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胆囊十二指肠瘘3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志刚  孔棣 《山东医药》2009,49(26):57-58
目的探讨胆囊十二指肠瘘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对34例胆囊十二指肠瘘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的主要症状为间断性右上腹和上腹部疼痛,腹部超声检查发现胆囊结石30例。术前螺旋CT检查确诊为胆囊十二指肠瘘7例,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确诊1例,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确诊1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切口感染5例、十二指肠漏1例、出现呼吸循环系统并发症9例,均治愈。结论胆囊十二指肠瘘临床表现不典型,术前确诊困难,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可根据病情采取不同手术方式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支气管-胆管瘘的认识.方法对1例肝硬化伴支气管-胆管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LC可致胆囊破裂,胆汁、胆石漏入腹腔,引起腹腔感染、肝脓肿等,并可致膈肌穿孔、支气管-胆管瘘形成而持续由肺排出新鲜胆汁.结论支气管-胆管瘘实属罕见,痰液中含有高浓度胆红素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对LC术后腹腔内残留结石者应想尽一切办法取净结石.再次腹腔镜手术或开腹手术取出“丢失”于腹腔内的结石是治疗腹腔脓肿等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内镜超声引导下,上消化道-胆囊吻合术及经口胆囊镜术在保留胆囊的情况下治疗胆囊结石和胆囊息肉等良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比较不同吻合途径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在2016年8月至2018年12月期间,采用内镜超声引导下上消化道-胆囊吻合术及经口胆囊镜术治疗胆囊疾病的1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分析上消化道-胆囊吻合术的记录手术操作时长、吻合部位、手术成功率;观察患者术后状态,包括腹痛评分、发热以及有无并发症;经口胆囊镜术的手术操作时长、支架滞留时间、手术成功率以及有无并发症,瘘道愈合时间、是否扩张及是否成熟等指标。结果经上腹部CT、MRI及内镜超声检查确诊,患者合并胆总管结石8例,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上消化道-胆囊吻合术,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在术后48 h内恢复正常。患者经口胆囊镜术的手术成功率为100%,其中行胆囊镜取石术15例,行胆囊镜胆囊息肉切除术3例。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瘘道闭合延迟1例。瘘道愈合1个月复查腹部超声显示胆囊收缩率大于50%,随访结石复发1例。行胃-胆囊吻合术者4例,行十二指肠-胆囊吻合术者14例。十二指肠-胆囊吻合术平均手术时长大于胃-胆囊吻合术(P 0. 05),平均腹痛评分小于胃-胆囊吻合术(P 0. 05)。不同吻合部位术后一过性白细胞增高和术后一过性发热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 05)。结论内镜超声引导下上消化道-胆囊吻合术及经口胆囊镜术在保留胆囊的情况下治疗胆囊结石和胆囊息肉等疾病的临床效果较好,能同时处理胆总管结石,且十二指肠-胆囊吻合术的临床效果优于胃-胆囊吻合术。  相似文献   

4.
腹腔镜下胆肠内瘘的诊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肠内瘘的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对5年间术中发现14例胆肠内瘘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评价术中诊断、处理方法以及临床疗效。结果全部病例均在腹腔镜手术中确诊,11例胆囊十二指肠瘘,3例胆囊结肠瘘,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约100min;术后1周左右治愈出院,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胆肠内瘘,腹腔镜手术在诊断和治疗上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比内镜与传统方法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胆瘘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胆囊切除术后发生胆瘘的患者资料,其中传统治疗组18例,采用保守治疗及手术等治疗;内镜组17例,根据病情应用十二指肠镜进行ERCP等内镜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胆瘘愈合时间、再次手术率、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 传统治疗组胆瘘部位明确7例,胆瘘愈合时间平均23d,再次手术8例,发生并发症7例;内镜组胆瘘部位明确13例,胆瘘愈合时间平均13 d,再次手术2例,发生并发症3倒.各项指标内镜组均明显优于传统治疗组(P均<0.05).结论 十二指肠镜能够明确胆囊切除术后胆瘘的部位、性质,能治疗大部分该类患者,并为需外科手术病例提供指导,具有微创、安全、疗效确切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经皮肝胆囊抽吸术在高危老年人急性胆囊炎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经皮肝胆囊抽吸术和开腹胆囊切除、胆囊造瘘术在高危老年人急性胆囊炎中的疗效。方法收集47例高危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APACHE≥12),20例行经皮肝胆囊抽吸术,27例行开腹胆囊切除或胆囊造瘘术。结果20例患者成功行经皮肝胆囊抽吸术,1例导管滑脱,1例出现轻度胆漏,其余症状缓解后择期行胆囊切除术,无严重并发症;开腹手术患者中9例出现并发症。