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运用鲜药治病,是中医的特点之一。古人所说的“生”,当指“鲜”而言,或包括“鲜”在内。《神农本草经》:“生者尤良”。此“生”字实乃指“鲜”。《伤寒论》生姜泻心汤之生姜即鲜姜;《金匮要略》百合地黄汤,用生地黄汁。《肘后方》鲜青蒿治疟,生天冬治肺痿咳嗽,生葛根汁治心中苦烦,生刺蓟汁(即鲜小蓟)治心闷吐血,生香薷汁治舌上出血。《千金方》苇茎汤用鲜芦根治肺痈。《宣明论方》麦门冬饮子用鲜麦冬、鲜生地。《妇人良方》四生丸用生荷叶、生艾叶、  相似文献   

2.
“下利肺痛,紫参汤主之”见于《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篇。历代医家对本条争议较大,其焦点为“肺痛”究竟应作何解?归纳起来不外“胸痛”、“腹痛”之说。本人认为“肺痛”即为肺病,不当解作“胸痛”、“腹痛”。此实为仲景所言病位在肺,良由肺痈而致肺痛,理固昭然,何疑之有?观仲景《金匮》组方,紫参一味凡两用:一见于《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篇中之泽漆汤;二见于《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篇之紫参汤。前方注为治咳之病,然焉知其非肺  相似文献   

3.
《金匮要略》非脾之疾从脾论治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仲景治疗杂病重视治脾的学术思想在《金匮要略》中处处有所体现,尤其是许多非脾之疾从脾入手,调阴阳、健中气,收到良好效果。现将《金匮要略》中非脾之疾从脾论治举隅如下,以期拓展临证辨治思路。1.培土生金,从脾治上焦病。肺痿为肺气痿弱不用之疾,《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中虚寒肺痿病证见“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肺中冷,必眩,多涎唾”。其病机为“肺中冷”,“上虚不能制下”。病因多是大病或久病后,肺阳损伤,以致肺气虚冷;也有因虚热肺痿日久,阴损及阳,使肺气虚冷而致。其治当温肺复气。《金匮要略》…  相似文献   

4.
“肺主治节”的理论,导源于《内经》一书。《素问·灵兰秘典论》谓:“肺者,相传之官,治节出焉。”“治节”由肺而“出”,即谓属肺所“主”。“治节”即治理和调节之意。肺之所以表现出治节作用,乃是由于它具有“主气”、“受朝百脉”、“主行营卫阴阳”、“主宣散肃降”的生理功能。通过肺主气等功能作用,在生理情况下,  相似文献   

5.
朱龙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20(6):F0002-F0002
肺主治节语出《内经·灵兰秘典论》曰:“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古今医家对“治节”理解不同,大部分医家认为,治节是对肺的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应理解为“治理,调节”之意。个人认为,这种理解值得商榷。首先,治节不应是对肺的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通读整篇《灵兰秘典论》,文  相似文献   

6.
咳喘之治,临床常用宣肺、肃肺、清肺、温肺、泻肺、通腑、补肺诸法,然利水治肺法常为人们所忽视。本文拟就该法的临床运用,略陈管见。历代医家亦十分重视利水治肺。比如《金匮要略·咳嗽上气篇》用泽漆汤治疗“咳而上气,脉沉者。”方中泽漆利水消肿、化痰散结,紫参通利二便。《医学启源》根据肺肾子母相应、“实则泻其子”的理论,主张用泽泻泻肾疗肺实咳喘。《幼幼集成》用清宁散治疗小儿喘嗽,方中葶苈子、桑白皮、赤苓、车前子合为肃肺利水止咳喘之剂。利水治肺法可使肺中之痰浊水饮等病理产物从膀胱通路排出体外。大凡肺热咳喘,痰热咳喘,寒饮咳喘,阳虚水泛咳喘,均可酌情选用。但对肺气虚寒、肺阴不足、兼有表邪之咳喘须慎用。  相似文献   

