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医护理技术的传承,引起广大中医管理者的关注。中医医院的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的重点在于中医护理技术和方法。目前,中医护理技术的应用受到诸多制约,如内涵挖掘不够、学科定位不清晰、评估和评价体系不够完善、收费结构不尽合理等。文章就中医护理技能的临床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包括中医护理技能培训、建立中医护理管理体系等,以期促进中医护理技术特色优势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社区护理的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要求与中医护理的个体化辨证施护、治未病、养生保健等思想相吻合,而简、便、廉、验的中医护理技术也十分符合社区护理的实践要求。从文化基础上讲,中医护理学较易融入我国社区护理体系。在当前建设我国社区护理体系过程中,急需加强中医社区护理学学科建设,逐步建立中医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体系,包括建设教学体系、师资培养体系、实践基地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就中医护理学学科定位的问题,从中医护理学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出发,围绕中医护理学的学科内涵、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及其学科范围来探讨中医护理学的学科定位,并指出中医护理学是中医学和现代护理学在发展过程中相互整合而形成的一门独立的综合学科,是现代护理学的一部分,并为人类的健康作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建立台湾中医基本护理训练课程审查认定制度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中医护理教育体系包括:①研究所、大学、专科等正规教育开设中医护理课程;②推广教育中心开设中医护理学分班;③护理学会及学校、医院办理中医护理研习会及讲习。台湾中医护理学会为增进中医护理人员专业知能,建立中医基本护理训练7学科9学分课程审查认定基准及认定作业制度,統一全国各学校、学会及医院办理中医基本护理训练课程之标准。  相似文献   

5.
中医护理是具有中医基础理论特色的护理学科,与现代护理学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护理管理工作上也应考虑中医护理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调整管理策略,确保中医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减少护理误差。文章对中医护理管理工作中的难点进行分析,从护患理解差异、护理资源缺乏、重点环节把控不足、管理体制缺陷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转变护士工作思路、加强中医护理专科培训、实行授权管理方案、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等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医护理学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学科,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才迎来飞速发展期,形成了中医护理理论和教学体系。目前中医院的护理主要以西医护理为主,缺少中医特色,这导致中医护理人员对中医护理缺乏信心。由于西医护理的发展形势较好,导致中医护理研究比较滞后。因此为了发展中医护理,有必要大力宣传中医护理的优势,同时不断吸收各家所长,走出一条中医护理的和谐之路。  相似文献   

7.
继承与发展是中医护理学科建设的核心问题,影响中医护理学继承与发展的因素有中医护理理论体系尚不完善、人才培养存在困境、临床开展不够普及、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建议深化改革中医护理教育体系,积极推动中医护理文化建设,深入开展中医护理临床实践,系统整理中医护理古籍文献,高度重视中医护理科学研究,全面加强中医护理法规建设,在继承中医学精髓的基础上全面促进中医护理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医学是有千年历史发展的一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医学,经过历代医家的努力,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中医的独特学科体系。中医护理是伴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不断完善理论体系和技术操作的规范,形成的中医特色浓郁的护理学科,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护理学经过几千年的锤炼,  相似文献   

9.
我国老龄化程度日趋严重,人口结构不断变化,老龄人口对于医疗服务需求日益增加,在此背景下中医老年护理学科逐渐成熟发展。文章的目的在于探讨中医老年护理学的内涵与外延,提炼学科攻关重点与发展方向,确定下一步研究方向。通过梳理现阶段中医老年护理的学术前沿、存在问题、解决对策及发展前景,从概念、内涵建设、外延发展三个角度,初步探讨了中医老年护理学学科体系,并对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浅谈中医护理龙岩中医院(364000)易淑腾中医护理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特别是在近年来众多护理学者的共同努力,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成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医学长期处于医药护一体的状态,致使中医护理学在内涵和管理上还存在着诸...  相似文献   

