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澍江教授从事临床教学工作数十年,学验俱丰,审证细微。笔者有幸侍诊孟老,获益颇多。便秘一症,在中老年人尤为多见,而致便秘之因甚多,治法亦千差万别。孟老在治疗便秘时,常于辨证论治的同时注重疏理肺、脾、肝三脏之气机,就此经验介绍于下。 1 在肺宣开上痹 孟老认为肠腑之通降既赖脾胃之转输,亦赖肺气之肃降,上窍闭则下窍不通,肺失清肃则致肠腑闭塞不畅。孟老治之每用开宣上痹之法,选 轻苦微辛之品,微辛以开气痹,微苦以降肺气,肺气得通,气机得畅,胃气因和,肠腑得通而便秘自除。即所谓“开天气以通地道”之法也。正如叶天士所云:“昔丹溪大、小肠气闭于下,每每开提肺窍。《内经》谓:肺主一身气化,天气降,斯云雾清,而诸窍皆为通利。”孟老选药常从俞氏《通俗伤寒论》“里气抑郁,大便不爽或竞不通而痛,加春砂仁三分拌捣郁李仁、松仁、桃仁、柏子仁、蒌皮、酒捣薤白等辛滑以流利气机,气机一通大便自解”之意,或用郁金、紫菀、枇杷叶、杏仁、桑白皮等取《温病条辨》上焦宣痹汤之意,以宣通上焦肺气,脏腑同治,表里相应。尤以紫菀为常用,紫菀辛散苦降,温和柔润,既可宣开肿闭,又可润肠,治疗便秘兼有肺气闭塞者尤良。若兼有气机不畅者,则用瓜蒌、薤白等既可调畅上焦胸膈气机,又有润肠之功。  相似文献   

2.
叶天士是清代著名医家,在温病学上的成就尤为突出,是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由其门人华岫云整理编撰而成的《临证指南医案》中,录有叶氏诊治"肠痹"的医案8则,其理法方药独树一帜,显示了叶天士对肠痹证治独到的经验。叶氏所论之肠痹既不同于《素问·痹论》中六腑痹之一的肠痹,亦不同于便闭,其病机主要是"肺气不开降",治疗多以"辛润自上通下""微辛以开之,微苦以降之",选用栀子豉汤加杏仁、瓜蒌皮、紫菀、郁金等。  相似文献   

3.
便秘在许多疾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其病位在大肠,与脾、胃、肝、肾、肺等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基本病机为热结、气滞、寒凝、气血阴阳亏虚引起大肠传导功能失常。治疗时使用下法有一定效果,但易致诸多的不良反应。依据"肺降肝升,肺与大肠相表里"等整体观念提出"欲降先升"理论。强调胃肠气机不畅是便秘之本,肝气郁滞是便秘之因,肺气不宣是便秘之基;即欲使大便畅通下行,必先宣通肺气,疏肝解郁,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上窍开则下窍自通"的理论,加用桔梗、杏仁、枳实、厚朴以起到"下病治上、腑病治脏"之功。  相似文献   

4.
病在下窍上宣肺属于下病上治范畴,其思想源于《黄帝内经》。肺为脏腑之华盖,其主气血津液之行,倘肺气郁闭,气血津液滞而不行,在下之窍亦会闭而失其通泄之常度。凡下窍闭塞不通之疾,如魄门、溺窍、精窍之窍机闭而不开,皆可依开宣肺气之法以论治。如溺窍闭而不开,可借“开南牖以求北风”之法以治,实为宣肺气以通利溺窍之法;魄门闭塞不通,可用开提肺气以通魄门之法以治;男子精窍不启,可取开肺气以启精关法以治;女子精窍不通,可施宣肺气以通胞脉之法以治。病虽有三窍之不同,法可取上宣肺气之一谛,皆是病在下窍上宣肺之理哉。  相似文献   

5.
哮喘说下     
肺与大肠互为表里。若肺气闭郁壅塞,则气机失予调畅,津液不能肃降,肠腑乏于濡润,往往多能便燥成秘。此种情形多见于老年患者,精血早已匮乏,一遇肺气闭郁,大便即干燥成秘。每见抬肩撷肚,喘促难平;或痰少而粘,咳而气逆,便秘难解。若纯治肺金,每因腑气壅实,病必不去,定要佐以通调腑气。腑气得通,肺之肃降乃行。肺气宣散,闭遏得开,痰浊得化,喘咳焉能不止。  相似文献   

