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国家"加强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指示,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综合改革进入新的阶段,对中医教育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北京中医药大学以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和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培养高水平应用型的中医药人才为目标,坚持现代中医药高等教育与传统师承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理念,以长学制为办学主体,探索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医教协同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在深化医教协同的中医人才培养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2.
高职中医药教育担负着造就适应社会、经济和医学发展要求的高规格人才的重任,如何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到中医药教育和事业的未来。在进行高职中医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要树立"以人为本"观念,培养复合型多元化人才,同时改革教学模式,不断变革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创造能力、应变能力、参与社会活动能力,从而推动中医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3.
师承教育的发展是培养中医卓越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教育方法,在中医传承发展与教育教学及临床人才培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在我国健康中国建设与发展、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及"一带一路"倡议大背景下,改革中医教育体制模式,不断创新与发展中医师承教育模式,多方位、立体化构筑中医卓越人才培养的平台,培养"重素质、厚文化、重传承、熟经典、重实践、多临床、重创新"的新型卓越中医药人才,推动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骥 《中医教育》2009,28(4):1-3
通过分析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介绍了辽宁中医药大学近年来在高等中医药院校中率先开展中医经典背诵等级考试、中医实验教学改革以及将中医标准化病人应用于中医临床教学中等方面的改革与实践,总结出在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现代化、国际化发展进程中,应构建新世纪优秀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不断推进高等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程。  相似文献   

5.
我国中医教育事业和卫生事业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对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任务。成都中医药大学近年来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开办中医学专业"李斯炽班"、中药学专业"凌一揆班""中药学太极班""针灸推拿专业"吴棹仙班",从更新人才培养目标、创新教育理念、调整课程设置、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实践环节、加强质量监控等方面着手,探索培养中医药特色人才,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中医药报》2020年9月28日讯: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从全面优化医学人才培养结构、全力提升院校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深化住院医师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改革及完善保障措施等四个方面提出17条改革举措,指出要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教育,将中医药课程列入临床医学类专业必修课程,稳步发展中医学类专业教育。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医疗体制的改革,对医学教育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地方高等中医药院校应立足地方,依托地方,结合所处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优势,合理定位,充分发挥地方资源优势,紧紧围绕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卫生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为出发点,通过分析医疗卫生市场需求的特点,提出地方中医药院校应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即:以"精英化教育"模式培养传统中医人才;以"实用型教育"模式培养中西医兼通医学人才;以"大众化教育"模式培养医学相关人才,以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卓越中医师"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背景、现状、原则、特征基础上,结合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律及院校实际,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模式方法改革、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等方面探讨卓越中医师"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期进一步提升卓越中医人才培养质量并为长学制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探讨了具有燕赵医学文化特色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包括扁鹊医学社中医教育第二课堂、扁鹊中医班"1234"人才培养模式、"扁鹊计划"4段式师承教育模式、"一院一馆一讲坛"传承创新体系等.未来将继续弘扬燕赵医学文化,推进燕赵医学研究,创新燕赵医学理论,叫响燕赵医学品牌,推动燕赵医学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0.
对河北中医学院近60年的办学历史进行了简要回顾,总结了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所取得的成绩。针对中医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提出了"1234"人才培养改革思路,对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确立了知识-能力-素质并重、培养高水平中医临床医师并具有燕赵医学特色的中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了符合"厚基础、重经典、早临床、多实践"要求的中医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学生中医经典功底,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打造带有专业特色的校园活动品牌,构建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临床能力与人文沟通相结合、专业素质与医德素养相结合、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并具有燕赵医学特色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传统和现代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对比,梳理了现代中医药人才教育中存在的中医课程体系不合理、临床实践机会不足、中医忠诚度低等问题。并根据上述问题"对症下药",提出中医药人才培养要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注重现代教育方式要与传统教育方式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中医药文化底蕴,制定适宜的人才评判标准等建议。以期为新形势下高水平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实施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加快推进中医学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工作,促进中医教育更好地服务于中医药事业发展。我们通过制定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设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修订完善培养方案、重建课程体系、整合实践教学体系、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促进学院的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顺利实施,培养高质量的中医药人才。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中医药报》2017年7月13日讯: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推动医学教育改革发展作出部署,指出要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提升中医药高等教育生源质量,分类推进中医药教育改革,构建服务生命全周期的中医药学科专业体系,建立完善西医学习中医制度,鼓励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攻读中医专业学位,鼓励西医离职学习中医。《意见》提出,到2020年,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取得突破,医学人才使用激励机  相似文献   

14.
2015年起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为"5+3"一体化教育模式,这是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一大进步。然而,中医药人才培养应融入中医教育的精髓。师承教育是千百年来培养中医药人才、传承和发扬中医文化的有效方式,其最大优点在于融临床实践与理论学习于一体,是新教育模式的重要补充。探索两种教育模式结合的适当方式,是培养高水平中医药临床人才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中医药报》2017年7月12日讯:"人才是卫生与健康事业的第一资源。"2017年7月10日,在国家卫生计生委、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召开的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会议上,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提出,要进一步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完善现代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和师承教育制度,持续提升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祖国传统医学。李斌表示,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坚持以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为导向,努力把握事业改革发展规律,积  相似文献   

16.
中医药发展历史悠久,理论、技艺精深、精湛,逐步形成完整、独立医学体系。其发展壮大深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深刻影响,有广泛人民群众接受社会影响力。在当地中医药高校着力塑造传统中医药文化、地方特色,以期积极培养中医药人才。当前中医药产业链发展普遍采用"以文引医"带动模式,该发展理论同样适用于中医药高等教育中,即形成"以文引医"教育模式。本文探讨就中医药高等院校"以文引医"教育模式,希望在中医药方面促进教学模式改革、拓展人才培养思路。  相似文献   

17.
面对当前中医药的迫切需求与发展困境,改革教育体制,创新与发展师承教育模式,多措并举,构筑中医人才培养平台,培养"重素质、厚文化、重传承、熟经典、重实践、多临床"的卓越中医药人才,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高等中医药院校现有培养模式无法很好地适应高素质创新型中医药人才培养要求,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有机融合不足,区域医学特色彰显不足,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薄弱、传承创新与实践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广州中医药大学在传承数十年"重经典、强临床"的培养理念与历史积淀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区域中医药深厚底蕴,求创新、创特色、拓协同,从人才培养定位、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师资建设、创新创业教育等多方面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得到社会及同行的认可。  相似文献   

19.
中医作为传统医学,有其自身的理论体系,与循证医学、西医学不同,不能以常规科学的发展模式来衡量和限制发展。中医药的临床发展、优秀中医人才的缺乏都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医的发展。要发展中医,需保持中医学的独特体系,兴旺中医教育,改革中医教学模式,培养中医人才。  相似文献   

20.
面对当前中医药的迫切需求与发展困境,改革教育体制,创新与发展师承教育模式,多措并举,构筑中医人才培养平台,培养"重素质、厚文化、重传承、熟经典、重实践、多临床"的卓越中医药人才,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