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杜雨  闻颖 《中医药导报》2014,(15):45-47
综述了姜黄素在脂肪细胞模型及动物实验模型中对胰岛素抵抗作用的研究,姜黄素对胰岛素抵抗作用的其他相关研究以及姜黄素对胰岛素抵抗作用的临床研究。认为关于姜黄素与胰岛素抵抗之间关联的可靠研究结果相对较少,旨在阐述姜黄素与胰岛素抵抗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2.
胰岛素抵抗(IR)的研究是目前临床所瞩目的课题,对胰岛素抵抗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效的方法。针灸治疗胰岛素抵抗的报道极少,本文试图从针刺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角度来阐明针刺防治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理、相互关系。就近5年来,针灸治疗胰岛素抵抗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的报道综述如下。1 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为临床上从肝论治胰岛素抵抗相关疾病提供更为充分的依据同时开拓胰岛素抵抗的治疗思路。方法通过深入挖掘中医传统文献对胰岛素抵抗的相关论述并结合现代医学对胰岛素抵抗的相关研究结果,最后配合以胰岛素抵抗相关疾病的流行病学调研结果,证明肝与胰岛素抵抗之间的密切关系。结论肝与胰岛素抵抗发病密切相关,肝在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发展及临床治疗上均扮演重要的角色。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临床观察都证明从肝论治胰岛素抵抗相关疾病的可行性和重要性。故在传统的辨证上注重从肝论治,能在临床上显著提升对胰岛素抵抗相关疾病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胰岛素抵抗机理及针刺干预的作用靶点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易玮  许能贵  靳瑞 《针刺研究》2002,27(1):73-75
本文对胰岛素抵抗 (insulinresistance,IR)的机理研究进展作一简单概述 ,据此阐明针刺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 ,并就针刺干预胰岛素抵抗的可能作用靶点提出构想 ,认为在受体前、受体及受体后水平来研究针刺改善胰岛素抵抗 ,最有可能揭示其作用机理 ,为进一步研究针刺改善胰岛素抵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中医药关于胰岛素抵抗的研究在不断深入,胰岛素抵抗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已成为现代医学热点。对近年来有关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中医认识和中药复方改善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蒋慧莲  彭哲  华仙 《河南中医》2011,31(12):1463-1465
从中西医的角度综述了代谢综合征的病理基础,胰岛素抵抗的定义、发病机制和临床防治,指出湿热证型在胰岛素抵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湿热论治胰岛素抵抗是临床实践的结果。目前西医研究胰岛素抵抗在炎症机制方面正在逐渐深入,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进一步致力于引起胰岛素抵抗的诸多因素如胰岛素抵抗受体前抵抗,受体水平抵抗,受体后抵抗多个环节的研究。但是有关清热利湿法治疗胰岛素抵抗的的研究尚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7.
胰岛素抵抗是高血压、冠心病、2型糖尿病等众多代谢紊乱性疾病的病理基础和危险因素。近年来,运用中医理论解释以及应用中医药治疗胰岛素抵抗相关疾病已成为研究热点。"脾主运化"理论是脾藏象学说的核心,通过探索胰岛素抵抗的发病机制与"脾主运化"理论相似性,从脾主运化理论、胰岛素抵抗病因病机、胰岛素抵抗与脾主运化关系、运用脾主运化理论治疗胰岛素抵抗等方面对胰岛素抵抗进行全新认识,为临床治疗胰岛素抵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胰岛素抵抗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树彪  徐贵军 《新中医》2006,38(9):20-21
胰岛素抵抗(IR)是糖尿病、肥胖、高血压、脂代谢紊乱等多种慢性代谢相关疾病的共同生理病理基础。在此值得一提的是,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显著特征。有研究表明,半数以上的2型糖尿病存在胰岛素抵抗。因此,近年来中医对胰岛素抵抗的研究与治疗多围绕着2型糖尿病展开,笔者就近年来关于胰岛素抵抗的中医治疗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胰岛素抵抗(IR)的特征及其关系,同时综述了二甲双胍对多囊卵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的治疗作用,实验研究表明,二甲双胍对多囊卵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治疗具有深远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PCOS治疗研究的发展。阐明了PCOS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得出二甲双胍能有效改善PCOS的胰岛素抵抗、阻断IR、改善PCOS的血脂紊乱、促进排卵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目的体外建立胰岛素抵抗Hep G2细胞模型,可用于中药有效成分的胰岛素抵抗活性筛选研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胰岛素对Hep G2细胞进行诱导后进行不同作用时间的筛选,通过葡萄糖氧化酶法对Hep G2细胞的葡萄糖消耗量及CCK-8法对细胞活性评价,明确最优的Hep G2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建立的浓度和作用时间。结果用10~(-6) mol/L的胰岛素诱导处理36 h是Hep G2细胞产生胰岛素抵抗的最适条件。结论高胰岛素培养法可以建立Hep G2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具有建模周期短、价格低、易于重复、可控性强的优点,可用于抗胰岛素抵抗中药成分的筛选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及胰岛素抵抗(IR)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将124例高血压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测定BMI、血压、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血浆vWF,同时计算IR的程度,IR采用HOMA-IR,并对vWF及IR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患者空腹胰岛素水平在各证型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肝火亢盛组显著高于阴虚阳亢组及痰湿壅盛组(P0.01);肝火亢盛组IR显著高于痰湿壅盛组(P0.01),各组间IR水平为肝火亢盛组阴阳两虚组阴虚阳亢组痰湿壅盛组;高血压病患者阴阳两虚组血浆vWF水平显著高于其他3组,且vWF与年龄呈正相关(R=0.308,P0.01)。年龄每上升1岁,vWF水平上升0.978Mu/mL。结论:高龄高血压患者可能存在血管内皮损伤,更易血栓形成;肝火亢盛组IR最高,提示有明显的糖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12.
