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中医辨证施治与现代科技手法治疗乳腺增生症20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腺增生症又称乳腺囊性增生、乳腺小叶增生。中医称之为“乳癖”。好发于20~50岁之间的妇女,其临床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乳房发生多个大小不同的圆型或条索状的肿块或结节,其肿块可局限在乳房的某一象限或分散于整个乳房,但分布在外上象限较多见,肿块边界不清、与皮肤不相连,推之可移。乳房胀痛明显,  相似文献   

2.
乳腺囊性增生是乳腺小叶小管及末梢乳腺导管高度扩张而形成的囊肿性乳腺结构紊乱性疾病,是乳腺增生的一种病理类型。临床以乳房疼痛、可触及结节、肿块及乳头溢液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病多见于30-40岁育龄妇女,其病变比率为3%-6%。我院外科采用自制乳痛灵胶囊合化核丸治疗乳腺囊性增生52例,取得了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乳腺增生病系指乳腺小叶,腺泡上皮、乳管、纤维组织的单项或多项增生。其中以乳腺囊性增生和小叶增生最为常见。临床以乳房胀痛与乳房内出现肿块为主要表现,是女性的常见病、多发病。病因至今尚未阐明,一般认为与内分泌紊乱、卵巢功  相似文献   

4.
乳增宁配合他莫昔芬治疗乳腺增生病6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东晓 《光明中医》2009,24(5):863-865
乳腺增生也就是乳腺上皮增生,俗称"小叶增生",是妇女乳腺疾病中的常见病,是一组既非炎症又非肿瘤的病变.本病在各年龄组均可发生,但多在25~45岁最高.肿块常为多发性,可见于一侧,也可见于双侧,可局限于乳房的一部分,或分散于整个乳房,肿块呈结节状,大小不一,质韧而有囊性感,与皮肤和深层组织之间无粘连并可推动.  相似文献   

5.
自拟消乳汤治疗囊性乳房增生病2例报告王月霞黑龙江省大庆五医院163711乳房囊性增生病,也称慢性囊性乳腺增生病或乳腺增生症。是妇女多发病之一,最常见于30~40岁之间,男性也有发生。此病病因尚不明确,诊断一般并不困难,但一部分病人可以发生为恶变,所以...  相似文献   

6.
乳房囊性增生病俗称"乳腺小叶增生",好发于30~50岁的妇女.主要表现为乳房胀痛或有肿块,部分患者疼痛与月经周期有关.笔者应用香附莪术药粉乳罩消退乳房囊性增生病37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乳腺增生是现代医学病名,是一种乳腺组织的良性增生性疾病,既非炎症,又非肿瘤.在病理学形态上包括慢性囊性增生和小叶增生两类,因此也称"乳房囊性增生病"或"慢性乳囊性乳房病",俗称"乳腺小叶增生",属于中医"乳癖"范畴.  相似文献   

8.
乳癖是乳腺组织的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良性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乳腺囊性增生性疾病。其特点是单侧或双侧的乳房疼痛并出现肿块,乳痛及肿块与月经周期及情绪变化密切相关。好发于25-45岁的中青年妇女,其发病率占乳房疾病的75%,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乳房疾病。  相似文献   

9.
正病理性乳头溢液(pathological nipple discharge,PND)指女性非妊娠期非哺乳期有液体自乳头溢出。PND的发病原因可分为乳房内和乳房外2种,乳房内常见病因有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导管扩张症、乳腺囊性增生症和乳腺癌等,引起乳头溢液的乳房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内分泌及药物因素[1]。乳腺增生病属中医"乳癖"范畴,是一种既非感染亦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临床主要表现为一侧或双侧乳房胀痛、乳房  相似文献   

10.
笔者自 1 996~ 1 999年 ,自拟健乳消癖汤按排卵周期加减治疗 3 6例乳腺增生病患者 ,疗效满意 ,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3 6例患者均来自门诊 ,年龄 2 1~ 5 9岁 ,平均3 6 .5 1岁 ;已婚 3 3例 ,未婚 3例 ;病程 <6个月 1 9例 ,6个月~ 2年 1 1例 ,>2年 6例 ;单纯乳腺上皮增生 2 7例 ,乳腺囊性增生 9例。2 诊断标准参照 1 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 :1单侧或双侧乳房胀痛 ;2临床体检单侧或双侧乳房触及圆形肿块 ,质韧不坚 ,边界不清 ,与周围组织不粘连 ,推之可动 ;3乳房疼痛或肿块多与月经周期及情志有关 ;4乳房…  相似文献   

11.
乳房良性肿瘤是女性常见病之一,可细分为纤维腺瘤、硬化性腺病、乳腺小叶囊性增生、乳腺导管乳头状瘤等。其肿块位置相对表浅,易于查出。患者常因局部疼痛,能自行触及肿块,或恐其癌变,多要求手术治疗。但在手术中,我们经常遇到术前检查时肿块光滑,活动度好,边界尚清楚,而施局部浸  相似文献   

