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李霞 《中医药导报》2012,18(2):30-31
望诊系诊断学名词,属于中医四诊之一,是医生运用视觉对患者全身和局部的神、色、形、态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诊断疾病的方法.望诊是医生在第一时间接触患者时所能采集到的最直观、最生动的客观资料,从传统意义上讲,望诊可分为总体望诊和分部望诊.总体望诊是对全身神、色、形、态的观察,而分部望诊则包括望头颅、望五官、望皮肤、望舌等,是对患者局部变化征象的了解和判断.  相似文献   

2.
人中望诊是通过观察人中的色泽、形态、润燥等变化推测体内病变的方法 ,是中医望诊的特殊诊法之一,有关人中望诊的内容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人中所在部位是经络交织、经气灌注的要塞,由于经脉的络属关系,使人中与经脉及其相对应的脏腑相联系,因此可通过观察人中色泽、形态等的改变来推测脏腑经络的病变。通过搜集整理古今有关人中望诊的资料,从人中望诊的理论源流、基本原理、形态望诊、色泽望诊等方面对人中望诊理论进行总结,为中医临床辨证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养生便利店     
这样吃气色才会好 面诊.即医生运用望、体以及面部五官进行观察,闻、问、切四诊法来对面部整从而判断人体全身与局部的病变情况。所谓“相由心生”,内在五脏六腑的病理变化或是心理变化.终会表现在脸上的相关区域,所以脸部的望诊最能洞察病机、掌握病情。  相似文献   

4.
宫颈望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性地提出了宫颈望诊的内容,引用经典名句,从解剖、功能、直窥不同角度探究了宫颈望诊的原理;提出将望宫颈之象各种变化纳入到对女性疾病的辨证论治之中;总结了宫颈望诊的临床意义,认为宫颈望诊为当今女性疾病中医临床观察和治疗提供了又一独具特色的诊察手段和辨证依据。  相似文献   

5.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经络与皮肉筋骨、五官七窍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难经》云:“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通过对形体、五官、七窍等外在变化的观察,可以探测体内脏腑之病变、气血之郁畅、阴阳之盛衰。上腭粘模望诊,就是后人在这种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发展起来的。北京市著名儿科中医师王鹏飞氏,很重视上腭望诊法,在儿科临床诊断上积累了很多的经验。日本人伊原信夫  相似文献   

6.
中医望诊作为四诊之首,是以五行学说、整体观及藏象学说为理论基础的重要诊断方法。《黄帝内经》对望诊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其中心病的望诊以面部望诊为要,又可分为望神、望色、望特殊部位即望下极。根据内经的相关理论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出心病面部望诊的要点,对预测及诊断冠心病,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心肌梗塞等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五官望诊综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官望诊综概210029南京中医药大学王启才五官分属五脏,位于头面部。虽然五脏所主的手足太阴、足少阴三经不上头面,仅系于咽喉或止干舌下,但基于经别的“六合对联系,也间接与相应器官发生联系。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X篇有“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  相似文献   

8.
大鱼际三维望诊法属手部望诊的范畴,它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观察患者鱼际的形态、色泽、部位变化,诊察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本文通信作者韩学杰研究员结合理论研究和自身临证经验,从手诊的定性和定位两个方面,提出了大鱼际三维望诊辨证的理论和手诊三焦纵向定位法,丰富了大鱼际望诊的内容,大大提高了大鱼际望诊的实用性和准确性,使其更好地应用于临床辨证。  相似文献   

9.
<正> 望诊,是通过医生视觉来观察病人形色变化的一种诊法,它在诊断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望而知之谓之神”,是说医生必须熟练地掌握望诊方法,从而诊察疾病,见微知著。因为人体内外是密切关联的,“有诸内,必形诸外”,体内的病变必然会反映到体表,使神色和形态发生异常变化。因此,观察病人的神气、面色、形态、头颈、五官九窍、皮肤、指纹,以及排泄物等情况,可以了解疾病的性质,推断疾病的预后。下面重点作以论述: 一望神气:“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气的盛衰,可以得知正气的盛衰和疾病的轻  相似文献   

10.
通过查阅文献和对临床经验及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病历的总结,归纳中医心理学望诊的内容。望诊是中医心理学具有特色的诊断方法之一,中医心理学望诊主要包括面部望诊(望神、望目、望表情和望色)和姿势形态的望诊,是疾病诊断过程中必用的方法,可把握患者最真实的精神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1.
甘味药作用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总结归纳甘味中药的作用特点.认为甘味中药的作用有其共性,即补益作用、缓急作用、调和作用和渗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严世芸运用膏方调治冠心病稳定期验案3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严世芸教授运用膏方治疗冠心病稳定期验案3则。其用药特点是:扶正与祛邪兼顾并举,着眼整体治疗;以大方复方为主,时时以顾护胃气为念。  相似文献   

13.
本文围绕慢性咽炎多虚、多痰、多郁、多瘀的病理特点,从经方、自拟方、中药雾化、穴位贴敷、针灸、推拿等疗法就该病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并提出本病在辨证施治过程中尚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总结侯玉芬教授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经验。侯教授认为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要重视审病求因,善抓病理特点,强调病证结合,局部辨证和整体辨证结合,倡导內治和外治并举的整体疗法,用药注重顾护脾胃。  相似文献   

15.
带有杂环氨基的脲是一个在医药、生化等领域常见的中间体,但由于杂环胺及其衍生物的一些独特的反应特点,其相关脲的合成方法有一定的要求。主要总结了带有杂环氨基脲的常用合成方法,根据底物活性的不同和原料获得的难易程度选择适宜的合成方法。  相似文献   

16.
冯兴华教授从事中医风湿病临床医疗、科研、教学工作40余年,在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方面疗效显著,享誉盛名。文章从强直性脊柱炎病因病机、治疗特点方面初步探析冯兴华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经验。总结分析得出:肾虚是强直性脊柱炎发病的根本原因;风、寒、湿、热及瘀血乘虚侵袭人体,阻滞于经络、筋脉、骨节是强直性脊柱炎发病的诱发因素,是标实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本草图经》为宋代本草学家苏颂所著。本文从纲目分类、载药全面、图文并茂、医药结合、博采众方以及对后世影响等方面阐述了《本草图经》对中医药学的重要贡献,归纳了《本草图经》的研究特色,评价了苏颂及其《本草图经》在世界药物学领域的重要地位,认为研究其特色与方法、挖掘其中医药学精华,对中医药学的深入研究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毕肖林  刘璇  祖强  狄留庆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21):3638-3644
载药微粒是一类应用前景广阔的定向、定位、控释给药系统载体。各种微载体给药系统在促进吸收,提高稳定性,定位、控制释放方面各有优势,如果能结合中药的特点,构建中药有效成分、有效部位、中药复方口服微载体给药系统,对中药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具有深远意义。该文主要介绍了几种可用于口服的微载体药物递送系统的特点和优势,并对其在中药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RES)是一组主要累及后循环的神经毒性临床-影像综合征,可发生在多种临床情况下(娠高症/子癫、器官移植后、化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结合三例临床病例对其病因、机制及影像学特点进行讨论及中医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20.
杨慧丹  刘志宏  林密真  吴博  宋洪涛 《中草药》2015,46(24):3766-3770
中药骨架缓释制剂成分复杂,其多组分、多靶点的药效学特征要求各组分达到同步缓释,但药物组分之间理化性质差异常常影响其释放的同步性。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亲水凝胶骨架材料、不溶性骨架材料、溶蚀性骨架材料以及混合骨架材料对多组分中药的同步缓释的影响进行概述,为中药骨架缓释制剂进一步的研究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