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正《伤寒论》大黄黄连泻心汤临床上用于治疗上消化道出血、胃病、口腔溃疡、高血压、急性脑血管病、菌痢等均有良效~([1])。《注解伤寒论》中第四卷载《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大黄黄连泻心汤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大黄黄连泻心汤方:大黄二两、黄连一两"。我们用大黄黄连泻心  相似文献   

2.
大黄黄连泻心汤是治疗热痞的重要方剂,由大黄、黄连两味中药组成。在《伤寒论》中,记述与之相关的条文有二:第154条日:“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第164条日:“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中国中医科学院仝小林教授善用经方,活用经方,以经方之理与经方之法为基础,  相似文献   

3.
正《伤寒论》第154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大黄黄连泻心汤方,大黄二两,黄连一两,右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大黄黄连泻心汤的药味少,煎煮方法也比较特殊。笔者在临床中运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2例患者,现介绍如下。案例1:内人因在婚期进食过量肥甘厚腻之品导致大便黏腻,自行服用保和丸数日,症状未见明显缓解。2018年1月18日白天又大量进食椒盐虾,晚上突发腹  相似文献   

4.
欧阳学认  连逸青  许华 《新中医》2017,49(1):226-227
正大黄黄连泻心汤出自《伤寒论》第154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大黄二两,黄连一两,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分温再服。"据研究,大黄黄连泻心汤具有抗菌、导泻、抗消化性溃疡、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解热、镇静、抗惊厥、抗血小板聚集性及抗凝血、降血压、降脂、抗肾功能损伤等作用~([1])。许华教授从事儿科临床、教学、科研近30年,对儿科疑难  相似文献   

5.
1热痞方证辨析:《伤寒论》154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本证由于表证未解复下或邪气内结以致无形邪热壅结于胃脘,邪结中焦,气机受阻形成中焦痞结。症见心下痞满,按之不硬,或有口干、心烦、小便短赤或大便干,舌红苔黄,脉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中大黄黄连泻心汤为治痞名方,历代医家多从火热病机探讨其治痞机理,认为大黄黄连泻心汤运用“麻沸汤浸渍”是该方取效的关键因素之一,此独特煎煮方法可“取其气,薄其味”,即“取大黄、黄连、黄芩清扬之气,去苦泄之味”,避免大黄、黄连、黄芩苦寒趋下,药过病所.但笔者认为上述观点有待深入认识,“薄其味”或非“去其味”,“薄”乃量之变化,非“去”之质变.并通过对“薄其味”之意蕴深入探讨,提出大黄黄连泻心汤证或非热邪为患,或是火邪致痞.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五泻心汤证原文1.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154条)2.附子泻心汤证:"心下痞,而后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155条)3.生姜泻心汤证:"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157条)4.甘草泻心汤证:"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热结,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甘草泻心汤主之."(158条)5.半夏泻心汤证:"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也,宜半夏泻心汤."(149条)  相似文献   

8.
五泻心汤,通常是指《伤寒论》中之大黄黄连泻心、附子泻心、生姜泻心、半夏泻心、甘草泻心等五汤方而言。此乃《伤寒论》治痞的“五泻心”方,吾师其法而活用之,常可建功于临床,足见仲景书之所以堪为后世法也。笔者不揣谫陋,结合个人经验,略述于下: 1、大黄黄连泻心汤由大黄、黄连二味组成。用麻沸汤渍之须臾,去滓,分温再服。方中用大黄,意在下气开结泄热,不在攻下,以黄连入心清热而消痞,药仅两味,渍而不煎,利于发挥其轻扬泄热消痞的性能。故仲师独以本方治热痞。所谓热痞,乃无形之气热互结而成。盖气热互结  相似文献   

9.
金永祜 《山西中医》1998,14(3):38-39
大黄黄连泻心汤与泻心汤辨析金永祜关键词伤寒论大黄黄连泻心汤金匮要略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出自《伤寒论》,由大黄、黄连两味药组成;泻心汤出自《金匮要略》,由大黄、黄连、黄芩三味药组成。但后世医家多认为大黄黄连泻心汤方中应当有黄芩为是,并进一步将大黄黄连泻...  相似文献   

10.
心下痞与胃下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卫东 《河南中医》2003,23(2):63-63
《伤寒论》第 15 1条 :“脉浮而紧 ,而复下之紧反入里 ,则作痞 ,按之自濡 ,但气痞耳。”第 15 4条 :“心下痞 ,按之濡 ,其脉关上浮者 ,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14 9条 :“伤寒五六日 ,呕而发热者 ,柴胡汤证俱 ,而以他药下之 ,柴胡证仍在者 ,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 ,不为逆 ,必蒸蒸而振 ,却发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鞭痛者 ,此为结胸也 ,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不痛者 ,此为痞 ,柴胡不中与之 ,宜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 :“呕而肠鸣 ,心下痞者 ,半夏泻心汤主之”。综合《伤寒》、《金匮》论痞 ,其病机为 :伤寒误下 ,使脾胃之气受伤 ,在表之邪 …  相似文献   

