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角药”是具有相互关联作用的三味中药的有机组合,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思想指导,以辨证论治为应用前提,以“三足鼎立,互为犄角”为核心特点,介于中药和方剂之间的一种特殊形式,既可以独立成方,也可以作为方剂中的主药或辅药,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方剂配伍巧妙,药方精简,本文以解表方剂为切入口,基于原文,分析和探讨经方中解表类“角药”的配伍特点,从解肌发表、发汗解表、解表散寒、清热解表、化饮解表、解表清里、化气解表、温经解表、扶阳解表这9个角度加以详实梳理,对张仲景解表类“角药”形成整体归纳,以期对经方中“角药”的价值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为临证运用经方提供新的思考方式,最终扩大经方的临证使用范围。  相似文献   

2.
从桂枝汤及方后将息法谈《伤寒论》的保胃气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韩志毅 《河南中医》2010,30(9):837-839
《伤寒论》始终贯穿着保胃气的思想,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保胃气"就是培养后天,顾护正气。张仲景不仅从配伍用药、药后调护方面顾护胃气,而且以胃气的盛衰来判断疾病的预后,仲景辨证施治,在标本缓急之间无不寓有"保胃气"之深意。  相似文献   

3.
角药指的是将三味药配成一组,如三足鼎立,互为特角的一种配伍方法。将三味药配成一组的形式命名为“角药”,虽仍属药对范畴,但它的组方意义远比“药对”广泛深厚。这种配伍应用方式最早始见于张仲景著的《伤寒杂病论》,以后一直被历代医家所推崇,并加以充实发展。作者以丹参配合其他两味药物组成丹参角药治疗妇科疾病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谢静  周洁 《浙江中医杂志》2012,47(3):227-228
附子泻心汤为张仲景创制,为五泻心汤之一,载于《伤寒论》第155条:"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该方由大黄、黄连、黄芩三味寒凉之药,加温热的附子组成,主要用于热痞兼阳虚证。此方组方严谨、用药精炼、配伍有度,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张仲景药对配伍应用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剂中 12种药对配伍应用。例如温中祛寒药与补脾益气药配伍 ,以提高温中祛寒效果 ;温肾回阳药和温脾暖中药配伍 ,以提高回阳救逆功用 ;温热胜寒药和辛散祛寒药配伍 ,以速除在里之阴寒等。认为张仲景方剂中药对的配伍应用 ,既灵活多变 ,又恪守理法。总结认识和掌握张仲景方剂药对的配伍应用规律 ,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所谓"角药"是指以中医基本理论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前提,以中药气味、性能、归经、七情为配伍原则,三味中药联合使用、系统配伍、配成一组,为三足鼎立,互为犄角,这种配伍,比起"药对"作用就比较复杂一些,名之曰"角药"."角药"介于中药与方剂之间,在方剂中起主要或辅助作用,或独立成方,其在配伍应用中颇多巧妙,在临床应用中可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对于我们认识药物的性能功效也很有帮助.这种配伍应用方式最早始见于张仲景著的<伤寒杂病论>,以后一直被历代医家所推崇,并加以充实发展.  相似文献   

7.
扶阳气是《伤寒论》重要学术思想之一,《伤寒论》还建立了角药的雏形。本文通过分析《伤寒论》温阳法中角药配伍特点,发现《伤寒论》蕴含着丰富的温阳法角药配伍应用规律,其中独立成方角药有4组,作为方剂核心配伍者有5组,其配伍精妙,用药灵活,对启迪后学及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刘晓铭 《光明中医》2008,23(8):1059-1060
通过对《伤寒论》中应用含有半夏、人参与甘草三味药的方剂进行配伍分析,进一步认识半夏与甘草,人参与甘草三味药相互配伍所起到的临床作用,为以后临床治疗、疾病预防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9.
张仲景方剂配伍特点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思华  姜建国 《中医杂志》2003,44(4):305-307
在正确辨证的基础上,选药是否合理,配伍是否精当,是方剂是否有效的关键。张仲景医书被后世医家奉为“方书之祖”,其方剂也是后人推崇倍至的“经方”。本文拟就张仲景方的组方特点浅析如下,以期对研究方剂配伍理论和提高临床疗效有所借鉴。1 主攻明确,药少而精《伤寒论》全书113方,共使用89味药物,超过10味药物的方剂仅有2首。《金匮要略》全书205首方剂中,1~6味药组成的方剂有 160首,约占方剂总数的  相似文献   

