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凡是经祛除水湿为主组成,具有燥湿、利湿、化湿、散湿等作用,用以治疗水湿病症的方剂,统称祛湿剂。由于湿邪多与风、寒、暑、热等邪相合,故祛湿剂又分为燥湿化浊、清热利湿、利水化湿、宣散湿邪等五类。可见临床应用祛湿方剂时,应根据其所现证候,随证加减。现试谈祛湿剂之配伍体会如下,请予指正。  相似文献   

2.
六气时行民病证治方见于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共6首,依司天在泉不同而立方.对六气时行民病方的比较和数据分析,研究其用药规律发现因六气司天、在泉不同,其组方用药随六气所主气候、病证不同有较大差异;制方依据《黄帝内经》五味胜复理论配伍,君药随六气胜复而不同,用药偏辛甘温,注重调理脾胃.六气时气民病证治方为针对六气变化而...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寻运气学说中六气理论的临床应用,基于《黄帝内经》对客气为反季节之异常气候的认识,整理原文所构建的"三阴三阳"客气六步之司天、在泉、胜气、复气四种象态下的病因、所致病谱、脉象特征和相应临床用药法则的内容,联系后世张元素、陈无择遵循相应季节客气淫胜所致病证的处方用药经验,从而总结出经文所构建的相关模型及其特征,使运气理论服务于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4.
目的:挖掘《辨证录》中痹病内服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方法:收集《辨证录》中的痹病内服方剂,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挖掘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结果:共收集到21首内服方剂,涉及65味中药,其中出现频次≥3的中药有20味,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白术、茯苓、肉桂、人参、薏苡仁。21首内服方剂的组方药物中,药性以温性出现频次最多,其次为平性、寒性;药味以甘味出现频次最多,其次为辛味和苦味;归经以脾经出现频次最多,其次为肺经、心经、肾经;出现频次≥6的药物组合有9个,排在前4位的为白术-茯苓、白术-肉桂、茯苓-肉桂、白术-茯苓-肉桂;核心药物组合2个,分别为甘草-白术-干姜、巴戟天-陈皮-薏苡仁。经聚类分析得到新处方1首,药物组成为白术、薏苡仁、陈皮、干姜、巴戟天、甘草。结论:《辨证录》中痹病内服方剂多采用性温、味甘、归脾经的药物;核心药物组合以健脾利湿、温阳散寒为主;以核心药物组合为基础聚类出的新方,仍符合祛湿温阳的治疗大法,可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但其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外风方剂的气味配伍即指以辛散祛风药物为主,配伍组方而成辛苦甘气味结构,适用于外风所致诸病。因风邪兼夹寒、湿、热诸邪不同及正气之盛衰,而变通《素问·至真要大论》治风气味组方规律,具体为"风淫于内,治以辛,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  相似文献   

6.
《内经》药物性味组方原则及其对后世经方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颖  粟栗 《吉林中医药》2009,29(3):188-189
《内经》药物性味组方原则对后世经方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内经》从气味厚薄与阴阳升降、五味所入所禁、五脏苦欲补泻、六气淫胜配伍等方面阐述了《内经》药物性味组方原则。伤寒、温病诸方均承袭《内经》,说明《内经》药物性味组方原则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后世按《内经》组方原则组成的经方大都配伍严谨,适用有效,其中结合岁运、岁气所制定的配伍原则更体现了中医学“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思想,有必要对此进一步挖掘与整理。  相似文献   

