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王瑞明 《河北中医》2007,29(1):35-36
凡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排出和消散,停留体内,或行血不畅,壅遏于经脉之内,瘀积于脏腑器官组织,失去其生理功能的均称为瘀血。“瘀”字最早见于《楚辞》,曰“形销铄而瘀伤”;《说文解字》曰“瘀,积血也”;《内经》中有血凝泣、恶血、留血、凝血、血菀等。《金匮要略》云:“病人胸满,  相似文献   

2.
痞,指痞塞不通之意,(月真)胀满塞而不痛,常伴见嗳气,呕吐,泛酸,心烦口苦,口乏谷味,下痢等。久则导致脾胃气虚,变生他病,遗患无穷。《伤寒论》言痞证为:太阳病误下,里虚  相似文献   

3.
血瘀证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命题。说它古老。是人们惊奇地发现近年出土的《治百病方》第五方即治瘀血方,说明在《内经》以前血瘀证早已为人们所认识。说它年轻,是国内外众多学者,正从不同侧面对其进行深入研究,1988年在北京“血瘀证研究国际会议”上,还制定了“血瘀证诊断参考标准”。可见,对血瘀证之研究,不仅源远流长,而且方兴未艾。尽管如此,由于其发病机理十分复杂,临床涉及十分广泛,症状表现十分奇异,不少问题仍需续予深入研究。而临床研究乃为其重要方面。有鉴于此,笔者于临床作了一些探索,旨在对部份血瘀疾患临证辨治的幽微之处加以阐发,以期于临床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4.
痰证是临床常见的病证 ,由于患者体质不同 ,患病的部位有异 ,故其症状变化多端 ,如咳嗽痰涎、心悸怔忡、目昏眩晕、神昏惊厥、惊惕不眠、痰核肿块、肢体麻木、拘挛疼痛等皆可因痰而起。朱丹溪曾指出“痰之为物 ,随气升降 ,无处不到”。本文探讨痰邪上犯眼目所致的疾病。病因病机痰证所致眼病 ,可由以下诸端而起 :1情操抑郁 ,忧思多虑伤脾 ,或素为脾虚之体 ,摄入之水谷不能尽化 ,致水湿停聚 ,凝结成痰。如某些眼底病的渗出物 ,可因脾虚痰湿浊气上扰所致。2竭思劳瞻 ,体力过劳 ,耗气伤阴 ,气机不利则郁 ,气郁则水湿郁聚生痰。如中心性视网膜脉…  相似文献   

5.
小儿肺虚证、脾虚证、血瘀证及肾虚证诊断标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小儿肺虚证诊断标准 1肺虚证(1)咳喘声低。(2)痰液清稀。(3)反复呼吸道感染。(4)乏力多汗。(5)呼吸无力。(6)哭声低微。(7)胸闷不适。(8)久病多病。(9)素体虚弱(双胎、早产、低体重)。(10)体检有肺部罗音。(11)脉细弱或指纹淡(3岁以下)。(12)血气检查:PaO2下降,PaCO2升高。  相似文献   

6.
徐恕甫 (1 884~ 1 964)为江淮名医 ,擅治奇难杂症。其所见螳螂毒证乃毒素侵犯人体手足而染的疾病 ,多因螳螂虫遗毒于农田、菜园山芋藤杂草等有浆之物上 ,农民在夏令栽种山芋等农作物时 ,手足染毒而发此证。重者可因毒邪归心而殒命。先生据证采用了多种治法。现介绍如下。外邪袭表杨某 ,女性 ,2 8岁。平素身体健壮 ,日前于下田耕作时手足沾染毒邪 ,皮肤瘙痒 ,局部未见红肿。证属毒邪犯皮袭表 ,病势较轻 ,热象不重 ,治用荆防败毒散。处方 :荆芥 4.5g、牛蒡子 4.5g、柴胡 4.5g、银花 4.5g、桔梗 4.5g、鲜公英 3棵 ,蝉蜕 3g、黄芩 4.5g、茯苓 6…  相似文献   

