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答:频发早搏,是指冠心病患者不时出现节律收缩不规则或频繁歇止的脉象。《素问·平人象论》说:“脉绝不止曰死,乍疏乍数曰死。”《灵枢·根结》篇提到:“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脏皆气……不满十动  相似文献   

2.
“脉诊”比较抽象,没有严格的标准,这就给初学者带来一定困难。所谓“心中了了,指下难明”。但是只要掌握其规律,还是容易学好的。一、在理论方面必须掌握的内容 (一)正常脉象的标准 1.在次数上:《素问·平人气象论》说:“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即一息四至(闰以太息五至)相当于72~80次/分。  相似文献   

3.
妇人妊娠妊娠之名,始见于《金匮》。与妊子、重身、怀娠等均同怀孕。其脉证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渴,不能食,无寒热。”考《素问·阴阳别论》曰:“阴搏阳别,谓之有子”。《平人气象论》曰:“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金匮》言妊娠之症状为渴,不能食,乃是有病之象。而脉则平,为无病之脉也。何以致之?此《素问·腹中论》所谓之:“身有病面无邪脉”也。妊娠  相似文献   

4.
魏念庭云:虚劳者,因劳而虚,因虚而病。”由此可见,虚劳是因过度劳伤导致五脏气血阴阳不足而产生的慢性虚弱性疾病。(《金匮·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对虚劳病的脉、因、证、治作了极为详尽的论述。纵观原文,张仲景关于虚劳的论述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虚劳脉证《金匮·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第三至第十一条主要论述虚劳脉象与症状。原文曰:“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张仲景在本条中揭示了虚劳病的脉象总纲。所谓“平人”,即形似无病之人。虚劳为病,非若时病(温病,伤寒)起病急暴,疾如风雨,旦夕即至,而往往是因劳成疾,潜削默夺,缓慢发病。故虚劳患者多状如平  相似文献   

5.
《医宗金鉴·四诊心法》中有关妊娠的脉象有“妇人有子 ,阴博阳别 ,少阴动甚 ,其胎必结 ,滑疾易散 ,胎必三月 ,按之不散 ,五月可别”的记载 ,笔者临床日久 ,渐对早期妊娠脉象有所验证 ,体会如下。“少阴动甚”之少阴脉象 ,是指何脉之象 ,在寸口何部位 ,众说不一。笔者临证体会到动甚之脉在两手“寸部之脉 ,按《医宗金鉴·四诊心法》“右手肺心 ,左寸心膻”之说 ,应该指手少阴心经之脉 ,而足少阴肾经之脉在两手尺部很少体现。《素问·平人气象论》”,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 ,妊子也”。《医宗金鉴·四诊心法》在注中解释“少阴动甚”说“或手少…  相似文献   

6.
《素问》九卷,梁·全元起《训解》,已缺第七一通,故《隋书·经籍志》载作八卷。屡经传写,衍脱颠倒者有之,旁注误入者有之。兹择要约述之如下。平人气象论乍数乍疏本篇上文云:“乍疏乍数曰死”。《三部九候论》说:“中部乍疏乍数者死。”“其脉乍疏乍数、乍迟乍疾者,日乘四季死。”《玉机真藏论》说:“真脾脉  相似文献   

7.
“胃气”之名,首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此处“胃气”之原意,是指脉象中之“胃气”,也即是《素问·玉机真藏论》所说的“脉弱以  相似文献   

8.
脉之“三贵”是辨别平脉与病脉吉凶的理论根据。何谓“三贵”? 一曰脉贵“有胃”。《素问·五藏别论》:“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藏六府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素问·平人气象论》:“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人体营卫气血、脏腑经络等一切生机皆由胃出,都可从气口测知;人体生机的有无,决定于胃气的有无,这可从脉象测知。  相似文献   

9.
在《内经》中代有二义 :一是脾的正常脉象。《素问·宣明五气》曰 :“五脉应象 :肝脉弦 ,心脉钩 ,脾脉代 ,肺脉长 ,肾脉石 ,是谓五脏之脉。”唐·王冰释 :“代 ,软而弱也。”《素问·平人气象论》曰 :“长夏胃微软弱曰平 ,弱多胃少曰脾病 ,但代无胃曰死。”清·高士宗释 :“代  相似文献   

10.
<正> 妊娠的脉象,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如《内经》便有“少阴脉动甚”(《素问·平人气象论》)和“阴虚阳搏”(《素问·阴阳别论》)之说,《金匮要略》则认为“妇人得平脉,阴脉少弱”(《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脉经》则云“脉平而虚者,乳子法也”。《四言举要》“尺脉滑利,妊娠可喜”。这些脉象的叙述,“动甚”、“滑利”是有余之脉;“少弱”、“虚”为不足之征。一为有余,一为不足,都是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但是“滑利”之脉,亦即是我  相似文献   

