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病因未明且反复发作的慢性炎性肠道疾病,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近年我国IBD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的:回顾性分析IBD患者的人口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7月~2011年6月上海瑞金医院766例IBD住院患者的性别、年龄、居住地、家族聚集性等人口资料。结果:IBD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CD和UC患者的男女比分别为2.02∶1和1.36∶1。CD患者确诊时的平均年龄明显低于UC患者[(33.30±14.76)岁对(40.10±17.55)岁,P<0.0001]。CD患者发病高峰年龄较UC早。IBD城市患者多于农村患者。1.14%的CD患者和1.68%的UC患者存在家族史。结论:2002~2011年间IBD的新发例数呈明显上升趋势,且CD发病率的增幅明显大于UC;CD和UC患者均以男性多见;UC患者平均诊断年龄高于CD患者,两组IBD患者均未见明显年龄双高峰;CD和UC以城市患者多见,且均缺乏家族聚集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A(serum amyloid A,SAA)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中的价值。方法比较不同肠道疾病及IBD患者不同情况时SAA变化,Logistic回归法分析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及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SAA与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临床活动度、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白细胞的关系。结果功能性肠道疾病及IBD患者中,CRP升高组与CRP正常组、ESR升高组与ESR正常组SA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而贫血组与非贫血组、白细胞升高组与白细胞非升高组SA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UC患者的全结肠组与部分结肠型组、低白蛋白组与白蛋白正常组、CD患者小肠结肠型组与小肠型组SA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CD及UC患者SAA分别与CRP相关。结论 SAA是一种与IBD患者CRP相关并有利于反映其不同临床活动度、病变部位、CRP、ESR及UC患者白蛋白变化的新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3.
昆明市炎症性肠病多中心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调查昆明市近10年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发病状况.方法:调查1998年1月-2007年3月七家综合性医院430例住院IBD患者,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379例,克罗恩病(CD)51例.接受结肠镜、组织病理学和钡剂灌肠检查者在UC和CD患者中分别为98.2%和56.2%、2.6%和72.5%、78.4%和31.4%.对IBD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临床表现、内镜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UC患者平均年龄为(46.9±15.8)岁,以30~39岁和50~59岁年龄段患者最多,呈双峰状分布;CD患者平均年龄为(41.6±17.2)岁,以20~29岁年龄段患者最多.UC和CD患者均以男性为主,UC患者中脑力劳动者多见.UC患者以腹泻(302,79.7%)、腹痛(285,75.2%)、血便(290,76.5%)为主.CD患者常见腹痛(44,86.3%)、腹泻(28,54.9%)、体重减轻(28,54.9%).UC患者内镜检查、病理检查、钡剂灌肠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8.4%(329/372)、24.4%(52/213)、4/10,CD患者分别为86.5%(32/37)、27.5%(11/40)、75%(12/16).UC患者100%为活动期,其中轻、中、重度分别为38.3%、42.2%和19.5%.CD患者活动期占92.2%,缓解期占7.8%,其中轻、中、重度者分别为15.7%、43.1%41.2%.结论:了解10年来昆明市的IBD发病情况及临床特征将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4.