7.
张友堂  付青青 《河南中医》2012,32(9):1105-1106
通过对168例五苓散验案进行分类、统计和整理分析,基本可以确定五苓散证的参考指征为:①主症:小便不利,口干渴(渴欲饮水或不欲饮水),腹胀满;②兼症(或然症):浮肿,汗出,短气,尿频,倦怠乏力,呕恶,眩晕;③舌脉:舌淡苔白腻、白滑或薄白,或可见舌胖大;脉沉细或沉滑。在临床应用中有三项主症加上舌脉征象,或两项主症,两项兼症,加上舌脉征象即可初步诊断为五苓散证,选用五苓散进行加减论治。  相似文献   

8.
五苓散证不仅仅是蓄水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肖相如 《河南中医》2010,30(10):943-944
五苓散证是由于太阳之邪不解,循经入腑所致。可影响膀胱的功能,导致气化失常,津液代谢紊乱。膀胱气化失常可表现在不能气化而出和不能藏津液两方面。不能气化而出,就是蓄水;不能藏津液,就是消渴。故五苓散的功效不仅仅是利小便,而是恢复膀胱气化功能,五苓散证也不仅仅是蓄水证。  相似文献   

9.
血滞证与血瘀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佑衡 《中医杂志》2001,42(6):379-380
血瘀证已明确定义为由瘀血内阻而引起的病变,而瘀血是血液运行失常的病理产物,为继发性致病因素。瘀血的形成除外伤原因外,必然有一个血液运行变化即血液运行缓慢或血质变浓变粘的过程。笔者认为这一过程应称为血滞期,这一时期所产生的病变则称为血滞证,它可有症状或无症状表现,它是  相似文献   

10.
鼓胀兼证证治拾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嫣  沈洪 《吉林中医药》2009,29(5):380-382
鼓胀即肝硬化,是中国古代四大顽症之一。在鼓胀病程的不同阶段,可出现各种兼证,其中较为常见的有悬饮(肝性胸水)、黄疸、泄泻、血证,其在鼓胀病程中的不同时期出现,可因病势紧迫转变为主证危及病患生命,因此在鼓胀的治疗中必须注意兼证的辨治,方可取得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麻疹,是小儿常见的一种发疹性传染病。病因是感受麻疹病毒。主要侵犯肺脾两经,但也常累及其它脏俯。《麻疹骨髓赋》说“先起于阳,后归于阴,毒兴于脾,热流于心,脏腑之伤,肺则尤甚。”一般疹透之后,热毒外泄,邪从外解,则热退疹收,体渐康复,此为顺证。如患儿素体虑弱,或热毒壅盛,或护理不当,或复感寒邪,阳碍气机,麻毒不得外泄而内陷,则可发生种种合并症。如麻毒陷肺,肺气闭塞,则鼻煽喘促;肺胃热盛,上攻咽喉,则气急声嘶;若麻毒内陷心包则神昏詀语,引动肝风则痉厥抽搐;若心阳不振,则疹点突然内陷,面(?)肢厥,均为逆证。若麻毒余毒未清,热迫大肠,熏腐肠膜,可见下痢脓血;余热伤肺,肺阴亏虚,则低热干咳;余毒犯胃,循经上炎,熏灼口舌,则口舌生疮,甚则齿眼腐烂,此为麻疹后遗病证。多年经验总结,虽然麻疹顺证易治,逆证  相似文献   

12.
证与证候异同论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证与证侯,是同一种概念,还是具有相互联系的两种概念?这一问题在中医学术界尚无一致的看法。四版教材《中医学基础》、五版教材《中医诊断学》,皆认为“证即证候。”而有的学者则提出:“证,绝不是证候”,本文试就这两个概念的异同问题,谈点个人看法。一、宋以前的证、候、证候,意义相近考宋以前证、候、证候三个名词,意义大体相同。证,指包括临床表现在内的各种证据,亦即所谓第一手临床资料。候有多种义项:作动词解,有伺望、等候、侦察、占  相似文献   

