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乙肝Ⅱ号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时的抗氧自由基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乙肝Ⅱ号治疗慢性乙型肝炎40例.观察患者血清过氧化脂质(LPO)含量、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以及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的变化.结果:乙肝Ⅱ号治疗组,治疗后LPO含量下降,SOD、GSH-Px活力上升,ALT、AST明显降低,数据显示:ALT、AST与SOD、GSH-Px呈负相关,与LPO呈正相关.结论:乙肝Ⅱ号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具有恢复肝功能、抗氧自由基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清丙氨酸转氨酶 (ALT)和门冬氨酸转氨酶 (AST)对急性与慢性乙型肝炎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根据鉴别急性与慢性乙型肝炎的血清ALT和AST不同截断点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制作ROC曲线 ,计算ROC曲线下面积 ,确定具有鉴别诊断意义的最佳截断点 ;计算最佳截断点的诊断价值的评价指标。结果 鉴别急性与慢性乙型肝炎的血清ALT和AST水平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 0 .844和 0 .771,均显著大于标准参考线下面积 (P <0 .0 0 1)。鉴别急性与慢性乙型肝炎的血清ALT的最佳截断点为 3 72u/L ,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 78.1%和 79.2 % ,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 75 .2 %和 81.7% ;鉴别急性与慢性乙型肝炎的血清AST水平的最佳截断点为 181u/L ,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 78.1%和 78.8% ,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 68.3 %和 80 .0 %。结论 血清ALT和AST对急性与慢性乙型肝炎具有中等程度的鉴别意义。  相似文献   

3.
Child-Pugh分级是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肝脏疾病严重度判定指标[1],但其是一种半定量方法.有研究发现,非侵入性指数如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比值(AST to ALT ratio,AAR)及AST/血小板比值指数(AST to platelet ratio index,APRI)能较好地区分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重度肝纤维化及肝硬化[2],其在乙型肝炎及非酒精性脂肪肝中的应用也有报道[3].  相似文献   

4.
《肝脏》2018,(11)
正慢性乙型肝炎(CHB)病毒感染是我国肝硬化及肝癌的主要病因。核苷(酸)类似物(NA)抗乙肝病毒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关键,能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减轻肝脏炎症、坏死及纤维化,延缓和减少肝脏失代偿、肝硬化、肝癌及并发症发生。一般来说,在病毒学应答后1~2个月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就会恢复正常即获得生化学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乙肝)和活动性肝硬变肝组织病变与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和肝功能的关系。方法:在Knodell的乙肝肝组织炎性活性指标(HAI)分类上采用3次密码读片。用常规的方法检测血清胆红素(SB)、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白蛋白/球蛋白(A/G)比率,肝内HBsAg,HBcAg检测用PAP法。结果:SB、ALT、AST值随HAI记分值的增高而增高,慢性肝炎,活动肝硬变患者血清A、G的含量及A/G随HAI记分值的增高而变化,结论:HAI能客观定量的反映肝组织病变的程度,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一种实用的病理指标,并有利于微机图像阅片和统计学分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水平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319例发病48 h以内的缺血性脑卒中病人,采集入院血标本,测定入院时ALT和AST浓度。对研究对象进行3个月随访,观察死亡或残疾的发生。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基线ALT和AST与3个月时死亡或残疾的关系。结果预后良好组的ALT水平显著高于预后不良组(P0.05),预后良好组的AST平均水平高于预后不良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在年龄60岁和饮酒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AST高水平组3个月后不良结局发生危险显著低于AST低水平组(P0.05)。结论血清中ALT和AST与缺血性脑卒中病人3个月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7.
据报道,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仅见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血清中,而HBcAg的存在又可作为体内有无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和血清具有传染性的一个指标。为此,我们对来自城市、县  相似文献   

8.
双环醇片是治疗肝炎的一类新药,动物及临床实验证实该药物对治疗肝炎有明显降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作用,减轻肝脏病理损伤,并且有一定的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作用.为进一步观察双环醇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我们用双环醇片治疗5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疗效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胸腺肽α1联合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功能及血清乙型肝炎e抗原(HBe Ag)转阴率的影响。方法 CHB患者118例随机分组,各59例。对照组予以恩替卡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胸腺肽α1治疗。对比治疗前后两组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变化,治疗后两组血清HBe Ag转阴率、HBe Ag/乙型肝炎e抗体(HBe Ab)转换率及HBV DNA转阴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AST、ALT、TBIL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HBe Ag转阴率、HBe Ag/HBe Ab转换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腺肽α1联合恩替卡韦治疗CHB患者,可明显改善患者肝功能,提高血清HBe Ag转阴率及HBe Ag/HBe Ab转换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0.