11.
大黄在《伤寒论》中入方十四首,论涉四十五条。仲景将大黄灵活巧妙地与清热利湿、理气、逐水、化瘀等法结合,用以治疗痞证,大结胸,蓄血,黄疸,阳明腑实及脾约等证。下面将大黄合诸法组方的应用,作浅要的分析。一、大黄与清热法合用大黄与清热法合用有大黄黄连泻心汤。仲景用它治疗无形邪热结于心下,气窒不通而成的热痞之证。该证热虽盛而尚未与有形之物相结,故仅有“心下痞、按之濡”(159条)。所以用大黄黄连泻热消痞以治之。热痞乃邪热内  相似文献   

12.
<正> 六经辨证(五)痞证1.热痞证(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临床表现】主证:心下痞,按之濡软而不痛。次症:烦渴,吐血,衄血。舌脉:舌红苔黄,脉数。【病机分析】  相似文献   

13.
正三黄泻心汤出自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由黄连、黄芩、大黄3味药组成。《金匮要略》原著中论及三黄泻心汤的原文有二:《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中泻心汤原文为:"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中载:"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本方适用于  相似文献   

14.
酒客指平素嗜酒之人,如再加卒然暴饮之后,往往出现心下痞满,头目眩晕,或耳鸣耳闷,口苦咽干,甚则暴然出现吐血。此乃邪热中阻或热伤血络所致。笔者在临床中,对于酒客之热痞证,屡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治之,其效甚佳,此举案例如下。韩某患者,男,46岁,干部,1983年11月11日就诊。患者两天前因饮酒过量,其后出现心下痞满不适,耳鸣,其声隆隆不止,头部胀热,心中懊(忄农),口苦,咽干,饮食乏味,大便数日未解,舌红苔黄厚而少津,脉见弦滑有力。患者既往体健,嗜酒二十余年,脉证合参,辨为:邪热上扰,胃气壅滞之热痞证。立以泄热消痞之法,遂处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9克,黄连9克,黄芩9克。并嘱其以开水浸泡片刻后,去滓分多次频频饮服。以取《伤寒论》用麻沸汤水渍之旨。次日患者欣然来告,服上药一剂,大便通畅,随之心下痞满、头晕耳鸣等诸症若  相似文献   

15.
<正> 大黄黄连泻心汤出自《伤寒论·太阴篇》,由黄连、大黄二味药物组成,主治热邪结于心下,症见胃脘部痞闷堵塞,按之柔软者。其煎服法原方后注:“以麻沸汤渍之,须臾,绞去  相似文献   

16.
"心下痞"可见于伤寒,又可见于杂病,为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伤寒论>的五个泻心汤都是针对心下痞而设.如半夏汤治"痰气痞",大黄黄连泻心汤治"寒热痞",生姜泻心汤治"饮气痞",甘草泻心汤治"客气上逆痞".  相似文献   

17.
邱红  周正华 《河南中医》2014,(4):577-578
心下痞病在胃脘部,与胃气的升降密切相关。心下痞可分为寒热错杂痞和热痞,寒热错杂痞应根据不同临床表现,分别治以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热痞应治以大黄黄连泻心汤和附子泻心汤。在治疗时心下痞时,要先辨证论治,分清寒热虚实、表里有无,如此则气机顺畅,痞证消除。  相似文献   

18.
杨辉 《光明中医》2006,21(12):18-18
"心下痞"可见于伤寒,又可见于杂病,为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伤寒论>的五个泻心汤都是针对心下痞而设.如半夏泻心汤治"痰气痞",大黄黄连泻心汤治"寒热痞",生姜泻心汤治"饮气痞",甘草泻心汤治"客气上逆痞".  相似文献   

19.
大黄黄连泻心汤出自《伤寒论》,原为治熱痞所设。此方由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组成。方中大黄泻热开结,黄芩、黄连清热消痞。我们在儿科热性病中,见到邪实正盛,蕴热较重者用此方效验较佳,现举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谢静  周洁 《浙江中医杂志》2012,47(3):227-228
附子泻心汤为张仲景创制,为五泻心汤之一,载于《伤寒论》第155条:"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该方由大黄、黄连、黄芩三味寒凉之药,加温热的附子组成,主要用于热痞兼阳虚证。此方组方严谨、用药精炼、配伍有度,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