炎症性肠病Montreal分类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我院110例住院CD、UC患者的临床表现,按照Montreal标准进行分类并统计分析其特点。结果110例CD患者中诊断年龄小于16岁者较少(3.6%),17~40岁者最多(65.5%),后者中回肠结肠同时累及者所占比例最高(37.3%),诊断年龄大于40岁组以回肠累及者稍多(14.5%),各年龄组的累及部位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各组穿透者均少(5.3%),狭窄者最多(50.4%),各诊断年龄组狭窄和穿透的发生趋势相似(P=0.984);结肠累及组狭窄者少,回肠累及组与回肠结肠同时累及组狭窄者均多,但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6)。110例UC患者中初发型未治疗者34例,其余为已治疗过或复发者。各累及范围组均以轻中度为主,达到重度的仅7例,均在广泛结肠组,总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结论CD患者诊断年龄在17~40岁者最多,穿透发生率低,易发生狭窄,狭窄部位主要在回肠;UC患者以轻中度为主,即使广泛结肠累及也是轻度多,重度少,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和结肠镜下所见累及范围没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背景:炎症性肠病(IBD)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式,其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目的:探讨IL-17BR在IBD患者结肠黏膜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40例克罗恩病(CD)患者、32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和25例健康对照者内镜结肠黏膜标本以及30例CD患者、27例UC患者和25例健康对照者的PBMC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结肠黏膜和PBMC中IL-17BR表达,并分析其与CRP、ESR以及CDAI、Mayo评分的相关性。采用ELISA法检测英夫利西单抗(IFX)治疗前后血清TNF-α浓度,并分析其与IL-17BR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者相比,CD和UC患者结肠黏膜中IL-17BR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且活动期CD和UC患者IL-17BR表达显著高于缓解期患者(P0.05)。CD、UC患者和正常对照者PBMC中IL-17BR阳性率差异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CD、UC患者结肠黏膜IL-17BR表达与CRP、ESR、CDAI评分、Mayo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IFX治疗后CD患者结肠黏膜IL-17BR表达、血清TNF-α浓度均较治疗前明显下调(P0.01),且两者呈正相关(P0.05)。结论:IBD患者结肠黏膜IL-17BR表达与炎症程度和TNF-α水平密切相关,IL-17BR可能参与IBD肠黏膜免疫应答,因此可作为反映IBD疾病活动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背景: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累及胃肠道的慢性炎性疾病,其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内镜和组织病理学结果。目的:探讨IBD的临床特征、内镜表现和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7年4月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99例IBD患者[包括61例溃疡性结肠炎(UC)和38例克罗恩病(CD)患者]的临床特征、内镜表现和病理特征。结果:与CD患者相比,UC患者的年龄明显增高,腹泻、血便发生率升高(P0.05),腹部包块发生率降低(P=0.015)。UC以全结肠型多见,CD以回结肠型多见;UC组接受5-氨基水杨酸(5-ASA)治疗的比例高于CD患者(90.2%对71.1%,P=0.014)。2例UC患者内镜下显示黏膜缓解,CD患者为3例。UC组织病理学可见隐窝分支(57.1%)、隐窝扭曲(76.2%)、隐窝萎缩(54.8%)、隐窝不规则(28.6%)。78.9%的CD患者可见溃疡,炎症浸润程度较重,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非干酪样肉芽肿检出率为15.8%。结论:UC患者确诊年龄较大,以腹泻和血便为主要表现,5-ASA为主要治疗药物之一,内镜下有不同程度的黏膜出血和溃疡,组织病理学以隐窝结构改变和炎症浸润为主。CD患者病变为节段性病灶,组织病理学表现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炎症,部分可见非干酪样肉芽肿。  相似文献   

7.
背景:C型凝集素结构域家族4成员D(CLEC4D)在系统性真菌感染中可诱导Th17细胞分化,调控IL-17A表达,目前国内外尚未见其在肠道免疫中是否发挥作用的报道。目的:探讨CLEC4D、CARD9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结肠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6年10月—2018年6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IBD患者48例,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36例,克罗恩病(CD)患者12例,以30例结肠癌旁正常组织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组织中CLEC4D和CARD9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UC组、CD组结肠组织中CLEC4D和CARD9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而UC组与CD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 05)。UC组CLEC4D、CARD9表达与Mayo评分、Baron分级呈正相关(P 0. 05),CD组CLEC4D、CARD9表达与CDAI评分呈正相关(P 0. 05),与SES-CD评分无明显相关性(P 0. 05);IBD患者CLEC4D、CARD9表达与CRP呈正相关(P 0. 05),而与ESR无明显相关性(P 0. 05)。结论:CLEC4D、CARD9在IBD患者中的表达升高,且与患者病情密切相关,CLEC4D可能通过CARD9相关途径参与IBD的肠道免疫。  相似文献   

8.
