集途径形成粒径较小的无定型结构聚集体,并显著抑制Al3+诱导Aβ42产生的细胞增殖抑制作用(P<0.01),使细胞生存率恢复至84.87%。解聚研究发现,AE可解聚Aβ42-Al3+聚集体,使已形成的聚集体消失,形成一些毒性较低的小粒径短纤维及无定型结构聚集体。结论 AE可抑制Al3+存在下的Aβ42聚集及细胞增殖抑制作用,解聚已形成的Aβ42-Al3+聚集体,缓解其产生的细胞增殖抑制作用,为探索AE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乌饭树叶的抗补体活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褚纯隽  李显伦  夏龙  张健  陈道峰 《中草药》2014,45(4):458-465
目的 研究乌饭树Vaccinium bracteatum叶化学成分及其抗补体活性。方法 通过溶血实验,以抗补体活性作为导向分离手段,对乌饭树叶各部位进行抗补体活性测试,运用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采用现代谱学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确定抗补体活性成分。结果 从乌饭树叶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三十五烷(1)、三十一烷(2)、赤杨酮(3)、木栓酮(4)、表木栓醇(5)、羽扇豆醇(6)、齐墩果酸(7)、熊果酸(8)、东莨菪素(9)、反式对羟基桂皮酸(10)、柯伊利素(11)、芹菜素(12)、山柰酚(13)、山楂酸(14)、科罗索酸(15)、蔷薇酸(16)、2α, 3α-二羟基熊果酸(17)、19α-羟基熊果酸(18)、咖啡酸(19)、异荭草苷(20)、荭草苷(21)、牡荆苷(22)、异牡荆苷(23)、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24)、异槲皮苷(25)、柯伊利素-7-O-β-D-葡萄糖苷(26)、槲皮素(27)、木犀草素(28)。对其中的25个化合物进行抗补体活性实验,化合物578111315182023252728对经典途径的补体激活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结论 化合物1361418232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熊果酸的抗补体活性最强,50%抑制溶血浓度(CH50)为0.014 mg/mL。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预知子Akebia trifoliata 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根据所得单体化学成分的理化性质与光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预知子中分离得到10个已知成分,分别鉴定为3-O-β-D-吡喃葡萄糖(1→3)-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皂苷(1),3-O-β-D-吡喃阿拉伯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皂苷(2),3-O-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皂苷(3),3-O-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皂苷 (4),3-O-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28-O-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常春藤皂苷(5), 3-O-α-L-吡喃鼠李糖-(1→2)-[β-D-吡喃葡萄糖(1→4)]-α-L-吡喃阿拉伯糖-常春藤皂苷(6),3-O-α-L-吡喃鼠李糖-(1→2)[β-D-吡喃葡萄糖(1→4)]-α-L-吡喃阿拉伯糖-28-O-α-吡喃鼠李糖-(1→4)-β-D-吡喃葡萄糖(1→6) 吡喃葡萄糖常春藤皂苷(7),28-O-β-D-吡喃木糖(1→3)-O-α-L-吡喃鼠李糖-(1→2)-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阿江榄仁酸皂苷 (8),28-O-α-L-吡喃鼠李糖-(1→4)-O-β-D-吡喃葡萄糖-(1→6)-O-β-D-吡喃葡萄糖去甲阿江榄仁酸皂苷 (9),3-O-β-D-α-L-吡喃鼠李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28-O-β-D-吡喃葡萄糖常春藤皂苷(10)。结论: 化合物8,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不同施肥水平对桔梗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陕西商洛香菊药源基地,采用氮,磷,钾3因素2次D-饱和最优设计施肥方案,研究氮磷钾不同施肥水平对桔梗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N0P0K0相比,N0P2K2,N2P2K0,N3P1K3,N3P3K1增加了0~20 cm土壤的细菌数量,分别增加了144.34%,39.25%,37.17%,53.58%;N3P1K3处理20~40 cm土壤中细菌数量增加了163.77%;N0P0K3显著提高土壤中放线菌的数量,比N0P0K0处理增加了192.11%,其他处理作用不显著;N2P0K2N3P1K3显著增加了 0~20 cm土壤真菌的数量,分别比N0P0K0处理增加了35.27%,92.21%;N3P0K0显著增加了20~40 cm土壤真菌数量,增加了165.35%,其他处理较对照没有显著增加或者对真菌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除N2P0K2外,施肥极显著降低了0~20 cm土壤中过氧化氢酶活性,N2P2K0和氮磷钾三者配施(NPK)极显著增加了20~40 cm土壤中过氧化氢酶活性;施肥显著增强了20~40 cm土壤中蔗糖酶活性;施肥不同程度的降低了0~20 cm土壤中磷酸酶活性,除N1P3K3处理外,施肥却增强了20~40 cm土壤中磷酸酶活性;N3P0K0,N0P0K3,N2P0K2,N2P2K0,N3P1K3显著增强了0~20 cm土壤脲酶活性,分别比对照增加了18.22%,14.87%,17.84%,27.88%,24.54%。