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神经病理痛(neuropathic pain,NPP)是一种由疾病或躯体感觉系统的损伤引起的慢性难治性疼痛,可起源于外周或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三叉神经痛、脊髓损伤)、病毒感染(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代谢紊乱(糖尿病性神经痛)、卡压、肿瘤等[1],常表现为自发性疼痛、痛觉过敏或痛觉超敏,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神经病理痛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冰茶栓对W256细胞诱导的骨癌痛大鼠脊髓GFAP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以探讨其抗骨癌痛的中枢机制。方法将SD大鼠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给药组三组。给药组给予冰茶栓101mg?kg-1;给药10d后截取脊髓组织,检测GFAP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给药组大鼠脊髓组织GFAP蛋白及其mRNA表达均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P<0.05)。结论冰茶栓抗骨癌痛作用的中枢机制可能与其抑制星形胶质细胞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独活寄生汤对骨癌痛小鼠痛行为及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随机将雄性小鼠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正常组、中药A、B、C组和溶媒组。中药组和溶媒组分别灌胃含0.1、0.3、0.9 g独活寄生汤生药/0.4 m L的制剂和0.4 m L生理盐水,于造模14 d开始连续灌胃7 d,每天1次。热辐射刺激仪检测各组小鼠行为学指标(PWTL),21 d后取小鼠脊髓腰膨大处,检测GFAP m 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对比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的PWTL值,模型组小鼠的PWTL值随时间的推移显著下降(P0.05),而在14 d时间点,模型组、中药A、B、C组和溶媒组之间PWTL值的差异并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1 d的时间点,对比模型组和溶媒组的数据,中药B、C组的PWTL值显著性升高(P0.05)。对比溶媒组和模型组小鼠,中药B、C组的脊髓组织GFAP m RNA及GFAP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但是溶媒组、模型组以及中药A组小鼠之间GFAP m RNA及GFAP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并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独活寄生汤对骨癌痛具有显著的镇痛作用,并能够使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4.
陆培春  潘鹏 《新中医》2023,55(9):1-6
目的:基于mTOR信号通路探究葛根素对慢性术后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50只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葛根素组和抑制剂组,采用大鼠皮肤/肌肉切口牵拉(SMIR)的慢性疼痛模型,葛根素组连续7 d腹腔注射葛根素[100 mg/(kg·d)],抑制剂组连续7 d腹腔注射雷帕霉素[1 mg/(kg·d)],观察镇痛效果。采用机械性刺激缩爪阈值(MWT)作为痛阈检测指标检测各组大鼠痛阈变化。取各组大鼠第7天的脊髓标本,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脊髓组织mTOR、p-mTOR的蛋白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法探究mTOR在脊髓细胞的定位及观察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情况。结果:葛根素、雷帕霉素可以缓解SMIR引起的痛觉过敏,葛根素对脊髓组织中mTOR的表达无影响,但降低了脊髓组织中p-mTOR的蛋白表达水平,mTOR在脊髓背角与小胶质细胞特异性标记物共定位,葛根素、雷帕霉素可以抑制脊髓小胶质细胞的激活。结论:葛根素可通过抑制mTOR的磷酸化减轻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治疗慢性术后痛。  相似文献   

5.
