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连有效成分小檗碱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敏  王阶 《中国中药杂志》2008,33(18):2013-2016
黄连是一味传统中药,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小檗碱是黄连中含量最高的生物碱,近年来研究发现,小檗碱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作者从抗炎、调节血脂、调节血压、调节血糖、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等方面对小檗碱抗动脉粥样硬化(AS)相关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活血化瘀中药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收集了近年有关活血化瘀中药抗动脉粥样硬化机理研究方面的资料,综述了所取得的进展。认为活血化瘀中药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调节脂质相关成分、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抗脂质过氧化、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抗凝、促纤溶作用以及调节AS相关活性多肽及基因表达等方面。同时也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药对动脉粥样硬化(AS)的作用机制。方法:查阅近年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AS的病因主要有脂质代谢紊乱,炎症细胞浸润,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平滑肌细胞激活等,中药作用于AS后主要有保护血管内皮、抑制平滑肌细胞增生、抗炎、调节脂质代谢等作用。结论:中药对AS作用明显,不良反应少,调节免疫作用明显,对临床治疗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急性心血管病(包括心肌梗死)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加强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和治疗迫在眉睫。川芎嗪是中药川芎的有效成分之一,大量研究表明川芎嗪在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方面效果显著,可以发挥保护内皮细胞、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抗血小板聚集、调节血脂浓度、抗纤维化等作用。文章综述了川芎嗪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药防治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岩 《中医研究》2005,18(3):61-62,F003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其形成原因相当复杂.中医药通过调血脂、抗氧化、保护EC功能、抗血小板粘附聚集、抗血栓及抗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等全面调节机体机能,发挥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干预的优势,全面干预AS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6.
DNA甲基化作为表观遗传调控机制,是疾病潜在的诊断标志物及治疗靶点,其可通过参与平滑肌细胞增殖、参与脂质形成、调控炎症反应及参与AS危险因素的形成等作用,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DNA甲基化的微观表象可以揭示"天人相应""阴阳自和"等中医经典理论,而中药复方及单体通过调控DNA甲基化可调节特定基因的表达,在稳定动脉斑块、增强抗凝疗效、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等方面发挥作用,延缓及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医药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药抗动脉粥样硬化(AS)取得确切效果。主要研究方面在以下几方面:1、调整脂质代谢的作用环节;2、抗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机理研究;3、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研究;4、抗炎症反应的研究;5、抑制血小板黏附及分泌的研究。中药还对AS相关基因表达有一定作用和影响。中药治疗AS的临床研究也取得一定进展。  相似文献   

8.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因素,阻止或逆转其病程进展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研究表明血管外膜不再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旁观者。作为重要参与者,外膜在斑块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外膜内细胞的功能性变化与AS密切相关,比如外膜成纤维细胞、肥大细胞、干细胞/祖细胞、滋养血管以及补体等均可参与AS发生发展。同时中医药通过调控血管外膜在防治AS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因此综述近十年血管外膜内细胞成分在AS过程中的变化及中医药通过血管外膜调控AS的研究进展,旨在为AS的机制研究和中医药治疗策略拓展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心可舒片干预动脉粥样硬化(AS)作用的分子机制,对于心可舒片二次开发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用整合药理学平台对心可舒片干预AS的关键靶点和通路进行预测,探究其干预AS的分子机制。结果通过建立心可舒片"中药-成分-靶点-通路"网络进行预测和分析,得到相关有效成分80个,确定了B4GALT4、B4GALT2、PRKCD、GCK、GNB1等关键靶点,明确了内分泌系统、甲状腺激素、神经系统、雌性激素和趋化因子等富集通路与其抗AS作用相关。结论心可舒片通过对PI3K/Akt/eNOS和Raf/MEK/ERK途径的共同调节,保护血管内皮细胞,从而达到干预AS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导致心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即易损性。近来的研究表明,益气活血法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调节脂质代谢、抗氧化作用、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抑制炎性反应、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等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干预AS易损斑块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的形成对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发生发展起到很关键的作用,主要通过刺激相关受体、分泌细胞因子等诱导内皮细胞损伤,加重AS。近年来国内外对中药单体抗低密度脂蛋白氧化,减少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起到预防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保护心血管作用有很多报道。本文就近年来的中药单体抗Ox-LDL,保护心血管疾病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研究"瓜蒌-薤白"药对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AS)肝脏内源性代谢物代谢紊乱的调控机制。利用高脂饮食建立小鼠AS模型,观察小鼠组织病理学变化,检测小鼠体质量、肝重以及肝脏中血脂水平和炎性因子等病理生化指标的含量,采用UPLC-Q-TOF-MS技术对小鼠肝脏样品进行代谢轮廓分析,结合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与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等方法,筛选差异代谢物并进行鉴别,检测代谢通路上相关代谢酶LCAT、sPLA2、EPT1、ACER1的水平进行验证。结果显示,"瓜蒌-薤白"药对显著减少AS小鼠主动脉斑块及肝脏脂肪空泡面积,减轻肝脏脂滴积累;可降低AS小鼠肝脏系数,调控肝脏血脂水平并改善肝脏的炎性损伤;空白组、模型组以及给药组的代谢物能够显著区分,发现并初步鉴定了15种与AS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瓜蒌-薤白"药对能显著回调其中的7种,代谢通路分析筛选出2条与"瓜蒌-薤白"药对调节AS小鼠肝脏代谢紊乱相关的代谢途径,"瓜蒌-薤白"药对调控代谢途径中关键酶LCAT、sPLA2、EPT1、ACER1水平,推测"瓜蒌-薤白"药对可干预AS小鼠肝脏甘油磷脂及鞘脂代谢紊乱从而抑制AS疾病,其调控机制可能与其干预肝脏代谢途径关键酶LCAT、sPLA2、EPT1、ACER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目前临床以他汀类等降脂药物治疗为主,但安全性备受争议。因此,探索一种安全有效的替代疗法是现阶段研究AS的主要任务。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黄芪及其有效成分具有抗AS的功效,并且具有多通路、多靶点的特点。然而,现阶段研究大多集中在黄芪单个有效成分抗AS的机制。因此,笔者通过整理相关文献总结黄芪有效成分抗AS的作用机制,以参与AS病理过程的主要细胞为主线,发现黄芪有效成分可以从保护内皮细胞、阻止巨噬细胞自噬、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以及抗血小板聚集4个方面发挥抗AS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活血化瘀药防治冠心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冠心病(CHD)是指动脉粥样硬化(AS)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的心脏病,为AS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目前,CHD防治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对CHD基本病因,即AS的防治和稳定血管内膜,预防CHD事件发生方面。活血化瘀中药用于治疗与CHD症状相似的“胸痹”、“真心痛”、“心痛”病已有2000多年历史,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近年通过深层次的研究,发现活血化瘀药物在防治AS,抗心肌缺血,抗凝防栓方面有其独特的价值。本文就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简要综述如下。1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随着血瘀证研究的微观化,表明血管栓塞性疾病中AS斑块形成…  相似文献   

