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在建立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伴随免疫新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新模型小鼠与常规感染小鼠脾细胞经不同抗原刺激后诱生的Th1细胞因子(IFN-γ)和Th2细胞因子(IL-4)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伴随免疫新模型的细胞免疫机制。方法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20 d后,按300 mg/kg.d腹腔注射酚酶抑制剂丙烯基硫脲,持续抑制雌虫产卵,建立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伴随免疫新模型。同时设立常规模型对照组和正常小鼠对照组。在感染后第0、3、6、9和12周,取各组小鼠脾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并分别用可溶性成虫抗原(SWAP)、可溶性虫卵抗原(SEA)及非特异性抗原刀豆素(ConA)诱导脾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应用ELISA方法测定培养上清液中IFN-γ和IL-4的含量。结果新模型组与常规模型组IFN-γ和IL-4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其中IFN-γ均在感染后4~6周开始上升,7~9周达到高峰,10~12周逐渐下降并恢复至感染前水平;IL-4均在感染后第6周开始逐渐升高,直至12周仍维持高水平;而正常组IFN-γ和IL-4均无明显变化。新模型组经SEA刺激后产生的IFN-γ水平,以及经SWAP和SEA刺激后产生的IL-4水平均显著低于常规模型组(P<0.05);而经SWAP刺激产生的IFN-γ水平显著高于常规模型组(P<0.05)。在3种不同的抗原中,ConA组产生的IFN-γ和IL-4水平均显著高于SEA组和SWAP组(P<0.05)。结论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伴随免疫新模型与血吸虫常规感染小鼠的细胞免疫功能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现为感染早期以Th1细胞应答为主,然后逐渐向Th2细胞极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日本血吸虫感染后小鼠肝脏及脾脏自然杀伤(NK)T细胞的动态变化特征。方法将24只6~8周龄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其中3组每鼠经腹部皮肤感染(14±2)条日本血吸虫尾蚴,分别于感染后3、6、12周剖杀小鼠,分离肝脏及脾脏单个核淋巴细胞,应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CD49b单克隆抗体及藻红蛋白(PE)标记的CD3e单克隆抗体标记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CD3/CD49b双阳性的NKT细胞占单核淋巴细胞的比例。体外刺激实验中将分离的正常小鼠脾脏单个核淋巴细胞,分别用SEA、虫卵蛋白、虫卵脂质作为刺激物,观察其中NKT细胞的比例变化。结果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脾脏中NKT细胞,于感染后12周比例为(4.73±0.41)%,显著高于对照组比例(2.07±0.12)%(P0.01);肝脏NKT细胞在感染后3周(8.03±0.23)%与对照组(8.60±1.48)%无明显变化,但感染后6周及12周NKT比例明显上升,分别为(15.90±0.76)%和(21.00±0.3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体外实验结果显示,刺激物为SEA和虫卵脂质时,NKT细胞的比例分别为(0.77±0.03)%及(0.80±0.06)%,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0.53±0.03)%及虫卵蛋白组(0.50±0.06)%(P0.05)。结论日本血吸虫感染导致小鼠脾脏及肝脏中NKT细胞比例上调,其上调可能与虫卵可溶性抗原中的脂质组分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日本血吸虫早期感染模型和SEA致敏模型中,研究IGTP和IRG-47缺失小鼠在抵抗日本血吸虫感染过程中IL-10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以IGTP基因敲除(IGTP-/-)小鼠、IRG-47基因敲除(IRG-47-/-)小鼠和野生型(WT)小鼠为研究对象,建立日本血吸虫早期感染模型和可溶性虫卵抗原(SEA)致敏模型。