背景:Th17细胞在免疫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与炎症性肠病(IBD)的关系已成为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目的:初步探讨Th17细胞在IB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外周血Th17细胞在IBD活动度评估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来自5家医院的IBD患者81例[克罗恩病(CD)39例,溃疡性结肠炎(UC)42例]和健康志愿者40名,采集外周血标本,分离单个核细胞,经佛波酯和伊屋诺霉素联合刺激后,以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T细胞中的Th17细胞比率,同时测定临床炎症指标ESR和血清CRP。结果:CD组和UC组外周血Th17细胞比率分别为2.51%±1.59%和4.15%±2.7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44%±0.73%(P均0.05),其中UC组显著高于CD组(P0.01),活动期CD和UC分别显著高于缓解期CD和UC(CD:3.39%±1.56%对1.48%±0.81%,P0.01;UC:5.77%±2.77%对2.18%±0.59%,P0.01)。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显示,活动期CD和UC外周血Th17细胞比率与ESR、CRP均呈正相关(CD与ESR:r_s=0.851,CD与CRP:r_s=0.793,UC与ESR:r_s=0.817,UC与CRP:r_s=0.873,P均0.05)。结论:Th17细胞参与了IBD的发生、发展过程,在UC发病中的作用可能更为重要。检测外周血Th17细胞比率可能有助于IBD疾病活动度的评估。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的骨密度状况进行评估,探讨其下降的危险因素.方法 通过对IBD患者血液学指标、身高、体重及腰椎骨密度进行测量,并与健康志愿者比较,分析IBD患者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收集克罗恩病(CD)77例,溃疡性结肠炎(UC)43例,37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CD组、UC组及对照组的腰椎骨质的T值分别为-1.72±1.20、-1.26±1.12和-0.62±0.87,CD组的T值低于UC组(P=0.045)和对照组(P=0.000),UC组T值低于对照组(P=0.014).CD组、UC组及对照组的腰椎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分别为23.3%、14.0%和0;CD组的腰椎骨质疏松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UC组的腰椎骨质疏松发生率有高于对照组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低体重(BMI≤18.4kg/m~2)是CD(OR=11.25,95%CI 3.198~39.580,P=0.000)和UC(OR=14.50,95%CI 1.058~88.200,P=0.045)患者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年龄、病程、病变部位、CD活动指数(CDAI)、服用糖皮质激素、服用免疫抑制剂、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浓度等因素与骨质疏松的发生无相关性.结论 骨密度下降的发生在IBD患者中较为普遍,低体重是IBD患者骨质丢失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hTM5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血清水平及结肠黏膜中的表达情况,探讨hTM5在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患者56例,其中UC患者36例(UC组),CD患者20例(CD组),排除IBD的其他胃肠疾病患者25例(疾病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患者30例,HE染色、免疫组化法(SP)测定肠道标本hTM5的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血清中hTM5水平。结果免疫组化结果:hTM5在UC患者中表达阳性,CD组、健康对照组和疾病对照组未见表达。ELISA法检测血清中hTM5水平:UC组显著高于CD组、疾病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CD组分别与疾病对照组、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TM5在UC组、CD组、疾病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阳性率分别为48.2%、10%、0、0,UC组阳性率显著高于CD组、疾病对照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hTM5诊断UC的灵敏度为47.2%,特异度为97.3%。UC患者血清hTM5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度呈显著正相关。结论hTM5阳性有利于UC的诊断。  相似文献   

11.
炎症性肠病85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小平  王丽莎  詹灵凌  陈兰  唐星火 《内科》2011,6(3):202-206
目的总结分析炎症性肠病(IBD)的临床特点,探讨诊治策略。方法对1998年1月至2009年7月354例炎症性肠病住院患者和2003年1月至2009年7月504例炎症性肠病门诊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资料显示我院近12年来IBD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溃疡性结肠炎(UC)明显多于克罗恩病(CD)。本组IBD患者中男女之比为1.28∶1。IBD平均发病年龄(41.07±16.07)岁。UC发病高峰年龄为30~49岁,CD发病高峰年龄为20~39岁。本组住院患者中UC和CD两组民族构成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肠镜检查中UC以直肠和乙状结肠病变为主,CD以回盲部及回肠末端病变为主。本组患者IBD病理组织学检出率为41.5%,UC误诊率为17.0%,CD误诊率为25.0%。治疗以氨基水杨酸类及类固醇激素为主。结论炎症性肠发病数呈逐年上升趋势;IBD诊断主要依靠内镜及病理。IBD呈慢性复发性发作过程,应长期维持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新型脂肪因子Chemerin与粪便钙卫蛋白(fecal calpotection,FCP)对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bowel disease,IBD)活动性的诊断价值,以求更简单有效评价IBD患者疾病活动性的方法.方法研究共纳入2015-01/2016-05于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住院,住院前或住院期间行结肠镜检查的IBD患者121例,其中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患者72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49例.健康对照组68例.对照组和IBD组在肠镜检查前1-2 d随机留取新鲜粪便标本2 g及新鲜血液标本6 m L.CD疾病活动性评价指标采用CD活动指数(Crohn's disease activity index,CDAI),UC病变范围采用蒙特利尔分类,疾病活动性评价则采用改良的Mayo评分.评价Chemerin与FCP对IBD活动性评分的相关性.结果IBD组Chemerin、FCP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CD和UC患者Chemerin、FCP浓度均分别显著高于缓解期CD和UC患者,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CD患者的Chemerin及FCP与CDAI具有一定的相关性(rs分别为0.57和0.59,P0.05).UC患者的Chemerin及FCP与改良的Mayo评分具有较好的相关性(rs分别为0.65和0.72,P0.001).CD和UC患者的Chemerin及FCP相关系数rs分别为0.55和0.72(P0.001).结论Chemerin是一种可靠评价IBD活动性的非侵入性生物标志物,具有与FCP相似的IBD活动性评价准确性,临床上可以通过联合检测Chemerin和FCP来实时评价IBD患者的疾病活动状态.  相似文献   

13.
