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梳理《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二书中的方药及其加减,探求东垣药证(症)。根据《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原文,以证(症)类药,逐一罗列,归纳分析。药症(证)主要涉及头(包括神志)、胸、肺、胃、胁、腹、二便、痹、痿、汗出等方面的症状(证候)。结合四时寒热、虚实寒热转换,用药逐层递进是东垣二书方后加减对症(证)治疗的最大特色。  相似文献   

2.
李文龙 《河南中医》2011,31(10):1088-1089
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系统阐述了寒证、热证、寒热错杂证的辨治规律。真寒假热之证,当辨明疾病本质,治宜破阴回阳,宣通内外上下;内外寒热并见之证,当分清表里虚实,治宜外散表寒,内清里热;上下寒热错杂之证,当分清病位病性,治宜寒温同施,上下兼顾;寒热互结中焦之证,当明辨痞满虚实,治宜寒热并用,通上下交阴阳。  相似文献   

3.
寒热虚实,可以说是临床辨证中贯穿始终的轴线.<内经>所谓"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讲的是治则,实际也道出了中医临床辨证最基本的立脚点.<金匮要略>中在脏腑经络病证中随处可见的寒热虚实的问题,也向我们展示了临床辨证的丰富多彩,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本文仅对<金匮要略>中的寒热虚实问题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4.
白雪芳  钱会南 《吉林中医药》2021,41(8):1004-1006
《女科经纶》论治闭经引《内经》、陈自明、李东垣、朱丹溪、薛立斋等诸家观点为据,对闭经见解精辟独到,主要从虚实立论、明辨寒热、尤重脾胃3个方面阐发,体现在病因、治疗、分类皆以虚实为纲,虚实进一步分辨寒热,指出有余不足之寒热的闭经治疗各不相同,脏腑中病因病机注重脾胃,治疗上尤以治脾胃为大法,对临床诊治闭经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调阴阳,寒热相配 1.寒热错杂并见者,寒热相配疾病有表里上下兼虚实之别,其临床寒热孰多孰少、偏上在下,往往表现不一,仲景对表寒里热者,以辛温散表寒与寒凉泄里热并用,代表方如:27条桂枝二越婢一汤,38条大膏龙汤,方中均用辛温的麻黄、桂枝,与辛寒的石膏配伍。上热下寒者,宜温热祛寒与苦寒并举,以达阴阳协调的一种治法。 2.寒热格拒者,反佐相配反佐是于温热剂中加入少量寒凉药,或于寒凉剂中加入少量温热之属,以消除寒热格拒、药不能进的现象,适用于病势拒药须加以从治者,即“因病气之甚而为从治之用”而设。  相似文献   

6.
叶天士脾胃病病机浅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叶天士在诊治脾胃病中提出“脾胃之病,虚实寒热,宜燥宜润,固当详辨,其于升降二字尤为紧要”之辨治要点.以寒热、虚实、升降、润燥4个方面,贯穿辨证用药全程,既简明扼要,又提纲挈领,笔者试加以阐述和探讨,以推广应用于临床.1寒热失调错杂互见 寒热失调是引起脾胃病的重要病理变化,病变中又可见寒热错杂的复杂病证.如《灵枢·小针解》云:“寒热不适,饮食不节,清生于肠胃.《灵枢·师传》云:“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是心饥.脐以上皮热;……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饥.小腹胀痛”.故胃肠之热由六淫之邪人肠胃化热,或脏腑功能…  相似文献   

7.
从中医脏腑与二便的生理基础、病因认识、病机阐述、临床表现等方面分析五脏与二便之间的密切相关性,引出询问大小便的情况,不仅可以直接了解消化功能和水液的盈亏与代谢情况,而且是判断疾病寒热虚实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对小便状态的辨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瑞震 《河南中医》2009,29(4):315-317
《伤寒论》对小便状态的辨证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从小便的颜色,辨病之在表在里及病变的寒热虚实;从小便调与不调辨表里、先后、缓急、治法;从小便利与不利,辨蓄血与蓄水证;从小便量的多少,辨水气内停之部位;从小便之利与不利、数与不数及尿量之多少,判断大便之软硬或阳明腑实的燥结程度;从小便之利与不利,辨发黄与不发黄;从小便的有与无、利与不利,辨疾病的吉凶转归。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中六经辨证实质为八纲辨证,即表里、寒热、虚实和阴阳。除六经辨证外还有气血津液辨证。  相似文献   

10.
王宜健 《河南中医》2011,31(5):448-449
临床辨治"气上冲"证按八纲辨证之表里、寒热、阴阳、虚实进行归纳分类,首辨表里,再分寒热,其次区别阴虚阳虚,最后鉴别心阳虚或脾阳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