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剖析《金匮要略》胸痹病的典型证"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后认为,胸痹病病位既责之肺,又关乎心,并列举西晋至隋唐时期的相关名著来说明之。最后上溯到《内经》的相关理论,指出现行《中医内科学》教材将胸痹病置于心系病证之中是片面的,在客观上误导了学生,在临床上失去了按胸痹病来辨治中医肺系疾病乃至西医学大量呼吸系统疾病的机会,不利于中医经典理论的挖掘、传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2.
饮证最早见于《内经》,载有水饮、积饮、溢饮等。《金匮要略》首次提出痰饮病,并对其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阐述最详,该篇将痰饮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大类。此外,痰饮还散见于《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胸痹心痛短气病》、《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呕吐哕下利病》等篇章。《金匮》虽然痰饮混称,但重在论述饮证。其治疗主要有以下十法。  相似文献   

3.
《金匮要略》痰饮证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匮要略》成书以来 ,一直为医家尊为经典 ,笔者在学习过程中深感其内容博大精深 ,几尽医学之妙。现代临床痰饮为病较为多见 ,而《金匮要略》对于痰饮论述甚详 ,其理、法、方、药之完善 ,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痰饮病的辨证治疗。今不揣浅陋就痰饮之证治浅述一己之得。1 痰饮病机仲景论痰饮本于《内经》。《素问·经脉别论》曰 :“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此为正常水液运化过程。《金匮要略》继承了《内经》的思想 ,从脾不“散精”、肺不能“通调水道”、膀胱(肾…  相似文献   

4.
“下利肺痛,紫参汤主之”见于《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篇。历代医家对本条争议较大,其焦点为“肺痛”究竟应作何解?归纳起来不外“胸痛”、“腹痛”之说。本人认为“肺痛”即为肺病,不当解作“胸痛”、“腹痛”。此实为仲景所言病位在肺,良由肺痈而致肺痛,理固昭然,何疑之有?观仲景《金匮》组方,紫参一味凡两用:一见于《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篇中之泽漆汤;二见于《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篇之紫参汤。前方注为治咳之病,然焉知其非肺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和《素问·痹论》原文对照,发现《金匮》之奔豚气病与《内经》之心痹病除致病因素有所不同外,其病证、病机几乎如出一辙,从而认为《金匮》之奔豚气病即《内经》之心痹病。  相似文献   

6.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五脏皆赖脾胃以养。因此即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张仲景秉承《内经》之旨,在《金匮要略》中提出"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的重视人体阳气、顾护脾胃的疾病发生观。文章结合《金匮要略》原文分别从肝、心、肺、肾病阐述了张仲景在内伤杂病的证治中注重顾护脾,从脾胃论治五脏病证、处方用药的特色,对提升临证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胸痹之名称,首见于《内经》。《灵枢本藏》:"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具体详细阐述胸痹病及其病因病机、临床症状、治则治法和方药。并命名为胸痹心痛,而痰浊、瘀血、  相似文献   

8.
吴鞠通被尊为"清代温病四大家"之一,一部《温病条辨》标志着温病学走向成熟,其三焦辨证理论更使温病辨证更趋于完善、系统。然其学术成就非独外感,吴氏继承《内经》、仲景及后世诸家,精研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对内伤杂病诊治亦颇精妙,且在《温病条辨》一书中可见端倪。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创造性地将"哕"证分属上焦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肾论治,并在前人基础上补充湿热致哕、下焦虚损致哕等病机,予以遣药组方,进一步完善"哕"之论治。文章仅通过对"哕"之一证加以梳理,欲以此探求吴氏对内伤病辨证之精准,三焦分治之特点,处方用药之谨慎,从中学习其对中医先贤的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9.
《金匮要略》对肺系病证的论治,其内容非常丰富。仲景在学术上师承《内经》,并发展《内经》对肺系疾病的论述,除《肺瘘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为论治肺疾的专篇外,还在《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等其他篇中分别从不同方面论述了肺系疾病的理、法、方、药,其病证分类简明,病机阐释深入透彻,特别是治则、方药严谨、精当,诚为后世治疗肺系病证的准绳。笔者兹将其肺病治法特点概括为四个方面子以分述。  相似文献   

10.
《内经》称呕吐为呕,呕吐二字并称,则始于仲景。《金匮要略》所论呕吐,既作为一个独立的病名,复又指多种疾病的症状。除有专篇《呕吐哕下利病篇》详细论述外,还散见于《腹满寒疝宿食病篇》,《痰饮咳嗽篇》,《黄疸篇》,《妇人妊娠篇》等。合计30余条,方19首。其治呕之法,可谓丰富多彩。在众多的治呕方剂中,探讨其论治规律,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本文仅以后学之识,就正于同道。一、明病机重胃、脾、肾《金匮·呕吐哕下利篇》谓:“夫六腑气  相似文献   

