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针刺麻醉复合颈丛麻醉用于甲状腺手术3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针刺麻醉复合颈丛麻醉用于甲状腺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94例甲状腺疾病需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31例,为单纯针刺麻醉组;B组31例,为单纯颈丛阻滞麻醉组;C组32例,为针刺麻醉复合颈丛麻醉组。结果:A组与B组、C组比较,手术开始、剥离甲状腺、术毕、术后24 h 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与C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A组、C组比较,剥离甲状腺时、术毕血压及心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氧饱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比较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比较,术后追踪观察出现喉返神经麻痹及膈神经麻痹病例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麻醉复合颈丛麻醉用于甲状腺手术麻醉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张瑞英  窦峰诠 《河南中医》2014,(12):2375-2376
观察小剂量颈丛神经阻滞加穴位注射应用于甲状腺手术麻醉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甲状腺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小剂量颈丛神经阻滞加穴位注射麻醉,对照组采用常规颈丛神经阻滞加杜氟合剂麻醉。结果:两组麻醉效果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和血糖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和血糖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剂量颈丛神经阻滞加穴位注射能有效避免颈丛阻滞并发症的发生,维持循环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稳定,降低应激反应,保护和调节脑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剂量颈丛神经阻滞与穴位注射用于甲状腺手术麻醉的临床价值。方法将行甲状腺手术治疗的60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2组,观察组30例采用小剂量颈丛阻滞联合穴位注射方案麻醉,即25 mg杜冷丁与10%葡萄糖注射液混合液20 m L双侧合谷穴与内关穴注入,2%氯普鲁卡因7 m L与0.894%罗哌卡因5 m L颈丛神经阻滞;对照组采用常规颈丛神经阻滞联合杜氟合剂方式麻醉,即2%氯普鲁卡因10 m L与0.894%罗哌卡因10 m L混合颈丛阻滞麻醉,诱导15~20 min以氟哌啶2.5 mg以及杜冷丁25 mg辅助麻醉。观察2组术中镇痛效果以及麻醉前后血压、心率、血氧分压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镇痛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麻醉前2组血压、心率、血氧分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对照组血压、心率明显升高(P均<0.05),而血氧分压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血压、心率、血氧分压无明显变化(P均>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剂量颈丛神经阻滞联合穴位注射用于甲状腺手术麻醉镇静效果良好,可以稳定患者血压、心率、血氧分压,具有安全性较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经皮穴位电刺激在甲状腺肿瘤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何秀丽  李学民 《中国针灸》2005,25(2):129-130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在颈部甲状腺肿瘤手术中减弱应激反应及增强麻醉作用的效果.方法:将60例甲状腺肿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病人均采用改良一点法颈丛神经阻滞,观察组加用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HANS),选用双侧合谷和曲池穴,术中连续使用HANS至手术结束.结果:观察组血压、心率差、牵拉反应比对照组明显降低,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变化不明显.结论:HANS可以减轻甲状腺肿瘤患者手术时产生的心血管应激反应,同时有强化麻醉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针刺麻醉复合颈丛神经阻滞用于甲状腺手术,对患者镇痛效果的影响,以及对术中呼吸、循环系统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择期甲状腺切除手术的病人,年龄35~66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Ⅲ级,随机分为两组:单纯颈丛神经阻滞组(Ⅰ组),颈丛复合针刺麻醉组(Ⅱ组)。Ⅰ组单纯施颈丛麻醉,Ⅱ组同时配合针刺双合谷、内关。对比两组呼吸抑制程度。结果:Ⅱ组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呼吸抑制程度轻微。Ⅰ组术中SBP、DBP、HR均较麻醉前上升,血氧饱和度下降(P(0.05),Ⅱ组麻醉后上述循环参数略有上升,血氧饱和度略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麻醉复合颈丛神经阻滞镇痛效果确切,术中无牵拉反应引起的不适及躁动。  相似文献   

6.