7.
寒热并用治法起源于《黄帝内经》,方剂寒热并用配伍首见于《伤寒杂病论》,金元四大家及明清时期的温病学派对此又有许多充实和创新. 1 春秋时期 寒热并用法起源于《索问·至真要大论》,《内经》云:"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治热以寒、治寒以热",然而病情的复杂性,又常使单用寒热不能完全满足寒热错杂之病的需要,《索问·至真要大论》曰:"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阳明之夏,治以辛温,佐以苦甘,以苦泄之,以苦下之."这是依据天地之气淫胜的不同、六气胜复的区别,提出了具体的治疗方法.又曰:"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伤寒杂病论》辨治腹痛用药规律。方法:筛选《伤寒杂病论》中条文涉及腹痛类病症的方、药,统计治疗腹痛方中药物的运用频数和频率,对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进行分析。结果:《伤寒杂病论》中,涉及腹痛的方剂共33首,最常用药物为芍药和甘草。张仲景治疗腹痛多用补法、泻法及和法,善于运用温热之品,若使用寒凉之药,偏于运用微寒之品;药物多为甘味、辛味和苦味,归脾经的药物最多。结论:《伤寒杂病论》认为,腹痛病因为"不荣则痛""不通则痛",运用甘味药补益气血,缓急止痛,运用苦辛温药物调畅气机。同时注意保护胃气,谨防药物过于寒凉伤胃。  相似文献   

9.
目前方书中的方剂大都依据功效或君臣佐使配伍,气味配伍提之甚少,而药物的气味作为药物本身之特性,乃"药之本",故从以偏纠偏、六淫胜复、苦欲补泻、相反相成相辅相成等四个方面简要论述"气味配伍"。  相似文献   

10.
余秋平  韩佳瑞  焦拥政 《中医杂志》2011,22(21):1824-1827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对麻黄的运用,充分体现了其因证的轻重、病体的虚实、邪气的兼夹等情况而相应施量配伍的辨证论治精神。从《伤寒杂病论》中所有含有麻黄的方剂入手,系统地研究了麻黄在治疗九类病证时的量效与配伍特点,以期引起临床对经方用量研究的重视,开拓经方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葛根可解肌退热、生津透疹、升阳止泻,一般用于治疗邪气有外泄之机的外感病及清阳不升所致的泄泻。通过对《伤寒杂病论》中相应条文的分析,以病机作为入手点辨析葛根在方剂中的配伍意义,认为张仲景在经方中应用葛根的主要目的为升津液。  相似文献   

12.
邵文慧  汪磊  蒲煜琴  林才志 《新中医》2016,48(12):195-197
目的:纳总《兰室秘藏》中治疗脾胃相关疾病方剂用药,分析其用药规律及特点,为临床治疗脾胃病提供参考。方法:以《兰室秘藏》为检索源,对《兰室秘藏》中治疗脾胃相关疾病方剂、用药进行收集、分类,利用频数统计确定治疗脾胃病的常用药物,并对其药性、药味、归经及配伍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处方55首,涉及中药110味,治疗脾胃相关疾病常用药为陈皮、升麻、炙甘草、柴胡等17味中药,常用中药主要为补虚药、理气药、解表药为主,药性以温性、寒性、平性为主;药味主要以辛味、甘味、苦味、酸味为主;归经主要归为脾经和胃经等。结论:李东垣先生在《兰室秘藏》中治疗脾胃相关疾病时以温补脾阳、升脾扶正为法;用药主要以辛温升阳,辅以甘味药补益滋养。  相似文献   

13.
为揭示《四部医典》中治疗心脏疾病的方剂配伍内在性效规律,作者将《四部医典》中治疗心脏疾病的方剂按功效分为治疗隆病类、赤巴病类、培根病等三类;按藏药理论,对三类方剂的"味"和"效能"进行比较。发现治疗隆病之方剂主要以甘、辛味和热效、腻效为主进行配伍,治疗赤巴病之方剂以甘、辛、苦味和寒效、钝效为主配伍,治疗培根病方剂的配伍主要以甘、辛味和热效、动效为主。《四部医典》中治疗心脏疾病方剂的配伍规律体现了藏医的辨证施治理论及以"和"为主要特征的藏文化哲学思想,展现了藏医独特的组方理论,对藏医临床用药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张仲景药对配伍应用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剂中 12种药对配伍应用。例如温中祛寒药与补脾益气药配伍 ,以提高温中祛寒效果 ;温肾回阳药和温脾暖中药配伍 ,以提高回阳救逆功用 ;温热胜寒药和辛散祛寒药配伍 ,以速除在里之阴寒等。认为张仲景方剂中药对的配伍应用 ,既灵活多变 ,又恪守理法。总结认识和掌握张仲景方剂药对的配伍应用规律 ,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 1.何谓祛湿剂?其立法依据是什么? 答: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及宣散湿邪等作用,以治疗湿邪为病的方剂,统称祛湿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又说:“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汗为故而止。”所谓“湿上甚而热……以汗为故而止”,即湿邪盛于上部而有热,治以苦味温性之药,佐以甘辛之品,以发汗解表方法恢复其常态而止。“十剂”又云“燥可祛湿”,“通可祛滞”,“宣可祛壅”。本章方剂的立法,即本着这些原则而作为依据的。也属于后世八法中广义的消法范畴。 2.湿邪有何特性?对其基本治法有哪些?  相似文献   

