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伍慧慧  黄子亮  罗桂兴 《光明中医》2023,(13):2609-2611
疼痛不仅是一种独立病症,也是内在某一疾病的重要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中医认为痛症的主要原因为寒邪凝滞于经络,经络不畅引起,治疗上以温经通络、祛寒止痛为主。毫火针是火针的延伸与发展,秉承“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寒者热之”“菀陈则除之”的原则,可以引火助阳,祛寒温经,引邪外出,经临床验证,止痛效果显著,附验案3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2.
通痹灵擦剂治疗寒性关节肌肉疼痛1337例河南省安阳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卫生所(455000)董鸿吉,赵生文,袁海卿寒性关节肌肉疼痛属于祖国医学“寒痹”范畴,多因阳虚、风寒湿三气(特别是寒邪)侵袭,致使经络不通,阳气不行,不得温煦,气血瘀滞阻塞所导致关节肌...  相似文献   

3.
痹证简便外治马登斌(邯郸市中医院056001)对于痹证一病的发生一般认为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入侵,以致闭阻经络关节、使气血运行不畅,主要以全身关节酸楚重着、疼痛为主要表现。根据各自的特点此病分为:行痹(风邪偏胜)、痛痹(寒邪偏胜)、着痹(湿邪偏胜)、...  相似文献   

4.
推拿疗法以阴阳五行,营卫气血、脏腑经络学说等基础理论为指导,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某一特定部位,以疏通经络、调和营卫、通利气血,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胃脘痛又称胃痛,是指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其常见病因有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弱等几个方面。胃为五脏六腑之大源,主受纳腐  相似文献   

5.
<正>胃脘痛系指上腹部发生的疼痛。本病常见于急慢性胃炎、溃疡病、胃神经官能症等。此外,还包括部分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病等。中医中药治疗胃脘痛有较大优势,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胃脘痛发生的原因,有寒邪犯胃、肝气郁结、脾胃虚寒等几个方面:1.寒邪犯胃:外感寒邪,邪犯于胃,或过食生冷,寒积于中,皆使胃寒而痛,尤其是脾胃虚寒者更易感受寒邪而发病。  相似文献   

6.
风湿寒性关节痛是常见病、多发病,寒冷潮湿,沿海地区颇为多见。它是指人体感受风湿寒邪引起的肌肉、关节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属于中医学痹症范畴,其发病多因人体虚弱,阳气卫外不固,风寒湿乘虚而入,留于经络、肌肉、关节,引起气血闭阻,流通不畅,发生疼痛、酸麻、沉重、伸屈不利等证。笔者根据辩证论治理论,在乌头汤治疗的基础上适当加减,治疗风湿寒性关节痛38例,收到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胃脘痛又称胃痛,以胃脘部经常发生疼痛为主,并伴有其他症状。临床护理中将本病分为五种类型辨证调护。 寒邪犯胃 病因:寒邪犯胃,过食生冷,导致胃寒而痛,尤以脾胃虚寒者更易感寒而痛发。  相似文献   

8.
<内经>认为"寒邪"是致痛的重要原因,寒邪属阴,其性凝滞、收引,导致经脉拘急挛缩、气血凝滞不畅,表现出"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并以部位为主,兼顾致痛病因病机、疼痛性质、缓解方法、主要伴见兼症等对疼痛进行了分类.  相似文献   

9.
胃痛以胃脘部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笔者认为本病临床以寒邪客胃。气滞血瘀者为本病临床以寒邪客胃,气滞血瘀者为多。从2001-2008年采取自拟良荜汤加减门诊治疗胃脘痛患者102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0.
胃脘痛又称胃痛,是以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多见于现代医学的胃炎、消化道溃疡、胃肠神经功能紊乱、胃癌等。常见原因有寒邪犯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弱等。其发病机理为气血瘀阻,不通则痛,即胃气郁滞不通所致。临床辨证分虚实两类:如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瘀血停胃等,多属实证;如胃阴不足,脾胃阳虚,多属虚证,若久病因虚而导致气滞血瘀者,属于本虚标实。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为主,再须审证求因,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1.
采用乌附麻辛桂姜草汤加减,治疗痛痹35例,取得痊愈22例、好转13例的效果,说明本病是由于寒邪外袭,经络闭阻,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宜用温经散寒,通络止痛方法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2.
因于寒,体若燔炭,汗出而散。麻黄(汤)八症中有四症是疼痛,即头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病毒性外感病尤其是流行性病毒外感疾病早期出现的高热、头身疼痛等突出表现,符合寒邪外感的特点,所以病毒性外感疾病当从寒立论。《伤寒论》揭示了寒邪外感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及其证治规律,病毒性外感疾病可以六经辨治。  相似文献   

