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半蒌贝蔹芨攻乌”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蒌贝蔹芨攻乌”属中药“十八反”范畴,历来一直被视为配伍用药禁忌。延至现在,《中国药典》1985、1990年版仍规定:川乌(包括制川乌、草乌、制草乌)不宜与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芨、天花粉、犀角同用。同时还规定:附子不宜与半夏、瓜蒌、贝母、白笈同用。但历代医家争议颇多,相反药物同用者屡见不鲜,近代亦有提出不同意见的。  相似文献   

2.
崔凤云 《河南中医》2004,24(10):71-72
“相反”为中药配伍的主要禁忌 ,为历代中医药界严格遵守。相反诸药的提出首见于梁代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集注》(以下称《集注》)与同时期北宋·徐之才《药对》。十世纪四十年代《蜀本草》指出 :本经三百六十五种中 ,相反者十八种…… ,特别说明“本经”中有十八种药物相反 ,这也是为什么叫“十八反”的原因。陶弘景在《集注》中增入瓜蒌实 ,并列入相反药中 ,所以金元时代的“十八反”歌中是十九种药物 :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反乌头 ,海藻、大戟、甘遂、芫花反甘草 ,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参反藜芦 (诸参指以上五参为历代共识…  相似文献   

3.
十八反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十八反的来历及现状两种药物相反属药物七情。七情的提出首见于《神农本草经》(下称《本经》)。《本经》指出,药物“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而相反诸药的提出,首见于《神农本草经集注》(下称《集注》),共有相反药物十九种:甘草反大戟、甘遂、芫花、海藻;乌头反半夏、栝楼、贝母、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苦  相似文献   

4.
中药十八反是中医临床处方经常涉及的问题,现就十八反应用中的几个问题略陈管见如下。1 十八反的范围不同时代、不同著作中,十八反或相反药物的种类、数量各不相同。以附子、乌头为例,二者实际是同一种植物,药性也极近似,但从《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起,许多本草著作并不把附子列入相反药内,《中国药典》、《中药志》中附子也无相反记载;而《本草求真》谓附子反半夏,《本草从新》、《本草备要》、《本草撮要》则称附子反贝母、半夏、瓜蒌、白及、白蔹,《全国中草药汇编》也有类似记载。同时:瓜蒌实、瓜蒌子、天花粉;芫花、芫花根;人…  相似文献   

5.
中药配伍禁忌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乌香 《河南中医》2002,22(6):79-79
中药配伍禁忌早在金元时期就已经提出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方书中即明确地记载着“十八反”、“十九畏”歌诀。“反”即两药合用后产生剧烈的毒性反应和副作用。“畏”即两药相互配伍产生副作用或降低消除原有的药物作用。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主要是药物之间的成份起的化学反应。“十八反”中的乌头与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相反 ,主要反应在乌头的成份乌头碱具有一定的毒性 ,若与半夏配伍其毒性更强。因为半夏也有毒 ,相互配伍后具有麻痹中枢神经和末梢神经的作用。同样乌头伍贝母也能麻痹中枢神经 ,并且贝母中的贝母碱具有下降和抑…  相似文献   

6.
中药十八反纵横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反药的十八反据唐末《蜀本草》说,最早记载于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后经南北朝梁代陶弘景整理,在《本经集注》中分列了相反诸药。即:甘草反甘遂、大戟、芫花、海藻;藜芦反人参、玄参、丹参、沙参、苦参、细辛、芍药;乌头反贝母、栝搂、白蔹、白芨、半夏。后世本草在十八反的基础上不断的充实补充,如《本草纲目》中相反药已达36种,《中国药典》1963年版27种,1977年版为41种。《本草汇编》收载反药多至76  相似文献   