炎症性肠病患者的肠外表现(附20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了解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肠外表现的发生情况。方法对1978-01~2003-12期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201例IB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年间共收治IBD患者201例,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182例,克罗恩病(CD)患者19例。IBD伴肠外表现发生率为20·9%(42/201),UC患者为21·43%(39/182),CD患者为15·79%(3/19)。女性显著多于男性(P<0·05)。UC患者年龄小于20岁者肠外表现发生率高(P<0·01),年龄大于50岁者肠外表现发生率低(P<0·01)。发生于UC活动期者占89·74%(35/39),而发生在缓解期者仅占10·26%(4/39);CD患者肠外表现均发生在活动期。肠外表现中关节、肌肉损害最为多见,其次为皮肤损害。侵犯泌尿系统、甲状腺及肝胆系统者罕见。伴有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及外周关节炎的患者多易合并其他种肠外表现。结论IBD患者伴有肠外表现者并非少见,女性年轻患者肠外表现发生率高,关节、肌肉及皮肤损害是IBD患者最多见的肠外表现,肠外表现的发生随IBD疾病活动性、疾病严重程度、病变范围的增加有增多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血清中β-2微球蛋白(B2-M)含量与IBD活动度的关系,为B2-M用于诊断IBD活动度的生物标志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酶联免疫法测定46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34例克罗恩病(CD)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B2-M的含量。比较各组间B2-M和其他炎症标志物的含量并分析其含量与疾病活动度的关系。[结果]健康对照组、UC组、CD组血清中B2-M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85±0.63)、(2.59±0.54)、(2.32±0.44)mg/L;UC组患者血清中B2-M含量≥1.99mg/L时,其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64%、78%、83%和62%。CD组患者血清中B2-M含量≥1.70mg/L时,其灵敏度、特异性、PPV和NPV分别为71%、52%、73%和53%。UC组和CD组患者血清中B2-M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和P0.05);与缓解期UC患者、CD患者比较,活动期UC患者、CD患者血清中B2-M的含量明显增加[UC组:(2.87±0.53)∶(2.01±0.32)mg/L,P0.01;CD组:(2.73±0.44)∶(1.85±0.35)mg/L,P0.05]。UC组与CD组患者血清中B2-M的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9±0.54)∶(2.32±0.44)mg/L,P0.05]。[结论]血清中B2-M的含量可作为诊断IBD和评价IBD疾病活动度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5.
