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0 毫秒
1.
郭利平 《陕西中医》2022,43(2):139-14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变换、养生意识增强及诊断方法的日新月异,以2型糖尿病就诊的人群不再以"三多一少"的消渴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以肥胖、口甜、腹胀、甚至腹泻等"脾瘅"症状为主."脾瘅"的基本病机为"内热中满、脾虚胃热",经方葛根芩连汤具有清热燥湿,醒脾生津之功,应用于2型糖尿病早期的"脾瘅"患者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
脾瘅病治验     
脾瘅病名出自《素问·奇病论》,如谓:“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笔者曾先后诊治七例,疗效比较理想。但是,脾瘅一症,临床并不多见,故不揣拙陋,旨在抛砖引玉。希不吝教正。  相似文献   

3.
胆瘅病辨证施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胆瘅,始载《素问·奇病论篇》:“口苦病名为何?何以得之?歧伯曰:病名曰胆瘅”。瘅,热的意思,胆瘅为胆热病。多因六淫外侵,七情内伤,或饮食不节,“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邪结少阳,枢机不利,胆失通降,疏泄失职,胆郁热结,胆之虚气上溢而发为“口苦”,故称“胆瘅”。 胆瘅病,类似于慢性胆囊炎、慢性胆管炎、胆石症等胆道疾病。在临床中,可分为风热侵袭,气滞络阻,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前期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和(或)糖耐量受损(IGT)两方面,一般被认为是2型糖尿病的必经阶段。糖尿病前期相当于中医学的"脾瘅",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脾瘅"的论述:"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以除陈气也"。可见嗜食肥甘厚味,易损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前期可归属中医的“脾瘅”,是一种血糖异常的高代谢综合征。糖尿病前期人群是糖尿病高危人群。中医认为“脾瘅”的病位在脾,脾虚为其起病之根源,而痰瘀互结贯穿病机之始终。治疗采用祛痰化浊、活血化瘀之法,以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为主,直除病根;以健脾祛湿食疗方为辅,配合饮食控制和适当运动,可获良效。  相似文献   

6.
从脾论治2型糖尿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国建 《中医杂志》2007,48(8):764-765
糖尿病部分病例可归属为中医“消渴病”范畴.其病因病机复杂,常以上中下三消辨证论治.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消渴与脾脏有密切关系,如《素问·奇病论》中就有脾瘅之说:“瘅为热也,脾热则四脏不禀,故五气上溢也;先因脾热,故曰脾瘅.”又《灵枢·本脏》篇说:“皮脆善病消渴.”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从脾论治部分2型糖尿病,收效良好,简述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应用仲景方药治疗消渴的脏腑辨证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渴之名,始见于《内经》。《素问·奇病论》:“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歧伯曰:此五气之滥也,名曰脾瘅……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虽然对消渴的症状未曾说明,但已概括了消渴的病因病机。《灵枢·五变篇》又谓:“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除“消渴”、“消瘅”之外,还有如“鬲消”、“肺消”、“消中”等不同名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辨治规律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近年来,传统医学与现代医疗手段的结合,使消渴病的辨证论治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笔者揣度前辈之旨,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及导师的经验,就糖尿病临床辨治规律略陈己见,不足之处,望同道斧正。 1 病出多因,郁滞为本,首责肝脾 消渴病是多因素所致的慢性渐进性病证。《内经》论:“消渴责之热,而发病有三:一曰过食肥甘,二曰情志失调,三曰脏腑柔弱。”《素问·奇病论》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歧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为脾瘅。……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  相似文献   

9.
消渴述源     
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帝曰:病有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滥也,名曰脾瘅……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  相似文献   

10.
张娟  李征 《河北中医》2006,28(9):650-650
陈荣主任医师是陕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康复中心主任,从事糖尿病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20余年,学验俱丰,学术上宗古而不泥古,善于变通和创新,自成体系。现将其治疗消渴病经验总结如下。1病因病机消渴病又叫消瘅、消中,《灵枢·本藏篇》曰:“脾脆则善病消瘅。”张锡纯指出:“消渴一  相似文献   

11.
1.糖尿病的古代记载糖尿病古称消渴,三消、内消、上消、中消、下消、消肾、消瘅等等;最早的记载见之于内经,以后历代各家皆有记述,且由简而繁。糖尿病所可能有之并发症,皆散见于各家专辑论着中。糖尿病之主要症状“多饮、多食、多尿,”黄帝内经即巳记载之,如厥气论曰:“肺消者,饮一尿二,死不冶。”脉要精微论曰:“瘅成为消中,善食而瘦。”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亦一斗。”晋王叔和脉诀歌曰:“脾  相似文献   