除N0P2K2外施肥显著增强了20~40 cm土壤脲酶活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雷贝拉唑对氯吡格雷在大鼠体内稳态时药动学的影响。 方法 18 只健康 SD 大鼠随机分成 3 组,分别给予氯吡格雷(ig,30 mg·kg-1·d-1)、雷贝拉唑 (ig,8 mg·kg-1·d-1)+ 氯吡格雷(ig,30 mg·kg-1·d-1)、奥美拉唑(ig,8 mg·kg-1·d-1)+ 氯吡格雷(ig,30 mg·kg-1·d-1 ),连续 7 d。 于给药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样,用 HPLC-DAD测定血浆中氯吡格雷羧酸代谢物SR26334 的浓度, 用 DAS3.0处理经时血药浓度数据, 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并进行比较。结果 与单用组比较,雷贝拉唑组的主要药动学参数AUC0-t,AUC0-∞,MRT0-t,t1/2z,CLz/F, ρmax ρss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max由(1.17±0.41)h减少为(0.58±0.20)h(P<0.01); 奥美拉唑组的 AUC0-t和 AUC0-∞ 增加了约20% (P<0.05), MRT0-t显著延长(P<0.01),CLz/F下降了20%(P < 0.05)。结论 长期合用雷贝拉唑后可以加快氯吡格雷体内代谢为SR26334 的速度,但对于其代谢程度没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黄精炮制前后多糖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变化,以及其不同多糖级分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免疫功能和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采用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HPGPC)测定黄精多糖(SC)和酒黄精多糖(JC)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情况,并通过透析法得到不同相对分子质量多糖级分,将上述多糖级分分别作用于正常和经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采用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试剂盒-8(CCK-8)法选取最佳给药浓度,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细胞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的浓度,格里斯(Griess)试剂法检测一氧化氮(NO)的浓度。结果 SC和JC按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范围可分为4个部分,第Ⅰ部分(14 800~2 273 kDa),第Ⅱ部分(2 148~296 kDa),第Ⅲ部分(12~1 kDa),第Ⅳ部分(818~362 Da)。而黄精经酒制后,第Ⅰ部分和第Ⅲ部分的多糖级分发生了改变,因此,选择将SC和JC按重均相对分子质量(MW)>50 kDa和<50 kDa各分成2个部分。对于正常小鼠腹腔巨噬细胞,JC能显著促进细胞分泌TNF-αP<0.01),但SC无明显作用;4个多糖级分SD(MW>50 kDa的SC级分),JD(MW>50 kDa的JC级分),SX(MW<50 kDa的SC级分),JX(MW<50 kDa的JC级分)均能显著促进细胞分泌TNF-αP<0.01),但仅JX能明显促进细胞分泌NO(P<0.05);另外,JX组促进细胞分泌TNF-α作用显著强于JD组(P<0.01)。对于LPS诱导巨噬细胞模型,JC和SC均能显著抑制细胞分泌TNF-α和IL-1βP<0.01),且JC作用更强;不同多糖级分间,JX抑制细胞分泌TNF-α和IL-1β的作用显著强于JD(P<0.01),SX抑制细胞分泌TNF-α作用显著强于SD(P<0.01)。结论 黄精酒制前后多糖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发生了改变,JC和SC增强免疫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MW<50 kDa级分是其主要有效部位,且黄精在酒制后其多糖成分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ICP-MS)法建立加味左金丸中Cd、Pb、As、Hg、Co、V、Ni、Cu、Li、Sb、Ba、Mo、Sn、Cr、Na、Mg、Al、Ca、Ti、Mn、Fe、Zn、Ga、Se、Sr、Tl共计26种无机元素的测定方法。方法 加味左金丸通过微波消解法处理后,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选择内标物,其中7Li、23Na、24Mg、27Al、40Ca、48Ti、51V、52Cr、55Mn、56Fe、58Ni、59Co、63Cu、66Zn、70Ga、75As、77Se、86Sr以72Ge作为内标;95Mo、114Cd、118Sn、121Sb、137Ba以115In作为内标;202Hg、205Tl、208Pb以209Bi作为内标。对标准品溶液、空白溶液与供试品溶液进行分析,采用标准曲线法进行定量分析。通过ICP-MS法进行测定。结果 26种无机元素线性的相关系数r ≥ 0.999 6,检出限为0.001~1.500μg/L,定量限为0.01~5.00 μg/L,精密度与重复性试验的RSD均小于5%,平均回收率在82.64%~106.44%,RSD均小于5%。对3个厂家的12批样品进行了测定,26种元素的含量差异较大,其中Na、Mg、Ca、Fe 4种元素的含量比较高,均大于500 μg/g,Cd、Pb、As、Hg、Co、Li、Sb、Mo、Sn、Cr、Se、Tl的含量比较低,均小于1 μg/g。由结果可知,人体的常量元素,如Na、Mg、Ca的含量比较高,Cd、Pb、As、Hg等有害元素含量比较低。根据《中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的要求,本品中Cd、Pb、As、Hg与Cu均符合规定。结论 该方法快速、准确,可以用于加味左金丸中无机元素的测定。  相似文献   

15.