7.
“半蒌贝蔹及攻乌”反药配伍组合的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腾  庄朋伟  赖晓艺  卢志强  李丽娟  张艳军 《中草药》2013,44(17):2442-2445
目的 通过对“半萎贝蔹及攻乌”中各单味药、反药组合进行急性毒性实验,研究“半萎贝蔹及攻乌”反药配伍组合的毒性变化规律.方法 以“半萎贝蔹及攻乌”中各单味药乙醇提取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或最大耐受量(MTD)评价各单味药的急性毒性;各药对组合中生川乌的剂量固定为LD50,另一单味药的给药剂量随配伍比例的变化而逐渐增加,以小鼠死亡率为评价指标,考察反药组合毒性的变化规律.结果 生川乌的LD50为4.4 g/kg,生半夏、瓜蒌、浙贝母、白蔹、白及的MTD分别为300、37.8、272、167、180g/kg;生川乌配伍生半夏无相反现象;生川乌与瓜萎配伍比例在4∶1~8∶1时相反,在2∶1~1∶6时不反;生川乌与浙贝母配伍比例在6∶1~16∶1时相反,在1∶1~1∶13时不反;生川乌与白蔹配伍比例在3.5∶1~16∶1时相反,在1∶1~1∶13时不反;白及与生川乌配伍比例没有明显的毒性变化规律.结论 生川乌乙醇提取物急性毒性明显;生半夏、瓜蒌、浙贝母、白蔹、白及醇提取物急性毒性不明显;反药组合的配伍比例对“半萎贝蔹及攻乌”相关药物急性毒性的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反药配伍运用二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药,即中药学上记载的“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药物,属中药配伍禁忌,若两药合用可产生毒性反应和副作用.《药典》明确规定:相反药物不能同用.我们临床中疏忽大意,将附子与半夏同用,结果药后疗效显著,现录于后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川乌性味:辛、苦,热。有大毒。归经:归心、肝、肾、脾经。功效:袪风湿,温经止痛。应用:1.风寒湿痹;2.心腹冷痛,寒疝疼痛;3.跌打损伤,麻醉止痛用法用量:煎服,1.5~3 g;宜先煎、久煎。外用,适量。使用注意:川乌有大毒,孕妇忌用;不宜与贝母类、半夏、白及、白蔹、天花粉、瓜蒌类同用;内服一般应炮制后用,生品内服宜慎;酒浸、酒煎服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与瓜蒌、白及或半夏配伍对草乌急性毒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动物急性毒性实验,以动物死亡数为观测指标,计算草乌醇提液灌服给药的LD50;固定草乌剂量在LD50,与13个不同比例的反药瓜蒌、白及或半夏配伍,探讨草乌配伍禁忌的毒性变化;选用上述实验中死亡率为75%的配伍比例,即与瓜蒌(36∶1)配伍或白及(10.8∶1)配伍,测算草乌与反药配伍的LD50。结果草乌醇提液灌服给药的LD50为8.45 g·kg-1,95%置信区间为7.58~9.43 g·kg-1。与瓜蒌或白及配伍草乌的毒性随着瓜蒌或白及用量的增大而增强;而草乌与半夏配伍小鼠死亡率没有出现上升,反而随着半夏用量的增大呈现下降的趋势。与瓜蒌(36∶1)配伍草乌配伍禁忌的LD50为6.45 g·kg-1,95%置信区间为5.64~7.34g·kg-1;与白及(10.8∶1)配伍草乌配伍禁忌的LD50为5.94 g·kg-1,95%置信区间为5.21~6.73 g·kg-1。结论草乌与瓜蒌或白及配伍的急性毒性强于单独草乌的急性毒性;但草乌与半夏配伍的毒性没有上升,表明草乌与反药配伍禁忌不是绝对的。  相似文献   

11.
中药十八反是中药配伍禁忌的重要内容,历代本草多有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历年版本、《中药学》历版教材均采纳了相关内容,规定凡注明“畏、恶、反者”系指一般情况下不宜使用或同用。但中药方剂大辞典中,含有十八反药对的案例颇多,其中半夏配附子和半夏配乌头的方剂最多。前人研究发现,各相反药对的主治病症多不相同,其中乌头配半夏以治疗风寒湿痹及中风瘫痪的案例最多,附子配半夏以治疗伤寒及痰饮的案例最多。已有研究虽然明确了各相反药对各有自己独特的功能与适应证,  相似文献   

12.
党参反藜芦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通过实验证实 ,中药十八反诸参药物中党参和藜芦同用 ,是否能增强毒性反应。方法 :在生理条件下党参反藜芦的实验 ,用药物加减法对不同药物分组给药 ,设立对照组 ,记录动物的自发活动或死亡数。 72 h后处死 ,取血清谷丙转氨酶 ,测定其含量。取肝肾组织切片 ,观察药物对肝肾组织的影响。结果 :小鼠死亡数和对 SGPT含量的影响 ,肝肾组织的变化均未发现能增加毒性反应。结论 :党参和藜芦同用没有相反作用。“诸参”反藜芦中不应有党参  相似文献   