12.
祖国医学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对瘅病及病名论述虽有不同,但均与热邪所致有关。1997年,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的国家标准《中医药临床诊疗术语》(GB/T1675.1-1997)已经在全国实施,其中将内脏的多种急性实热性非化脓性疾病,列归于瘅病一类。本文就瘅病源流及认识,历代脏腑瘅(疸)病,现代内脏瘅病略作探析,以就正于同道,抛砖引玉。 瘅病源流及认识 瘅,通“疸”,又谓“热”。《山海经》有瘅病之名。《诗经》载曰:“下民卒瘅”。《汉书·艺文志·九技略》称古有《五脏六腑瘅十二:病方》。可见,古代确有一类瘅病。 早在《黄帝内经》书中,就载有胆瘅、脾瘴、胃瘅、消瘅、瘅热、瘅疟等瘅病。《说文  相似文献   

13.
消渴,治之以兰《素问.奇病论》:“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相似文献   

14.
霍达  郭利平 《辽宁中医杂志》2013,(12):2607-2609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而且合并症亦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的倾向,糖尿病发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因其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现已成为世界性亟待攻克的难题。而糖尿病大多是由糖尿病前期转变而来,所以对糖尿病前期进行早期干预,将成为解决这个世界难题的重要手段。中医理论中"脾瘅"就是糖尿病前期,该病多是在内外因共同作用下而形成的阴阳失调的综合性疾病。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中药对该病进行治疗,会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通过查阅文献、书籍,笔者认为脾瘅的主要病机为内热,脾不散精,浊毒,其中"内热"为病机关键,治疗上以清热益气,健脾除湿为主,辅以解毒活血之品。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前期的中医辨证施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糖尿病前期的病因病机及其证候特征和临床表现进行进一步探讨,强调在糖尿病前期运用中医理论,结合中医辨证论治及养生保健方法早期干预早期防治.在CNKI数据库分别先后输入主题词“脾瘅”、“糖尿病前期”进行检索,检索时间跨度从2002年-2012年,检索来源类别为核心期刊,在检索结果中去除流行病学调查、会议报告、西医相关实验研究等.输入主题词“脾瘅”检索到15篇相关文献,输入主题词“糖尿病前期”检索到169篇相关文献,经筛选符合条件的剩余相关文献共45篇.纵观中医发展史,历代医家多重消渴轻脾瘴,对脾瘅的病因病机、证候演变及整体辨治规律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因此,从中医脾瘅角度认识糖尿病前期,为从源头上防治糖尿病提供了理论依据,突出“治未病”思想,提高中医药疗效,彰显中医特色.  相似文献   

16.
脾瘅病证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瘅病名出自《素问·奇病论》,其谓:“有病口甘者……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干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内经》认为,脾瘅的病机为脾热内渗,以口甘为主要临床表现。后  相似文献   

17.
脾瘅期属于糖尿病早期,脾瘅以先天不足,五脏柔弱、饮食所伤、五志过极、劳逸过度等为病因,以阴虚火旺为主要病机,脾中火旺则其他脏腑受累,通过对脾瘅在上消、中消和下消发病中的影响。确立了应以脾论治,清热养阴,消除中满内热之气的治疗思想。该文通过对脾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进行论述,说明了脾瘅对糖尿病的传变乃至后期的并发症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刘伟  黄菲 《江苏中医药》2023,55(6):36-39
肥胖型糖尿病前期可归属于中医学“脾瘅”范畴,“土郁”是其发病的中心环节。以“土郁夺之”为代表的治法主要包括:消食化滞,和胃降逆;清热泻火,泻下通便;清热燥湿,升清降浊;疏肝解郁,内泻热结;滋阴增液,泻热通便。诸法可畅达中焦郁闭,以复气机之升降,从而达到逆转糖尿病前期之目的,为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前期提供新的思路。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9.
“消瘅”病名《内经》中共出现17次,散见于6篇。对症状描述较详细的是《灵枢·五变第四十六》“黄帝曰:人之善病消瘅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五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黄帝曰:何以知五藏之柔弱也?少俞答曰:  相似文献   

20.
正瘅者,热也。脾瘅为脾热之病,日久可转发为消渴病。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调节由正常发展为糖尿病前有一阶段血糖较正常升高但尚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这一阶段即为糖尿病前期,中医称其为"脾瘅",及时有效地对脾瘅患者进行干预治疗,可逆转病情发展,减少其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可能性,是"救其萌芽"的关键一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