15.
《山东中医杂志》2019,(11):1078-1081
近年来新发现28种能有效防治动脉粥样硬化(AS)的中药成分,包括定心总黄酮、雪胆总皂苷、枸杞多糖、丹皮酚、苏子油等,它们分别通过逆转血脂代谢紊乱、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栓形成及炎症反应、调节氧化应激、抑制凋亡基因表达等发挥防治AS作用。通过对中药有效成分防治AS作用机制相关研究的系统整理,发现目前有关中药防治AS有效成分作用靶点和减毒增效的研究较少,今后应加强这两方面的基础和实验研究。参考文献39篇。  相似文献   

16.
王景尚  黄烨 《中医药研究》2013,(12):1501-1503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病理基础,血瘀证是心血管病常见的中医证型之一.AS发生发展过程中伴随的斑块形成、钙化、溃疡、血栓形成、出血等复杂病理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血管弹性降低、管腔狭窄及血液流变学改变,与中医"血瘀"、"痰阻"表现十分相似.随着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取得的重大进展,活血化瘀中药在临床中也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对活血化瘀中药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研究也不断深入,其中"抗AS效应"就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大量研究表明,活血化瘀中药可通过调脂、抗炎、抗氧化、保护内皮、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及迁移等多个环节发挥抗AS作用.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及表观遗传学的快速发展,AS机制研究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为活血化瘀中药干预AS机制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方向和作用靶点.本文在总结活血化瘀中药抗AS研究的基础上,结合AS机制研究最新进展,探讨活血化瘀中药干预AS的潜在作用靶点.  相似文献   

17.
孙续鹏  朱艳琴  高爱社 《光明中医》2016,(16):2438-2441
动脉粥样硬化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其中斑块形成破裂是其致病的关键环节,是造成血管事件的重要因素。但是目前AS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并且缺乏改善AS斑块稳定性的有效药物,而近年来中医药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防治疗效得到肯定。现从斑块的构成、炎症、基质金属蛋白酶等方面,阐述中药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机制作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其具体的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明确。从中医学营卫的生成与交会、营卫与脉络一血管的关系、营卫与血管内外膜的相关性等方面,结合现代医学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探讨AS的营卫发病机制,阐释“营卫交会生化异常是AS病变的基本病理环节”的观点,旨在丰富中医络病理论,扩展AS中医药研究思路,为防治AS提供更多可干预的靶点。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中药复方已广泛应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中,其治疗机制主要为:调节脂代谢、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抗氧化与保护血管内皮、抗炎作用、抗凝及抗血小板聚集。目前相关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均有不足之处。今后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1.从生物化学反应角度出发,研究中药复方中各个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建立中药化学思维模式,争取找到对疗效起决定性作用的药物化学成分,或药物化学关系。2.更多地从药物作用机制出发,从分子生物学上研究中药复方治疗动脉粥样硬化(AS)的作用机制,以便选择不同的复方多途径、多方向地治疗AS,不断在临床上提高AS治疗的有效率。  相似文献   

20.
丹参酮ⅡA在中药丹参中含量较高,有较强的生理活性,也是药用机理研究最为集中的成分。丹参酮ⅡA能通过降低动脉粥样硬化(AS)血清TG浓度,升高NO浓度,而抑制AS斑块的形成,具有明确的抗AS的作用。丹参酮ⅡA的药理作用涉及到AS发生发展的各个机制,主要有抗氧化作用、抗炎作用、抑制平滑肌细胞迁移、血管舒张作用、钙拮抗作用。作者对近10年来丹参酮ⅡA抗AS作用机制的主要研究进展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