7.
史嘉林 《河北中医》2002,24(12):914-915
咳嗽之论治不外乎“外感内伤之分 ,阴阳虚实之别”。叶天士有“因于湿者有兼风兼寒兼热之不同 ,大抵以理肺治胃为主”之论。笔者临床运用该论且扩大施治范围 ,认为胃中有邪、气机不和而犯肺致咳嗽者 ,用理肺治胃法治疗收效良好 ,故亦可谓胃咳辨治。1 胃咳病因病机《素问·宣明五气篇》曰 :“五气所病……肺为咳。”《素问·咳论篇》指出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可见咳嗽病位在肺 ,病因不一。《医学●义·咳嗽篇》评述 :“心肝脾肾各有咳嗽之症 ,不过假途于肺耳。”此语堪称金玉之言。中医论脏 ,也不可废腑 ,盖脏腑之间生理上相…  相似文献   

8.
仲景对喉科疾病虽未专著论述,但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有关咽喉疾病的38处(《伤寒》20处、《金匮》18处)条文中,指出了喉科的辨证论治法规。一、咽喉与脏象咽喉要路,仲景至为重视。他把咽喉同人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紧密联系,作为辨析病机和审因图治的基础。咽喉为手太阴肺所系,行呼吸而发语声。从桔梗汤开提肺气治“喉痛”,麦门冬汤清养肺胃治“咽喉不利”等可见,仲景把咽喉系之于手太阴肺。《金匮·肺痿》云:“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外邪客肺,咽喉也病,这种“喉为肺系”的理论,与《灵  相似文献   

9.
(一) 薄荷 性味辛凉,入肺、肝经。辛能宣散,凉能清解,长于解表清热,常用于风热所致鼻咽喉科诸症。《千金要方》谓本品“令人口气香洁”;《日华子本草》说治“中风失音”;《本草纲目》说“利咽喉、口齿诸病”;《药品化义》取其性锐而轻清,善行头面的特点,用治“失音,疗口齿,清咽喉”;近人张锡纯认为,  相似文献   

10.
<正> 咳、痰、喘病在《内经》中已有记载。《咳论篇》中对咳嗽的病因病机以及五脏咳六腑咳的证状作了详细的论述。明确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咳嗽“皆聚于胃关于肺”。但在治疗上“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比较原则且又限于针灸治疗而未有具体方药。张仲景继承发展《内经》治疗咳、痰、喘的理论,根据伤寒、六经各个阶段的不同机转,分别辨证施治,使理法方药贯通一体。他在《金匮要略·肺痿肺  相似文献   

11.
《内经》对咳嗽已有较深刻认识,《素问.咳论》所云“皮毛者,肺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指出形寒饮冷伤肺为咳。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有“肺瘘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及“痰饮咳嗽病脉证治”两篇,从表里寒热虚实例述咳嗽病证,既体现咳嗽病是肺系疾患的主要症状,也说明凡邪气如痰饮、热邪、燥邪、风邪等伤肺即可致咳,所列诸方如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等至今仍为临床所喜用。  相似文献   

12.
《素问·经脉别论》日:“肺朝百脉”。若仅从字面理解,当释为“肺朝会百肺”。但此与《内经》医理不合。唐王冰认为不是肺朝会百脉,而是百脉朝会于肺,如其《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云:“肺为华盖,位复居高,治节由之,故受百脉之朝会”。其后,历代医家亦有发挥,然而不外乎“肺受百脉之朝会”。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并认为“肺朝百脉”的“朝”当是“潮”字之通假借。“肺朝百脉”,原应为“肺潮百脉”。《素问》一书,朝字凡三见,首见于《五脏生成篇》:“诸气者,皆属于肺,  相似文献   

13.
李云海 《光明中医》2009,24(11):2065-2066
《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主,故篇名分别是“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等。《金匮要略》是以脏腑经络辨证为主,其篇名却非“辨心病脉证并治”、“辨肺经病脉证并治”等,除第七、九、十一及十八篇篇名分别涉及“肺”、“心”、“五脏”及“肠”而外,都以体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即《痉湿病脉证治》、《疟病脉证并治》的形式名篇。  相似文献   

