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9 毫秒
1.
为更好地开发利用猪苓资源、研究猪苓多糖的单糖组成,该文分别采用蒽酮-硫酸法、优化的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技术(UPLC-MS/MS),对17个产地猪苓药材进行了多糖含量、单糖组分及单糖含量比较。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猪苓总多糖含量存在一定差异,总体上陕西、四川猪苓总多糖含量相对较高(1. 15%,1. 90%);猪苓多糖主要由葡萄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核糖、木糖、阿拉伯糖、甘露糖及岩藻糖8种单糖组成,其中葡萄糖质量分数最高(17. 65 mg·g-1),核糖质量分数最低(0. 13 mg·g-1),部分产地猪苓样品中还检出果糖、鼠李糖及半乳糖醛酸。通过主成分聚类分析,17个产地的猪苓样品主要聚为3类,来自黑龙江五常的样品单独聚为一类。上述结果将为猪苓资源的合理利用、猪苓多糖中各单糖连接顺序及药理活性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夏琴  李敏  周进  郭鼎  任敏  魏恒 《中药材》2015,(1):45-48
目的:考察17批不同产地猪苓麦角甾醇及多糖的含量,为猪苓的质量标准及种植生产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分别采用HPLC法测定麦角甾醇的含量;水提醇沉法提取猪苓多糖,以葡萄糖为对照品,采用蒽酮-硫酸比色法测定猪苓多糖含量。结果:麦角甾醇以四川南江栽培猪苓样品含量较高,为0.07%~0.18%;四年生最高,达0.18%;云南云龙、陕西太白野生猪苓及河南西峡鸡爪苓的麦角甾醇含量最低,为0.04%~0.06%,低于中国药典标准。多糖含量范围为1.10%~2.30%,其中四川南江栽培三年生猪苓样品含量最高,为2.30%;南江栽培四年猪苓的多糖含量最低,为1.10%。同一产地样品,不同商品规格的猪苓麦角甾醇及多糖的含量差异很大:猪屎苓的麦角甾醇及多糖的含量均高于鸡爪苓;栽培猪苓麦角甾醇的含量高于野生猪苓,多糖含量与野生相差不大。同一产地(四川南江)猪苓麦角甾醇及多糖随着生长年限的增长而变化。结论:不同产地、不同商品规格及生长年限猪苓药材中麦角甾醇及多糖的含量存在较大差异,猪苓药材的质量受自然环境、来源、生长年限的影响。在适宜产区种植猪苓对保证猪苓药材质量和临床药效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测定不同产地、采收期猪苓麦角甾醇及多糖的含量,根据含量的差异及动态变化得到最佳猪苓产地及最佳猪苓采收期。方法以葡萄糖为对照品,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测定不同采收期猪苓中多糖的含量,并采用HPLC法测定其中麦角甾醇含量。结果不同产地猪苓中麦角甾醇和多糖含量差异较大,其中吉林长白山栽培猪苓的含量高于其他产地,为0.45%和2.19%;9个不同采收期吉林长白山猪苓的含量测定结果显示,麦角甾醇和多糖含量在5月末达到峰值0.26%和2.1%。结论吉林长白山猪苓质量较好,吉林长白山猪苓5月末药材质量较佳,与传统采收期相符。此方法简便、灵敏、准确,为寻找最佳猪苓产地及猪苓最佳采收期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苏靖 《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6):43-43
