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感热病 ,是感受外邪发病 ,在病变过程中出现各种证候类型 ,并有不同程度发热的一类疾病。属祖国医学伤寒、温病范畴 ,包括现代医学的急性传染病和某些发热性疾病。临证时 ,遵六经和卫气营血辨证 ,按照伤寒、温病的治疗原则选方治疗。然由于患者体质因素各异 ,或误诊误治等原因 ,使用常法治疗效果不佳甚至无效者屡见不鲜。笔者从多年治疗外感热病的临证实践中体会到 ,外感热病部分患者其病邪不易祛除的主要原因与患者机体阳气不振、不能驱邪外出有直接关系 ,并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适当配伍附子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兹述于下。1 “从治”用附…  相似文献   

2.
现代医学中的肺炎、气管炎和上感,均属于祖国医学外感证的范畴,其发病都与感受外邪有关。小儿外感证,实证热证居多,治宜辛凉宣散解肌退热,病虽重,但易治愈。小儿外感虚证,目前临床并不少见,常缠绵难愈,愈后易复发。笔者自1995年以来对小儿外感虚证采用了扶正祛邪法,取得了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是辨治外感热病专书,通过文献研究对比发现六经病临床表现及发展规律与急性感染性疾病不同阶段存在相似性。《伤寒论》六经理论阐述了外感热病由表到里病邪逐步深入的病理过程,其中太阳病属于表证,类似急性感染性疾病初期;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属于里证,少阳病属于半表半里证,类似现代医学脓毒症、脓毒性休克以及感染急性加重导致的全身脏器功能损害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杏苏散加减治疗岭南外感咳嗽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坚  庾慧 《浙江中医杂志》2005,40(7):315-316
外感咳嗽,其临床分型证治多分为风寒、风热、风燥三大类,各有其要,精于辨证施治者,可应手而痊.然受当今医界浮躁之风影响,临床中医生多有随波逐流之势,见热则清热,见咳则止咳,加之受现代医学炎症理论影响,治外感发热而咳者多不分证型,动辄大清其热,滥用苦寒之品比比皆是,如清开灵、双黄连、痰热清、白虎汤等.其为热者或可幸中,若为它证则多因误治而成变证.另外,由于患者自服药物不对证情,亦多可导致病情变化.如岭南人多有饮凉茶习惯,外感发热多自行服用,其品多寒凉,不仅伤中,而且郁遏肺气,以致其热未除而反添咳嗽之症.  相似文献   

5.
《小品方》外感热病学术思想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小品方》外感学术思想进行了探讨 ,主要有分四个方面 :1 .外感热病的学术理论 ,主要是分治伤寒、热病 ;阐发冬温证治 ;注重热毒为病及疟病证治四方面。2 .治法 ,分内治、外治二法。内治法主要有解毒、清热、寒温并用等法 ;外治法分粉扑、外涂和洗浴等法。3.组方用药特点 ,重视单味药使用 ,注重药物配伍 ,随证加减变化。4 .对后世的影响 ,《小品方》有关外感热病的理论和临床实践为温病学说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明代医家秦昌遇所著《症因脉治》认为,外感失眠证的主要病因是风、寒、热等外邪侵袭,或是失治、误治使真气损伤;内伤失眠证的主要病因是情志失调,饮食失节,或素体虚弱,禀赋不足等。治病当先辨其症,次明其因,再切其脉,据症、因、脉辨别证型,分证型进行治疗。在《症因脉治》中秦氏从外感和内伤两个方面,将失眠证分为13个证型论治。  相似文献   

7.
因于寒,体若燔炭,汗出而散。麻黄(汤)八症中有四症是疼痛,即头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病毒性外感病尤其是流行性病毒外感疾病早期出现的高热、头身疼痛等突出表现,符合寒邪外感的特点,所以病毒性外感疾病当从寒立论。《伤寒论》揭示了寒邪外感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及其证治规律,病毒性外感疾病可以六经辨治。  相似文献   

8.
大青龙汤证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青龙汤证在仲景书中有三条:一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的第38条和第39条;一是《金匮要略方论·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的第27条。这三条原文,表面上看,前两条为外感病而设,后一条为杂病而立,但仔细探究,可以发现,此三条有着深刻  相似文献   

9.
系统梳理后世对《金匮要略》转胞证治的不同观点,认为“转胞”的“胞”当作广义理解;结合现代医学,认为临床上许多病症如妊娠合并肾盂积水等皆可从转胞论治;进一步从内治、外治等方面对转胞证治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0.
小儿外感咳喘的辨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外感咳喘,包括现代医学的急性气管炎、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及支气管肺炎等病,是小儿科的常见、多发病。咳喘虽非一病,然外感致咳与外感致喘医理相近,皆为外感之邪犯肺,肺气不能宣发肃降所致。正所谓“五脏六腑皆能令人咳,非独肺也”,然又必肺而为病。故治疗当以疏表宣肺,利气化痰为其共性原则,均应以“微苦微辛、轻以去实”为法。所谓“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笔者临证中将小儿外感咳喘分为风寒闭肺、风热闭肺、壮火食气,邪陷厥阴、心阴虚衰5种类型,其治疗分为正治法和变证治法两类,每可收到较为满意的疗效。现将辨治体会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1.
针对肺系咳嗽一证,从辨病、辨证、辨药三方面分析其病因、病证及治疗要点。病因:从外感和内伤两大类来论述咳嗽的成因特点,结合现代医学的免疫学说、神经学说、病理生理学说等方面的理论观点,依次介绍其形成因素。病证:从新感和久病两方面介绍病邪由外而内的衍变规律,累及脏腑及寒热虚实等结合病势进退来判断邪正虚实,伴见症状及辨证要点提出病情发展的三种趋势,预测病情传变规律,知变预防,知变预治。辨药:讨论治标与治本的关系,论述外感与内伤的用药特点,外感从春夏秋冬四季节气变化来分析用药特点,内伤从脏腑辨证特征潜方用药,注意兼挟证的辨识,有机化裁,尽力做到对咳嗽一证的正确认识,准确辨证和精确用药。  相似文献   