在早期感染模型中,以HE染色观察耳廓的病理变化,间接ELISA法检测耳廓皮片培养上清中Th1/Th2型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在SEA致敏模型中,以间接ELISA法检测血清中日本血吸虫特异性IgG抗体、脾单个核细胞培养上清中Th1/Th2型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以及流式细胞术检测脾细胞亚群比例的变化。结果日本血吸虫感染7d后,IGTP-/-、IRG-47-/-和WT小鼠的耳廓病理变化无显著差异;但IRG-47-/-小鼠耳廓培养上清中IL-10水平显著低于IGTP-/-小鼠。SEA致敏小鼠3周后,IGTP-/-小鼠血清中SEA特异性IgG抗体水平显著低于WT小鼠;IRG-47-/-小鼠脾细胞在体外SEA刺激下,产生的IL-10水平显著高于IGTP-/-小鼠和WT小鼠;流式结果显示IRG-47-/-小鼠脾中Th2细胞比例显著低于WT小鼠。结论SEA是IRG-47缺失小鼠抵抗日本血吸虫、促使宿主产生保护性应答的重要调节因素,IL-10在此过程中是重要的免疫调节分子。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和评估单性日本血吸虫成虫感染小鼠出现肝纤维化病变风险。方法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双性感染组、单性雄虫组、单性雌虫组和未感染组,每组10只,分别经腹壁皮肤接触感染雌雄尾蚴、雄性尾蚴、雌性尾蚴和不含尾蚴的去氯水,感染尾蚴数为(40±1)条/只。双性感染组小鼠感染周期为6周,其余3组为36周。取小鼠肝脏,观察肝脏大体形态;经HE和Masson染色镜下观察小鼠肝脏病理变化和胶原纤维增生情况;测定肝脏胶原纤维特有的羟脯氨酸含量;应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α-SMA、TGF-β1、Col1、Col3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无感染组比较,单性雄虫组小鼠肝脏颜色发黑,肝组织内有大量色素沉积,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色素沉积处有胶原纤维;单性雌虫组小鼠肝脏大体形态与无感染组相似,病理变化和胶原纤维增生明显轻于单性雄虫组。单性雄虫组、单性雌虫组、双性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小鼠的肝脏羟脯氨酸含量分别为(0.209±0.033)、(0.187±0.034)、(0.194±0.04)和(0.122±0.016)μg/mg,单性雄虫组、单性雌虫组均显著高于未感染组(P均<0.05),与双性感染组均无明显差异。单性雄虫组小鼠肝脏Col1(2.4±0.91)和α-SMA(0.22±0.1)mRNA表达都明显高于未感染组[Col1(1.05±0.29)、α-SMA(0.08±0.01)](P均<0.05),Col1(2.4±0.91)(P<0.01)和TGF-β1(4.28±2.58)(P<0.05)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双性感染组;单性雌虫组各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未感染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Col1(1.34±0.18)和TGF-β1(3.55±1.34)mRNA表达水平也显著高于双性感染组[Col1(0.84±0.14)、TGF-β1(0.31±0.11)、α-SMA(0.36±0.11)、Col3(2.15±0.61)](P均<0.01),α-SMA(0.17±0.11)(P<0.05)和Col3(0.51±0.23)(P<0.01)mRNA表达则显著降低。单性雄虫组小鼠肝脏各基因蛋白表达水平与未感染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单性雌虫组TGF-β1(1.03±0.39)蛋白表达量显著低于未感染组TGF-β1(1.78±0.29)(P<0.05)。结论单性血吸虫成虫会导致小鼠肝脏炎症细胞浸润,胶原纤维增生,羟脯氨酸增加、部分肝纤维化分子指标mRNA表达上调等肝纤维化特征和向肝纤维化演变趋势,并且单性雄虫比单性雌虫更易引发小鼠肝脏病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树突状细胞(DCs)和巨噬细胞诱导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的保护性免疫作用。