目的:测定猪苓药用植物多糖的含量,为猪苓质量控制和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葡萄糖为对照品,采用硫酸-蒽酮比色法测定猪苓药用植物可溶性多糖和粗多糖的含量.结果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猪苓含量差异较显著,总多糖最高含量是最低含量地3倍.结论:测定方法简单、准确、快速.以多糖含量为指标,的质量最优.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附子不同加工品中多糖的含量及单糖组成。方法采用蒽酮-硫酸法测定生附片、黑顺片、白附片的多糖含量;多糖经三氟乙酸水解,依次加入盐酸羟胺、吡啶和乙酸酐进行乙酰化,运用GC-MS分析附子不同加工品中多糖的单糖组成。结果附子不同加工品的总多糖含量基本一致;多糖的单糖组成亦变化不大,所占比例最高的为葡萄糖,其他单糖组分较少,但各单糖比例有所变化。结论附子不同加工品总多糖含量和多糖的单糖组成差异较小,为中医理论"白附片、黑顺片临床入药具有相同功效,互为通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柱前衍生化HPLC分析不同种植基地、不同生长年限铁皮石斛多糖中单糖的组成和主要单糖的含量,并根据含量水平进行聚类分析及判别分析。方法 铁皮石斛药材用乙醇脱脂,沸水提取得到的铁皮石斛多糖,用3.0 mol·L-1盐酸水解,水解产物加入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PMP进行衍生化,采用HPLC测定单糖衍生物;并利用SPSS16.0进行聚类分析及判别分析。结果 铁皮石斛多糖主要由甘露糖和葡萄糖组成,不同生长年限、9个种植基地的13批铁皮石斛样品甘露糖的含量范围为19.65%~34.27%,均符合药典标准;并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甘露糖含量降低。不同生长年限的铁皮石斛甘露糖与葡萄糖峰面积比差异较大。聚类分析将13批样品按生长年限聚成3类;并建立了判别函数,回判准确率100%。结论 铁皮石斛多糖中单糖的组成和主要单糖的含量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判别铁皮石斛的生长年限是切实可行的,该研究为铁皮石斛的质量评价和开发利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猪苓菌核生长发育规律观察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猪苓菌核外观有白苓、灰苓和黑苓之分。白苓是新生苓,新生苓与老苓之间有黑皮相隔,称之谓分离层。猪苓生长过程中,一年之内可产生l~2个分离层,但无分离层相隔的巨大菌核,是在一年之内生长的,证实人工栽培猪苓时,只要条件适宜猪苓还是可以高产的。  相似文献   

8.
为更好地开发利用铁皮石斛叶资源,该文采用苯酚-硫酸比色法和PMP(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柱前衍生化-HPLC-DAD-ESI-MSn对铁皮石斛茎、叶中多糖含量、单糖组成、多糖中甘露糖和葡萄糖的含量及多糖部位HPLC指纹图谱进行了比较研究;并用国家药典委员会“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软件2004A”建立了对照图谱和进行了相似度评价。结果表明,铁皮石斛茎与叶多糖含量,组成多糖的单糖种类,各单糖组成比例及单糖含量明显不同。叶中多糖含量约为相应茎中多糖含量的1/3。茎多糖主要由甘露糖和葡萄糖组成;叶多糖为酸性杂多糖,由甘露糖、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和阿拉伯糖组成,但茎和叶多糖中均以甘露糖组成比例最高。茎中甘露糖和葡萄糖的含量均比相应叶中高。14个不同种植基地铁皮石斛茎和叶多糖部位指纹图谱相似性较好,相似度均在0.9以上。该文为进一步研究铁皮石斛叶多糖中各单糖连接顺序、连接位置和多糖药理活性及申报铁皮石斛叶新资源提供了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9.
