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肝主疏泄,其病理变化集中体现于肝失疏泄,肝气郁而不疏,并由此衍生出动火、动血、血瘀、痰凝等病理变化,影响肌肤气血运行。化肝煎功用特点为解肝郁、平气逆,兼清郁火。黄莺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了许多运用中医治疗皮肤病的方法,通过辨病辨证相结合原则运用化肝煎加减治疗肝郁气滞型、气郁化火型、气滞血瘀型、肝火亢盛、破血妄行、气滞痰凝型皮肤病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2.
介绍周延峰教授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经验。周教授认为ITP多因各种外感内伤因素致邪气入侵,脉络损伤、离经之血外溢肌肤黏膜而成。治疗以止血活血为主,同时注重宁血、补虚,临床分为气阴两虚、气不摄血、血热妄行、瘀血阻络、阴虚火旺5型,辨证论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正>血小板减少是一种常见的病症,轻者可见皮肤黏膜出血点、瘀斑、鼻衄、牙龈渗血,重者可有内脏出血,其病因众多,发病机制复杂。历代医家对血小板减少的病因病机尚无统一认识,但早在《黄帝内经》中"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少阳之复,大热将至咳衄",提出外伤、火热之邪均可诱发本病。金元时期朱震亨的"相火论"一说提出阴血不足、气血妄行是各种血证的主要病因病机,并确立了虚实寒热在本病辨证论治中的重要地位。所以,本病病因病机大致可分为血热妄行、阴虚火旺、气不摄血、瘀血阻滞。"正  相似文献   

4.
失眠属于睡眠障碍范畴,中医称之为"不寐"。本病的病因主要是心神不宁,阴阳失交而成。符为民教授认为情志失调,肝失疏泄为失眠之主因。病机当以肝郁为首,肝失疏泄,气血失调,以导致气、火、痰、瘀等病理产物的产生,继而扰乱心神,神不守舍,则病发不寐。治疗分虚实,临床需根据气滞、火邪、痰火、血瘀之病理因素的不同阶段辨证论治,提出在治疗上强调从心肝论治为主,强调合理调护是提高疗效及预防复发的保证。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肝失疏泄与高尿酸血症发病密切相关,肝失疏泄可导致脾失健运,水湿内聚,郁而化热;或肝失疏泄,导致三焦气化失常,水液积聚而生痰湿;或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血行不利,生湿化痰,痰瘀互结,阻滞于骨骼、经络、关节等部位而发病。肝脏阴血不足既是高尿酸血症发病的内在因素,又是病变后期邪气损伤机体的病理结果。临床上采用疏肝行气、活血化瘀、滋补肝脏阴血等方药,能有效治疗高尿酸血症。  相似文献   

6.
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体会3方面入手探讨中医药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思路与方法,夏小军主任医师认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因病机为外邪侵袭、血热妄行,情志过极、血失统摄,饮食伤中、湿热内蕴,劳倦久病、损伤气阴4方面,临床辨证为热迫血行、阴虚火旺、气不摄血、瘀血阻滞4型,用自拟升板系列方加减治疗的同时应注意本病虚实夹杂,临证应辨证论治,勿忘温补脾肾,活用活血化瘀法,且常用中药黄芪、墓头回、紫草、甘草4味。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系统检索、分析、归纳以"肝藏血"理论为指导论治出血性疾病的现代文献报道,探讨了与"肝"相关的出血性疾病的病机。认为"肝不藏血"发生的机制可概括为:①肝失疏泄,调节失司,或郁而化火,或血液瘀滞;②肝(肾)阴血不足,虚火妄动,或肝气升发太过;③肝失疏泄,肝旺克土,脾不统血等方面。为进一步认识"肝藏血"的含义及其与"主疏泄"的关系,以及指导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8.
李秀华 《四川中医》1993,11(1):14-15
著名老中医史方奇主任医师认为肝的疏泄功能如果失调,则肝郁困脾,使气血逆乱,肝脉瘀阻,气血水湿相互抟结,最终导致肝脾肾俱虚,正虚邪实之重候,因此,肝郁困脾,气血失和是形成肝硬化之关键。在治疗上,应以调气和血为总纲。所谓调气,并非单纯行气破气,而是调气乱为气正,使气以行血,行而勿散;所谓和血,亦非单纯破瘀散结,而是平血逆为血和,活血滞为血行,使血布周身而无偏盛偏衰,无凝滞而不妄行,从而使血以载气,行中有守,逆乱之气血复其气行血守之常,则肝气条畅,  相似文献   

9.
青春期崩漏的病因为肾虚封藏不固,冲任失摄;肝郁化火,热伤冲任,迫血妄行;脾气虚损,统摄无权,冲任不固。分别施以补肾止血、滋肾固阴、疏肝清热、益气健脾等法治疗,并附4则典型病例佐证。  相似文献   

10.
(一)胎前乳溢余某某,22岁。妊娠20周,乳汁涔涔外溢,乳房胀硬,其汁浓稠,心烦易怒,便秘溲赤,时而鼻衄,曾屡有滑胎之苦,但寝食尚可,舌质红,脉滑数。患者素多忧虑,忧则伤肝,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肝郁则气滞,故乳房胀硬;郁久化热,故心烦易怒,胎乳妄行,旁走横溢;火上炎则鼻衄,火下注则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象滑数,均系肝郁化火之证。法当清热安胎,疏肝  相似文献   