11.
《山东中医杂志》2016,(4):283-285
橘皮在《金匮要略》中的运用共出现三次,涉及橘枳姜汤、橘皮汤和橘皮竹茹汤三方。主要从《金匮要略》治疗胸痹和呕吐哕均使用橘皮且临床胃痞患者常有胸闷表现入手,结合现代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联系经脉循行、气机升降理论,试图用一元观点概括橘皮治疗胸痹和呕吐哕以及咳嗽等病症的病机,分析可能是取其能降阳明胃经之气,使在上之浊阴下降,同时亦能降太阴肺经之气。  相似文献   

12.
膈肌痉挛,常见于食道、胃肠、腹膜、纵隔及肝肺等功能性、器质性疾病。也常见于神经官能症等。属于祖国医学“呃逆”范畴。祖国医学认为病因是:肺胃气逆上冲而致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内经》云:“胃为气逆为哕,病深者其声哕”之说。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笔者在《内经》实际教学中的经验,从热病理论与《伤寒论》六经辨证、营卫理论与仲景调和营卫之法、水病论治理论与仲景治水之方、标本治则理论与仲景实践发挥、脾胃理论与仲景临证运用等5个方面探讨了《内经》教学当中联系《伤寒论》、《金匮要略》相关内容的具体做法。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提升学习《内经》的兴趣,加深对《内经》经旨的理解,另外一方面也可以为学生将来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打下基础,使经典课程有所连贯,具有一定的教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查老常言《黄帝内经》乃中医理论体系之核心,临床各科之理论基础;《伤寒论》《金匮要略》则为《内经》理论的发展,临床证治之规范。查老临证创见卓识,具有独创性学术见解。创立冠心病辨证新体系,将病变机理归纳如下:肝肾阴虚是其本(各种因素化火伤阴,肝肾同病);肺胃燥热是其标(  相似文献   

15.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篇曾载:“下利肺痛,紫参汤主之。”关于本条“肺痛”一症,历来医家看法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观点。一认为确系肺痛。如赵以德说:“此大肠与肺相合故也……大肠病,而气塞于肺者痛,肺有积者亦痛。”二认为当是腹痛之误,如程林谓:“肺痛未详,或云肺痛当是腹  相似文献   

16.
《金匮要略》中的生姜半夏汤乃编者之差。误入呕吐哕门中,实应为治胸痹之良方。这在后世医家的摘述中可以体现。从胸痹的病因病机以及半夏的功效来看,半夏亦应为治疗胸痹之主药。  相似文献   

17.
肖荣芬 《江西中医药》2003,34(11):34-34
喻嘉言《秋燥论》指出《内经》“秋伤于湿”的讹误 ,并深入论述了燥气的性质、致病特点和治疗方法 ,在一定程度上深化和发展了《内经》“燥”的理论 ,对临床治疗燥气为病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喻氏创制“清燥救肺汤 ,治诸气月贲郁、诸痿喘呕” ,是对张仲景《金匮要略》论治肺痿的重大发展 ,很受世人重视并广为运用。《金匮要略》论治“肺痿” ,虽明确地指出了“其人咳 ,口中反有浊唾涎沫”的主要症状 ,但其治法 ,仍是远润而近燥 ,对“肺热叶焦 ,因而成痿”的肺痿之证 ,多有不合。如“甘草于姜汤”之温燥。“皂荚丸”为催吐去痰 ,根本不能清肺…  相似文献   

18.
胸痹心痛一症,首见于《内经》,如《灵枢·本脏》篇云:“……”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又《经脉》篇云:“心手少阴之脉,……是动则病嗌干,心痛,渴而欲饮,是为臂厥。”《金匮要略》在  相似文献   

19.
马友合 《北京中医》1998,17(6):53-53
胸痹一病,出自《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源于《内经》,与现代医学冠心病相似。《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之心水证:“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与心力衰竭类同。笔者于1995年6月至1998年6月应用益气温阳、活血利...  相似文献   

20.
仲景杂病部分何以称为《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全称《金匮要略方论》,是后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伤寒杂病论》是在《内经》、《难经》等医经理论指导下,汇集了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结合仲景临床经验凝炼而成的,是对秦汉以来医学成就的总结和概括。《伤寒杂病论》成书之后,旋经兵燹,原书有散失,晋太医令王叔和首辑伤寒十卷,即成今之《伤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