方法 用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SEA)体外分别负载DCs和巨噬细胞,将负载和未负载的DCs和巨噬细胞分别免疫BALB/c小鼠3次,血吸虫尾蚴攻击感染42 d后门静脉灌注法收集成虫,计数肝脏中的虫卵,比较各组小鼠血吸虫成虫负荷和雌虫生殖能力,以评估DCs和巨噬细胞诱导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的保护性免疫作用.ELISA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结果 SEA负载的DCs免疫组小鼠减虫率为26.3%,减卵率为37.9%,明显高于SEA负载的巨噬细胞组(22.0%和30.7%)和未负载的DCs及巨噬细胞对照组(16.3%,17.3%和11.7%,12.0%),攻击感染后42 d各组小鼠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均升高,以负载的DCs免疫组小鼠最为明显。结论 体外抗原负载后,DCs诱导的抗日本血吸虫感染的保护性免疫力高于巨噬细胞.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和评估单性日本血吸虫成虫感染小鼠出现肝纤维化病变风险。方法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双性感染组、单性雄虫组、单性雌虫组和未感染组,每组10只,分别经腹壁皮肤接触感染雌雄尾蚴、雄性尾蚴、雌性尾蚴和不含尾蚴的去氯水,感染尾蚴数为(40±1)条/只。双性感染组小鼠感染周期为6周,其余3组为36周。取小鼠肝脏,观察肝脏大体形态;经HE和Masson染色镜下观察小鼠肝脏病理变化和胶原纤维增生情况;测定肝脏胶原纤维特有的羟脯氨酸含量;应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α-SMA、TGF-β1、Col1、Col3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无感染组比较,单性雄虫组小鼠肝脏颜色发黑,肝组织内有大量色素沉积,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色素沉积处有胶原纤维;单性雌虫组小鼠肝脏大体形态与无感染组相似,病理变化和胶原纤维增生明显轻于单性雄虫组。单性雄虫组、单性雌虫组、双性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小鼠的肝脏羟脯氨酸含量分别为(0.209±0.033)、(0.187±0.034)、(0.194±0.04)和(0.122±0.016)μg/mg,单性雄虫组、单性雌虫组均显著高于未感染组(P均<0.05),与双性感染组均无明显差异。单性雄虫组小鼠肝脏Col1(2.4±0.91)和α-SMA(0.22±0.1)mRNA表达都明显高于未感染组[Col1(1.05±0.29)、α-SMA(0.08±0.01)](P均<0.05),Col1(2.4±0.91)(P<0.01)和TGF-β1(4.28±2.58)(P<0.05)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双性感染组;单性雌虫组各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未感染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Col1(1.34±0.18)和TGF-β1(3.55±1.34)mRNA表达水平也显著高于双性感染组[Col1(0.84±0.14)、TGF-β1(0.31±0.11)、α-SMA(0.36±0.11)、Col3(2.15±0.61)](P均<0.01),α-SMA(0.17±0.11)(P<0.05)和Col3(0.51±0.23)(P<0.01)mRNA表达则显著降低。单性雄虫组小鼠肝脏各基因蛋白表达水平与未感染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单性雌虫组TGF-β1(1.03±0.39)蛋白表达量显著低于未感染组TGF-β1(1.78±0.29)(P<0.05)。结论单性血吸虫成虫会导致小鼠肝脏炎症细胞浸润,胶原纤维增生,羟脯氨酸增加、部分肝纤维化分子指标mRNA表达上调等肝纤维化特征和向肝纤维化演变趋势,并且单性雄虫比单性雌虫更易引发小鼠肝脏病变。  相似文献   

7.
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脾细胞TNF诱生水平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不同阶段,脾细胞体外诱生TNF水平的动态.实验采用8wk龄C_(57)BL/6小鼠,每鼠经腹部皮肤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25条.感染后2、4、6、7、8、10、12和14wk,小鼠脾细胞以SEA或LPS刺激,作TNF体外诱生和活性检测.结果表明:TNF活性在感染后第6wk开始明显上升,第7—8wk达高峰,第10wk开始下降,以SEA诱生的TNF在第12wk以后未能测出其活性.LPS诱生组的TNF活性动态基本与SEA诱生组一致,但前组TNF水平明显高于后组.  相似文献   

8.