13.
胸痹多因素体阳虚,或过食肥甘,七情内伤,寒邪内侵,痰饮、瘀血,胸阳不振、寒邪内闭、气血凝滞为胸主要原因,气虚血瘀、本虚标实为临床特征。耳穴压豆疏通经络,调理气血,持续刺激穴位,安全无痛,无副作用。作为辅助治疗胸痹方法,在常规用药基础上,耳穴压豆法缓解胸痹胸闷、胸痛症状,效果显著,易于接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阴部神经疼痛综合征亦称睾丸神经痛、生殖神经痛综合征,临床发病率较高,发病机理尚不明确。笔者按临床表现将其病机归纳为气血失调、脉络不畅,寒邪客脉、经络痹瘀,厥阴蕴滞、络脉受阻。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多因感染所致急慢性睾丸炎、睾丸结核、精索炎、前列腺炎及睾丸肿瘤、外伤  相似文献   

15.
李滋平  张海龙 《新中医》2009,(10):87-88
疼痛是一个自觉症状,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临床上常把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统称为痛症。引起疼痛的原因很多,中医学认为,外感六淫,痹阻经络;内伤七情,气机不畅,劳作过度损伤筋骨,久坐少劳,气血不畅;跌扑闪挫,持重远行,劳伤筋骨;起居不慎,长期弯腰,轻则伤筋,重则动骨等上述众多致病因素均可引起经络不通,不通则痛。故治疗痛症,要疏通经络,松解肌筋,“以松治痛”。  相似文献   

16.
王少松  孙敬青  张帆  袁芳  王麟鹏 《中医杂志》2023,(12):1200-1203
总结王麟鹏教授运用逐邪通络针刺法分期治疗痹证的临证经验。认为寒邪、热邪、瘀邪是痹证的主要致病邪气,治宜逐邪通络。痹证早期以寒邪为主,病机为阳虚感寒,治宜重用火针温阳逐寒,以局部浅刺、散刺为主,并根据经络辨证循经点刺;中期以热邪、瘀邪为主,病机为寒邪蕴生热邪、瘀邪,治宜刺血配合火针疗法祛热逐瘀,刺血疗法多根据经络辨证选取合穴,火针点刺多重刺、深刺;后期病机为经络虚损不通,应先补益脏腑虚损,再逐邪通络,常用王乐亭“老十针”法调补脾胃,五输穴通络行气。  相似文献   

17.
冬季是匿藏精气的时节。此时气候寒冷,饮杯温热的黄酒,不仅可以活血祛寒、疏通经络、抵御寒邪、预防感冒,还可防治多种寒湿疾病。如若适量常饮则有助于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提高人体免疫力,还有延年益寿之功效。  相似文献   

18.
从瘀辨治脉管炎五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喜连 《河南中医》2001,21(2):17-18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简称脉管炎 ,是中小动脉阻塞性疾病 ,它主要侵犯四肢。临床表现为肢体的缺血、疼痛 ,行走困难 ,严重时溃烂坏疽 ,属祖国医学“脱疽”范畴。本病病机的关键是脉络瘀阻 ,血瘀证贯穿本病始终 ,但由于致瘀的病因主次不同以及瘀血的转化不同 ,在临床上围绕血瘀而进行辨证施治时有以下 5种方法。1 温经散寒 ,活血通络法本法适用于脉络寒凝之证。因寒性凝滞 ,“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 ,血泣则不通”。寒邪侵袭最易导致血脉收引 ,瘀血内生。症见患肢发凉、麻木 ,酸胀或疼痛 ,间歇性跛行 ,局部皮温下降 ,色苍白或苍黄 ,中、小动脉…  相似文献   

19.
马占强  葛明 《河南中医》2006,26(6):45-46
胃脘痛是由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胃脘痛发生的常见原因有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弱等。临床上胃脘痛多见于慢性疾病,正所谓“久病多瘀”、“百病多有痰作祟”,笔者在临床中从这两点出发辨证治疗胃脘痛,每取良好的疗效,现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历来医家多认为“肾无实证”,笔者对此颇有异议,前哲有言“百病之生,皆有虚实”。据临床实践所见,实证腰痛发病急,疼痛剧烈,不能自由活动,功能障碍,呻吟不适,甚则昏不知人,多为邪盛证实,常见于寒邪凝敛、气滞经络、血淤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