11.
脉诊是中医学中最具特色的诊断方法之一,对判断病因病位病性、明确治则、选方用药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医脉诊的计数方法称为平息,是指医者在诊脉时保持呼吸调匀,清心静神,以自己的呼吸为时间单位,来计算病人的脉搏至数。平息计数法最早出自于《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曰:"黄帝问曰:平人何如?歧伯对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  相似文献   

12.
正常人脉象四季变化规律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祖国医学认为人与自然界密切相关,人体的气血活动和脏腑功能都随着四时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并可在脉象上反映出来。《素问·平人气象论》明确指出“四时平脉”,即正常人脉象随四季更替而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13.
头痛刍议     
头痛是中医的疾病名称,也是一种证状。早在《素问平人气象论》等篇就有记述。凡前额、两太阳穴、两颞部、后枕、巅顶各部之疼痛统称头痛。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腑,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平人则气血  相似文献   

14.
神志病从胃论治一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雨河 《山西中医》1990,6(3):11-13
人之神,是五脏六腑功能活动的表现。胃为水谷气血之海,五脏六腑精气的源泉。因此,胃与神就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本文试就从胃与神的关系略予探讨。一、胃与神的生理 (一) 胃与五神志的关系:《素问·宣明五气论篇》说:“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指出神魂魄意志等精神活动分别由五脏所主而表现于外。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是以一定物质作为基础的。五神志的活动是以气血作为物质基础的。而气血即化生于胃,《素问·平人气象论》说:“人以水谷为本。”《中藏经》也说:  相似文献   

15.
人体的血脉经络,流通全身各处,内贯五脏六腑,外濡肌肤腠理,运行气血津液,滋润灌溉全身.<灵枢·决气>:"夫脉者,血之府也".<灵枢·本神>:"心藏脉,脉舍神","视其外应,以察其内藏,则知所病矣",故"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脉要精微论>:"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素问·平人气象论>:"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脉经>:"魂、魄、谷、神,皆见寸口".从以上经典论述可治,脉象已成为反映机体综合信息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16.
脉诊是中医诊病的重要手段。通过切脉,可以瞭解人体气血的盛衰,脏腑的虚实,疾病的性质部位及病情的转归和预后。正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濇则心痛,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可以认为,脉象是灵敏的生理病理信息。它随四时、年龄、性别不同而有异,还与切诊时的情态、以及活动、饮食等因素有关,故设想昼夜脉象也应有所不同。“先识其常,方知其变”。本文主要分析平人昼夜脉象的变化规律,平人不同年龄组的脉象分布情况,以及中医察脉要素“胃、神、根”在脉图上的反映,并对浮、沉、虚、实脉图的判读方法提出我们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因四时季节之更替而呈现相应节律的,莫过于脉象的春弦、夏钩(洪)、秋毛(浮)、冬石(沉)的变化了,此可见之于《素问》的《脉要精微论》、《平人气象论》和《玉机真脏论》等篇;随年度而呈周期变化的,《素问》运气诸篇皆有记载,且有关《内经》的人体节律说近来已屡见诸报刊,在此短文之中就不一一列举了。  相似文献   

18.
<正> 平人气象论"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据《难经·十四难》说:"脉来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不大不小日平."这当然也包括不迟不数在内的.如果呼吸定息,脉五至,闰以太息为平.则好象"定息"、"太息",是人的正常现象,这是不太符合实际的.须知"定"近于静止之义.如《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太息"亦是在病理的情况下出现的一个症状,不是平人所应有的.如《太素·府病  相似文献   

19.
张永国 《河南中医》2007,27(10):33-33
脾胃学说是中医学的主要内容之一,《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送,逆者死。”张仲景曰:“四季脾王(旺)不受邪。”金元医家李东垣进一步发展了脾胃学说。其在《脾胃论》中说:“历观诸篇而参考之,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  相似文献   

20.
《脉经》的主要内容虽然来源于《伤寒杂病论》,但王叔和的脉象描述和张仲景的脉象描述有不相同的地方。笔者研究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一百多种不同脉象描述的规律,总结出平人脉象,基础脉象,组合脉象,特定脉象四种分类法。一、平人脉象平人脉象,简称平脉。它是识别其他脉象的标准。其脉象特征有六方面;脉位上,不浮不沉;脉率上,不快不慢;脉体上,不大不小不长不短;脉力上,不虚不实;脉律上,规则整齐;脉波上,从容和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