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毒义辨析     
<正> “毒”字在中医学中的含义及应用相当广泛,概 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 病因之“毒”1.1 指具有强烈传染性的致病因素 毒自外来,是六淫之外的一类特殊病因,一般称为疫毒、疫气、疠气、瘟疫,也称为戾气、异气、毒气、杂气、乖戾之气  相似文献   

2.
对<温疫论>中的"杂气"病因进行了归纳整理,探讨杂气病因说对中医外感病因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魏文浩 《陕西中医》2000,21(3):125-126
<正> 毒是严重损害人体健康的一种病邪。毒又分为外毒和内毒,外毒是指来源于人体之外的有害于身体健康的致病物质。如祖国医学中的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戾气、杂气、疫气等,现代医学的病原微生物亦属以上病因范畴。大气污染、农药、化肥、化学药品的毒副作用,均属外来之毒。其内生之毒是指来源于体内的对人体不需要,乃至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统归于内生之毒。内生之毒可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指机体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代谢废物,此废物是内毒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4.
吴又可是我国明清期间的瘟病学家,他提出的杂气戾气致病学说对当代乃至现代传染病学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贡献,现就其杂气致病与戾气学说理论依据、特有属性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5.
吴又可是我国明清期间的瘟病学家,他提出的杂气戾气致病学说对当代乃至现代传染病学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贡献,现就其杂气致病与戾气学说理论依据、特有属性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6.
邪毒导致肝病血瘀的机理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病血瘀证是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的常见证型 ,特别是在肝病的后期 ,可见胁部疼痛、肝脾肿大或压痛、毛细血管扩张症、腹壁静脉充血、出血、舌暗或有瘀斑、脉涩等瘀血阻滞的表现。肝病属“杂气”致病 ,性多湿热 ,湿热邪毒是其主要病因 ,而血瘀是其病理产物[1] ,本文就邪毒内侵导致肝病血瘀的机理进行初步探讨。1 邪毒的特性中医所谓的“邪毒”概念含义较广 ,包括外来之毒及内生之毒。外来之毒是指寒湿留滞、痰浊垢腻、湿热化毒、顽痰瘀血之类 ,此类非本人身之所有 ,今而有之 ,久踞体内 ,则为邪毒。内生之邪毒 ,则为肝肺脾肾的…  相似文献   

7.
滞气是继发致病因素之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笔者曾在《江苏中医》2 0 0 0年第 4期提出 :滞气也是继发致病因素。其实 ,继发致病因素有滞气、瘀血、痰饮、宿食和结石五种。因为它们都是病理产物 ,而且又都在人体内作为病因 ,进一步引发疾病。但是应推滞气为首。《素问·举痛论》中指出“百病生于气”。《丹溪心法·破滞气  相似文献   

8.
燕扬 《国医论坛》2011,26(6):42-43
人类整个进化发展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个与疾病斗争的历史。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疾病谱的变化,现代医学多病因论逐步取代了单病因论。现代医学认为,所有疾病都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的现代医学模式。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包括生物致病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因素、人格心理因素、家庭遗传因素、饮食因素、社会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9.
王涛  胡攸水  周卫国 《新中医》2009,(3):117-117
类风湿性关节炎(RA)属中医学痹证范畴。《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此即为痹证的发病病因及致病特点。但笔者临证发现,瘀血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致病作用亦不容忽视,就此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10.
关于“艾毒”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首先讨论了艾滋病中医病因命名的必要性、原则及依据,认为将艾滋病的中医病因命名为"艾毒"较为合适,较为准确,对于中医病因病机学说的创新提供了一个新的范例。继之厘清了艾毒与疫毒、疠气等病因概念上的联系与区别:艾毒属疫毒之一,可归属于杂气(异气)之中;致病严重,造成流行者,又可为疠气之一。最后介绍了艾毒的病邪特性、致病特点及笔者的主要研究结果。该研究的创新点主要在于:艾毒本身的本质特性是毒、疫,可兼具湿、热等六淫病邪,可导致、杂合为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艾毒致病既有伏气温病的特点,又有内伤杂病的特点,具有深伏缓发、伤元损脏、繁杂变多等方面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1.
戾气学说是吴有性在治疗温疫病的长期临床观察过程中,提出的新的病原观点。他所著的《温疫论》突破了明代以前“六淫(六气)致病”和“非对之气致病”的病因旧论。在前人对温疫病具有传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的病因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沈忠源 《新中医》1999,31(7):60-60
中医界普遍认为《伤寒论》是论述外感疾病的专著,其实不然,本书既论外感,又论杂病。笔者从病因角度探讨伤寒六经错综复杂之证,其中可见一斑。1外感因素没有外邪的侵袭,外感病就不会发生,疾病的轻重缓急程度与其预后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外界环境致病因素的数...  相似文献   