电针复合颈丛阻滞对甲状腺手术病人应激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复合麻醉在甲状腺手术中运用的效果。方法:选取拟行甲状腺切除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手针复合麻醉组和电针复合麻醉组,每组20例。手针复合麻醉组先行颈丛神经阻滞,然后针刺双侧合谷及内关穴,接电针仪不通电。电针复合麻醉组在颈丛神经阻滞的基础上针刺双侧合谷及内关穴,接电针仪,刺激参数为连续波、10Hz、强度(6±2)mA,持续20min。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的血压、心率、呼吸及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肾上腺素(E)、血糖(Glu)、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结果:术中两组患者血压、心率与术前比较均明显增高(P<0.05),术中电针复合麻醉组血压、心率显著低于手针复合麻醉组(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ACTH、Cor、E、Glu、CRP水平均显著增高(P<0.05),电针复合麻醉组上述指标水平显著低于手针复合麻醉组(P<0.05)。结论:电针复合颈丛神经阻滞能显著降低甲状腺手术患者围术期的心血管应激反应,抑制手术中及术后异常升高的应激激素和免疫因子水平,是甲状腺手术较为理想的麻醉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治疗颈丛神经阻滞麻醉中不良心血管反应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78例经颈丛神经阻滞麻醉行颈部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自愿选择原则,将患者分为右美托咪定组(观察组)和丙泊酚组(对照组),每组39例。观察组辅助应用右美托咪定,对照组辅助应用丙泊酚,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手术中30min、手术结束时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各时间段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嗜睡及呼吸抑制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在颈丛神经阻滞中可以较好维持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有效稳定颈丛神经阻滞麻醉后的心血管效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丛臂丛联合麻醉用于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的效果。方法:150例锁骨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5例)与观察组(75例),分别采用单纯颈丛麻醉和颈丛臂丛联合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完善率、心率、平均动脉压及血氧饱和度。结果:观察组麻醉完善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及血氧饱和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丛臂丛联合麻醉用于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可提高手术麻醉效果,且对机体循环系统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浅析右美托咪啶用于颈丛麻醉对改善甲状腺手术临床指标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我院行颈丛麻醉甲状腺手术的95例患者,将术中采用右美托咪啶镇静的5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术中采用丙泊酚镇静的45例患者设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的镇静程度、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镇静效果相当,术中动脉压、心率和动脉血氧饱和度相对稳定,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呼吸抑制、嗜睡等不良反应发生率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麻醉效果良好,对动脉压、心率和动脉血氧饱和度影响不大,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0.
赵晓勤 《中国中医急症》2004,13(10):654-655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在阑尾切除术中预防牵拉反应等方面的效果.方法将患者 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均予硬膜外麻醉,实验组于手术过程中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合谷、内关穴.结果 实验组在术中辅助用药、牵拉反应、镇静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麻醉药的用量、血氧饱和度相近.结论 经皮穴位电刺激内关、合谷于阑尾切除术中可显著减少牵拉反应和辅助药应用量,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AES)辅助静脉全麻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价值。方法将60例择期行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麻醉诱导前20 min以韩氏刺激仪刺激双侧合谷、内关至气管导管拔除,对照组入室静卧20 min后诱导。记录患者入室后、麻醉诱导前BIS值以及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入室后、麻醉诱导前及插管时、分离甲状腺、术毕、拔管时静脉血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的浓度;拔管时间;离室时间;术中麻醉药物用量及费用;术后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麻醉诱导前BIS值较基础值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围术期HR、MAP较观察组波动明显且E、NE浓度明显升高(P均<0.05)。观察组拔管时间和离室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1),麻醉药物用量及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结论 TAES辅助静脉全麻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在更好地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抑制应激反应的同时,缩短了离室时间,减少了麻醉药物的用量,降低了麻醉费用,是一种经济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AES)对颅脑手术患者围术期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神经外科择期手术患者50例,随机分为TAES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两组均麻醉诱导后持续吸入七氟醚和间断静脉注射舒芬太尼、维库溴胺维持麻醉,TAES组加用经皮穴位电刺激干预(2~100 Hz,8~12 mA)。分别在麻醉诱导前、颅内操作1 h、术毕、术后24 h、术后48 h采用黄嘌呤酶氧化法和生物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S100β(一种酸性钙离子结合蛋白)水平;在麻醉前、术后1 h、术后24 h、术后48 h分别使用精神状态简易速检表对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评分。结果:SOD在术后24 h组间比较,TAES组明显增高(P<0.05);MDA在术后24、48 h对照组比TAES组明显增高(P<0.01);S100β在颅内操作1 h、术后48 h对照组明显高于TAES组(P<0.05)。认知功能评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ES可以通过提高SOD、降低MDA而减少脂质过氧化损伤,起到脑保护作用,其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AES)对开颅手术全麻中丙泊酚用量、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的影响。方法:择期开颅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均采用以丙泊酚靶控输注为主的全凭静脉麻醉,观察组加用TAES干预。穴位选择鱼腰、太阳、合谷及颧髎、风池,采用LH 402韩氏经皮穴位刺激仪行TAES诱导并维持到手术结束。两组均记录麻醉时间、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术中丙泊酚、芬太尼、维库溴铵及血管活性药物用量。结果:术中丙泊酚平均所需量观察组较对照组减少21.1%,观察组较对照组患者术中尼卡地平平均所需量减少45.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较对照组减少(P<0.05)。两组患者围术期芬太尼及维库溴胺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ES与丙泊酚靶控输注全麻联合应用,可减少开颅手术中丙泊酚用量,且可缩短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  相似文献   

14.