免疫耐受对日本血吸虫虫卵肉芽肿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免疫耐受对小鼠肝脏虫卵肉芽肿形成的影响。方法 分别用10、100、和1000μg的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SEA)腹腔注射1周龄小鼠,诱导其对虫卵抗原产生免疫耐受性。在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后42、56、70和84d分批剖杀小鼠,取出肝脏作病理切片测量肉芽肿的大小。结果 100-1000μg SEA可诱导小鼠产生一定程度的免疫耐受性,使虫卵肉芽肿反应减轻。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这种耐受性逐渐减弱或消失。结论 SEA诱导的免疫耐受性可以减轻血吸虫感染早期的肝脏肉芽肿反应,但对慢性期的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Sjcb2 DNA疫苗在日本血吸虫病小鼠模型中的保护性作用和机制,为血吸虫疫苗的研究提供有效的候选抗原分子。方法 构建pcDNA3.1(+)/Sjcb2 核酸疫苗,将6周龄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pcDNA3.1(+)/Sjcb2 核酸疫苗组、pcDNA3.1(+)空质粒组及生理盐水组,每组35只,采用后腿股四头肌注射方法,每次免疫质粒DNA 100 μg,每2周免疫1次,共免疫3次,用日本血吸虫尾蚴攻击感染各组小鼠。PCR及免疫组化法检测Sjcb2基因在小鼠体内的稳定性及表达情况;MTT法检测小鼠脾淋巴细胞特异性增殖反应;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Sjcb2抗体水平及攻击感染前后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和IL-4的水平;计数小鼠荷成虫对数和肝脏荷虫卵数。结果 疫苗组小鼠均可在小鼠肌细胞中检测到Sjcb2基因及其抗原的表达;DNA疫苗组T细胞增殖显著增高(P <0.05);ELISA 结果显示疫苗组IFN-γ 水平显著增高(P <0.05),血吸虫尾蚴攻击感染后各组小鼠IL-4水平显著升高(P <0.05)。DNA疫苗组小鼠荷成虫对数及肝脏荷虫卵数与其它组比较显著性减少(P <0.05),其减虫率为36.32%,减卵率为60.61%。结论 Sjcb2 DNA疫苗接种小鼠后能在小鼠肌细胞中稳定存在和表达;Sjcb2可能通过提高IFN-γ 和降低IL-4水平调节Th1细胞亚群产生抗血吸虫感染的保护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在建立一种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伴随免疫新模型的基础上,比较新模型小鼠与血吸虫感染常规模型小鼠血清IgG识别日本血吸虫抗原的差异。方法 每只BALB/c小鼠经腹部皮肤人工感染(40±1)条日本血吸虫尾蚴20d后,按300mg/(kg·d)腹腔注射酚酶抑制剂-丙烯基硫脲,同时设立未用药感染对照组,至感染后第42天剖杀2组小鼠,从小鼠眼球取血制备血清,经western-blot观察血清IgG对日本血吸虫SWAP及SEA的识别差异。结果 western-blot显示,2种模型小鼠血清IgG对SWAP的识别存在差异,明显的区别在于常规模型组可见1条90kDa大小的清晰主带,而新模型组则表现为数条弱带。SEA与常规模型组小鼠血清。IgG呈强阳性反应,而与新模型组小鼠血清IgG反应微弱。结论 2种模型小鼠体内血吸虫诱导产生的抗体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能是导致新模型小鼠抗再感染力增强的体液免疫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基因转染对树突状细胞(DC)功能的影响及DC多价核酸疫苗抗血吸虫感染作用及机制。方法 利用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技术将Sj26、Sj23和Sj14基因分别转染DC,流式细胞术(FCM)检测DC摄取抗原能力,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DC对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的刺激作用。Sj26、Sj23和Sj14基因转染DC分别和联合免疫BALB/c小鼠3次,末次免疫2周后,每只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40条,小鼠感染血吸虫6周后,计数成虫和虫卵。ELISA法检测血清特异性IgG、血清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及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IFN-γ、IL-4水平,噻唑蓝(MTT)法检测脾淋巴细胞的增殖。结果 与真核表达载体pcDNA3转染DC和未处理DC相比较,基因转染DC摄取抗原的荧光强度明显降低(P<0.01),对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的刺激指数明显升高(P<0.01)。