13.
朱丹溪的医学成就,主要是创立了"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同时确立了"滋阴降火"的治则大法,倡导滋阴学说以痛击时弊。在杂病治疗方面则创立气、血、痰、郁的辨证纲领,在临证上以气血痰郁为纲,六气致病为目,对后世杂病论治影响较为深远。  相似文献   

14.
韩尽斌  刘庆  岳小强 《中医杂志》2012,53(18):1548-1551
传统中医理论中的“气一元论”和“杂气病因论”,以及现代中医提出的癌毒理论和扶正治癌理论为癌气概念的中医理论依据;现代医学对恶性肿瘤发病过程癌基因的认识则为提出癌气概念提供了病理生理学依据.根据癌气概念,认为恶性肿瘤的治疗应重视采用特效药物和促使变逆的癌气重新向正气转化.  相似文献   

15.
《金匮要略》论情志与心身疾病浅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情志致病,是中医病因学理论体系中“三因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诸多心身疾病之所以形成的重要致病因素。《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乃世医公认治疗内、妇科杂证之专著,而内、妇科杂证之病因又每与七情失调有关,但书中对情志致病的脉证并治论述却颇显隐晦,立论鲜明详尽之处又似觉偏少,不免令人费解。笔者认为,情志所致心身疾病的思想贯穿全书始终,只是需要反复咀嚼,细细品味,方能彻悟其精髓。为此,笔者不揣冒昧,对《金匮》中关于情志与心身疾病的论述及脉证并治、理法方药作一浅析。1《金匮》论情志致病病因说祖国医…  相似文献   

16.
毒邪是指一切致病因素,包括外来之邪和内生的病理产物。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在夹杂了病菌的繁殖或传播后方可引起疾病,统称为毒邪;毒邪留恋日久,又会转变为瘀毒、痰毒及虚毒。毒邪致病机理可概括为:1、风、寒、湿、热侵犯人体后与内生之毒共同作用,产生一系列生理、病理变化;2、外  相似文献   

17.
乙型肝炎为“毒”,是根据乙型肝炎病因、病机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及流行病学特点,以现代医学微观认识为基础,结合祖国医学“疫毒”、“伏气”瘟病发病及病机特点的产物。有学者从乙型肝炎的病因、病机方面总结为:“杂气(即疫毒)致病说明了传染性致病因子及其特性,属外因;伏邪致病说指明了潜伏性感染方式;内外相召致病说强调了体质因素在发病中的地位”。其虽为“疫毒”、“伏气”,但从病位在肝、在  相似文献   

18.
吴有性的“杂气论”和中医的“天人合一”哲学观点是提出内疫病机概念的文献依据;现代医学中与肿瘤发病相关基因的发现、与自身免疫病相关的自身抗体的发现,以及这两类疾病的发病机制是提出内疫病机概念的临床依据。内疫病机认为,人体自身有杂气,健康人体杂气受正气制约,正气一旦亏虚,则可能对杂气失于控制,杂气变逆,甚而作疫,导致疾病。针对内疫病机提出促邪归正治疗原则,即扶正与攻毒并施,促使内生的疫气重新归顺正气,为正气制约,与诱导疗法暗合。  相似文献   

19.
刘琼  李成年 《吉林中医药》2011,31(12):1141-1142
《温疫论》中体现杂气致病、邪伏募原、一药治一病等学术致思方向,既重视对具体、微观病因探求,又重视对传染性疾病共性研究;在治疗上既有针对共性特征的九传治法,又有"以物制气""一药治一病"的特效药物治疗思路。这种既重视共性特征,又把握个性特质的学术致思方向,对于继承发展中医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温病杂气病因说难以发展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病杂气病因说难以发展的原因分析戴春福,翁晓红福建中医学院(350003)吴又可比较明确系统地阐述了杂气病因说在中医病因学中独树一帜。然至今,杂气病因说地位远不如“六淫”病因说,使杂气病因说几乎停滞于吴氏阶段。引起杂气病因说难以发展的原因有多方面,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