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玉琼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0):100-100
目的:加强心内科危重病员院内转运的风险评估,采取相应的预防与抢救措施,降低危重病员在院内转运的危险因素,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从患者准备行院内转运前,到转运结束的整个过程,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不同需求,采取一系列的预防与处理措施,以减少或避免不安全因素的发生。结论:加强心内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风险评估及落实相应的措施,能有效减少病员的危险因素,提高抢救成功率,使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的安全能得到较好的保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护理,及给予相应积极的护理措施是否可提高治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58例院内转运的危重患者临床资料.结果:258例患者中轻、中度者全部治愈,重度患者死亡2例,抢救成功率99.2%.结论:对危重患者进行安全有效的转运与细心护理至关重要,可明显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程序化管理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于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对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过程实施程序化管理,比较实施前后院内转运危重患者的意外事件发生率,转运过程中设备正常使用率,转运时间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实施程序化管理后,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意外事件发生率、转运时间显著降低,设备正常使用率、护理满意度显著提高。结论:程序化管理可以使急诊科危重患者在院内安全转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潜在风险及护理对策,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通过回顾2012年01月至2012年06月,我科对220名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护理工作情况分析,得出结论在转运前做好患者病情的评估,急救药品及器材的准备,转运途中的严密观察及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加强与接收科室的沟通详细交接是安全转运患者的关键。结果: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消除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风险,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减少医疗护理纠纷发生,保证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过程的护理风险进行分析和研究,对护理风险进行总结,制定管理对策,以提高急诊科危重患者在院内的转运过程。方法:通过对医院100例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的安全转运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对安全转运管理措施产生的效果进行总结。结果:通过在急诊科危重患者安全转运过程中采用合理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医院急诊科室的安全转运过程整齐有序,并且没有发生一例伤亡事件发生。结论:对急诊科室内的护理人员进行安全转运的培训,制定相关的安全转运流程和规范能确保患者在安全转运过程中的安全,提高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护理,及给予相应积极的护理措施是否可提高治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58例院内转运的危重患者临床资料。结果:258例患者中轻、中度者全部治愈,重度患者死亡2例,抢救成功率99.2%。结论:对危重患者进行安全有效的转运与细心护理至关重要,可明显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应用护理安全管理措施。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4月至2012年3月院内转运的危重患者6817例,其中2011年4月至2011年9月采取传统方法进行院内转运的3125例为对照组,2011年10月至2012年3月采取护理安全管理措施进行院内转运的3692例为措施组,比较两组意外事件发生率、患者家属的满意度及患者死亡率。结果对照组转运途中发生意外624例,死亡14例,患者及家属满意度74.41%;措施组分别为203例,5例,患者及家属满意度96.3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急诊危重患者的院内转运实施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可提高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运用FMEA模式对危重病人院内安全转运流程进行改进。方法:2013年7月成立大急诊科FMEA小组,根据FMEA模式的步骤,绘出危重病人院内安全转运的流程,小组讨论列出影响转运失效模式的危险因素,计算RPN值,分析目前潜在影响危重病人院内安全转运流程的失效模式,针对RPN值高低确定需要优化的项目,对其进行改善和优化。一年后FMEA小组再次评估讨论影响转运失效模式的危险因素并计算RPN值。结果:执行建议措施后,RPN值显著下降。结论:FMEA模式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危重病人院内安全转运,降低院内危重病人转运风险。  相似文献   

9.