16.
论《金匮要略》中的相反用药山东250014山东中医学院93级研究生王占奎,孙晋营主题词《金匮要略方论》,中药配伍相反用药是指两味或两味以上,四气五味,升降浮沉作用完全相反的药物在方剂中的配伍应用。经方中的用药配伍,多以相须为用,但相反用药亦不少见。今...  相似文献   

17.
安琦  张小娟  王凤 《陕西中医》2006,27(2):230-231
柴胡是临床运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味辛性寒,入经于肝、胆、脾、胃、三焦,有“柴胡主心腹,去肠胃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之新”的记载。功效为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其与不同药物相配,不仅增强原有功效,还可改变原有作用。药物配伍是方剂组成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妇人大全良方》调经方剂的用药配伍规律,为临床治疗月经病提供借鉴。方法以《妇人大全良方》中所载的183首调经方剂为研究对象,采用数据挖掘软件SPSS12.0结合中医理论研究方法,探析陈氏治疗月经病用药配伍规律。结果《妇人大全良方》中调经方剂以活血化瘀药使用最多(频次233,占15.6%),温性药物使用比例最大(占46.9%),归肝经药物使用率居首位(占22.8%),8个药对置信度均在50.0%以上。结论陈氏调经用药重视补益,尤重补血,喜用加减四物汤养血补血;在经血不通时,用药辅以辛、苦味、温性药物调畅气机、温经散寒,常配伍川芎活血,肉桂温经;善于在寒热虚实错杂中灵活权变,使疾病尽除。  相似文献   

19.
周蓉蓉  张理云 《河南中医》2021,41(2):196-200
《伤寒杂病论》中记载含有细辛的方剂共19首,方注中加细辛3首,总计条文21条。细辛在《伤寒论》中主要用于治疗太阳伤寒表实证、少阴兼表证、厥阴上热下寒证以及厥阴寒证,《金匮要略》中用于治疗咳逆上气、痰饮咳嗽、寒疝、中风历节病。经方中使用的细辛采自华阴,入药部分为根部。细辛的使用主要有汤剂、丸、散三种剂型,主要功效是解表散寒、温肺化饮、温通经脉、温阳利水;主治病位是:肺、肾;主要通过温散辛通发挥作用,通过配伍酸收药散收相合、配伍辛温药相须相使、配伍寒凉药辛开苦降、寒温相制达到减毒增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补肾方剂中高频应用的中药及其药性特点和在补肾治疗中的配伍规律,为临床药物筛选和合理组方提供依据。方法:利用BICOMB对中国方剂数据库中具有补肾功效的方剂进行中药名称提取和数据处理,以及依据教科书等对中药名称进行标化,建立中药共现矩阵;通过频数统计及利用图形聚类工具包g CLUTO对方剂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和可视化处理。结果:251首补肾方剂涉及358种中药,高频(27次以上)使用的中药有25种;方剂主要来自《辨证录》等6种方书。在补肾方剂中,其配伍规律可分为3大类5小类。在各个类别中,中药之间通过配伍从祛湿、补阳、滋阴、养血、益气的不同角度发挥补肾作用。结论:熟地黄、茯苓、当归、山茱萸和山药等是补肾方剂的常用中药,且多以甘味、温平性为主,归肾经、肝经、脾经类并无毒性中药是补肾方剂的构成主力;中药通过协同和拮抗作用,使功效得到最大化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