10.
孙光荣教授临床善用“角药”经验点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角药"是指以中医基本理论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前提,以中药气味、性能、归经、七情为配伍原则,三味中药联合使用、系统配伍、配成一组,为三足鼎立,互为犄角,这种配伍,比起"药对"作用就比较复杂一些,名之曰"角药"。初看"角药"是由三味"药物"组合,但实际上它的组方意义远比"药对"广泛深厚。"角药"介于中药与方剂之间,在方剂中起主要或辅  相似文献   

11.
扶阳法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附子为扶阳之要药,古今善用附子者首推张仲景.《伤寒论》一书中无论是三阳证或者是三阴证辨治皆体现了张仲景重视阳气、扶助阳气的思想.本文以《伤寒论》中附子的配伍、剂量、炮制、煎煮为线索,从解表实卫以密阳、驱邪温经以通阳、补火暖脏以温阳、破阴救逆以回阳、引火归元以潜阳、救阴存津以化阳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张仲景对牡蛎的应用及配伍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借鉴。方法:根据《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关于牡蛎的经典条文,结合张仲景用药特点,进行临床配伍分析。结果:研究发现张仲景擅长用含有牡蛎方剂治疗少阳病、中风历节病、疟病、水气病等疾病,配伍有明显规律性,药对临床疗效显著。结论:张仲景用含有牡蛎方剂治疗疾病,更好地发挥牡蛎的功效,并且临床配伍及药对配伍有一定规律性,值得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13.
角药是由具有相互作用的3味中药配伍而成的蕴含于中药复方中或直接独立成方的药物组合。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首创角药的雏形,为后世医家运用和发展角药奠定了坚实基础。今笔者对《伤寒杂病论》中涉及芍药角药的条文进行整理,得到54首含芍药角药的方剂,然后从独立成方的芍药角药、作为方剂主要部分的芍药角药以及多组角药联合应用3个方面对芍药角药的配伍特点和应用指征加以详细论述,以期为经方的临床应用以及新角药的发明提供更多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光明中医》2021,36(11)
《伤寒论》向有"方书之祖"之誉,张仲景的辨证思想极为丰富,察证细微,组方用药精当,《伤寒论》中"寒热并用法"是张仲景用药的一大特色。其作为一种重要的配伍、治疗法则,具有很高的理论指导意义以及实践应用价值。此文通过对《伤寒论》中较为典型的方剂进行剖析,探寻仲景治疗寒热错杂证之辨证方法、用药配伍原则与机理。  相似文献   

15.
中医学的精髓辨证论治肇始于《伤寒杂病论》,其理、法、方、药完备,且理论联系实际,对当今中医理论与临床的发展仍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原文出发,分"擅用峻剂,中病即止"、"相反相成,共奏其功"、"重视煎服,随证取之"三方面分析张仲景临证用药特点,体现张仲景于药物加减变化、配伍组合中辨证论治之特色,冀为进一步挖掘仲景学术思想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清代医家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提出了"一气周流""水寒土湿肝郁"辨证思想,治疗上强调升发肝脾.张仲景《伤寒论》用桂芍配伍以调和营卫,黄元御《四圣心源》则对桂芍配伍提出了新的理解:达木清风.本文试从中医理论方面,并结合黄元御所著的《长沙药解》《伤寒悬解》及《金匮悬解》三书,对桂枝、芍药的功效及《四圣心源》中桂枝、芍药配伍...  相似文献   

17.
对张仲景《伤寒论》中含龙骨、牡蛎的条文及方药进行分析,总结《伤寒论》中龙骨、牡蛎的使用特点,并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及临床应用,揭示张仲景辨证组方中龙骨、牡蛎的配伍特点。张仲景方中配伍牡蛎时多用之除胸胁痞结,方中牡蛎、龙骨合用则解烦躁惊狂,在历代本草之记载及现今医家之经验来看,二药主要功用与仲景基本一致,且对应用范围大有扩展,内、外、妇、儿各科均可随证而用之。  相似文献   

18.
<正> 清·罗东逸说:"仲景方中往往寒热并用".据笔者统计,《伤寒论》112方(113方,缺1方)中用到寒温药配伍的有57方,全书88味药中有寒温配伍关系者47味,可见罗氏之言确非虚谈.本文仅就《伤寒论》中常用的一些寒温配伍"对药"作一扼要讨论,谬误之处,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9.
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运用芍药广泛灵活,通过辨证,与其它药物巧妙配伍,在临床上发挥多种效用。扼要论述芍药药对在仲景方中的运用,为临床灵活运用芍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浅谈《伤寒论》方剂的特点张燕青,董保民张仲景《伤寒论》诸方具有辨证精辟,立法严谨,组方周密,配伍得当;选药稍简等特点,被后人称为"方书之祖"。载方113首,用药95味,方中用药1~7味的有109首,8~10味的有11首10味以上仅有3首。从以上可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