杜仲叶黄酮类化学成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杜仲叶中的黄酮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各种柱色谱方法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分析鉴定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杜仲叶中分离并鉴定了8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槲皮素(1)、芦丁(2)、金丝桃苷(3)、槲皮苷(4)、异槲皮苷(5)、quercetin-3-O-sambubioside(6)、kaempherol-3-O-sambubioside(7)、quercetin-3-O-α-L-arabin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e(8)。结论:化合物47为首次从杜仲叶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通过建立准确灵敏的LC-MS/MS法,测定8只SD大鼠,单剂量尾静脉注射(4 mL·kg-1)脉络宁注射液后,血浆中绿原酸、咖啡酸、3,4-二咖啡酰基奎宁酸(3,4-DCQA)、阿魏酸、肉桂酸的浓度,所测数据使用DASver 1.0软件进行处理,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显示,绿原酸、咖啡酸、3,4-DCQA、阿魏酸、肉桂酸的线性范围分别为2.006~1 027 μg·L-1r=0.999 6),1.953~1 000 μg·L-1r=0.999 7),28.51~1.459×104 μg·L-1r=0.998 9),1.836~940.0 μg·L-1r=0.997 7),4.780~2 447 μg·L-1r=0.998 6)。方法学考察5种酚酸类成分血浆样品反复冻融3次、-75 ℃放置20 d、室温放置4 h以及血浆样品处理后的分析物放置24 h的稳定性均良好,日内、日间变异系数(RSD)小于5.0%,精密度和准确度等均符合生物样品分析的要求。大鼠体中绿原酸药代参数:t1/2为(49.78±12.81) min,AUC0-t为(123.55±14.82) mg·min·L-1, CL为(0.004 3±0.000 5) L·min-1;咖啡酸药代参数t1/2为(36.65±10.59) min,AUC0-t为(91.67±11.77) mg·min·L-1,CL为(0.005 7±0.000 7) L·min-1;3,4-DCQA药代参数:t1/2为(50.08±13.78) min,AUC0-t为(278.34±31.82) mg·min·L-1,CL为(0.001 6±0.000 2) L·min-1;阿魏酸药代参数t1/2为(51.39±15.52) min,AUC0-t为(34.72±4.67) mg·min·L-1,CL为(0.000 4±0.000 1) L·min-1;肉桂酸药代参数t1/2为(74.42±18.32) min,AUC0-t为(34.63±4.82) mg·min·L-1,CL为(0.007 7±0.001 1) L·min-1。该文所建立的LC-MS/MS适用于绿原酸等5种酚酸类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17.
林萍  王亚凤  何瑞杰  阳丙媛  刘章彬  李萌  黄永林 《中草药》2022,53(17):5271-5275
目的 对壳斗科锥属植物锥Castanopsis chinensis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80%甲醇室温浸提取、石油醚脱脂,水层部分采用Sephadex LH-20、Diaion HP20SS及Toyopearl HW-40F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NMR、MS数据以及与文献对比鉴定其结构。结果 从锥叶中分离鉴定了11个化合物,分别为4''-O-β-D-吡喃葡萄糖基-3'',4'',5''-三羟基苯基咖啡酸酯(1)、5-O-咖啡酰奎宁酸(2)、5-O-阿魏酰奎宁酸(3)、咖啡酸甲酯(4)、没食子酸(5)、脱氢双没食子酸(6)、(2''R)-phaselic acid(7)、山柰酚(8)、槲皮素(9)、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10)、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11)。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锥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锥苷A。  相似文献   

18.
