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王暴魁 《河南中医》1997,17(2):71-71
“脉大为劳”小议王暴魁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200021)主题词《金匮要略》中医名词《金匮要略》之《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第六》有云:“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四版及五版高等医药院校教材《金匮要略讲义》解释曰:脉大是大而无力,为有形于外,...  相似文献   

2.
劳者之脉治     
《金匮要略》云:“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同一劳证,前者脉大,为烦劳伤气所致;后者极虚,乃内损精 血故也。前者重在扶脾以益气,后者重在补肾以填精。总 之,观其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  相似文献   

3.
仲景对虚劳病的诊断尤重脉象,把脉诊用于分析病机、辨别证型、确定治则、判断预后等多方面,为后世临床重视脉诊合参树立了典范。本篇首条条文“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相似文献   

4.
魏念庭云:虚劳者,因劳而虚,因虚而病。”由此可见,虚劳是因过度劳伤导致五脏气血阴阳不足而产生的慢性虚弱性疾病。(《金匮·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对虚劳病的脉、因、证、治作了极为详尽的论述。纵观原文,张仲景关于虚劳的论述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虚劳脉证《金匮·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第三至第十一条主要论述虚劳脉象与症状。原文曰:“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张仲景在本条中揭示了虚劳病的脉象总纲。所谓“平人”,即形似无病之人。虚劳为病,非若时病(温病,伤寒)起病急暴,疾如风雨,旦夕即至,而往往是因劳成疾,潜削默夺,缓慢发病。故虚劳患者多状如平  相似文献   

5.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造成人体组织病变与损坏的慢性传染病,如根据本病患者之自觉与他觉症状来作归纳与分析,则本病似属於中医一般所谓的“虚劳”范畴,不过中医书中所谓的“虚劳”据其描述内容,其包含范围甚为广泛,许多慢性消耗性疾病似乎都可以把它列在“虚劳”范围之中,如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所举各条:“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者亦为劳”“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衂,少腹满,此为劳  相似文献   

6.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AA),是一组由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及不明原因引起的以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疾病。临床以贫血、出血、感染、发热为主要表现。依据起病的缓急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临床以慢性为多,病势缠绵难愈。在中医学中多属“虚劳(髓劳)”、“血证”、“血虚”范畴。此“劳”为劳损、损伤,“髓”即骨髓。因骨髓受损,髓不生血,故称“虚劳”。正如《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所云“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  相似文献   

7.
阳痿是指成年男子性交时,由于阴茎痿软不举,或举而不坚,或坚而不久,无法进行正常性生活的病证.中医对阳痿的认识已有3千年的历史,《素问?痿论》中又称“宗筋弛纵”和“筋萎”,“思想无穷,所愿不得,发为筋痿”.《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称阳痿为“阴痿”.《类证治裁》说“伤于内则阳不起,故阳之痿”.《伤寒杂病论》将阳痿列至虚劳篇,“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总结历代医家思想,笔者认为应从虚劳、从肝和从瘀三个方面论治阳痿.  相似文献   

8.
桂枝加龙骨杜蛎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病劳》篇,系由桂枝汤加龙骨、牡蛎等七味药物组成,具有调和营卫,摄阴补阳,安神固涩的作用,仲景用于治疗虚劳病阴阳两虚而致“男子失精,女子梦交”之症。  相似文献   

9.
由李克光教授主编的《金匮要略》(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版本),经过近10a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该教材能正确地处理继承与发扬、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既能让学生全面而系统地学习《金匮要略》原文,又能启迪学生在“古为今用”原则的指导下,吸取近代医家运用《金匮要略》指导医疗和科研实践的新经验和新思路,说明该教材的编委们为提高教材质量作了极大努力,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发现某些问题还有值得商榷之处,现就虚劳病篇有关条文的释义浅谈个人见解。1 “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教材认为该条是论述虚劳…  相似文献   

10.
《金匮·血痹虚劳病》篇第四条云:“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历来注家多认为本条所论,为指阴血虚少的脉证。高校教材亦宗其说。前贤注释中持阴血虚之论较有代表性者当推李(?)。其认为:“此节以亡血为主,《内经》云: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又云:心之华在面,其充在血  相似文献   

11.
<正> 妊娠的脉象,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如《内经》便有“少阴脉动甚”(《素问·平人气象论》)和“阴虚阳搏”(《素问·阴阳别论》)之说,《金匮要略》则认为“妇人得平脉,阴脉少弱”(《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脉经》则云“脉平而虚者,乳子法也”。《四言举要》“尺脉滑利,妊娠可喜”。这些脉象的叙述,“动甚”、“滑利”是有余之脉;“少弱”、“虚”为不足之征。一为有余,一为不足,都是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但是“滑利”之脉,亦即是我  相似文献   

