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卉  王耀光 《环球中医药》2014,(11):873-874
“提壶揭盖”之法,取类比象,意即通过开宣肺气而通利水道的一种治疗方法,原为治疗癃闭之效法。临床上“提壶揭盖”法运用甚广,不拘泥于治疗水道不通的癃闭。凡有上焦气机郁滞,壅塞不通而致下焦气机不畅的证候表现,皆可用之。本文运用“提壶揭盖法”治疗肝胃蕴热,腑气失传,中下二焦闭塞不通所致便秘患者一例,通过开提上焦,宣发上焦肺气,调畅全身气机,开上焦而通中下二焦郁滞,效果明显,现将该验案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2.
“三焦出气”语出《灵枢·五癃津液别论》,这是对“三焦之气”理论的高度概述。如马莳曰:“故三焦者,上焦为宗气之所出,中焦为营气之所出,下焦为卫气之所出。”张介宾亦谓:“宗气积于上焦,营气出于中焦,卫气出于下焦。”以下就依此分述。营卫二气均源于水谷之精气,都是由谷气所化生的,水谷入于胃中,经过脾胃的腐熟、运化,将其精  相似文献   

3.
“厚土敛火”为培补脾胃、敦厚中土,针对脾土卑监,中气亏虚而致虚火上炎,虚阳外越所引起的一种以“火”、“热”为主要症状的治疗法则。此“火热”之证,若投苦寒清  相似文献   

4.
论“卫出下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卫气所出,历代多所争论,主要有卫出上焦与卫出下焦两种意见。笔者认为卫气所出当在下焦,故就有关问题辨析于下。“卫出上焦”说的提出主张卫出上焦者,最先见于《中藏经》:“三焦者,人之三元之气也,……而卫出于上,荣出于中。”隋·杨上善亦倡“卫出上焦”。《太素·营卫气》说;“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行?岐伯答日: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上焦。”注  相似文献   

5.
浅议脏腑之气与经气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浅议脏腑之气与经气的关系张载信(安徽中医学院合肥230038)五版《中医基础理论》认为,“脏腑之气”和“经络之气”都是元气所派生的。从气的生成看,元气虽源自先天,然生机勃然,直至生命终结,主要还靠后天培补,是肾中精气所化生,因此元气应属脏腑之气。经气...  相似文献   

6.
“培土生金”即补脾益肺。这是借五行生克的理论,用培补脾土的方法来解除肺系疾病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治疗措施。笔者临床治疗肺系疾病时,只要是兼见明显脾虚的肺脾两虚之证,多采用“培土生金”法予以治疗,颇为应手,特录典型病例如下: 高某某,男,45岁,1984年8月29日就诊。患者于20多天前,因淋雨受凉之后,突然高热恶寒,  相似文献   

7.
后世皆知叶天士擅长养胃阴,全面创立胃阴学说。笔者偶读《喻嘉言医学三书》,发现清初医家喻昌弘扬仲景之学术,治病非常重视养护胃中津液,并在理、法、方、药上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体系。1 感后虚热宜养胃中津液感证后期,多形成邪热未尽,津液已伤之病理局面,于此之时当“补虚清热”。喻昌认为,“补虚,应着重于生胃中津液,因为“伤寒后胃中津液久耗”,且“人身天真之气全在胃口,津液不足即是虚,生津液即是补虚”;  相似文献   

8.
夏世澄 《光明中医》2005,20(2):57-58
收敛固涩的中药 ,具有敛汗、固脱、涩精、止遗等作用 ,习惯上用来治疗正气内虚、气血津精耗散滑脱的病证。甲亢性心悸 ,是因甲状腺机能亢进所致的、以快速性心律失常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属于中医的“瘿病”、心悸、“胸痹”等证范畴。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常可见到阴虚、气阴两虚、阳虚的证候。笔者在临床上治疗甲亢性心悸症属虚证时 ,依其气血阴阳亏虚之不同分别予以针对性的扶正补虚的同时 ,加用收敛固涩类中药在其中 ,意在补中兼收 ,安固心神 ,增强补益之效。通过临床对照观察 ,收到了满意疗效 ,总结整理如下 :1 临床资料选择自 1999年至 2 0…  相似文献   

9.
杨继荪运用敛法治疗疑难病证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药治疗难治病证具有一定特色。在“久病多瘀”“久病多虚”“怪病多痰湿”的理论指导下,“祛瘀”“补虚”“蠲痰”等法已成为治疗多种顽症痼疾的几项颇具力度的法则,一直相传沿袭。笔者通过跟随杨老临床抄方,整理杨氏的学术经验和临床揣摩,体会到敛法在许多经久不愈的难治病证治疗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现就杨氏运用敛法治疗难治病证的验案例举一二,分述于后。  相似文献   

10.
叶天士治中风之法临床运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一书,承袭古人“风淫于内,治以辛凉”,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之旨,提出了“内风乃风中阳气之变动”的观点。在用药上强调“凉药”的重要性,正如叶氏日:“五液交涸、风阳尚动,滋液救其焚燎、清补和阳去热、用药全以甘寒、津液来复,可望向安”。为后世医家论治中风奠定了基础。笔者认真总结了叶氏用凉药治中风之法则,整理出甘凉滋润、咸凉熄风、清凉豁痰、凉温同补之四大法则,现将临床运用阐述如下。 1 甘凉滋润法……  相似文献   