11.
张安玲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12):2117-2118
《血证论·四物汤》引柯韵伯语曰 :“心生血 ,肝藏血 ,故凡生血者 ,则究之于心 ;调血者 ,当求之于肝也”。通过理论回顾发现 ,“调血者求之于肝”确有至理 ,以下试从几方面进行探讨。1 肝与血有着密切的关系肝脏与血有着多方面的密切联系 ,传统理论主要认为肝是人体血液运行调节过程的重要脏器 ,其主要作用是“藏血” ,即调节血量。其实 ,藏血只是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之一 ,就肝与血的关系而言 ,也不仅限于“藏血”。藏血使血行而不妄 肝通过疏泄以调畅气机 ,气行则血行 ,血液循环有常 ,既不会发生瘀滞不畅 ,也不会出现动乱妄行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2.
孔令彪主任认为,肝郁日久,化火生风;肝失疏泄,克脾生痰;肝郁气滞,瘀血内生;肝郁化火,火灼肝阴,致阴虚阳亢等,均可导致头痛。故紧张型头痛以肝郁气滞为主要病机,夹以风、火、痰、瘀等致病因素上扰清窍而发病。临床可分为肝郁气滞型、肝火上扰型、胆郁痰扰型、瘀血阻络型、阴虚阳亢型5型,均以肝郁气滞为发病基础。孔主任主张以疏肝解郁法为主导,兼以熄风、清火、温通、活血、补虚、安神诸法辨证论治,擅用柴胡疏肝散加减化裁。  相似文献   

13.
精神刺激,情志不遂,肝经血热、暴怒等,都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形成肝郁,导致气血失调。盖气为血之先导,血随气行,肝郁则气滞,气滞则血行不畅,故出现下述诸证,兹将以舒肝解郁为主的治疗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国医大师杨震认为皮肤病可从“郁热相火”论治,肝主疏泄功能下降,肝郁日久化火,形成“郁热相火”,上扰肺经,横逆克脾,使“肺主皮毛”“脾主肉”功能进一步受损,郁热相火还可郁滞腠理,致毛窍闭塞,加重皮肤病症状。本病基本病机为郁热相火扰逆,腠理开阖失司,皮肤热毒瘀滞,治疗时侧重于解郁清热,泻火解毒,在肝气郁滞、肝郁化火、郁火伤阴三个病变阶段分别配合使用疏肝、清肝、柔肝之法,临床多用自拟乌紫解毒汤加减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临证表现总属肝气郁滞,肝热血瘀,血气盛实之证,其发病与肝密切相关,同时兼顾它脏,病理因素主要为痰、瘀.故拟清肝化瘀之法.清肝含义有二:一即清肝火,使肝之火热得以清泄,勿使血热妄行而出血;二为解肝郁,使肝之瘀滞得以疏化,勿使气结,无力推动血行而形成瘀血.而化瘀则针对痰瘀两个病理因素,既化痰,又化瘀.  相似文献   

16.
丘和明教授认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其病机以阴虚为本,火热为标,火热迫血妄行为临床最多见,亦有部分与脾不统血、肝不藏血、风邪伤络有关,临证必须谨守病机,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7.
<正> 拜读《陕西中医》1988年第3期饶宏孝同志所撰的“论肝失疏泄致‘郁证’一文(以下简称‘饶文”),深有感触,获益匪浅。饶文从肝的正常生理功能、特性,以及肝与各脏腑之间的机能等方面,论述了肝之疏泄功能正常乃是气机调畅的重要条件。若肝失疏泄,则气机不畅,导致肝气郁结,肝郁之后又致气、血、火、痰、湿、食等六郁。此段论述,从整体观念出发,分析细微,说理透彻,有根有据。但饶文就由此概括为“凡郁证皆因肝失疏泄所致”以及“临证治疗郁证,必须从肝失疏泄着手,运用理气解郁之治法”,对这一观点,笔者不敢苟同,兹商榷如次。众所周知,七情所伤,多能引起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治当疏肝理气解郁、调和肝脾气机,方选逍遥散之类。因属气郁,故行气解郁则效。然须知郁证范围颇广,除气郁外,尚有血郁、火郁、痰郁、湿郁、  相似文献   

18.
赵齐  孙凤 《光明中医》2016,(8):1078-1080
讲述孙凤教授从事治疗血液病数十年的经验,用中西医相结合的观点分析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因病机及中医药治疗方法,孙凤教授将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分为火热妄行型、阴虚火旺型和气不摄血型,认为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为肝肾亏虚型,并且提出各种因素均可导致瘀血内阻,强调和血为主的治疗。  相似文献   

19.
<正> 眼病与肝肾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肝藏血而主疏泄,性喜条达,为风水之脏。由于“肝开窍于目,肝受血而能视”“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故视功能与肝息息相关。一旦肝经有病变,往往可以反映于目,又因“黑睛属肝”,故肝经有病可致黑睛疾患。如肝阴不足,营血亏损,不能上荣于目,则可出现两目昏花或干涩不舒、疼痛、夜盲等症;如肝气郁结、疏泄失职或久郁化火、气火上逆则可发生青风内障、绿风内障和眼底病;如素体肝肾阴虚,肝胆气火逆于上,或暴怒伤肝、肝火上逆,可伤及营血、迫血妄行而出现暴盲;若肝火素盛,复感风热毒邪,每易引起聚星障、凝脂翳、瞳神紧小等。  相似文献   

20.
肝藏血,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体阴用阳,内寄相火,易动难静.前人论肝,多从肝主疏泄气机,以气为用,性喜条达着眼,肝郁则气滞,进而化火生风,肝阳上亢,易呈现属热属实的病理,故又有肝多实证之说.论及肝虚亦多从肝体失养,即肝阴不足、肝血亏立论,其因或气血生化乏源,或热盛伤阴,或水不涵木,强调的是肝体燥急,肝失柔润之体,侧重肝血、肝阴的虚少,往往忽略了肝阳的生理功能和重要作用,以及肝阳虚的病机证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