周琳 《江西中医药》2006,37(9):28-29
近年来,癌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而癌痛又是70%~90%的中晚期癌症患者的主要症状之一,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WHO为治疗癌痛制定了三阶梯方案,但其药物毒副作用及成瘾性,使得晚期病人不能耐受。3年来,我院对64例癌痛病人在三阶梯止痛基础上,加用痛宁汤治疗癌痛,取得满意效果,且安全可靠,避免了毒副作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对甲状腺区切口痛大鼠颈背根神经节(DRG)内卫星胶质细胞(SGCs)活性的影响,探讨针刺缓解术后痛或针刺镇痛行甲状腺手术的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扶突组、合谷-内关组、足三里-阳陵泉组,每组20只。除正常组外,沿大鼠颈正中线做一纵行切口并反复分离刺激,制作甲状腺区切口痛模型。各治疗组分别电针双侧"扶突""合谷-内关""足三里-阳陵泉"穴,1次/d,连续3d。检测大鼠切口部位热痛阈;用免疫荧光、Real-time PCR、ELISA和蛋白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大鼠脊髓颈(C)2-C 6DRGs内SGCs标记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connexin 43(Cx 43)免疫荧光强度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mRNA和蛋白表达量以及Cx 43蛋白表达量。结果 :模型组大鼠颈部的热痛阈较正常组明显缩短(P0.05);扶突组和合谷-内关组大鼠热痛阈均较模型组和足三里-阳陵泉组显著延长(P0.05)。DRGs内GFAP免疫荧光强度及mRNA表达水平与IL-1β、TNF-α、IL-6mRNA和蛋白表达量及Cx 43免疫荧光强度与蛋白表达量在模型组均明显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双侧"扶突""合谷-内关"穴后GFAP免疫荧光强度及mRNA表达水平与IL-1β、TNF-α、IL-6mRNA表达水平和Cx 43免疫荧光强度与蛋白表达量,扶突组IL-1β、TNF-α与合谷-内关组IL-6蛋白表达量均明显下调(P0.05),足三里-阳陵泉组除IL-1β、TNF-αmRNA外,多数指标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电针"扶突""合谷-内关"穴可缓解大鼠颈部切口痛,该作用可能与其下调C 2-C 6DRGs内SGCs活性,减少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减弱SGCs间信息交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建立癌痛动物模型,探讨芷辛方的镇痛作用及对骨癌痛大鼠模型中脊髓胶质细胞蛋白[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CD11b]表达以及Toll受体(Toll-like receptors,TLRs)和核因子κB(NF-κB)的影响。方法将2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骨癌痛模型组(10只),通过左胫骨内接种含有3×10~3个Walker256嫁接的腹水瘤细胞液造模,并对这两组的大鼠进行行为学检测、X光片检测及HE染色的检测证实造模成功。依照此法将7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7组,每组10只。空白组(10只)、骨癌痛模型组(简称模型组,10只)、西药盐酸曲马多对照组(简称西药对照组,10只)、芷辛方高、中、低剂量组(每组各10只)、中药五灵止痛胶囊对照组(简称中药对照组,10只)。造模14天后开始灌胃,芷辛方高、中、低剂量组分别给予芷辛方水煎浓缩制剂(9、4.5、2.25 g/kg生药)。每天灌胃1次,连续7天。第21天取脊髓L4~L5段背角,分别应用免疫组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的方法,分别检验星形胶质细胞的标志性蛋白GFAP的变化,小胶质细胞的标志性蛋白CD11b表达变化以及髓内TLRs(TLR2、TLR4)和NF-κB的影响。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重增加迟缓甚至呈下降趋势(P0.01);自发性运动疼痛评分(SAPS)明显上升(P0.01);触诱发痛阈值(PWT)明显下降(P0.05,P0.01);手术侧胫骨X线影像以及HE染色示:骨结构发生明显改变和破坏。免疫组化检测髓内星形胶质细胞的标记蛋白GFAP明显升高;NF-κB蛋白水平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CD11b、TLR2、TLR4及NF-κB水平芷辛方中、高剂量组均明显下降(P0.05,P0.01)。结论芷辛方可抑制脊髓水平胶质细胞的增殖活化和TLRs(TLR2、TLR4)、NF-κB蛋白的激活,这可能是其镇痛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前额痛,是指前发际以下,两眉以上的部位疼痛;眉棱骨痛,是指跟眶上额骨作痛。古今医籍大多责之于阳明经,以选奇汤、芎芷石膏汤、上清散等方治之,疗效欠佳。笔者根据不同证脉,分为以下四型辨治,效果满意。1 胃经风火,髓经上扰病机《灵枢·经脉》篇云:“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  相似文献   

9.