12.
眩晕是临床的常见病症,目眩是《伤寒论》少阳病提纲证的主症之一。在外感眩晕中,少阳郁热证是其常见证候。李克绍先生对伤寒论少阳病有详尽通解,基于李克绍先生对伤寒论少阳病的病机认识及证治观点,结合外感眩晕的临床特点,认识外感眩晕少阳郁热证的病机内涵。并以前庭神经元炎为例,浅析少阳郁热证证治规律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外感发热属外感类病证。中医学对其认识及治疗有独特的优势。外感发热属临床极为常见的症状和体征,然而临床治疗效果并不尽人意,有必要对外感发热的辨治进行探讨。辨治外感发热,探病因应重视气交,析病机当参考体质,调治法须紧随证候,祛外邪务求邪尽散,施救治当药精效宏,重调护防病有复燃。  相似文献   

14.
运用中医文献学研究方法,探讨痛证证治理论发展历程。认为痛证理论发展经历了以寒热病因、气血病机及作用于经脉、五脏类分为标志的《内经》时代;从外感、内伤分证,确立痛证辨证论治体系的仲景时代;以李东垣、朱丹溪为代表深化和创立痛证病机学说,从气、血、痰、郁立法论治的金元时代;突破“痛无补法”禁区,倡导温补治痛诸法明代的温补学派时代;以叶天士、王清任为代表的清代医家,提出“治有先后”、“治分内外”及活血化瘀法则等灼见的临床证治集大成者。近代以来开展了利用现代医学手段,对各种痛证病理及治疗方药的系统研究,其中尤以针刺镇痛机理的探讨最为深入。  相似文献   

15.
2.7前胡与桔梗:均为苦、辛之品,归肺经,有化痰止咳之效,可治外感咳嗽等证。前胡性微寒,功可宣散风热、降气化痰;桔梗性平,善于开提肺气、祛痰排脓。《药典》曰:前胡“用于外感咳嗽痰多,痰热喘满,咯痰黄稠”之证;桔梗“用于咳嗽痰多,胸闷不畅,咽痛、音哑,肺痈吐脓,疮疡脓成不溃”等证。 2.8海藻与海蛤壳:皆为苦咸、性寒之品,有软坚散结、清肺消痰之功。其主治,海藻重在肝经,软坚散结力强;海蛤壳重在肺经,清肺消痰力优。《本经》曰:海藻“主瘿瘤气,颈下核”;海蛤壳“主咳逆上气,喘息烦满”。  相似文献   

16.
从痰证的中医医籍及医家证治整理、病证结合中的痰证的临床中药辨治及痰证的实质研究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痰证的相关研究进展。传统中医领域内的痰证的证治方药,因各位医家其所处时代及辨证思路的不同而证治用药各有特色。病证结合思路指导下的痰证临床辨治涉及现代医学内外妇儿等各种疾病,但其总的指导思路未脱离中医理论异病同证同治的原则。病证结合思路指导下的痰证实质研究分别从血液生化检查、细胞因子水平等角度探讨了各种疾病痰证的现代医学的病理机制,但其结论多是针对某种或某些疾病,难以外推。提出从方药相应的模式建立痰证的临床辨证诊治标准,及从蛋白质群水平探讨建立痰证的微观辨证指标的可能思路。  相似文献   

17.
将小儿外感热病从卫气营血辨证论治。卫分证治以泄卫透表,方用银翘散或桑菊饮加减;气分证治以清解气热,病变部位主要表现在胃者,方用白虎汤加减,病变在肺者,用麻杏石甘汤加减,病变在肠者,用调胃承气汤加减;营分证治以清营泄热,方用清营汤加减;血分证治以清热凉血,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外感热病寒温统一的辨证方法.方法 根据文献学习及中医学基本理论分析邪正盛衰在外感热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与伤寒、温病的关系,提出以正邪为纲,脏腑气血、六淫为纬统一外感热病辨证,将外感热病的临床证候分为邪犯卫表证、正邪俱盛证、邪盛正伤证、正气衰竭证、正虚邪恋证5种证候类型.结果与结论 以正邪为纲的辨证方法,基本上切合临床实际,能较全面地概括外感热病辨证的全貌,从理论上较完善地统一了外感热病辨证.  相似文献   

19.
朱虹  王灿晖 《辽宁中医杂志》2004,31(12):986-987
柯琴对《伤寒论》的研究达到很深的境界 ,尤其是对桂枝汤的运用 ,灵活自如 ,不仅治外感伤寒、中风而且治内伤杂病 ,有是证用是药。受柯琴这一观念影响 ,作者较深入地探讨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内涵 ,处方是辨证的结果等。  相似文献   

20.
曹颖甫曰:“盖桂枝汤一方,外证治太阳,内证治太阴。……夫仲师不云太阴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腹痛乎?设太阴病遇浮缓之太阳脉,即桂枝汤证矣。”从病型上看,此等吐利须有表证之脉,即有浮缓脉之吐利,系属胃肠型外感,其外感得治,吐利自解。从药物组成上看,姜枣等皆为调胃肠之圣药,故桂枝汤有疏肝补脾之功,仲景又以本方为温补主方,是可以治太阴之吐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