13.
脾胃湿热证是临床常见的实证,属湿热病证的范畴。随着社会进步、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全球气候变暖等原因,脾胃湿热证逐渐增多,脾胃湿热证亦成为慢性胃炎的常见证。因此加强对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病因病机和辨证施治的探讨,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4.
脾胃病变证主要有心悸(包括位于心前区和剑下部位的自觉跳动、惊惕、心慌等表现)、怔忡、气短、二便不利(包括二便不通、二便频数、泻痢等症)、小腹坠胀、食欲亢进等.  相似文献   

15.
痰,属体内津液代谢失常所形成的一种病理产物,与肺、脾、肾、膀胱、三焦等脏腑的功能失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痰生成后可成为一种继发病因,在体内可随气流行,无处不到,在内可停聚于脏腑,在外可阻滞于经络,还可凝结于其它组织,以致百病丛生。正如元·朱丹溪在《丹溪心法·痰》中所云:“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所到不同,病证特点亦有不同,“在肺则咳,在肾则呕,在头则眩,在心则悸,在背则冷,在胁则胀,其变不可胜穷也”(《医方集解》)。临床常见之咳嗽、哮证、喘证、头痛、眩晕、中风、肿瘤、失眠、心悸、胸痹、癫、狂、痫、皮下结节等…  相似文献   

16.
宋春侠  张德英 《陕西中医》2004,25(12):1152-1152,F003
中医论痰,分为广义和狭义.狭义的痰指肺家之痰,广义的痰包括一切水谷精微代谢障碍停聚体内之物.有的肉眼可见,有的为微观所见,只能从脉象上得知.微观可见的如沉积于血管中的粥样斑块.至于肉眼可见的,如妇女过多的带下物,胃中呕吐的涎沫,小便排出的白浊物,眼中过多的分泌物等.<内经>云:"膏梁厚味,酿生痰浊".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过食肥甘厚味,体力劳动相对减少,造成营养物质相对或绝对的过剩.这些过剩之物,即乖变为痰.当今的多发病(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多由痰引起,因而研究痰证的证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笔者先仅对痰浊在上、在中、在下的临床表现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7.
张友堂  王凤玲 《河南中医》2013,33(2):157-158
目的:通过探讨桃核承气汤的主证、兼证、舌象、脉象,为桃核承气汤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查阅著名的中医医案书籍和1987年1月-2009年12月发行的医学期刊,选取94例以桃核承气汤为治疗方法的文献,通过数据处理、分析和总结,探讨桃核承气汤证的主证、兼证、舌象、脉象以及诊断方法.结果:94例文献中,出现的症状总数目为44个,各症状出现总次数为423次;便秘、腹胀满、癫狂、烦躁可作为桃核承气汤的主证;黄色为桃核承气汤证舌苔的主要颜色;弦脉、涩脉、数脉、沉脉及复合脉象为桃核承气汤证的主要脉象.结论:本研究使桃核承气汤的临床应用更加规范化,为探索桃核承气汤方证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收集整理小青龙汤古今医案116例,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小青龙汤证的脉症进行归纳和分析。通过详细研究,探讨了该方证的主证、兼证和舌脉的一般规律,同时总结了后世医家对小青龙汤证的不同认识,为小青龙汤证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大气下陷是近代医家张锡纯根据《黄帝内经》宗气之旨,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创立的崭新理论,并创制了升陷汤系列方剂。虽然目前中医内科学没有此病名,但是大气下陷证在临床上并非个案,而是屡见不鲜,其表现也是形形色色、多种多样。只要对大气下陷证有了全新的认识,根据临床表现、舌苔、脉象,尤其是寸脉的异常,不难做出诊断,治疗时应用张锡纯的升陷汤加减多能取得满意疗效。因为大气下陷是在宗气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治疗取效后为防止复发仍应以补气药来善后。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