6.
张白雪  刘绍能 《北京中医药》2021,40(9):1008-1010
便秘病位在大肠,但与五脏均有关系.其中肺与大肠相表里,经络上的络属决定了肺与大肠在生理病理上的紧密联系.肺为水之上源,肺疏布津液以润肠;肺主一身之气,肺宣发肃降以调大肠腑气.肺气虚则大肠推动无力;肺津亏则大肠燥而秘结;肺热盛则火移大肠耗伤津液;肺气不畅则大肠壅塞.故便秘可从肺辨治,通腑泻下不忘治肺,可从补肺气、养肺阴、清肺热、宣肺郁、降肺气等方面着手治疗以达到理肺通腑之效.  相似文献   

7.
<正>银翘马勃散最早出现于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湿》[1],用于治疗湿温咽喉欲闭、邪阻上窍之候。吴鞠通《温病条辨》[2]亦言:“湿温喉阻咽痛,银翘马勃散主之”,并给出了药物的具体剂量和煎服法。方中金银花、连翘疏风清热,解毒宣肺气;马勃、射干解毒消肿,清利咽喉;牛蒡子疏散风热,利咽散结。诸药合用,共奏疏风清热、解毒宣肺利咽之效。咽喉病症可见于儿科诸多疾病中,如乳蛾、急喉痹、手足口病、咳嗽等,多以风热、热毒壅结咽喉为主要病机,与银翘马勃散所治热阻咽喉之证相吻合。  相似文献   

8.
韦红霞 《河南中医》2007,27(5):37-38
“久泻必虚”之说由来已久,滥用补益固涩之弊日甚一日。诚如徐灵胎评《临证指南医案·泄泻门》所云“若滥加人参、五味,对正虽虚而尚有留邪者,则此证永无愈期。”久泻亦肠间病,肠为腑属阳,腑病多滞多实,故久泻多有滞,滞不除则泻不止。当取《内经》治疗久病的“雪污”、“拔刺”、“决闭”、“解结”之义,首重通降,庶无留邪之弊。兹根据个人的临证体验。述之于次。  相似文献   

9.
史锁芳教授应用通腑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经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海涛 《河南中医》2009,29(7):648-649
通腑方法适用于慢阻肺发作表现为痰热阻肺兼夹肠痹腑实证者。由于肺与大肠相表里,并以清肃下行为顺,故适时应用通腑导下,不仅可使大肠通降之性顺达,而且俾肺之痰热随之而泻,则堕遏之肺气也能随之而平。  相似文献   

10.
中医认为暴盲、暴聋、暴哑或由邪阻气逆窍闭而发,或由精亏血少窍失所养而生,绝大多数属实证。暴盲一般多责之肝经火郁气逆、血闭、血溢,采用疏肝清肝法治之,暴聋一般多责之六淫邪气阻滞,胆经气机窒塞,采用清利疏通少阳法治之;暴哑一般多责之六淫犯肺,肺失宣发,采用开宣肺气法治之。但对于大寒伤人之重证,则病深治浅,断难奏效。大寒袭人,往往长驱而入,直中三阴。伤太阴则吐、利不止,伤厥阴则挛痹、寒疝,伤少阴则目盲、耳聋、失音,以寒性收引凝固,闭入机窍故也。因而暴盲、暴聋、暴哑证中,属大寒直中少阴,上窒窍隧,下闭肾气,伤伐肾阳病机者最多。治此,当以开宣肺气,温通肾气为基本法则。肺气宣通则表里透达、窍隧顿开;肾气温通则真阳鼓动,阴寒自散。能充分体现这一治法的当首推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辛温发越,最能表散风寒,开宣肺气;附子辛热,最能壮元阳,补命火,搜逐深陷之寒邪;细辛大辛大温,最能入髓透骨,走经窜络,启闭开窍,  相似文献   