笔者在临床中用自拟跟痛消散治疗足跟痛 42例 ,疗效良好 ,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42例中男性 2 6例 ,女性 1 6例 ;年龄 42~ 6 2岁 ;病程 7天~ 3个月。全部患者日常生活及行走均因足跟疼痛受不同程度影响 ,大部分病例经 X光拍片有骨质增生存在。治疗方法及效果取防风、荆芥、桂枝、透骨草、细辛各 9g,共研细末 ,分为两份。每次用 1份 ,装在与足后跟大小相近的布袋内 ,垫于鞋内足跟疼痛对应处。每周换药1次 ,2次为 1个疗程。一般 1个疗程可愈 ,如未愈可再应用 1个疗程。本组经治疗 ,痊愈 3 5例 ,疼痛消失 ;显效 5例 ,疼痛基本消失 ;无效 2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外周炎症下下丘脑弓状核(hypothalamic arcuate nucleus,ARC)小胶质细胞在其中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4组:假炎症组(S组)、炎症痛组(CFA组)、生理盐水组(NS组)和米诺环素组(M组)。CFA组、NS组和M组采用大鼠左侧后肢足垫皮内注入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CFA)0.1 m L/只制备大鼠炎症性痛模型;S组大鼠左侧后肢足垫皮内注入生理盐水(NS)0.1 m L/只。注入后第3天时,NS组和M组分别于下丘脑弓状核内注射生理盐水或米诺环素0.5μL。各组取7只大鼠,分别于注射前1天(T0)、注射后第2天(T1)、第3天给药前30 min(T2)、第3天给药后30 min(T3)、第5天(T4)和第7天(T5)时测定机械痛阈。于T1-5时各处死6只大鼠,取下丘脑弓状核组织,行Western Blot检测小胶质细胞含量。结果:与S组比较,CFA组、NS组和M组T1-5时机械痛阈降低,小胶质细胞表达水平升高(P0.05);CFA组和NS组各时点机械痛阈和小胶质细胞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FA组和NS组比较,M组T3时机械痛阈升高,小胶质细胞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下丘脑弓状核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参与了大鼠炎症性痛的形成与维持。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夹脊电针疗法对脊髓损伤大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水平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夹脊电针治疗脊髓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96只Wistar成年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刺组和预针刺组。各组随机分成3 d、7 d、14 d共3个治疗时间点。假手术组仅暴露胸10节段脊髓,不予损伤和治疗,其余各组用改良Allen’s重物坠落法制备脊髓损伤模型,于胸10节段打击致伤。模型组不予任何治疗,电针刺组在造模后给予夹脊电针治疗,至各时间点取材时止。于各时间点对脊髓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Nestin、GFAP的表达。结果:在3 d、7 d、14 d时电针刺组和预针刺组的Nestin、GFAP阳性表达细胞数明显高于模型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3 d、7 d、14 d时预针刺组的Nestin、GFAP阳性表达细胞数高于电针刺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表达情况也表现出如上的结果。结论:夹脊电针疗法能够对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发挥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阐明在脊髓背角疼痛信号传输中的关键神经肽SP在电针夹脊穴治疗大鼠单发关节炎中的作用,揭示夹脊电针抑制炎性痛的神经-免疫机制。方法: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假造模组、模型组、西乐葆组、电针组、电针+西乐葆组,采用弗氏完全佐剂建立的单侧足底慢性炎症痛大鼠模型,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大鼠脊髓中SP mRNA在电针夹脊穴治疗大鼠单发关节炎中过程中的变化。结果:各组单侧足底慢性炎症痛大鼠模型脊髓中的SP mRNA表达与假造模组比较显著性增加(P0.001);电针夹脊穴组大鼠SP mRNA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明显降低(P0.01),且电针夹脊穴增强灌饲西乐葆对炎性痛大鼠脊髓中SP mRNA表达的抑制作用(P0.01)。结论:电针通过下调炎性痛大鼠神经-免疫网络环路中的重要神经肽脊髓背角SP的表达,从而发挥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癌痛动物模型研究镇痛膏缓解癌性疼痛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小鼠肺癌股骨癌痛模型,实验分镇痛膏组、硫酸四氢帕马丁组、生理盐水组和假手术组。从造模第10天给药,连用5d。镇痛膏组,10g/kg;生理盐水组和假手术组,0.5ml/只;硫酸四氢帕马丁组在造模第14天,单次6.498mg/kg肌注。在末次给药后测量各组小鼠的痛行为,包括机械性痛觉超敏和热刺激痛觉过敏;将小鼠股骨进行X线摄片,影像学评估骨破坏;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局灶皮肤组织TNFα、ET-1、IL-1β水平及脊髓后角SP-R、c-fos及GFAP阳性反应神经元的表达。