11.
中医护理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中医临床护理标准体系的构建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中医临床护理标准化工作还很不完善,缺乏一个科学、客观、权威的中医临床护理标准体系,因此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中医临床护理标准体系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2.
加入WTO后,我国的医护事业迅速与国际接轨。护理学科的范畴已远远超出传统护士角色的功能。如何通过学习国际先进的护理理念与经验,积极参与国际护理的竞争已成为国内护理界所关注的热点。随着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护理学在医疗实践中不断完善其学科体系,并独树一帜。能否实现中医护理的国际化,使中医护理走出国门,与国际接轨,为全世界人民服务已是我们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1中医护理的特点决定其可以国际化1.1整体观念中医护理的整体观直接来源于中医的整体观。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以脏腑为中心,经络为联系的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13.
唐小平 《新中医》2018,50(10):200-203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医护理学的整理,归纳人性化护理相关理论与实践内容,提炼出中医护理学中人性化的理念、价值取向及临床实践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与中医护理内涵,以丰富现代中医人性化护理的内涵;总结和反思既往中医护理学的研究,对中医护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其内涵和特色,提升中医护理学的研究水平,将对现代中医护理学发展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4.
中医护理是在中医理论体系指导下,有机结合中医与传统的护理技术,为患者提供预防、保健、养生及康复等护理服务。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护理工作在临床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医护理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人们对中医护理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但目前我国在培养中医护理人才方面还存在许多弊病,这严重阻碍了我国中医护理人才梯队建设的步伐。文章重点就我国中医护理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完善培训制度、开展分层培训、实施多样化的课程设置及采用院校联合培养模式等发展策略,以期推动中医护理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医护理学内涵与外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中医护理学学科的内涵与外延。提出中医护理学内涵丰富,包含护理理论、护理方法和独特的护理技能3个层面。中医护理学的外延广阔,在研究对象方面,既涉及病人的疾病护理、病后调摄与康复,又涉及人群的养生保健与防未病;在临床实践方面,既涉及医院的专科护理,又涉及社区护理;在学科任务方面既包括临床护理,还包括护理管理、护理教育与护理科研。在中医护理学内涵与外延的结构框架内,就如何突出中医护理学特色与优势,实现学科的现代化与国际化,探讨了中医护理学内涵建设的3个目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中医院校本科护理专业毕业生中医护理能力现状,探究中医护理能力的内涵。方法以问卷方式从职业认知、学习思维及临床实践等维度对225名中医院校本科护理专业毕业生进行调查。结果中医院校本科护理专业毕业生的中医护理能力有待提高。结论挖掘中医护理优势成为中医院校本科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统一的必然依据,为进一步形成中医护理能力评价体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对中医药院校中医护理本科课程设置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中医护理是一门既古老又年青的学科,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医学中,有着“三分治,七分养”的论述,古书中有许多关于中医护理的经验记载,但由于历史原因,中医护理长期以来尚未形成独立学科。中医护理作为专业教育从中医学中分化出来始于20世纪60年代,在现代医学、现代护理学迅速发展的今天,其依旧充满了活力。随着西医医学模式的转化和病种变迁,中医护理学的整体护理观、辨证护理观和在预防疾病、养生保健等方面的优势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逐渐为国内和国际医学界所理解、重视、研究并采用。  相似文献   

18.
中医护理是遵循中医学护理理论体系,体现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特点的,对疾病进行辨证护理,结合预防、保健、康复和养生等措施,运用独特的传统护理技术,对患者及老、弱、幼、残者施以护理,以保护人民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近年来中医护理人员在工作对中医护理的临床、科研及教学做了大量的探索,推动了中医护理学的发展。本人根据几年的临床工作经验,对目前中医护理发展中存在的难点简要分析,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9.
宋金元时期,中医护理学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采用传统中医文献研究方法,从饮食护理、用药护理、起居护理、专科护理4个方面入手,阐述宋金元时期中医护理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在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突出中医特色,实现现代护理教育与中医护理教育有机融合,促进和带动护理高等教育及中医护理事业的发展,培养服务大健康产业需求的护理学专业实用人才。方法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强化中医理论及实践教学;创新师资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科研促进教学,改革教学方法,编写具有中医特色的护理学专业教材;建立综合评价体系,适应社会需求。结果构建了具有中医特色的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