各免疫组小鼠诱导的减虫率和减卵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而基因转染DC联合免疫组小鼠抗血吸虫感染作用高于单一基因转染DC免疫组(P<0.001)。基因转染DC免疫组小鼠末次免疫2周后血清特异性IgG水平较免疫前显著升高(P<0.05),血清IFN-γ水平明显升高(P<0.01),而血清IL-4的水平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基因转染DC免疫组小鼠脾淋巴细胞经ConA和SEA刺激后培养上清IFN-γ水平显著增高,IL-4水平显著降低,刺激指数(SI)显著增高(P<0.001)。结论 基因转染能促进DC的成熟,增强DC的活性,DC多价核酸疫苗可增强抗血吸虫感染作用,其作用机制以Th1型免疫应答为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Balb/c小鼠感染细粒棘球蚴和多房棘球蚴后脾脏和血液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 利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感染细粒棘球蚴和多房棘球蚴的Balb/c小鼠脾脏和血液中T、B、Th1、Th2、Treg、NK细胞亚群变化。结果 脾脏B、Th1、Th2、Treg细胞在多房棘球蚴感染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液Th1和Th2细胞在多房棘球蚴感染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Th1=3.669, P<0.01; tTh2=4.302, P<0.01)。脾脏B、Th1、Th2、Treg细胞在细粒棘球蚴感染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B=3.396,P<0.05;tTh1=3.539,P<0.05;tTh2=3.731,P<0.05;tTreg=2.197,P<0.05);血液B、NK、Th1、Th2细胞在细粒棘球蚴感染组和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B=2.125,P<0.05;$t_{N_{K}}$=3.569,P<0.05;tTh1=6.532,P<0.05;tTh2=4.463,P<0.05)。结论 小鼠脾脏B、Th1、Th2、Treg细胞在细粒棘球蚴和多房棘球蚴感染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多房棘球蚴感染组血液中Th1和Th2细胞有变化,细粒棘球蚴感染组血液中B、NK、Th1和Th2细胞有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微小膜壳绦虫感染ICR小鼠小肠组织中LY6A及IFN-γ、STAT1的表达情况。方法 采集微小膜壳绦虫成虫标本并收集虫卵制作悬液。将ICR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以定量1 000个/只虫卵灌胃感染,于感染后第2 d和第8 d按照编号处死小鼠获取小肠组织。采用HE染色进行小肠组织病理学观察,RT-PCR技术检测LY6A、IFN-γ和STAT1的mRNA相对表达量,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小肠中LY6A蛋白阳性细胞的表达,并用PRM技术对LY6A蛋白和STAT1蛋白进行相对丰度定量。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感染后第8 d在肠腔内发现成虫节片,并且虫体寄生处出现急性炎症反应。RT-PCR检测显示感染第2 d实验组LY6A(t=12.57,P<0.001)和STAT1(t=12.13,P<0.001)的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对照组,而IFN-γ的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t=7.78,P<0.01);感染后第8 d实验组LY6A(t=10.01,P<0.001)和STAT1(t=11.19,P<0.001)的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对照组;而IFN-γ的mRNA相对表达量低于对照组(t=26.47,P<0.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感染后第2 d实验组LY6A阳性细胞百分比高于对照组(t=4.26,P<0.01),感染后第8 d实验组LY6A蛋白阳性细胞百分比高于对照组(t=8.18,P<0.001)。