11.
23 提壶揭盖本法适用于肺气不利 ,升降之令不行而致之癃闭。由于癃闭的病位在膀胱 ,根据“六腑以通为用”的原则 ,一般治癃闭常着眼于通。然亦有屡用车前、木通、赤茯苓、泽泻之属而症情不减者 ,此时若在原方中 (如五苓散之类 ) ,加入一味桔梗 ,或紫菀、杏仁 ,住往可收立竿见影之效。考桔梗味苦辛 ,性微温 ,入肺经 ,能宣肺散邪 ,载药上行 ,所以一向有舟楫药之称。而“肺为气之主”又为水之上源 ,司“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之职 ,若肺气不利 ,每易形成源堵流塞 ,以致上窍闭而下窍涩。桔梗开肺气以浚其源 ,上窍通则下窍利 ,譬如茶壶 ,揭其盖则…  相似文献   

12.
宣白承气汤证是邪热壅滞于上焦肺,致使肺气无法下达,肠腑无法顺承所致,自当降肺气,使大肠得以"顺承"肺胃之气,腑气通畅而司传导,这也是方名中"承气"的内涵。换言之,此时病理机制的主要矛盾是肺气不通,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则是肺失肃降,治疗时针对矛盾的主要方面,故而降肺气即所以通肺气。宣白承气汤中吴鞠通之所以用杏仁、石膏"宣肺气之痹",是因为肺气因邪热壅滞而痹阻不能下行,这里的"宣"也当理解为疏通,"宣白"也即疏通肺气,这样才符合吴鞠通本意。疏通肺气有别于"宣肺",适用于肺气宣和(或)降的功能失调所致之肺气不通。故吴鞠通之宣白承气汤清肺热、降肺气、通腑气,当是为疏通肺、胃、大肠之气机而设,如其自辨所言是"宣肺气之痹"而非"宣肺","宣"是疏通之意,"宣白"当理解为疏通肺气,如此则医理通,疑惑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叶天士治疗便闭病用药规律,以供临床参考和借鉴。方法:收集《临证指南医案》“肠痹门”“便闭门”处方中药,运用Excel、SPSS 22.0、SPSS Modeler软件进行证型、药物频次、属性统计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叶氏治疗便闭病主要辨证为湿热内蕴、肾阳虚、阴虚火旺、肝肾阴虚、肺失宣肃等证型。药性以温、寒、平...  相似文献   

14.
<正> 三、以升降浮沉为纲的用药配伍 (一)升降气机:是用于气机阻滞诸证的一种治疗方法。其用药配伍,属于理气剂的一部分.具体运用,有升降肺气、升降脾胃,升降肠痹等,可以运用于上、中、下三焦诸病,但亦有一定的局限性,仅适应于某几种特定的证候。 1.升降肺气(开降法):“升”是指宣通气机,“降”是指肃降肺气,有时亦称为“开降法”。这里的重点,是针对肺气郁滞而言。叶天士常称之为“轻苦微辛”法,尝用治咳嗽、胸痞等症。药物配伍,如以桔梗配枳壳、枳壳配郁金、杏仁配厚朴、杏仁配苏子等,治疗肺气郁滞、咳嗽不畅、咯痰不爽、胸  相似文献   

15.
论中风病三期辨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风病辨治,可分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三期.笔者认为本病急性期的主要病理为肝火旺风生,痰瘀热互结,腑不通肠实,治则为凉肝熄风兼下瘀热,通腑泄热并化痰瘀;恢复期的主要病理是正虚邪实,虚实夹杂,正虚在肝肾,邪实为风痰瘀,治则为上病治下,治下补肝肾熄内风,取上开脑窍化痰瘀;后遗症期的主要病理为气虚血瘀,痰浊不化,络脉痹阻,治则为益气活血通络,并用虫药搜剔.  相似文献   

16.
治疗水肿,《内经》有“开鬼门,洁净府”、“去宛陈莝”之法;仲景用越婢汤、五苓散,以汗利为主;丹溪以健脾、滋肾、清肺为治;景岳则主张治肿先治水,治水先治气,重在下焦之气化宣行。我认为,除了明辨阴阳、表里、虚实之外,着重根据肺、脾、肾三脏发生水肿的不同特点辨证论治,不可见水即利。现将本人对水肿辨证治疗的点滴经验介绍如下。一、治肺肺主气,行治节,为水之上源,有通调水道,散布精微的功能。假如外邪侵袭,风水相搏,肺气壅滞失宣,则风水泛滥,肌肤悉肿。治当开发腠理,清宣肺气,或清热解毒,利水渗湿,这就是“开鬼门,洁净腑”的方法。因其病属新感,正气未衰,故可治实,属于阳水类型。  相似文献   