13.
对1995年版《中国药典》中几处描述的改进意见胡添欣(福建省永定县药品检验所永定364100)陈应权(福建省龙岩苏邦煤矿医院龙岩364000)附子与川乌同源于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carmichaeliDebx.的根。附子为子根加工品,川乌为母根加工品,两者来源相同,均含有毒性很强的双酯类生物碱,因此用法和使用注意应相同。1995年版《中国药典》中附子的用法用量描述为“3~5g”,注意项描述为“孕妇禁用。不宜与半夏、瓜蒌、贝母、白及同用?...  相似文献   

14.
林娜  高晓山 《中国中药杂志》1991,16(12):754-756
<正> 前代部分十八反歌诀中载有藜芦反酒,《医学入门》称:“藜芦莫使酒来浸,人若犯之都是苦。”;《元亨疗马集》甚至称:“藜芦莫使酒来浸,人若犯之都是死。”;《医宗必读》称:“藜芦与酒相反,同用杀人”;《罗氏会约医镜》称:“藜芦反诸酒,若同酒,即杀人”。这些内容在明、清时期影响较广,据不完全统计,共20部以上医著载之。  相似文献   

15.
藜芦反“诸参”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与藜芦相反的“诸参”应包括哪些参,一直有争议。本文试图通过本草考查,探索历代医家对藜芦反“诸参”的认识发展,从而为十八反研究及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全面检索附子-瓜蒌临床同用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文献,分析探讨附子-瓜蒌反药同用的临床研究文献特征。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生物学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中医药在线、PubMed、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应用附子-瓜蒌临床同用治疗疾病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文献,提取文献中报告的文献特征。结果:共检索出符合要求的57篇附子-瓜蒌临床同用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文献,临床上附子-瓜蒌反药组合同用时,附子多以"制附子"入药,瓜蒌则多以生品入药;两者临床组合同用多以1∶1的比例配伍使用,多制成"汤剂","内服(口服)"使用;附子"温助心肾之阳"的功效被提及的频率最高,而瓜蒌"宽胸利气"的功效被提及的频率最多。结论:临床上确实存在附子-瓜蒌反药组合同用的文献,但这些临床文献研究之间异质性过高,无法进行定量综合分析,因而研究结果只适用于所检索到的有限的临床研究文献,至于临床上附子-瓜蒌反药组合是否能安全、有效、合理应用,还需要经过大量的理论、实验与临床等多方面的更加深入的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17.
<正>北沙参,在教科书(《临床中药学》)无配伍禁忌,即不属于"十八反"药。而《中国药典》将其归入"十八反"范畴。规定不宜与藜芦同用,是有待商榷的。南沙参在《神农本草经》中属"参"类药,故属"十八反"。  相似文献   

18.
<正> “相反”是《神农本草经》药物七情理论之一,已流传一千八百余年,通称十八反。但历代对相反药味数目以及临床理论均混乱不一,迄今仍未能解决。《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63年版一部》“畏、恶、反者系指一般情况不宜同用”,但仍然众说纷纭,临床处方、药房调配、中医教学甚至涉及医事诉讼等都会遇到困难,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近年来,我国各地学者先后对乌头反半夏做了大量研究报告,尚未见阳性结  相似文献   

19.
正相反药物同用在当今社会备受争议,尤其是附子与半夏,最初的十八反并不包括附子反半夏,直至清《本草逢源》才载附子反半夏,现今《药典》亦言附子反半夏。然古今文献又有众多附子半夏同用的记载,且吕师将之应用于临床,疗效显著。二者同用,必有其道理,本文拟从以下4个方面论之。  相似文献   

20.
1药物配伍,师古而不泥 自古以来,中药配伍就有“十八反,十九畏”之说.习医者,无不熟记于心,药房见有“反药”则拒绝配伍或要求医师在“反药”下着重签名,方予配药.其实,处方中用反药者,前人早已有之,如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篇》之甘遂半夏汤中甘遂与甘草同用,腹满寒疝宿食病之赤丸(茯苓、细辛、乌头、半夏),乌头与半夏同用;陈实功《外科正宗》海藻玉壶汤中海藻与甘草同用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