PRM检测结果显示感染后第2 d实验组LY6A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对照组(t=6.55,P<0.05),实验组STAT1蛋白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感染后第8 d实验组LY6A蛋白(t=4.95,P<0.05)和STAT1(t=2.91,P<0.05)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结论 微小膜壳绦虫感染ICR小鼠小肠后LY6A(Sca-1)的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在幼虫侵入早期呈低表达,成虫期呈高表达;IFN-γ对LY6A的表达不起主导作用,而STAT1可能对LY6A(Sca-1)的表达起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抗菌肽MAF-1A衍生物体外抗白念珠菌生物膜活性及潜在机制。方法 采用微量稀释法检测MAF-1A衍生物对白念珠菌的MIC、MFC;通过扫描电镜等方法观察MAF-1A衍生物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态学的影响;以XTT法测定MAF-1A衍生物对不同阶段生物膜活性的影响及生物膜 80% 抑制浓度(SMIC80);采用流式细胞术、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qRT-PCR等分析MAF-1A衍生物抗白念珠菌生物膜的作用机制。结果 MAF-1A衍生物对白念珠菌的MIC、MFC及SMIC80均低于模板肽,分别为62.5 μg/mL、125 μg/mL和62.5~125 μg/mL。MAF-1A衍生物可明显抑制白念珠菌的黏附和菌丝形成,且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可使菌细胞黏附及菌丝形成相关基因(ALS3、HWP1、SUN41、UME6)的mRNA表达量降低(tUME6=12.42,P<0.001;tALS3=12.20,P<0.001;tSUN41=7.206,P<0.001;tHWP1=22.52,P<0.001);可使形成中的生物膜和成熟生物被膜活性明显降低(t250=3.680,P<0.05;t500=4.153,P<0.05;t1000=4.934,P<0.05;t250=0.5335,P<0.05;t500=1.504,P<0.05;t1000=6.431,P<0.05)。62.5 μg/mL浓度的MAF-1A衍生物即可直接破坏白念珠菌成熟生物膜结构,引起成熟生物膜的细胞凋亡、ROS含量明显增加,线粒体膜电位显著降低。 结论 MAF-1A衍生物具有较好的体外抗白念珠菌生物膜活性,不仅能通过抑制细胞黏附、菌丝形成来干扰生物膜的早期形成,还能通过直接损伤以及ROS累积、线粒体膜电位去极化所引发的细胞凋亡来破坏成熟生物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IL-33敲除(IL-33-/-)对小鼠急性弓形虫感染腹腔巨噬细胞(pMφ)极化的影响,探讨IL-33-/-在弓形虫感染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C57BL/6 IL-33-/-小鼠和野生型(WT)小鼠pMφ,各分为弓形虫感染组和未感染组,比较各组pMφ 感染率、细胞因子及表面分子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IL-33-/-小鼠pMφ 弓形虫感染30 min后的感染率低于WT小鼠(t=-2.49,P<0.05);IL-33-/-小鼠感染组pMφ M1型标志物NO(t=29.71,P<0.05)、MHCⅡ(t=19.05,P<0.05)、TLR4(t=8.34,P<0.05)表达高于WT小鼠感染组,而M2型标志物CD206表达低于WT小鼠感染组(t=-3.34,P<0.05);感染组小鼠pMφ NO、IL-10、TNF-α、MHCⅡ类分子及CD86的表达高于各自未感染对照组;IL-33敲除和弓形虫感染对IL-33-/-与WT小鼠pMφ MHCⅡ(F=5.25,P<0.05)、TLR2(F=14.88,P<0.05)分子的表达有交互作用。结论 在急性弓形虫感染早期,IL-33敲除驱动小鼠pMφ 向M1方向极化,促进pMφ 抗感染。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对小鼠B淋巴细胞分化发育的影响。方法 建立Mtb感染BALB/c小鼠模型,在感染早期(4周)及晚期(8周)分别取小鼠骨髓细胞及脾脏细胞,或经培养后,荧光抗体染色,用流式细胞术对感染早期及晚期小鼠的B细胞表型进行分析,设生理盐水处理的小鼠作为对照。结果 Mtb感染组与对照组比较,pro-B细胞(CD45R+CD43+)(4周:t=2.886,P<0.05)、未成熟B细胞(CD45R+IgM+IgD-)(4周:t=4.760,P<0.05)减少,骨髓成熟B细胞(CD45R+IgM+/-IgD+)(4周:t=-3.485,P<0.05;8周:t=-2.594,P<0.05)与脾脏成熟B细胞(CD45R+IgMlowIgDhi)(4周:t=-2.275,P<0.05;8周:t=-2.97,P<0.05)增多;小鼠脾脏B细胞活化分子CD69表达升高(4周:t=-2.271,P<0.05;8周:t=-2.052,P<0.05);小鼠脾脏记忆性B细胞 (CD45R+CD27+IgD+/-)升高(4周:t=-4.203,P<0.05;8周:t=-5.280,P<0.05)。