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肝脾的病理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肝脾间的病理影响提出当分为肝实传脾、肝虚累脾、脾病及肝的观点来认识。肝实传脾,强调了实则传,虚则不传的观点。对肝之实证肝郁、肝气、肝火、肝阳、肝风、肝寒、肝经湿热、气滞挟饮挟痰挟瘀,认为当分为本气自郁、演变化邪、直中内生挟邪三类,皆可病实传脾。肝虚累脾,当分肝之体用。肝用不足为肝气虚、肝阳虚,肝体不足为肝血虚、肝阴虚。肝气虚则不能疏泄脾土,肝阳虚多累及脾阳,肝血虚不能母气多并有肝郁脾虚,肝阴虚累及脾胃之阴,且多肝阴虚火气有余并有胃火之象。脾病及肝,主要为“土壅木郁”及脾病生邪犯肝。  相似文献   

2.
肝纤维化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概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近10年肝纤维化病因病机的研究文献的总结,以期对肝纤维化的防治提供指导.肝纤维化的病变部位在肝、脾,可涉及肺、肾等脏腑,基本病机可概括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正气虚弱是内因,湿热疫毒是外因,正虚邪恋使疾病迁延难愈.痰瘀阻络是病理基础.肝气郁滞、肝病传脾及肝肾阴亏、脾肾阳虚是必然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3.
从"肝与脾五行相克"的角度论述肝与脾的密切关系,对肝脾两脏的生理病理进行阐述,并从"肝"治疗消化性溃疡,为"脾病从肝论治"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252例中医脾病五行辨证医案调研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永生  周睿娴  杨静 《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1):1662-1663
对252例中医脾病五行辨证医案从来源、选用原则、调研方法、病症模式等进行探微,从而构建了脾病传及肺、心、肾、肝的母病及子,子病犯母、相乘、相侮以及肝旺乘脾的五种辨证模式,提出"异病同辨"和"同病异辨"的五行思维方法,拟在基础上建立脾病医案五行检索系统,共为临床医学服务。  相似文献   

5.
从肝脾论治消化性溃疡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孙俊  赵国平 《陕西中医》2009,30(1):55-57
目的:探讨从肝脾论治消化性溃疡。方法:从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治疗及其与肝脾生理病理关系进行论述。结论:消化性溃疡本虚标实,脾胃虚损是其发病之本,痰湿热结,气滞血瘀是疾病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病理因素,为其发病之标,本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与肝脾关系密切,因而从肝脾论治消化性溃疡具有可行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6.
总结戴永生教授运用中医五行辨证治疗肝木乘土之脾胃病的临床经验,认为治肝病传脾之病,在临床辨治中细分阴木、阳木,阴土、阳土,临床辨证论治中要加以注意区分,肝气乘脾之脘腹胀痛证,病机有脾土先虚,肝木不舒,横逆犯脾,脾土失运者,治法要采用培土泄木,方可用六君子汤加白芍、木香。肝气乘胃之呕酸证,病机为肝气乘胃,胃失和降,携肝胃病化之酸上升,五行治法多用泄木和土法(泻肝和胃法),方用左金丸加陈皮、半夏清肝泄火,降逆止呕和肝胃。后期有患者汤剂难下者,改用丸药内服缓图并巩固疗效。  相似文献   

7.
纪文娜  马融 《吉林中医药》2013,(10):1004-1005
马融教授根据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生理特点及中医五行相乘相侮理论,提出抽动障碍“土虚木亢”这一病机,认为主要病位在肝,其本虚在脾,病机关键是“木亢则风动,土虚则心脾失养”,治疗以平肝、清肝、熄风、实脾为主,标本兼治,以天麻钩藤饮合甘麦大枣汤化裁,从肝脾论治小儿抽动障碍,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8.
陈旭  赵远红  鞠赫 《天津中医药》2022,39(11):1379-1382
通过对“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原有内涵的理解,在“肝与大肠相通”中医理论基础与“肠-肝轴”现代研究分析的前提下,试从“肝与大肠相通”的生理意义、病理实例和核心价值3个方面,探讨应用“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临证的生理概念与病理延伸意义,揭示“肝与大肠相通”的实质。  相似文献   

9.
仲景治疗杂病的经验结晶《金匮要略》一书,至今在中医临床起指导作用。由于其指导作用的广泛性,仅从《金匮要略》所述及治疗杂病方面进行粗浅分析。一、预防性治疗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及传变都有其客观规律性,掌握疾病传变的规律性,则可预测疾病的发展变化。如《脏腑经络先后病》篇(下称《总论》)第1条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其根据有二:一是五行学说,肝木之病可传脾土;二是临床  相似文献   