院内转运是有效治疗急诊危重患者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最容易出现风险的一个环节。义章探讨了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有效管理。首先对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风险分析,分析了这一过程中容易发生病情变化、抢救不及时等风险,在此基础上,结合院内工作经验,从加强对院内转运的重视、提高医院基础设施配置、提高医护人员业务技能、规范院内转运流程等方面提出了加强院内转运管理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诊科在危重患者的院内转运中实施护理干预管理对保证患者安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5年3月,在浙江省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科的100例危重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其中对照组50例危重患者采用常规院内转运,观察组50例危重患者在常规方法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转运情况及调查患者对院内转运效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危重患者经过护理干预后的转运意外、死亡和护理纠纷等情况更少,转运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采用在常规院内转运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人性化护理的危重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服务满意、一般满意分别为78.00%、20.00%,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实施护理干预转运,效果良好,极大程度降低了转运意外的发生,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避免了医疗纠纷的发生,并且提高了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与探讨如何提高急诊危重创伤骨科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率。方法:对医院急诊科在2013年1月~2016年6月的212例危重创伤骨科患者转运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安全转运到相关科室。讨论:在JCI标准下,通过从制度的制定与执行、转运人员的培训等各方面,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使医院创伤骨科危重患者的院内转运成功率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模块管理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安全转运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1月实施院内转运的急诊危重患者296例为研究对象,于2019年4月起实施模块管理,2018年10月~2019年3月为实施前,2019年4~11月为实施后,实施前共142例患者,实施后共154例患者。比较实施前后医护人员安全态度、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或其家属对转运过程的满意度。结果:实施后医护人员在团队协作、工作满意、安全氛围、工作条件、压力感知和管理感知等方面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前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实施后(P0.05)。实施后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安全转运应用于模块管理,可以有效改善医护人员的安全态度,降低不良事件,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护理协作配合,以保障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时的安全.方法 从围转运期的环节人手,通过对转运患者不安全因素进行预防性评估,实施规范护理流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关注护理风险点,强调护理信息书面交接.结果 2010年5月至2011年4月院内转运急诊危重患者543例,全部顺利完成转运,获得患者及家属的满意.结论 院内转运是急诊危重患者抢救的重要环节,给予专业、连续、优质的护理配合,可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病人院内安全转运的措施。方法:对我院颅脑损伤病人安全转运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保证了颅脑损伤患者转运的安全。结论:做好转运前的评估、准备工作、加强医护人员的责任心,密切相关科室的协调,规范护理活动,保证了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加强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护理管理措施与成效。方法:以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医院进行治疗且进行院内转运的42例急诊科危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对照组患者进行院内转运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针对可能出现的潜在危险因素,加强安全管理,比较两组的转运时间、纠纷发生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转运时间明显缩短,纠纷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护理满意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加强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管理,可有效加强护理人员间的配合,提高转运效率,节省更多的救治时间,改善患者预后,保证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标准化核查单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急诊科收治的219例危重患者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采用常规方法进行院内转运前准备,选取2019年收治的233例危重患者作为观察组,应用标准化核查单进行转运前准备,比较两组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转运期间病情变化、导管/管路、转运设备、组织管理等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标准核查单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应用良好,可减少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转运安全性和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标准化管理在ICU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医院自2019年1月起在ICU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期间实施标准化管理,2018年为实施前,2019年为实施后,实施前后各随机选择7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实施前后物品准备齐全率、转运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实施后物品准备齐全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患者转运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结论:标准化管理能提高ICU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物品准备齐全率,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有效提高院内转运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SHEL模式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管理中的应用效果,降低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差错率。方法:运用SHEL模式对丽水市中心医院急诊科2012年386例院内转运危重患者出现的转运差错事件进行分析,并采取针对性管理措施,统计对比实施前后的转运人员的行为规范性及意外情况发生率。结果:实施SHEL模式后,转运护理人员的物品准备、通知目的科室、转运方式、约束患者、转运交接等行为规范性得到明显改善,输液管脱落、呼吸困难、设备仪器故障、供氧中断等意外情况发生率显著降低。结论:应用SHEL模式全面分析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差错事件发生的原因,并针对性采取管理措施,对改善转运护理人员的行为规范性和减少意外情况发生率,确保患者安全转运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风险分级标签在急诊危重患者安全转运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6年的7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17年的7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照组按传统方法评估和转运,观察组则运用转运风险标签进行转运。结果:观察组患者转运并发症与护理纠纷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运用转运风险标签后,接收科室医护人员对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诊危重患者的转运中,运用风险标签使得更加的程序化和规范化,保障了患者转运的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心内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安全隐患并探讨管理对策,以降低转运风险。方法:选取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2014年9月~2016年8月收治的245例危重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2013年9月~2015年8月245例危重患者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转运管理方法,观察组回顾性分析以往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安全隐患,针对性采取安全管理对策。比较两组转运不良事件、护理纠纷、平均转运时间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转运不良事件率、护理纠纷率、转运时间分别为0.82%、0.41%、(17.21±4.22)min,较对照组均明显下降(P0.05)。两组患者满意度分别为96.73%、86.53%,观察组显著提高(P0.01)。结论:分析心内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隐患并采取针对性管理,对降低转运风险,提高转运效率及患者满意度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