结论 Mtb感染能影响B细胞的分化发育,促使B细胞向成熟细胞分化,并能促使B细胞活化,使机体更有利于抗结核的感染。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日本血吸虫感染过程中巨噬细胞数量及其凋亡动态变化,并探讨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SEA)诱导巨噬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方法 将C57BL/6小鼠(6~8周龄)随机分为4组,其中3组作为实验组,另1组作为正常对照组。实验组每只小鼠均经腹部皮肤感染(12 ± 1)条日本血吸虫尾蚴,于感染后3、5周和8周各处死1组小鼠;正常对照组小鼠不感染血吸虫,于实验组小鼠感染当天处死。取各组小鼠肝组织和腹腔渗出细胞,检测肝脏和腹腔巨噬细胞数量及其凋亡动态变化。此外,体外用SEA、PBS及卵清蛋白(ovalbumin,OVA)处理纯化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凋亡;以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巨噬细胞中BCL⁃2家族成员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以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caspase 3活化水平。同时,体外在caspase抑制剂、H2O2或N⁃乙酰⁃L⁃半胱氨酸(NAC)存在时用SEA处理巨噬细胞,以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凋亡水平。结果 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后3、5周和8周,小鼠肝脏[(0.873 ± 0.106)× 106、(2.737 ± 0.460)× 106个和(3.107 ± 0.367) × 106个;F = 81.900,P < 0.01]和腹腔中巨噬细胞总数[(5.282 ± 1.136) × 105、(7.500 ± 1.200) × 105个和(12.800 ± 0.800) × 105个;F = 55.720,P < 0.01]不断增加,且感染小鼠肝脏[(0.092 ± 0.018) × 106、(0.186 ± 0.025) × 106 个和(0.173 ± 0.027)× 106 个;F = 57.780,P < 0.000 1]和腹腔中凋亡的巨噬细胞数量[(0.335 ± 0.022)× 105、(0.771 ± 0.099) × 105个和(1.094 ± 0.051) × 105个;F = 49.460,P < 0.01]亦不断增加。经SEA体外处理的巨噬细胞凋亡比例[(24.330 ± 0.784)%]高于PBS [(18.500 ± 1.077)%]及OVA[(18.900 ± 1.350)%]处理组(P均 < 0.01)。经SEA和PBS处理的巨噬细胞中,Bcl⁃2 [(1.662 ± 0.943) vs. (1.00 ± 0.00);t = 1.215,P > 0.05]、Bax [(0.711 ± 0.200) vs. (1.00 ± 0.00);t = 2.507,P > 0.05]、Bak [(1.255 ± 0.049) vs. (1.00 ± 0.00);t = 0.897,P > 0.05]、BCL⁃2 [(0.068 ± 0.004) vs. (0.070 ± 0.005);t = 0.699,P > 0.05]、BAX [(0.089 ± 0.005) vs. (0.097 ± 0.003);t = 2.232, P > 0.05]、BAK [(0.439 ± 0.048) vs. (0.571 ± 0.091) ; t = 2.231,P > 0.05]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caspase抑制剂存在时,SEA仍能诱导巨噬细胞凋亡(F = 0.411,P > 0.05);而在H2O2或NAC存在时,SEA不能诱导巨噬细胞凋亡(F = 11.880、9.897,P均< 0.05)。结论 在日本血吸虫感染过程中,SEA可能通过促进活性氧表达而诱导巨噬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下调Mcl-1表达信号通路对BCG感染的小鼠模型的影响。方法 首先制备好BCG菌悬液感染BALB/c 小鼠,再分别用调控Mcl-1表达的不同信号通路阻断剂腹腔注射感染小鼠模型,并同时设立对应的对照组,于处理后的1 d、3 d、5 d、7 d处死小鼠并收集腹腔巨噬细胞。