重组人生长激素对肝硬化患者肝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对肝硬化患者血清白蛋白(Albumin)减少,丙氨酸转氨酶(ALT),门冬氨酸转氨酶(AST),胆红素(TBil)异常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血清白蛋白低于35g/L,肝功能异常的肝硬化病人20例,其中乙型肝炎肝硬化18例,丙型肝炎肝硬化1例,酒精性肝硬化1例.方法rhGH 4~8 IU,皮下注射,1次/d,10d为1个疗程.观察用药前后Alb、ALT、AST、TBil、α-FP、PTA和血糖的变化.结果血清白蛋白由治疗前(28.32士3.86)g/L增加到(30.86±3.91) g/L(P<0.001);ALT由(59.99±28.97)IU降至(43.90士20.43)IU(P<0.05),AST由(77.25士34.37)IU降至(59.32士31.08)IU(P<0.05).其他指标无变化.结论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可以增加肝硬化病人的白蛋白合成,降低ALT、AST水平,改善肝功能,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乙型肝炎病毒 (HBV)经血液传播致病已经十分明确 ,但是经体液传播还需有充足的证据来证实 ,并且有必要对其传播能力作出评价。已有文献报道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唾液及尿液中存在HBVDNA[1,2 ] ,而且是日常生活密切接触后感染HBV的直接原因 ,其中可能存在“含量与传染性”的关系。我们采用本实验室建立的竞争聚合酶链反应及其产物酶联杂交法 (PCR ELISA)定量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液、唾液、尿液以及胃液中HBVDNA ,同时检测乙型肝炎免疫标记物及总胆红素、天门冬氨酸转氨酶 (AST)和丙氨酸转氨酶 (ALT)。分析血清HBV载量与肝炎…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血液中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CV RNA)载量与肝功能及白蛋白(ALB)等指标间的相关性,探讨病毒含量和肝组织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93例大连地区汉族人群HCV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血液中HCV RNA病毒载量,同时测定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AST/ALT及ALB等指标。用豆形图展示HCV RNA病毒载量数据,分析HCV RNA载量与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不同性别组HCV RNA载量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V RNA载量与年龄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P0.05)。HCV RNA载量与ALT、AST、AST/ALT及ALB均不相关(P0.05)。根据受试者HCV RNA载量数量级将其分为4组,ALT、AST、AST/ALT及ALB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连地区汉族人群HCV患者血液中HCV RNA载量与ALT、AST、AST/ALT及ALB等指标不相关,HCV RNA病毒载量不能反映肝脏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3.
旨在研究阿糖腺苷是否可以有效促使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阴转,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笔者通过对354例肝病患者(其中急性肝炎258例,慢性肝炎66例,肝硬化30例)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胺转肽酶(γ-GT)的检测,观察分析了4种酶学指标与肝病病情变化的关系及AST与ALT间比值变化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对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肝硬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患者424例。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306例,其中合并EB病毒感染者13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141例;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者118例,其中合并EB病毒感染者66例,丙型肝炎肝硬化41例。以卡方检验分析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患者合并EB病毒感染与肝硬化的相关性。以Logistic回归调整抗病毒治疗史、饮酒、病程、性别、年龄、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载量后分析EB病毒与肝硬化的相关性,采用Mann-Whitney检验分析ALT、AST、ALT/AST、TBA、TBil、DBil在不同组间的差异。结果卡方检验结果表明EB病毒与丙型肝炎肝硬化有显著相关性(P=0.018),与乙型肝炎无显著相关性(P=0.342)。经Logistic回归调整后EB病毒与丙型肝炎肝硬化仍有一定相关性(P=0.05)。Mann-Whitney检验结果发现乙型肝炎和肝硬化及丙型肝炎与肝硬化组比较,ALT、ALT/AST、TBA、TBil、DBil差异有显著性,而与EB病毒感染无关。结论 EB病毒感染与丙型肝炎肝硬化有一定相关性,乙型肝炎与丙型肝炎患者是否感染EB病毒对ALT、AST、ALT/AST、TBA、TBil、DBil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AST/ALT值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程度关系。方法:检测76例慢乙肝患者AST/ALT值,同时每例均行肝穿刺活检,分析AST/ALT值与肝组织病理纤维化分期的关系。结果:肝组织病理纤维化分期S_0的患者的AST/ALT值与S_(1~2)的AST/ALT值无显著差异(P>0.05),而肝组织病理纤维化分期S_(3~4)的患者AST/ALT值与S_0及S_(1~2)的AST/ALT值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AST/AT值对判断慢乙肝肝纤堆化程度发展到S_(3~4)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HBV DNA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及与血清学HBe系统标志之间和转氨酶(ALT/AST)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采用PCR-荧光标记探针定量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及速率法对140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血清DNA含量的检测和血清学标志及ALT和AST的检测;同时动态检测了20例乙型肝炎患者24周拉米夫定治疗期间的血清HBe系统标志和HBV DNA含量变化。