针刺镇痛与血清金属离子浓度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传递主要依靠各种神经递质,而神经递质与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作用时又必然有离子参与。因此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痛觉机理和痛觉调整,离子的作用占有重要位置。我们对手术病人针刺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电针复合硬膜外麻醉对抑制肠道手术牵拉反应的作用及镇痛效果。方法选取患有肠道恶性肿瘤、良性肿瘤、嵌顿疝、肠梗阻的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电针复合硬膜外麻醉,对照组采用单纯硬膜外麻醉。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麻醉后、术中及术毕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心电图、血氧饱和度及VAS评分,对比两组患者追加的静脉镇痛用药量、呼吸抑制程度以及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治疗组麻醉前、麻醉后、术中及术毕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及心率波动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0.05),且对照组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麻醉效果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肠道手术患者穴位电针刺激合谷、内关后VAS评分明显低于电针前(P〈0.01)。结论电针复合硬膜外麻醉能明显减少镇痛药用量,减轻肠道手术的牵拉反应及所引起的不适,可有效提高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acupoint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AES)静脉全麻行腔镜双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麻醉学价值。方法60例择期行双侧腔镜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TAES联合静脉全麻组)和对照组(全凭静脉全麻组),每组30例。两组术中均采用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恒速输注瑞芬太尼的方法维持麻醉,治疗组从麻醉诱导前30 min 至术毕持续TAES,刺激部位为双侧合谷和内关穴。分别记录入室后(基础值,T0)、插管即刻(T1)、插管后5 min(T2)、切皮前5 min (T3)、切皮后5 min(T4)、充气30 min(T5)、术毕(T6)、拔管前5 min(T7)、拔管即刻(T8)、拔管后5 min (T9) 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分别于T0、T3、T5、T6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6、TNF-α,记录T3、T4、T5异丙酚靶浓度。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T0比较,治疗组T3-4HR降低,T8-9HR升高,T7-9MAP升高;对照组T3 HR降低,T7-9HR升高,T1、5、7-9 MAP升高,T2-3MAP降低;两组T5-6 IL-6均升高,T6 TNF-α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P〈0.05)。与对照组同期比较,治疗组T6-9 HR降低,T1、4、5、7-9MAP降低,T3 MAP升高,T5-6 IL-6 降低(P〈0.05);各时间点异丙酚靶浓度及总量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TAES在更好地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适当抑制应激反应的同时,减少了麻醉药物的用量,提高麻醉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观察了针麻-安氟醚复合麻醉和针麻-安氟醚-局麻复合麻醉用于开颅手术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并与安氟醚全麻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针麻-安氟醚复合麻醉和针麻-安氟醚-局麻复合麻醉可明显降低安氟醚的吸入浓度和用量,减轻安氟醚的心血管抑制,患者恢复快而平稳,具有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配合全麻在脑瘤术中行异氟醚控制性降压对患者组织氧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ASA分级为I-Ⅱ级的脑瘤择期手术患者42例,随机均分为两组。A组为常规全麻行异氟醚控制性降压;B组为经皮穴位电刺激配合全麻行异氟醚控制性降压。两组术中通过加大异氟醚浓度使平均动态压较麻醉前下降30%-40%,维持30-45min。采用Swan-Ganz漂浮导管技术,对比监测降压前、中、后组织氧代谢及相应血气和动脉乳酸浓度等指标。结果:与降压前比较,A组、B组降压期间肺动脉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和组织氧供下降,氧摄取率增加,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降压期间氧工谢指标变化的幅度B组均明显少于A组(P<0.05)。结论:穴位电刺激配合全麻行异氟醚控制性压能更好地维持组织氧供需平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AES)对颅脑手术围术期脑损伤的脑保护效应的机制。方法:选择脑瘤择期手术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治疗组选取双侧合谷、曲池和足三里、三阴交两组穴位,用HANS穴位刺激仪从麻醉前30 min开始实施TAES至术毕,刺激频率2/100 Hz,强度8~12 mA。对照组采用常规全麻。所有患者麻醉诱导后采用持续吸入七氟醚和间断静脉注射舒芬太尼和维库溴胺维持麻醉。分别在麻醉诱导前(T0)、颅内操作60 min(T1)、术毕(T2)、术后24 h(T3)、术后48 h(T4)抽取颈内静脉血,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S100β水平。结果:治疗组患者ET水平在T2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CGRP水平在两组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IL-6在T1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1),在T3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S100β在T1、T4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TAES可以调控CGRP/ET,使脑组织微循环得以改善,还可能通过调节IL-6水平而降低其介导的促炎性反应,发挥其神经营养作用等,对颅脑手术围术期脑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足三里对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胃肠道毒物的清除作用。方法:口服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116例分为电刺激组和对照组各58例,两组患者均按照有机磷农药中毒诊疗规范给予综合治疗,电刺激组在首次彻底洗胃后胃管内注入甘露醇导泻和药用炭片吸附毒物前,配合应用经皮穴位电刺激双侧足三里穴,对照组仅常规应用导泻剂和吸附剂。观察两组患者首次彻底洗胃后胃管内注入导泻剂所致的呕吐发生率,应用导泻剂后首次大便时间和排出黑便时间,患者阿托品使用总量,患者住院时间。结果:对照组呕吐发生率明显高于电刺激组(P0.05),电刺激组首次排便时间和首次排出黑便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两组患者住院期间阿托品使用总量比较,电刺激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电刺激组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口服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患者配合经皮穴位电刺激足三里穴治疗,可降低呕吐发生率,增强导泻效果,促使胃肠道内毒物尽快排出,减少住院期间阿托品使用总量,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临床抢救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