11.
“卫出于下焦”语出《灵枢·营卫生会篇》。然历代医者对此颇有争议,尚未定论。笔者倾向于“卫出于上焦”说,认为“卫出于下焦”之“下”,纯系“上”字之误,其理由如下: 一、从中医学气的含义和分类看众所周知,中医学所说的气,概括起来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二是指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根据人体之气的来源、功能特点及分部又可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元气禀受于先天是为先天之气,属于气的第二种含义,后三者得  相似文献   

12.
张坤 《江苏中医药》2003,24(3):17-18
临床上对溃疡日久不敛 ,外伤或刀口感染日久不愈 ,往往见有脓汁 ,便用抗菌消炎药物或苦寒清热解毒类中药治疗 ,但有些却疗效不佳 ,病程迁延日久难以收口。殊不知此类患者病理变化多为“虚” ,治疗大法则宜“补”。笔者临床用中医辨证治疗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溃疡久不收口者 ,取得较好的疗效 ,现作探讨如下 :1 溃疡不敛多为“虚”清·许克昌云 :“肌肉者 ,脾胃所主 ;收敛者 ,血气所关。苟使脾胃强 ,血气旺 ,则昨腐今生 ,朝脓夕敛 ,何至迁延岁月。”(《外科证治全书·论敛》)这说明脾胃强弱、气血盛衰与溃疡敛口关系至为密切。溃疡不敛者 …  相似文献   

13.
扶正培本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总则之一。本文仅就个人临床的点滴体会,谈谈扶正培本法的临床应用和注意要点。在扶正培本的治疗总则下,临床上根据疾病虚损的性质分别采用补气、助阳、养血、滋阴等法。补气与助阳是使其功能增强,适于机体衰退的病证,即所谓“形不足者,温之以气”。养血与滋阴是补其津、精、血之不足,以增加其物质基础,即所谓“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此外,人体阴阳的任何一方虚亏到一定程度,也可致另一方的不足,即所谓“阳损及阴”“阴损及阳”。前者  相似文献   

14.
汪机,明代著名医家,补气培元固本的创始人。就汪机的这一学术思想进行了探讨。认为:汪机的“营卫一气”论,实质是营气之阴阳二义之统一;“调养气血,培补元气”的观点,是朱丹溪滋阴观和李东垣的升阳补气观之合壁;擅用参、芪说是其甘温气味与营气的阴阳两重性之统一。汪机的人身之虚皆阴虚,诸病多生脾胃,营气之虚是产生百病的根源;擅用参、芪,对调补诸虚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多数人认为补中益气汤为补益脾气之剂,笔者认为补中益气汤主要通过补益肺卫之气泻心火,作用于上焦肺卫之气,达到补中益气之效。补中益气汤类方均以此立方本旨为基础,根据暑湿热邪、肺脾胃气的盛衰等加减化裁,对部分感染性疾病,尤其是肺部感染性疾病引起的胃肠道损害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关于“气”含义的争论 ,已经持续了将近 2 0年。综合而言大致有两种意见 :一方认为“气”的含义有二 :一指流动着的微小难见的物质 ,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等 ;一是指人体脏器组织的活动能力 ,如五脏之气、六腑之气、经脉之气等。持此论点的被称为“两义说” ;而另一方则认为中医领域中 ,“气”始终是一个物质的概念 ,“气”不能既是物质 ,又是机能。为了叙述方便 ,本文称之为“一义说”。近年学术界似乎更倾向接受“一义说”的观点 ,但笔者认为 ,“一义说”存在诸多不足 ,值得商榷。1 “一词反义”有“逻辑错误”吗 ?“一义说”者认为 ,“…  相似文献   

17.
天枢穴在针灸治疗肠腑病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琳珊  施茵 《江西中医药》2004,35(12):53-56
“天枢”穴,又名长溪、长谷、谷门、循际、循元、补元,乃足阳明胃经的腹部要穴、大肠募穴及大肠经气所聚集之处。其命名为前人假借天文星名所为,因其位居脐旁二寸,恰为人身之中点,如天地交合之际,升清降浊之枢纽,故名。文献记载天枢穴有疏调肠腑、消食导滞、活血化瘀、化湿和中、制泻止痛、  相似文献   

18.
邹学正 《中医杂志》1996,37(11):653-654
李彦师是我省已故名老中医,出身中医世家,对《伤寒》、《金匮》研究精深,临床治病,效法仲景,崇尚经方。重视阳气,培补命门。在补火诸药之中,又擅长应用附子,誉有“李附子”之称。现将笔者随师临证所录医案,整理数例,以示其巧用经方及附子经验的一斑。1 对附子功效的认识和用法  相似文献   

19.
<正> 厚土敛火法为培补脾胃,敦厚中土,或“热因热用”之从治法,是针对脾土卑监,中气亏虚,而致虚火上炎、虚阳外越所引起的一种以“火”、“热”为主要症状的治疗法则。此法少为初涉医林者运用。此“火热”之证,若投温肾潜阳,导龙入宅之法,或施苦寒清热泻  相似文献   

20.
“双手进针,同步行气法”是继承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已退休的名老针灸中医欧阳伟副主任医师的临床经验。笔者1989年起,侍诊于欧阳伟老先生,用此法于临床,多获良效,现介绍如下。所谓“双手进针,同步行气法”指左右两手各持1针,同时进针两穴,针刺得气后,两手同时施以相应的提插捻转等针刺手法,达到气至病所和补虚泻实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