17.
孙建平 《光明中医》2006,21(4):41-41
癃闭的发生,多由湿热蕴结、三焦气化不利,肺脾肾的通调、转输、蒸化失职及肝郁气滞所致.临床治疗则因证候的虚实而各异.实则宜清湿热、散瘀结、利气机而通水道;虚证则宜补脾肾,而助气化.尚可根据"上窍开则下窍自通"的理论开提肺气以通小便.然临床上部分病人则上述方法治疗而罔效.细考之病人除小便不利之外,又见口苦咽干、烦渴欲饮、腹胀而硬满,大便燥结不行等症,辨证当为胃腑燥实,大肠气壅,腑气不行、热移膀胱,津液不能旁达而见后窍塞而小便亦闭.<灵枢·本输篇>日:"实则闭癃……闭癃则泻之."明代医家张景岳亦云:"大小便俱不通者,必先通其大便,则小便自通矣."根据"腑以通为用"的原则,笔者临证时以峻下热结之法治之,每获良效.方以承气汤通腑为主,酌加滑石、车前子、山栀、泽泻等以利水通淋,清利下焦湿热.  相似文献   

18.
张磊 《江苏中医药》2020,52(12):12-13
黄庆田教授认为哮喘病位在肺,而鼻为肺之窍,治哮应肺鼻同治,宣通鼻窍;咽喉为肺胃之门户,平喘当通利咽喉;皮毛为肺之合,哮喘急性发作时要注重解表祛邪,非急性发作期要补肺气以实卫表;肺与大肠相表里,哮喘急危重症腑气不通要果断通腑平喘,而伴泄泻者,新发应以祛邪化滞为法,久病当重视健脾固肠。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9.
1 提壶揭盖的来历 提壶揭盖为中医的治法之一,意即通过宣肺利水以达到通利小便、消除水肿的目的。因肺为水上之源,具有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作用,但如果肺气闭塞,不能宣达,它也就不能肃降。失去肃降作用,它也就不能通调水道了。《中医大辞典》对提壶揭盖的解释是:“治法,用宣肺或升提的方法通利小便的一种借喻。肺与脾、肾、三焦、膀胱等脏器分司水液代谢,维持水道的通调。肺主气,为水道的上源,在肺气闭阻,肃降失职,影响其他脏器的气化失司的情况下,可出现喘促胸满、小便不利、浮肿等症,治疗应选宣肺降气,这一经验,喻为提壶揭盖之理,故名。”然而条目中未提及这一治法始于何人,始于哪本书。经查文献,发现有两处提及相类此法。一是《古今医案-卷第六》记载:“朱丹溪治一人,小便不通,医用利药益甚,脉右寸颇弦滑,此积痰在肺。肺为上焦,膀胱为下焦,上焦闭则下焦塞,如滴水之器,必上窍通而后下焦之水出焉,以药大吐之,病如失。”二是在陈修园《时方妙用·卷四》中谈到“癃闭症,小便点滴不能……有用补中益气汤后似乎探吐者,如滴水之器,闭其上窍而倒悬之,点滴不能下也,去其上窍,则下窍通矣。”此两处内容都提到小便不通,都是用了吐法,都提到宣肺以利水的形象比喻。然而此两处都未提到“提壶揭盖”这一术语,也未提到此法亦可用来治疗水肿。至于具体提及提壶揭盖法利水消肿,治疗水肿病,尚不知为何人,望知之者有以教我。  相似文献   

20.
徐荣谦教授认为,小儿正气不足、痰饮留伏是儿童闭塞性毛细支气管炎之夙根,临床常内外合邪.总体而言,外邪触动肺络伏痰,顽痰壅塞气道,痰气胶结,中上二焦气机不利,肺气闭塞不通而致本病发生.临证时有风寒闭肺、风热闭肺、痰热闭肺、痰瘀阻肺、肺脾气虚、肺阴耗伤之不同,治疗以辛开苦降,涤痰开闭为原则,取“辛以开之,苦以降之”“微苦以轻降,微辛以宣通”“以苦降其逆,辛通其痹”之法,运用小苦辛汤辨证加减治疗,使正气得复,邪气渐去,肺之宣肃功能恢复正常,则其病向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