14.
己椒苈黄丸源出《金匱·痰饮篇》,仲景用治“腹满,口舌干燥,肠间有水气”之证。本方具有运气利水、导滞行血之功。笔者用治喘息、胸痹、溺闭、血臌效果尚佳,爱就个人之肤浅体会,简介如下。一、喘息:喘息之症,有虛实之异,叶氏谓:“在肺为实,在肾为虛”(《临证指南·喘门》)。盖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皮毛而居上焦,凡六淫外干,肺失肃降,气壅而喘者属实,治有宣散、清降、  相似文献   

15.
肖国钢 《四川中医》1993,11(6):16-18
一、“肺主治节”的理论探讨“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语出《素问·灵兰秘典论》。前人多把“相傅”仅作官职解释,将肺主气、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归纳为肺的生理功能;“治节”则言其有“治理、调节”之功。这样理解,殊失经义,且对肺的功能亦有重要遗缺。《灵兰秘典论》所列十二脏“××之官”,  相似文献   

16.
理肺治呃之法,肇始于《内经》“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后叶天士指出,呃逆属“肺气郁痹”,治“当开上焦之痹”,“先议治肺经”(《临证指南医案》)。王孟英亦主张从肺治,习用枇杷叶、川贝母、郁金、射干、通草、香豉、杏仁、枳壳等药。笔者师之,予理肺利膈以治呃逆,但临证上理肺之法非止一端,而有宣、降、清、温、润、补六法之别。一、宣肺止呃例1,黄××,男,24岁。1983年4月9日初诊:恶寒,微感身热,头痛鼻塞,胸闷  相似文献   

17.
“治节”一词原出《素问·灵兰秘典论》:“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古今大部分医家认为治节是对肺的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应理解为“治理、调节”之意。笔者认为这种理解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8.
柴胡是最常用之药,也是争讼最多之药。关于治疟,“禁用”,“必用”,就是二种截然相反的意见,为求得正确理解,以便临床使用有所依据,本文拟就此作一分析评议。一、“治疟必用柴胡”“治疟必用柴胡”语出《本草害利》,该书作者凌奂是主张“疟非少阳勿用”的,所以他说这是一种误解。但古今不少医者,确是治疟必用柴胡的。如李东垣主张:“诸经之疟,皆以柴胡为君。”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转录了此说,也认为肺疟、肾疟等皆可用之。张锡纯说:“柴胡为疟疾之主药,而小心过甚者,谓其人若或阴虚燥热,可以青蒿代  相似文献   

19.
"肺主治节"管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曹健 《吉林中医药》2006,26(12):8-8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是用国家行政政权分配来比喻脏腑的生理功能和他们之间的关系,认为肺与心同居膈上,心为“君主之官”,肺位高近君,犹如“宰辅”,故称之为“相傅之官”,功“主治节”。治节者,治理调节也。指各脏腑之所以依照一定规律活动,全依赖于肺的治理与调:常。正如《血证论》中谓:“肺之令主行制节,以其居高,清肃下行,天道下际光明,故五脏六腑皆润利而气不亢,莫不受其制节也”。肺如何“治节”,历来说法颇多。  相似文献   

20.
麻杏石甘汤出于《伤寒论》第 63条、1 62条 ,用治“发汗后 ,汗出而喘 ,无大热者”和“下后 ,若汗出而喘 ,无大热”之症。《伤寒贯珠集》论本方证曰 :“发汗后汗出而喘 ,无大热者 ,其邪不在肌腠而入肺中。缘邪气外闭之时 ,肺中已自发热。发汗之后 ,其邪不从汗出之表者 ,必从内而并于肺耳。”《名医方论》也认为 :“此治寒深入肺 ,发为喘热也。汗既出矣而喘 ,是寒邪未尽 ,若身无大热 ,则是热壅于肺。”两者皆认为麻杏石甘汤证为外邪化热入里 ,邪热壅肺。现代医家也多赞同这种观点。艾氏等对古今 367例关于麻杏石甘汤的医案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