结果:造模第14天,镇痛膏组、硫酸四氢帕马丁组、生理盐水组小鼠对2gVonFrey纤维刺激的缩足反应百分率分别为12.5%±14.88%、26.67%±16.33%、60%±28.28%,与生理盐水组比较,镇痛膏组缩足反应百分率明显下降(P〈0.01);热刺激痛阈时间镇痛膏组、硫酸四氢帕马丁组、生理盐水组小鼠分别为(17.58±4.16)s、(16.50±2.76)s、(11.96±2.01)s,与生理盐水组比较,镇痛膏组热刺激痛阈升高(P〈0.01)。同时股骨X线显示,镇痛膏组骨破坏程度较轻,放射学评分下降;镇痛膏组局灶皮肤组织TNFα、ET-1、IL-1β水平及脊髓后角SP-R、c-fos及GFAP阳性反应神经元表达均明显减少。结论:镇痛膏对癌痛小鼠治疗有效,能够减轻痛行为,延缓骨破坏,其镇痛机制可能与外周和中枢机制共同参与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对脊髓背角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活化以及促炎性细胞因子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和IL-1β(白介素-1β)表达的影响。方法: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仅分离坐骨神经)、模型组[结扎坐骨神经造成慢性压迫性损伤(CCI)]和电针组(手术后连续6 d取"足三里""环跳"穴给予电针治疗)。手术前1天和手术后第7天测定各组动物的机械性痛阈和热痛阈。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大鼠脊髓L4-L5GFAP的变化,并用荧光定量多聚酶链反应技术分别检测TNF-α mRNA和IL-1βmRNA表达变化。结果:CCI可导致大鼠机械性痛阈和热痛阈明显降低,显著激活损伤侧脊髓GFAP,脊髓中TNF-α和IL-1β mRNA的表达明显增多(均P0.05)。给予电针治疗后能明显改善CCI大鼠痛敏状态,并显著降低损伤侧脊髓GFAP活性和TNF-α和IL-1β mRNA的表达(均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环跳"可明显减轻CCI大鼠的疼痛反应,其作用与其降低脊髓GFAP、TNF-α mRNA和IL-1β mRNA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聂燕  廖益飞 《辽宁中医杂志》2014,(12):2640-2642
目的:探讨丹参预防颈椎术后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CIRI)的临床效果和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2013年12月386例行上颈椎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入院先后顺序不同分入两组,观察组198例于术前静脉滴注20m L丹参注射液(用5%葡萄糖注射液250m L稀释后使用),术后每日静脉滴注20m L丹参注射液(用5%葡萄糖注射液250m L稀释后使用),治疗10d,对照组188例于术后三天静脉滴注40mg甲强龙,所有患者均予以相应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术后SCIRI发生率,脊髓型颈椎病(JOA)评分及JOA评分改善率情况。结果:所有368例患者中,SCIRI发生率为2.2%(8/368),观察组SCIRI发生率0.5%(1/198)显著高于对照组3.7%(7/188),观察组术后JOA评分(13.7±2.4)分显著高于对照组(13.2±2.3)分,改善率(61.7±2.8)%显著高于对照组(61.2±2.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丹参有效预防上颈椎术后SCIRI,保护脊髓组织和功能,改善JOA评分,促进脊髓功能恢复,加之合理的护理措施,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电针对SNI大鼠痛觉过敏及脊髓背角NOS阳性神经元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n=8)。采用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模型,电针"委中"和"环跳"穴,观察其对大鼠机械痛阈和热痛阈的影响,以还原型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NADPH-d)法,观察各组大鼠脊髓背角NOS阳性神经元的变化,并用平均光密度来定量表示脊髓背角NOS的阳性神经元表达。结果:SNI手术可显著降低大鼠机械痛阈,损伤侧脊髓背角NOS阳性神经元表达显著升高,与假手术组及非伤侧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0.01);电针干预后大鼠伤侧脊髓背角的NOS阳性神经元表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此同时大鼠机械痛敏状态显著改善,甚至痛行为消失。结论:电针减轻神经病理性痛的痛过敏可能与其调控脊髓NOS的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bFGF基因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方法:96只清洁级成年雄性Sprague—Darley大鼠,随机分为目的基因bFGF修饰BMSCs组(pcDNA3.1-bFGF组)、空载质粒pcDNA3.1修饰BMSCs组(pcDNA3.1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BMSCs组)和DMEM组(DMEM组),每组24只,采用Allen氏脊髓损伤模型,于损伤点注射上述各组相关细胞及培养基DMEM,在注射后1d、7d、14d、21d取损伤脊髓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RT-PCR法检测bFGF表达情况。