应用TUNEL检测不同阻断剂在不同时间点处理后小鼠巨噬细胞凋亡率,细胞免疫化学分析不同阻断剂处理下Mcl-1的表达,HE染色和脏器指数分析不同阻断剂处理对小鼠脏器病变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比,信号通路阻断剂处理后,BCG感染组巨噬细胞凋亡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其中PD98059处理组巨噬细胞凋亡率最高(F=40.621, P<0.001)。而且阻断剂PD98059处理后,巨噬细胞内BCG的菌落数量明显减少(t=3.392, P<0.001),小鼠肝、肺、脾、肾的病变程度明显减轻(F=59.24, F=811.134, F=34.091, F=9.543, P<0.05),脏器病理损伤也有所改善。结论 应用阻断剂PD98059阻断Mcl-1表达信号通路可有效控制结核病的潜伏感染和持续感染。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制备氯磷酸二钠脂质体(LE-Cl2MDP),选择性剔除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模型中Kupffer 细胞,研究抑制Kupffer 细胞功能对日本血吸虫肝脏肉芽肿形成的影响。方法 采用脂质体包裹CL2MDP;6~8周龄雌性BALB/c小鼠分为3组: PBS组,日本血吸虫感染组,日本血吸虫感染联合LE-Cl2BMP组;对于联合组,小鼠尾静脉注射LE-Cl2MDP(0.1 mL/10 g),每周2次,连续6周;感染后第12周,剥杀小鼠,留取血清及肝脏,用于细胞因子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等,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经过LE-Cl2MDP处理后,日本血吸虫感染肉芽肿周围Kupffer细胞细胞明显减少;无论是感染第8周,还是第12周肝组织中虫卵肉芽肿周围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少,纤维化程度减轻;同时降低感染第12周小鼠血清IL-10水平,LE-Cl2MDP组为(42.6±10.4)pg/mL,感染组为(67.4±12.9)pg/mL(P<0.05)。结论 本研究建立LE-Cl2MDP剔除小鼠肝脏Kupffer细胞的日本血吸虫感染模型,抑制了肝组织中虫卵肉芽肿周围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JAG1蛋白表达水平对胆管细胞癌患者肿瘤切除术后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2010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诊治的胆管细胞癌患者60例和良性胆道疾病患者60例。检测胆管细胞癌组织、癌旁组织和肝组织JAG1 mRNA及其蛋白表达,测定胆管癌患者术后血清JAG1水平。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胆管癌患者手术后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癌旁组织、肝组织、胆管癌组织JAG1蛋白阳性率分别为45.0%(27/60)、56.7%(34/60)和81.7%(49/6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组织JAG1 mRNA水平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91±0.34)和(0.57±0.15)、(1.15±0.48)和(0.84±0.47)、(1.96±0.58)和(1.64±0.5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管癌患者血清JAG1水平为(205.35±22.51)pg/ml,显著高于良性胆道疾病患者【(102.56±16.52)pg/ml,P<0.05】;肝内胆管癌患者血清JAG1水平与CA125(r=0.41,P<0.05)、CEA(r=0.0.27,P<0.05)、CRP(r=0.17,P<0.05)、肿瘤浸润深度(r=0.13,P<0.05)、淋巴结转移(r=0.08,P<0.05)、TNM分期(r=0.14,P<0.05)、肿瘤分化程度(r=0.15,P<0.05)呈正相关;多因素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分化程度、血清JAG1高水平是影响胆管癌患者无复发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P<0.05),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血清JAG1高水平是影响胆管癌患者总生存时间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JAG1蛋白可以作为胆管细胞癌患者肿瘤切除术后的预后指标,血清JAG1水平高患者术后预后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