12.
乳腺增生又称为乳房囊性增生症,是与内分泌相关的非炎症、非肿瘤的腺内组织增生.临床以乳房部出现胀满疼痛,疼痛时轻时重,肿块隐结于乳房内部不容易被发现为特点.乳腺增生是青中年妇女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主要症状表现为乳房疼痛,常为胀痛或刺痛,可累及一侧或两侧乳房,以一侧偏重多见疼痛严重者不可触碰,甚至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疼痛以乳房肿块处为主,亦可向患侧腋窝、胸胁或肩背部放射,有些则表现为乳头疼痛或痒.乳房疼痛常于月经前数天出现或加重,行经后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疼痛亦可随情绪变化而波动.  相似文献   

13.
乳腺增生又称为乳房囊性增生症,是与内分泌相关的非炎症、非肿瘤的腺内组织增生。临床以乳房部出现胀满疼痛,疼痛时轻时重,肿块隐结于乳房内部不容易被发现为特点。乳腺增生是青中年妇女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主要症状表现为乳房疼痛,常为胀痛或刺痛,可累及一侧或两侧乳房,以一侧偏重多见疼痛严重者不可触碰,甚至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疼痛以乳房肿块处为主,亦可向患侧腋窝、胸胁或肩背部放射,有些则表现为乳头疼痛或痒。乳房疼痛常于月经前数天出现或加重,行经后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疼痛亦可随情绪变化而波动。  相似文献   

14.
乳腺增生病是乳腺主、间质慢性增生的总称,又称乳腺结构不良,属中医乳癖范畴。临床以单侧或双侧乳房出现肿块及局部疼痛为特点。好发于30~40岁已婚妇女,在妇女乳房良性肿块中占首位,少见于男性。发病率城市高于农村。据报道,其癌变率为12.9~21.9%,比一般妇女患乳腺癌机会高3倍左右,囊性增生者患癌机会高出正常妇女30倍。中医中药治疗本病有较好疗效,现将近30年来报道资料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温阳散结法治疗乳腺小叶增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培勇  邹梅 《河南中医》1999,19(5):27-27
乳腺小叶增生是指乳腺小叶的一种非肿瘤、非炎症性疾病,临床以乳房胀痛与乳房内出现肿块为主要表现,一般认为与内分泌紊乱、卵巢功能失调有关,属中医“乳癖”范畴。乳腺小叶增生可分为单纯性乳腺增生和乳腺囊性增生病。前者属于生理性改变,后者属于病理性改变。乳腺囊性增生病其组织学表现主要有导管上皮增生和管腔高度扩张形成囊肿,多数中、小导管内发生乳头状瘤。单纯乳腺增生通过治疗随着内分泌功能的恢复,多数病人的症状可以逐渐缓解,一般不会癌变。而乳腺囊性增生有发生癌变的可能。中医对本病早有认识,如清代顾世澄《疡医大全…  相似文献   

16.
乳腺增生病是妇女常见而多发的乳房疾病之一。临床上多以乳腺肿块及疼痛为特点,有些乳腺增生与乳腺癌关系密切,尤其囊性增生更普遍地被认为是一种癌前病变。近年来30岁以上的妇女乳腺增生病发病几率显著上升,乳腺癌的发病率也呈明显升高。所以尽早发现和治疗乳腺增生病是预防和降低乳腺癌发病的重要措施之一。我们自2000年以来,用自拟乳康灵汤治疗乳腺增生病48例,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乳腺增生病治疗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腺增生病又称乳腺结构不良,纤维囊性乳腺病,是一种综合多种临床病症的疾病,包括乳腺组织增生症(乳痛症)、乳腺腺病、乳腺囊性增生症等。乳腺增生病在病理形态上表现为乳腺主质和间质不同程度的增生与复旧不全,导致乳腺结构在数量和形态上的异常。本病既非炎症,也非肿瘤,临床上突出表现为乳房疼痛和肿块。乳腺增生病是生育期女性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率占育龄妇女的40%左右,占全部乳房病的75%,是最常见的乳房疾病。近年来,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流行病学资料表明,受教育程度和社会地位高、月经初潮年龄早、大龄初…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三元汤治疗乳房囊性增生的临床疗效。方法:连续内服三元汤60~90d,1剂/d,复查肿块有无缩小或消失。结果:47%增生肿块消失,34%不同程度缩小,有效率99%。结论:纯中药三元汤治疗乳房囊性增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乳腺囊性增生病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乳腺囊性增生病属中医“乳癣”范畴,是女性乳房常见的疾病。临床表现为周期性乳房胀痛,触之有大小不等肿块,压痛。本病是乳腺增生性病变中的1种或增生过程中的1个临床阶段,是乳腺导管和小叶在结构上退行性和进行性变化,是乳腺小叶增生迁延不愈加重的结果。由于医学卫生知识不断普及,不少妇女罹患本病后要求诊治和排除乳腺癌,已成为医务工作者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乳腺增生病是妇女多发病之一。临床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乳房疼痛并出现肿块,乳痛和肿块与月经周期及情志变化密切相关。笔者自2002年开始运用自拟中药方剂“消乳汤”加减治疗乳腺增生病43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