背景: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生、发展与饮食关系密切,食物不耐受在IBD中的发生情况及其与IBD的关系尚不十分清楚。目的:探讨活动期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中食物不耐受的差异。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1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确诊的活动期134例CD、67例UC患者和42名正常对照者。以ELISA法检测14种食物的血清特异性IgG,据此评价食物不耐受情况,分析CD和UC患者食物不耐受的差异。结果:CD和UC患者食物不耐受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01),CD患者又明显高于UC患者(P 0. 001)。三组间食物不耐受程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 707,P 0. 001)。CD患者4种和6种食物不耐受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UC患者(P 0. 001)。与UC患者相比,病变累及结肠的CD患者的食物不耐受率无明显差异(P=0. 100),而累及小肠的CD患者明显升高(P=0. 010)。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食物不耐受≥4种为病变累及小肠的CD的危险因素(P=0. 040)。结论:CD和UC患者的食物不耐受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CD患者食物不耐受发生率高、程度重、种类多,病变累及小肠的CD患者的食物不耐受发生率明显高于结肠型CD和UC患者,食物不耐受≥4种可能为小肠型CD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患者结肠组织和血清中白细胞介素34(interleukin-34, IL-34)的表达,并进一步探讨IL-34与患者临床指标及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进而了解其在IBD中的意义。方法选取UC患者48例,其中缓解期9例,轻度11例,中-重度28例;CD患者21例,其中缓解期6例,轻度6例,中-重度9例。29名健康志愿者的血清作为对照(正常对照组),24例结肠癌手术切除的癌旁组织作为正常组织对照(癌旁组织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肠组织中IL-34的表达。应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IL-34的表达。并收集IBD患者临床指标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数据。结果活动期患者IL-34水平在结肠组织和血清中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UC活动期及CD活动期患者均高于对照组和缓解期(P0.05),对照组与缓解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C组及CD组血清IL-34水平中-重度组分别高于轻度组(P0.05)。血清IL-34水平与疾病活动度、ESR及CRP呈正相关。结论 IBD患者结肠组织及血清中IL-34明显升高,提示IL-34在IB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患者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和骨保护素(OPG)的肠黏膜表达情况及相关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8(IL-8)的血清水平变化,并分析与炎症标志物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6年9月至2018年4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38例IBD患者结肠镜活检组织、血清标本及同期检查的CRP、ESR值,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患者28例、克罗恩病(Crhon’s disease, CD)患者10例;同期20名健康体检者血清为对照组,24例同期于我院结肠癌手术切除癌旁正常组织作为癌旁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结肠黏膜组织中RANKL及OPG的表达;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外周血中IL-8的水平变化。结果 UC组和CD组结肠黏膜组织中RANKL及OPG的表达高于癌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C组与C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C组和CD组血清中IL-8的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C组与C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8与UC患者CRP、ESR及CD患者ESR呈显著正相关,IL-8与CD患者CRP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RANKL及OPG多在IBD患者的结肠黏膜固有层中表达;相关促炎因子IL-8在IBD患者血清中处于升高状态;IL-8有望成为IBD的新型炎症标志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Th17、Treg细胞水平和IL-17 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探讨Th17和Treg在UC和C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IBD患者100例,其中UC患者50例,CD患者50例,应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两组患者外周血中Th17与Treg细胞比例。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两组患者IL-17和Foxp3 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 CD患者组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为(2.01±0.59)%,UC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4.55±0.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患者组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为(6.08±2.10)%,UC患者为(3.27±0.9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C患者组IL-17 mRNA水平约是CD患者的4.5倍;UC患者组Foxp3 mRNA水平约是CD患者的0.4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h17与Treg细胞比例在UC和CD中有显著性差异,可为临床UC和CD提供新的诊断方法,从而提高UC和CD诊断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IL-17A和IL-17F的5个多态性位点与中国汉族人炎症性肠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确诊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患者共350例(UC270例;CD80例),健康对照组268例,收集外周血标本2mL,提取DNA,运用LDR(ligasedetection reaction allelic)技术进行多态性检测.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CD患者中IL-17F(rs763780,7488T/C)突变等位基因C的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3.8%vs8.4%,P=0.044,OR=1.74,95%CI1.01-2.99).在亚型分析中,rs763780基因多态性与CD病变范围有关,突变等位基因C在CD回结肠型患者中的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2).IL-17A(rs2275913,G-197A)与UC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弱相关性,含有突变基因A的患者倾向于临床轻型.IL-17F(rs763780,7488T/C)多态性与U C患者发病年龄之间有弱相关性,T/C基因型患者趋向于年轻型(P=0.046).结论:IL-17F rs763780基因多态性与CD易感性之间有弱相关性,在亚组分析中发现rs763780与CD的病变范围和UC的发病年龄有关.IL-17A rs2275913基因多态性与UC疾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在炎症性肠病(IBD)中的表达,探讨其可能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8例克罗恩病(CD)患者、38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肠道组织中PPAR-γ蛋白的表达,并进一步分析PPAR-γ蛋白与IBD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 PPAR-γ在UC患者中表达阳性率为34.21% (13/38),明显低于正常对照63.33%(19/30) 及CD患者60.71%(17/28)(P<0.05);PPAR-γ蛋白表达与UC疾病活动性明显相关(P<0.05),与UC严重程度、病变部位及CD临床特征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 PPAR-γ蛋白在UC肠道组织中表达降低,且与疾病活动性明显相关.提示PPAR-γ可能在UC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