结论经皮肝胆囊抽吸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地把急诊胆囊术变成择期胆囊手术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终末期肾病患者动静脉内瘘(AVF)建立的手术方式及手术经验,提高对动静脉内瘘手术的认识。方法对2009年5月至2013年5月在我院行动静脉内瘘成形手术的308例患者的手术方式选择、操作要点、成功率及并发症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动静脉内瘘成形手术总体成功率为98.70%,共行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305例、肘窝部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3例。术后并发症主要有吻合口血栓形成,血流量不足,手术切口渗血。结论动静脉内瘘首选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其次是肘窝部自体动静脉内瘘。充分的术前评估及准备、手术方法的正确选择、及时处理术后各种并发症是成功建立内瘘的保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自发性胆囊内瘘的临床特征和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白发性胆囊内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B超、CT、MRCP、胃肠造影、ERCP等检查确诊11例。术中证实胆囊十二指肠瘘17例,胆囊胆管瘘7例,胆囊结肠瘘5例,胆囊胃瘘3例。30例行胆囊切除或部分切除,其中19例行胃肠瘘口修补术,2例行胆总管切开T管引流术和十二指肠造瘘术,2例行十二指肠瘘口修补和毕Ⅱ式胃大部切除术,6例行T管引流(其中4例用部分胆囊壁修补),1例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另2例仅行肠腔切开取石。本组死亡2例,余恢复良好。结论结合B超、CT、MRCP、胃肠造影、ERCP等检查有助于术前胆囊内瘘的诊断;本病应开腹尽可能切除胆囊,并根据瘘口部位、大小等综合分析后行瘘口修补等手术。  相似文献   

9.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78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性分析786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LC)的临床资料。LC手术成功765例(97.3%),中转开腹21例(2.7%),发生术后并发症5例(0.6%)。无胆管损伤、腹腔内出血、肠穿孔、肠瘘等并发症。认为科学规范的解剖方法和精细的手术操作是减少LC术后并发症的关键,开腹胆囊切除仍是必不可少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经皮经肝胆囊穿刺造瘘术治疗老年重症结石性胆囊炎的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5-07~2016-07收治的84例老年重症结石性胆囊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观察组行经皮经肝胆囊穿刺造瘘术。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后临床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体温、白细胞、凝血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及休克纠正时间均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与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相比,经皮经肝胆囊穿刺造瘘术治疗老年重症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应用价值更高,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缩短手术时间及患者术后恢复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胆内瘘临床分析32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胆内瘘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我院1990-12/2006-12共收治胆内瘘患者32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结果:胆内瘘术前诊断率仅为12.5%.患者中胆囊十二指肠瘘68.8%(22/32),胆囊胆总管瘘12.5%(4/32),胆囊肝总管瘘3.1%(1/32),胆囊横结肠瘘6.3%(2/32),胆囊胃瘘6.3%(2/32),胆总管十二指肠瘘3.1%(1/32).胆石性肠梗阻占胆内瘘的6.3%(2/32).本组行择期手术15例.急诊手术17例.平均住院时间16.2 d,术后3例发生胆瘘漏,5例切口感染,2例死亡.结论:胆内瘘术前诊断率低,术中胆道造影有助于明确诊断.发生胆囊炎后及时手术是预防胆内瘘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兰州地区胆石症的发病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3月-2012年3月就诊的2180例胆石症患者临床资料。结果保守治疗335例,手术治疗1845例,治愈1844例。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胆囊息肉与胆囊结石发病不相关。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446例,其中常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371例;开腹胆囊切除399例。经统计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胆瘘发生率均低于开腹胆囊切除术(P〈0.05);其余各项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兰州地区患胆石症人群在性别、年龄及饮食关系等方面有地区特点,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低于开腹胆囊切除术。  相似文献   

13.
胆囊胆道瘘是副胆道(胆囊、胆囊管)和主胆道之间一种罕见的胆道内瘘,是胆石症和Mirizzi综合征的并发症。Mirizzi综合征指结石嵌顿在胆囊管或胆囊颈并压迫和阻塞肝总管,如不治疗,结石最后可腐蚀到胆总管而形成胆囊胆道瘘。本文复习9例胆囊胆道瘘。  相似文献   

14.