焦鹏  陈晓虎 《中医药导报》2007,13(11):74-75,78
文章阐述了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认为胰岛素抵抗与其关系密切,胰岛素抵抗是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因素之一。从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两方面介绍了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并对其进行了评析,认为在这方面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基因位点IVS6+G82A多态性与高血压胰岛素抵抗中医证候特点的相关性。方法高血压患者116例,分为胰岛素抵抗组"(47例)和非胰岛素抵抗组(69例),同时选取正常体检者40名作为正常组,采用多聚酶联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进行PTP-1B基因位点IVS6+G82A多态性分析。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FINS),计算HOMA-IR,同时评估高血压患者阳亢证候积分。结果高血压胰岛素抵抗组PTP-1B基因IVS6+G82A位点GG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及非胰岛素抵抗组(P〈0.05),高血压患者不含A等位基因者(GG型)FINS、HOMA-IR及阳亢证候积分显著高于含A等位基因者(AA型+AG型,P〈0.05)。结论 PTP-1B基因IVS6+G82A位点G突变与高血压胰岛素抵抗肝阳亢盛证候特点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探讨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7年6月~2011年6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126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取西药治疗的方式,观察组患者采取中医辨证治疗的方式,分别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尿白蛋白尿肌酐(ACR)、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指标情况。结果: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明显升高,ACR和HOMA-IR浓度均明显降低,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有效率,改善肾损害及胰岛素抵抗情况,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及对IL-6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搜集近10年来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及对IL-6的影响的研究成果,分析IL-6与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关系、IL-6在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机理以及中医药对IL-6的影响,探讨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研究现状,寻找不足,促进发展。  相似文献   

16.
搜集近10年来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及对TNF-α的影响的研究成果,分析TNF-α与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关系、TNF-α在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机理以及中医药对TNF-α的影响,探讨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研究现状,寻找不足,促进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现有的胰岛素抵抗(IR)评价方法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且对中医临床缺乏直接的指导意义。中医舌象特征与IR具有一定相关性,舌诊客观化可能成为评价IR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就中药复方治疗2型糖尿病的中医理论基础、临床研究进展及作用机制作一综述,指出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痛风、冠心病、代谢综合征等多种疾病的共同发病基础,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必须研究胰岛素抵抗,大量临床试验及现代机制研究表明可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来实现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有效控制血糖及减少靶器官损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医药对胰岛素抵抗(IR)的临床干预和实验研究是近几年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IR的中医证候研究、中医药干预IR的临床研究及试验研究。文章综述了近10年的中医药对IR的临床干预和实验研究文献,认为中医药以其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的优势展现了其在治疗IR方面具有良好应用前景。为中医药理论发展提供了较为前沿的新思路。但中医药干预IR,低水平重复不少,实验研究多,缺乏标准化的中医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因此,选择可靠目标,观察科学设计的大组病例,加强IR辨证分型的规范化研究,进行中医药干预IR最佳方案的临床路径共性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