柱前衍生HPLC分析黄连多糖的单糖组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建立柱前衍生HPLC测定黄连多糖中的单糖组成,并分析3种黄连多糖的单糖差异。方法: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黄连多糖,经硫酸水解后,用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PMP)柱前衍生,再利用HPLC法分析单糖的PMP衍生物。结果:黄连多糖主要由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7种单糖组成,其中半乳糖醛酸含量最高,葡萄糖次之。另外,雅连多糖、云连多糖和味连多糖中的7种单糖的平均摩尔比分别为1∶2.34∶0.38∶17.58∶12.40∶6.11∶5.93,1∶2.43∶0.25∶16.76∶15.18∶6.51∶9.78和1∶3.25∶0.40∶22.35∶12.96∶6.66∶10.28。结论:建立的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黄连多糖中单糖的组成分析和含量测定。雅连多糖、云连多糖和味连多糖中的7种单糖含量有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中药材》2017,(7)
目的:探索猪苓适宜种植种源、蜜环菌类型及用量、菌材类型和处理方式,为猪苓规模化人工种植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区组法进行猪苓栽培,棋盘式法取样,F检验进行分析,单因素考察种源、蜜环菌、菌材对猪苓产量、质量的影响。结果:不同种源增长率在-20%~64%,麦角甾醇含量在0.08%~0.19%,多糖含量在1.51%~2.16%;苓种用量在0.2~1.0 kg每窖时增长率在14%~120%,麦角甾醇含量在0.10%~0.12%,多糖含量在1.39%~1.67%;蜜环菌类型及用量增长率在31%~167%,麦角甾醇含量在0.09%~0.13%,多糖含量在0.91%~1.64%;不同菌材类型增长率在-12%~14%,麦角甾醇含量在0.13%~0.20%,多糖含量在0.79%~1.64%;菌材经不同处理后增长率在-22%~89%,麦角甾醇含量在0.11%~0.19%,多糖含量在1.17%~1.53%。结论:猪屎苓苓种适合基地作种源;不同厂家生产的蜜环菌对猪苓增长率和质量没有显著影响,用量以每窖2瓶为宜;菌材以桦树作为优选,栽培前用1∶800~1 000高锰酸钾溶液处理较好。  相似文献   

11.
草酸铵对僵蚕抗凝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草酸铵对僵蚕抗凝作用的影响。方法:以凝血酶时间(TT)为指标,用添加法比较不同浓度草酸铵对僵蚕提取液和凝胶分离液抗凝作用的影响。结果:添加草酸铵浓度在1.8~21.3mg/ml范围内,对固形物含量15.8~31.6mg/ml的提取液和14.6~29.1mg/ml的凝胶分离液的TT值增加成正相关。结论:草酸铵对僵蚕提取液、凝胶分离样品的抗凝作用均有增强作用,随提取液浓度降低影响增大,而随凝胶分离液浓度增大影响增大。  相似文献   

12.
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1995-2001年中药内治、外治疗法及针灸治疗黄褐斑的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13.
蛇床子素抗凝血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蛇床子素的抗凝血作用。方法:通过测定小鼠凝血时间(CT)、大鼠的凝血酶原时间(PT)和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观测蛇床子素的抗凝作用。结果:蛇床子素能显著处长CT、PT,缩短ELT。结论:蛇床子素具有明确的抗凝血作用。  相似文献   

14.