急性胆囊炎是肝胆外科常见急腹症,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其首选治疗方式。对不适合手术治疗的胆囊炎患者,经皮胆囊造瘘引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技术具有良好安全性,可用作通向择期手术的桥梁或部分高危患者的最终治疗。但是,目前各单位对该技术管理经验不同。因此,综述了经皮胆囊造瘘术在适应证、治疗时机和管理方面研究进展,为临床规范使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矽肺病人胆囊疾患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 78例各期矽肺急慢性胆囊疾患病人外科处理总结分析.结果 择期开腹胆囊切除术66例,急诊开腹大部胆囊切除6例,急诊胆囊造瘘术6例.术后并发症7例,围手术期死亡2例.病死率2.56%.结论 加强矽肺病人的围手术期的处理是降低矽肺病人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腹主动脉瘤患者实施腔内修复术后并发症的情况,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及治疗措施。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腹主动脉瘤患者,共170例,其均为2006年6月至2019年1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腔内修复术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第1次手术完成后,根据并发症的情况给部分患者实施二次手术治疗,对本组患者随访1-84个月,平均(9.9±12.6)个月,分析所有患者术后并发症及再次手术治疗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本组患者经首次手术治疗后,共有168例(98.82%)手术成功,2例死亡。首次术后随访发现,共有9例患者出现了术后并发症并进行二次手术干预,分别为髂支闭塞4例,Ⅰa型内瘘4例,Ⅱ型内瘘1例,其均进行二次手术治疗,手术均成功,所有患者均顺利恢复,二次手术治疗成功率为100%(9/9)。结论腹主动脉瘤患者实施腔内修复术治疗后,极易出现并发症,如髂支闭塞、Ⅰa型内瘘等,治疗人员在实施手术治疗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并发症的预防,对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要及时实施二次手术治疗,进一步提高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胆囊内瘘的内镜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胆囊内瘘是胆囊结石的少见并发症,术前常难于确诊,随着内镜检查、ERCP等影像检查的广泛开展,本病的术前诊断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现将我们自2001年至2006年间11例经内镜检查确诊、并经手术证实的胆囊内瘘患者的诊治情况报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对102例原发性肝胆管结石术后发生胆瘘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行腹腔镜胆道手术者;胆瘘发生率明显低于行传统开腹手术者;胆瘘发生的原因依次为T管引流拔除过早(44.1%)、胆总管远端梗阻(27.5%)、手术损伤胆管(12.7%)、吻合口瘘(10.8%)及胆囊切除不完全(4.9%).本组54例无明显临床症状者继续予T管引流,12例广泛性腹膜炎者行急诊手术,15例局限性腹膜炎者行择期手术或T管引流,21例膈下积液者行择期手术治疗;瘘口均愈合.认为原发性肝胆管结石术后胆瘘多见于传统开腹胆道手术者;预防胆瘘须从术前、术中、术后三个环节人手;胆瘘确诊后应根据临床表现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B超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造瘘术(PTGCD)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120例急性胆囊炎患者,均在B超下行PTGCD治疗,观察PTGCD治疗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20例患者在B超下行PTGCD治疗均获成功,无出血、胆瘘等并发症发生.在后续治疗中,102例顺利施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8例行腹腔镜手术时因解剖不清而中转行开腹胆囊切除术,均治愈.结论 B超引导下行PTGCD治疗可迅速缓解急性胆囊炎引起的危重症状,且微创、安全,对急性胆囊炎的治疗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初步探讨经胃途径内镜联合腹腔镜行胆囊切除术动物实验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从2010年7月至10月对6只五指山小型猪在全麻下行联合方式胆囊切除术,术中记录手术时间、并发症情况,术后观察实验动物饮食、体质量变化及术后2周对实验动物进行尸检观察造口愈合情况及腹腔内有无感染、脓肿及粘连等并发症发生。结果6只动物均成功行胆囊切除,除1只动物因术中出血行腹腔镜止血外,无其他并发症发生。平均手术时间为87min(69—124min)。所有动物均存活2周,2周后实验动物进食量及体质量无明显变化,尸检时没有发现的脓肿、出血等并发症,造口愈合良好。结论联合腹腔镜的方式保证了经自然腔道途径外科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同时降低了单纯腹腔镜手术的创伤,是一种向单纯经自然腔道行外科治疗较为可靠的过渡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