10.
消化性溃疡的病机及中医治疗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小萍 《光明中医》2010,25(6):1082-1083
从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治疗及其与肝脾的生理和病理关系进行论述。结论消化性溃疡病本虚标实,脾胃虚损是发病之本,痰湿热结,气滞血瘀是疾病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病理因素为其标。本病的发生发展及其预后与肝脾关系密切,其治疗原则是调和肝脾佐以治酸。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历代文献的系统调研,总结中医辨治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的规律,并与传统五行学说比较,构建COPD五脏相关理论框架。研究结果证实COPD病位在肺,与脾、肾、心、肝等脏腑系统皆有关系,尤其与脾、肾关系密切;明确了COPD脏腑病机传变的模式以及病机传变的基础和条件,提出COPD脏腑病机传变的模式包括肺脾、肺肾、肺心、肺脑、肝肺、脾肾、心肝、肾心之间的双向或单向传变,总体以肺为中心,脾、肾、心、肝四脏与肺之间可相互影响,后期还可能由肺及脑。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肾病(DKD)因其发病因素、所处病理阶段及临床表现的错综复杂性,致使诸多医家无法准确把握疾病的病因病机及治法。通过对近5年的中英文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与总结,结合DKD分为隐性期、显性期以及终末期的特点,以“脾病下流乘肾”为纲,从气阴两虚、脾肾阳虚、毒损肾络等三方面详细论述了DKD的病因病机及治法,以期为中医药防治DKD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肝病实脾"最早见于《难经》,是根据中医五行理论提出的重要治法,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肝脾在生理上关系密切,故病理上肝实也好、肝虚也罢常易传脾。领会"肝病传脾"与"肝病实脾"的涵义,对于掌握肝病的传变规律,推测疾病的转归意义甚大。但历代医家对于"肝病传脾"与"肝病实脾"的认识仁智互见,故笔者不揣浅陋提出自己的一管之见,以期提高肝病的治疗效果,更好地领会中医治未病的精髓。  相似文献   

14.
万青峰 《中医杂志》1993,34(8):471-472
肝硬化腹水,属于中医臌胀病范畴。形成本病的病机首先在于肝脾功能的彼此失调。肝气郁遏日久,势必木郁克土,即所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肝脾既损,疏泄及运化功能失常,乃至  相似文献   

15.
从肝治脾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肝与脾五行相克”的角度论述了肝与脾的密切关系,对肝脾两脏的生理病理进行了阐述,并从“肝”治疗消化性溃疡为例,为“从肝治脾”法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16.
总结国医大师刘祖贻教授基于"杂病调脾、和调五脏"理论辨治肝癌的经验.首先全面探讨杂病治脾调中的中医学术思想,深刻剖析肝病传脾、先实脾土的传变防治理论渊源.其次阐明了肝癌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及肝病传脾由实转虚、虚实夹杂的证候演变规律.最后详细分析总结了刘老治脾调中治肝癌的辨治特色,临证常分早、中、晚三期论治,早期当疏肝行气、健脾扶正;中期当健脾解毒,佐以活血化瘀、清热利湿;晚期则当扶正安邪,重在顾护脾胃.三期虽攻补偏重不同,但活血化瘀应贯穿其整个治疗过程.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中医经典中肝脾相关解剖学文献、其延伸出的左右权重之说及相关藏象与气化之理等理论与实体层面着手,通过对中医学认识与现代医学解剖、生理、病理、组织胚胎等相应学科内容的古今精细对比分析,辨明肝脾之别,创立中西医结合的风木-免疫-肝胆三焦脏腑气化体系假说与三焦诸膜假说,探讨肝胆三焦脏腑体系相关肝藏象、风木天地气、厥阴少阳...  相似文献   

18.
戴永生 《辽宁中医杂志》2012,(11):2179-2181
对心肺肾三脏病证共562例,从病例基本情况,五行辨证分类,临床病案举隅,辨证特点探析等方面进行论述,规范出心脏病证传及脾、肝、肺、肾四脏,肺脏病证传及肾、脾、肝、火四脏;肾脏病证传及肝、肺、心、脾四脏的母病及子,子病及母,母子相及,相乘、相侮、乘侮并见的中医五行辨证6种模式。提出"异病(证)同辨"和"同病(证)异辨"是其五行辨证特点。这一模式经11年实践在临床上具有实用性。  相似文献   

19.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写道:“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为什么要实脾呢?许多人认为:肝为木脏,脾为土脏,五行之中木克土,因此肝脏如果气机疏泻不畅,就会横行犯脾,导致脾脏也出现病变。本人认为,读文章不能望文生义,要结合上下文来读。原文如下:“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枯,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宴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相似文献   

20.
熊秀峰 《河南中医》2004,24(2):79-79
肝病实脾 ,始见于《难经·七十七难》。《金匮要略》进一步指出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这一理论是从五行学说推演发展而来的。因肝属木 ,脾属土 ,木能克土 ;肝木旺盛 ,则克脾土。《素问·玉机真脏论》 :“五脏受气于其所生 ,传之于其所胜……肝受气于心 ,传之于脾……”此即肝病传脾之论证。从肝脾的生理关系上讲 ,肝主疏泄 ,脾主运化 ,脾得肝之疏泄 ,运化才能健旺 ;肝得脾所输布的饮食精微滋养以后 ,疏泄功能才能正常 ,此即所谓“土得木而达之”、“木赖土以培之”。所以张锡纯说 :“欲治肝者 ,原当升脾降胃 ,培养中宫 ,俾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