结果:基因修饰组术后各时间点脊髓组织中bFGF表达较空载组和BMSCs组明显增高(P〈0.01),并于7d或14d表达最明显(P〈0.01)。结论:bFGF基因修饰BMSCs移植可以在脊髓损伤模型中表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玉屏风胶囊治疗变应性鼻炎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将本组22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102)和治疗组(n=118);对照组给予盐酸西替利嗪分散片结合布地奈德喷鼻剂治疗,治疗组口服玉屏风胶囊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1个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87.29%)显著高于对照组(68.63%),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鼻甲体积评分(1.79±0.36)显著低于治疗前(2.51±0.48),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鼻甲体积评分(1.79±0.36)显著低于对照组(2.13±0.38),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IL-4(109.53±38.64 pg/mL)、IgE(139.07±50.38 IU/m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IL-4(147.47±47.29 pg/mL)、IgE(178.53±53.08 IU/mL),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IL-12(67.84±12.36 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46.81±14.94pg/mL),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玉屏风胶囊治疗变应性鼻炎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血清学指标且安全可靠,具有重要临床研究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人参皂苷Rb1联合亚低温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SD大鼠4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M组)、人参皂苷Rb1治疗组(G组)(40mg/kg)、亚低温治疗组(H组),控制肛温在(33±1)℃,缺血后持续2h,亚低温联合人参皂苷Rb1治疗组(HG组).除Sham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Zea Longa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MCAO模型),各组于再灌注后24h对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评分后麻醉取血,测血清中S100β的变化.断头取脑组织,采用TTC法进行脑梗死体积测定.结果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除Sham组之外,其余各组大鼠于再灌注24 h后均出现神经缺失症状.单独使用H或G能够显著改善24 h时间点神经功能,梗死率和降低S100β表达(P<0.05),联合应用疗效均明显增强(P<0.01),且联合用药与单独应用任一药物相比在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大鼠脑缺血后即刻实施亚低温(33±1)℃或40 mg/kg腹腔注射人参皂苷Rb1均有不同程度的脑保护作用,两者联合应用具有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药止痛巴布贴对骨癌痛大鼠痛行为及脊髓背角神经节c-fos表达的影响。方法:108只180~220g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Con组,n=24)、假手术组(Sham组,n=24)、骨癌痛模型组(Ca组,n=60),3组分别于手术前2天、术后7、14、21日测定机械痛阈(MWT)和热痛阈(TWL)。于术后7天确认造模成功后,将成功的模型鼠随机分为两组,即模型组(Ca组,n=25)和中药止痛巴布贴组(CM组,n=18)。术后7、14和21天各组处死大鼠(n≥8),取大鼠脊髓腰椎L4-6膨大处,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脊髓背角c-fos的变化。结果:MWT、TWL:术后Sham组、Ca组、CM组均低于基础值;术后7天,Sham组与基础值、Con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组、CM组则低于基础值、Con组和Sham组(P0.05);术后14、21天Ca组与基础值、Con组和Sham组统计学差异逐渐增大(P0.01),而CM组则差异逐渐缩小(P0.05)。脊髓背角神经Fos表达:Ca组阳性神经元数目增加,术后7、14、21天与Con组和Sham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CM组于术后14、21天与Con组和Sham组比较统计学差异逐渐缩小(P0.05)。结论:中药止痛巴布贴对骨癌痛有比较明显的镇痛作用,其作用是通过影响脊髓背角神经细胞c-fos基因的表达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