 采用微量微生物法对丁胺卡那霉素(AMK)单用及AMK与苯唑青霉素(OXA)合用后,兔体内AMK血药浓度进行测定;药时数据用MCPKP软件经IBM计算机处理,并对两组药动学参数进行了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OXA对AMK的药动学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蛇床子素抗凝血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蛇床子素的抗凝血作用。方法:通过测定小鼠凝血时间(CT)、大鼠的凝血酶原时间(PT)和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观测蛇床子素的抗凝作用。结果:蛇床子素能显著处长CT、PT,缩短ELT。结论:蛇床子素具有明确的抗凝血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左归丸对先天肾虚仔鼠发育过程中皮肤内细胞自噬的影响及其机制,探索补肾填精法在生长发育异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6只雌雄比例为2∶1的大鼠进行配对,复合应激法刺激孕鼠构建先天肾虚仔鼠模型,根据将孕鼠处理方式不同,分为正常组,肾虚组,左归丸低、高剂量组(2,8 g·kg-1)。正常组不造模给予生理盐水灌胃,肾虚组造模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左归丸低、高剂量组造模给予左归丸悬浊液灌胃。切取出生后21 d仔鼠的背部皮肤,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仔鼠皮肤显微结构形态,测量真皮层和表皮层厚度,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分别检测仔鼠皮肤分泌型糖蛋白3a(Wnt3a)和β-连环蛋白(β-catenin)mRNA和蛋白表达量,免疫双荧光检测皮肤内自噬指标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和人死骨片1-泛素结合蛋白p62(SQSTM1-p62)的表达。结果:正常组仔鼠皮肤层次清楚,结构正常,肾虚组真皮层胶原排列疏松,左归丸低、高剂量组皮肤组成基本正常;与正常组比较,肾虚组仔鼠在皮肤的表皮层增厚,真皮层变薄(P<0.05);与肾虚组比较,左归丸低、高剂量组皮肤的表皮层和真皮层厚度的改变明显恢复(P<0.05)。与正常组比较,肾虚组仔鼠Wnt3a和β-catenin蛋白和mRNA表达明显下降(P<0.05);与肾虚组比较,左归丸低、高剂量组Wnt3a和β-catenin蛋白和mRNA表达升高(P<0.05)。同时免疫荧光法检测发现与正常组比较,肾虚组的LC3的表达上调,SQSTM1-p62表达下调;与肾虚组比较,左归丸可以逆转SQSTM1-p62和LC3的异常表达(P<0.05)。结论:左归丸可以通过增加仔鼠皮肤内Wnt3a和β-catenin蛋白和mRNA的表达,下调皮肤细胞自噬水平,改善先天肾虚仔鼠皮肤异常发育。  相似文献   

17.
大黄素对急性胰腺炎胰腺组织TGFβ1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分析中药大黄素对大鼠急性胰腺炎治疗前后胰腺组织细胞转化因子β1(TGFβ1)的表达、DNA合成及总蛋白含量的影响,从胰腺再生角度探讨大黄素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作用机制。方法以雨蛙肽(caerulein)腹腔注射诱导大鼠急性胰腺炎模型,并于大黄素治疗前后6、24、48、72及96h处死大鼠。同时应用RT-PCR技术检测治疗前后胰腺组织TGFβ1mRNA表达,同位素体外掺入法测定胰腺组织DNA合成以及Lowry′s法测定胰腺组织总蛋白含量。结果大黄素治疗后血清淀粉酶显著下降。正常胰腺组织、胰腺炎诱导后6h未见TGFβ1mRNA表达。TGFβ124h后出现表达,72h时达高峰。大黄素治疗后6h即可检测到TGFβ1mRNA表达,且24、48h时表达均较非治疗组显著增强,并于48h时达最大值。同时胰腺炎诱导后72h,胰腺组织DNA合成显著下降,大黄素治疗后96hDNA合成明显增加,胰腺炎诱导后48h胰腺组织总蛋白含量下降,大黄素治疗后96h显著增加。结论大黄素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诱导细胞因子TGFβ1基因表达增强,调控细胞增殖和分化,刺激多种细胞外基质成分合成,增加胰组织DNA合成和蛋白含量,参与胰腺细胞修复、再塑过程。  相似文献   

18.
从中医角度探讨“软系”疗法的科学性,探求“软系”疗法疗效显著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诸病源候论》对皮肤病学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诸病源候论》在皮肤病方面的成就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总结 ,该书着重讨论了皮肤病的命名、分类、病因病机 ,并阐发了《内经》“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理论和预防为主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艾灸足三里在脾胃病的临床疗效肯定,其机制研究也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不断完善。大量研究证明,艾灸足三里促进胃黏膜修复的信号传导是通过神经实现的,其作用机制是系统而复杂的,既可以直接调节胃肠内分泌激素的水平,也可以作用于胃黏膜损伤的信号传导途径上。因此,艾灸足三里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病变及病变的各个阶段都有一定作用,且作用机制不尽相同。据现有研究,对未来艾灸足三里的机制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