12.
血痹小议     
《金匮要略》载有血痹一病。然其属何病,诸家见解不一。或以为血痹系痹证之一种,或以为中风后遗证亦多见之,主张将其归入中风。其实,血痹既非痹证,亦非中风,乃为孙络瘀阻之病。痹者,闭塞不通之谓也。血痹者,乃脉道闭阻,血行凝滞而使然也。《血痹虚劳病篇》云:“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此言外强中干之人,因精血虚于内,阳气虚于外,故稍一遇劳,即汗出不止。缘汗出而阴血复伤,阳气亦随之外泄而重耗。血脉空虚,虚阳  相似文献   

13.
从宗气虚论治胸痹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近年来,笔者从宗气内虚立论,以补气法为主,适当配伍养阴、健脾、温肾、行气、活血、化痰之药,治疗胸痹论,取得了满意效果,论述如下:1 宗气虚致痹之病机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中指出:"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  相似文献   

14.
<正> [篇题解释] 平人,为无病之人,即正常之人,亦即气血和平之人。气,在此指脉气;象,指脉的形象。如吴昆说:“平人,气血平调之人,气,脉气;象,脉形也。”高士宗说:“平人气象者,无病人之脉气与脉象也。”又《素问·调经论》说:“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本篇首论平人脉象,再论病人之脉象,且以平人脉象来衡量病人之脉象,故以“平人气象论”命篇。 [本篇主要内容] 本篇论述了平人的脉息至数与变化,以及各种疾病的脉象和诊察方法。其主要内容有: 一、计算脉搏至数的方法;平脉、病脉和死脉  相似文献   

15.
老年痹证多属虚痹或血痹范畴,乃本虚或本虚标实之证,治疗应以“虚则补之”之法。笔者习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化裁治疗本病,屡获良效。兹报道如下:黄芪桂枝五物汤,为汉张仲景所创,主治血痹身体不仁、肢体疼痛等症,功能益气温经,和营通痹。《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篇》云:“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方中黄芪温阳益气,桂枝温经通络,芍药和营缓痛,为三味主药。笔者治老年痹证,常  相似文献   

16.
大黄(庶虫)虫丸源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庶虫)虫丸主之”。  相似文献   

17.
目前通行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金匮要略讲义》(下简称讲义),是以宋·林亿等诠次、明·赵开美校刻的《金匱要略方论》为蓝本进行编写的,该讲义中《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大黄(庶虫)虫丸大黄的用量为“十分”,笔者认为此用量不符仲景组方本意,现略作考证。一、讲义原文曰:“五劳虚极赢瘦……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庶虫)虫丸主之”。此证淤由虚致,淤血内停,妨碍新血生成。仲景用缓和通下之法,使淤去  相似文献   

18.
高粘滞血症合并症的辨证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粘滞血症(Blood Hypervisicocity Syudrome,简称BHS)以血液流变学的异常和微循环不良为主要特征,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相关性。笔者根据自己的临床实际就临床上BHS常见的合并症提出个人对其治疗的思路。 1 心血管疾病 临床上常见与BHS相关的心血管病有冠心病、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等,属“胸痹”、“心痛”、“真心痛”范畴。《素问·痹论篇》曰:“心痹者、脉不通”,指出脉不通是胸痹的直接病因。《金匮要略》谓:“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说明其主要病机为上焦阳气不足,痰阻脉瘀,心脉失养,属本虚标实证,…  相似文献   

19.
自《内经》“虚则补之”的治则制定以来,后世对虚劳病的治疗均不离补剂,或补阴补阳,或补气补血,但对于《内经》补法深义未甚了了,治法亦少有创见。仲景宗《内经》宗旨,独树一帜,不但使《内经》补虚大法具体化、深入化,且卓有发明。尤其是在《金匮要略·血痹虚劳脉证并治》篇(以下简称《血痹虚劳》篇)中“建立中气”议题的提出,及扶正祛邪、化瘀生新等法的确立,把虚  相似文献   

20.
谈虚损     
<正> 叶氏《临证指南》谓:“精血夺为虚,虚而不能自复为损”。其后章虚谷复申其义谓;“本元亏为虚,脏真伤为损”。据此虚损之含义,应为其人元气精血亏虚,进一步损伤脏腑,形成长期不能恢复的一种内伤疾病。“虚”首见于《内经》,即《素问·通评虚实论》中所谓:“精气夺则虚”。“损”则先见于《难经》,有所谓“脉有损至”“损脉之为病”及“治损之法”等诸条。虚损并称定为病名,始于金·刘完素,而系统论述本病,则早在汉·张仲景,张氏将本病称为“虚劳”,魏念庭诠解虚劳之义为:“虚劳者,因劳而虚,因虚而病也”。后世亦将本病称为“劳损”、“劳伤”等,总认为与劳有关。细推此一“劳”字,有以下三方面含义:一、长期形体过劳或不劳,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