高芬  张祥 《中国药学杂志》2009,44(24):1896-1899
 目的 高原低氧环境血气变化对复方磺胺甲 口 恶 唑 ( 复方新诺明 ) 药动学影响。 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平原、急进高原和世居高原 3 组 2 个群体健康汉族男性青年志愿者口服单剂量复方新诺明前后 15 个时间点血浆药物浓度。应用 美国 NOVA 血气分析仪测定平原、急进和久居高原组于实验当日晨 7 : 30 (服药前) 动脉血血气 。 采用 DAS2.0 和 SPSS13.0 统计 软件计算 3 组受试者口服复方新诺明片后磺胺甲 口 恶 唑的药动学和血气参数。 结果 急进高原组受试者的药动学参数 <> K e , AUC , MRT , <> t 1/2 <> CL 与平原组有显著性差异,久居高原组受试者的药动学参数 <> K e , MRT , <> t 1/2 与平原组有显著性差异,急进高原组受试者的药动学参数 <> t 1/2 <> V 与久居高原组有显著性差异。 久居高原组和急进高原组血气的 特征 为低氧血症、呼吸性碱中毒和代谢性酸中毒。 PaCO2 , PaO2 , SaO2 , HCO3- , CO2 和 BEecf 与 <> K e 正相关( <> P 分别 <0.01 和 0.05 );与 AUC , MRT 和 <> t 1/2 负相关( <> P 分别 <0.01 和 0.05 )。 pH 与 MRT , <> t 1/2 正相关( <> P <0.05 );与 <> K e 负相关( <> P <0.01 )。 O2Ct 和 O2CaP 与 <> Vz /<>F 正相关。 结论 高原环境血气改变对复方新诺明药动学 有显著 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枸杞子和黄精对活性氧自由基(O2和·OH)的清除作用。方法:通过邻苯三酚在碱性环境下自氧化产生O2,Fenton体系产生·OH,自旋捕集剂PBN捕捉产生的·OH。单扫示波极谱法检测枸杞子和黄精对O2和·OH的抑制作用。结果:枸杞子和黄精对O2和·OH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分别计算了它们的IC50值。枸杞子对O2和·OH的清除能力为:同仁堂宁夏枸杞>市售宁夏枸杞>河北枸杞>内蒙枸杞。黄精对O2和·OH的清除效能力:酒制黄精>蜜炙黄精。结论:枸杞子和黄精都能有效地清除活性氧自由基(O2,·OH)具有抗氧化作用,可能是它们所具有的抗氧化等药理作用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肺肠合治法(麻黄汤+大承气汤)对脂多糖(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ALI)大鼠的作用与保护机制。方法 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肺肠合治低、中、高剂量组、地塞米松组。通过LPS(10 mg·kg-1)腹腔注射成功复制ALI大鼠模型。观察与记录各组大鼠一般状态;采用肛温测量法记录各组大鼠造模后0~8 h体温数值;造模后24 h取材,收集血清与肺组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精氨酸酶-1(Arg-1)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肺组织中核转录因子-κB p65(NF-κB p65)、磷酸化核转录因子-κB p65(p-NF-κB p65)、核转录因子抑制蛋白α(IκBα)、磷酸化核转录因子抑制蛋白α(p-IκBα)蛋白的表达量;免疫荧光双标检测大鼠肺组织经典激活型(M1)巨噬细胞标记物CD80、IL-1β、巨噬细胞标记物F4/80、IL-10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温和热效应指数(TRI)显著升高,血清促炎因子TNF-α、IL-1β和抗炎因子IL-10水平显著升高(P<0.01),肺组织p-NF-κB p65、p-IκBα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肺组织巨噬细胞标志物F4/80、M1巨噬细胞标志物CD80和IL-1β的表达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肺肠合治各组和地塞米松组大鼠体温与TRI指数降低(P<0.01),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1β水平降低(P<0.05,P<0.01),血清抗炎因子IL-10、Arg-1水平升高(P<0.05,P<0.01),肺组织p-NF-κB p65、p-IκBα蛋白表达降低(P<0.05,P<0.01),肺组织M1巨噬细胞标志物CD80、IL-1β表达显著降低和IL-10表达显著升高(P<0.01),巨噬细胞标志物F4/80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 肺肠合治方剂对ALI大鼠的发热与炎症状态有明显的改善,其机制可能与NF-κB炎症通路被抑制,肺组织巨噬细胞向抗炎表型极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