结果:HBeAg阳性组的HBV DNA含量(M=6.48)显著高于抗-HBe阳性组的HBV DNA含量(M=4.28)(H=28.48,P<0.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不同临床类型乙型肝炎患者的HBV DNA含量检测结果之间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H=2.181,P>0.05);在拉米夫定治疗期间,血清HBV DNA含量的下降和转阴明显先于HBe系统血清学标志的转换。结论:HBeAg是反映HBV DNA复制的重要指标,HBeAg阳性表示乙肝病毒复制活跃,但在抗病毒治疗期间,血清学标志指标反映HBV复制状态存在局限性,HBV DNA定量检测是反映乙肝病毒复制和判断药物疗效的最直接、可靠的指标;乙型肝炎患者病程的变化、ALT/AST水平与乙肝病毒复制是否活跃没有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对中老年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疗效。方法中老年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单纯护肝组和恩替卡韦组各50例;均连续治疗12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的变化。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血清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球蛋白(G)的变化;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肝纤维化: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CⅣ)、Ⅲ型前胶原(PCⅢ)、层黏蛋白(LN)的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病原学:HBV DNA和HBeAg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TBil、ALT、AST、HA、CⅣ、PCⅢ、LN、HBV DNA和HBeAg均较治疗前改善,且恩替卡韦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单纯护肝组(P0.01)。恩替卡韦组HBV DNA阴转率(42.6%)明显高于单纯护肝组(21.1%,P0.01)。恩替卡韦组HBeAg血清转换率(29.7%)明显高于单纯护肝组(10.4%,P0.01)。结论恩替卡韦治疗中老年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疗效明确,是抗乙型肝炎病毒的理想药物,它具有快速清除病毒,安全性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联合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评分(NFS)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EGV)严重程度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130例该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是否合并EGV分为A组(肝硬化未合并EGV,n=65)与B组(肝硬化合并EGV,n=65),比较两组患者血清中ALT、AST水平及NFS评分,比较EGV严重程度不同的肝硬化患者血清ALT、AST水平及NFS评分,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肝硬化合并EGV血清ALT、AST水平及NFS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影响因素,分析血清ALT、AST联合NFS评分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诊断效能。结果:B组患者NFS评分显著高于A组(P0.05);B组患者血清ALT、AST水平显著低于A组(P0.05);EGV严重程度不同的患者血清ALT、AST水平及NF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与AST呈正相关(P0.05),ALT与NFS呈负相关(P0.05),AST与NFS呈负相关(P0.05);ALT、AST、NFS为肝硬化EGV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ALT、AST、NFS联合对该类肝硬化患者EGV的诊断效能明显优于各指标单项检测(P0.05)。结论:血清ALT、AST联合NFS与肝硬化患者EGV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三者联合检测对EGV出血的预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慢性肝病及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铁蛋白(SF)含量变化,探讨SF在原发性肝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2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40例及原发性肝癌患者50例,健康体检者45名,常规检测SF水平,对比各组SF水平的变化及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Alb)等肝功能指标和甲胎蛋白(AFP)比较相关性。结果肝癌组患者SF水平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及乙型肝炎肝硬化组患者;3组患者与健康体检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组患者SF与ALT、AST、AFP呈显著正相关,乙型肝炎肝硬化组患者SF与AST、AFP呈显著正相关,肝癌组患者SF与ALT、AFP呈正相关。在肿瘤的临床TNM分期中,肝癌组患者的SF与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脏器转移呈正相关(P0.05),但与患者年龄和性别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慢性肝病及肝癌患者SF与ALT和(或)AST、AFP具有相关性。SF可作为肝病诊断的重要参考指标,对判断肝癌患者的病情、疗效及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作为肿瘤辅助诊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