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初步探讨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时,使用血流储备分数(FFR)评估颈动脉狭窄以指导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行狭窄动脉支架置入术的30例症状性颈动脉严重狭窄(管腔狭窄率≥70%)患者,其中25例为脑梗死,5例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采用压力导丝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病变的血流进行测定。分别在介入治疗前后,对管腔狭窄率、FFR(远端压力/近端压力比率)和跨病变压差(近端压力-远端压力)进行测定。对血管狭窄率与FFR和跨病变压差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30例患者均成功通过狭窄,并完成FFR及跨病变压差的测定。支架置入术前平均血管狭窄率、FFR、跨病变压差分别为(84±6)%、0. 67±0. 15、(32±7) mmHg,术后分别为(30±10)%、0. 82±0. 11、(18±9) mmHg,术后血管狭窄率、跨病变压差明显低于术前,FFR明显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1)。术前血管狭窄率与FFR、跨病变压差明显相关(r值分别为-0. 86、0. 96,均P 0. 01)。患者应用压力导丝测定FFR、跨狭窄压差时均未出现血管刺通破裂引起脑出血及血管夹层。结论应用FFR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进行介入治疗评估是可行且安全的,但仍需更多的研究数据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肾动脉狭窄病人支架置入术的中长期疗效.方法 选取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2000年3月~2003年12月行肾动脉支架置入术208例,分别在术前、术后住院期间、术后随访至少6个月的病人血压、服用抗高血压药和检测血清肌酐水平,记录手术并发症及随访病人的临床不良事件.结果 208例共254条肾动脉成功放置了支架,主要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约为1.9%.随访期血清肌酐从术前(189±6) μmol/L,下降至(146±5) μmol/L(P=0.007),血压从术前(163±12)/(101±9)mm Hg(1 mm Hg=0.133 kPa)下降至(136±11)/(76±7) mm Hg(P=0.02).结论 肾动脉支架置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肾动脉狭窄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对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的短期影响。方法连续选择2012年12月~2015年10月在北京空军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CAS患者45例(CAS组),另以椎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21例(椎动脉支架组),全脑血管造影患者33例(造影组)作对照。动态监测3组患者术前48h及术后48h血压变化,计算3组支架及造影前后收缩压的平均值(SBPMean)、收缩压的标准差(SBPSD)、舒张压的平均值(DBPMean)、舒张压的标准差,比较3组患者支架置入及造影前后的平均血压及标准差。结果 CAS组术后较术前SBPSD[(9.7±2.8)mm Hg vs(11.4±4.6)mm Hg(1mm Hg=0.133kPa),P=0.040]、SBPMean[(119.0±12.0)mm Hg vs(131.1±12.5)mm Hg,P=0.000]及DBPMean[(67.5±7.6)mm Hg vs(74.6±7.2)mm Hg,P=0.000]均显著下降。结论 CAS使患者的血压在短期内更趋于平稳,但对长期BPV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在伴有同侧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进展性分水岭脑梗死(progressive 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 PCWI)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在进展期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23例伴有同侧颈动脉狭窄或闭塞的 PCWI 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8例为颈内动脉重度狭窄,5例为颈内动脉闭塞。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行支架置入术。颈内动脉闭塞的患者行一期血管成形术,二期支架置入术。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和改良 Rankin 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分评估术前和术后神经功能缺损。结果23例患者中22例成功实施支架置入术,心肌梗死溶栓(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 TIMI)血流分级均达到3级,技术成功率为95.7%(22/23)。术后无一例患者出现同侧大脑半球过度灌注。术后30 d 时平均 NHISS 评分较术前显著改善[(4.41±1.88)分对(10.00±1.47)分;t =11.234,P <0.001]。12例患者(52.2%)术前 TIMI 血流分级为3级。术后 TIMI 血流分级3级的患者比例较术前显著增高(95.7%对52.2%;χ2=11.274,P =0.002)。术前无一例 mRS 评分为0~2分,术后90 d时16例患者(69.6%)mRS 评分为0~2分。术后90 d时 mRS 评分0~2分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术前(69.6%对0%;χ2=24.533,P <0.001)。结论对于伴有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 PCWI 患者,在进展期行支架置入术是安全的,能改善患者的转归。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研究对椎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进行1年的随访,探讨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和临床事件发生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6年10月在绍兴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检查的椎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46例(48枚支架)。根据支架内是否再狭窄分为ISR组8例和无ISR组38例;又根据临床事件发生情况分为临床事件组8例和无临床事件组38例,分析支架置入术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46例患者中,术前血管狭窄程度(80.7±14.2)%,残余血管狭窄程度(3.0±8.4)%,术前血管狭窄长度(7.7±4.6)mm,术后血管造影平均随访时间(31.6±20.8)个月,ISR 8例(17.4%),而临床平均随访时间(53.8±27.0)个月,有8例(17.4%)患者出现临床事件。生存分析显示,ISR主要出现在最初20个月;同时在87个月时有50.0%患者未发生临床事件。ISR组再狭窄长度明显高于无IS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00±2.00)mmvs(2.76±4.14)mm,P=0.003]。临床事件组支架直径明显小于无临床事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3±0.93)mmvs(4.18±0.67)mm,P=0.024]。结论椎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长期预后可能受到再狭窄长度和支架直径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患者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行血管腔内成形治疗的老年患者50例,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介入治疗前后的血压、应用降压药物种类、肾功能变化以及肾动脉支架通畅情况。结果 50例患者共56支肾动脉均成功进行肾动脉支架置入术;与术前比较,患者术后6、12个月收缩压[(144.76±11.39)mm Hg,(143.73±9.84)mm Hg vs(167.88±22.54)mm Hg,1 mm Hg=0.133kPa]、舒张压[(77.78±7.54)mm Hg,(76.52±8.47)mm Hg vs(109.74±9.97)mm Hg]明显降低(P<0.05)。服用降压药物种类由术前(2.97±1.12)种减少为(1.75±0.34)种(P<0.05)。4例患者因出现肾动脉支架再狭窄再次行肾动脉成形术。结论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中期疗效安全、满意。  相似文献   

7.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支架置入疗效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Dopplerflowimaging,CDFI)评估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性病变患者支架置入前、后的血管内径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采用CDFI检测39例患者78支椎动脉,其中对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狭窄率≥50%)患者置入支架41枚。记录支架置入前、后血管内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椎动脉起始段与椎间隙段血管搏动指数(PI)等参数,综合评估椎动脉起始段的狭窄率,并对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可能危险因素(年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吸烟)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随访时间(11±8)个月。结果支架置入术前、后椎动脉起始段内径分别为(1·3±0·4)mm和(2·7±0·7)mm(P=0·000),狭窄率从(64±9)%降至(23±17)%(P=0·000),术前PSV异常高流速(242±102)cm/s,术后降至(87±45)cm/s(P=0·000)。术前患侧椎动脉椎间隙段的PI值为0·77±0·19,健侧为0·96±0·17(P=0·011),术后患侧与健侧椎间隙段比较,PI值差异无显著性(P=0·494)。随访期间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占29·3%(12/41),表现为PSV等于或高于术前水平。高脂血症患者支架术后再狭窄多发,OR=5·7,95%CI:1·3~25·9(P=0·024)。结论CDFI可作为客观评估椎动脉起始段狭窄和支架置入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远期随访的重要手段。高脂血症可能是引起椎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高分辨率MRI(HR-MRI)技术,评价Wingspan支架置入前后,颅内大动脉病变部位管壁和管腔影像的变化。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介入诊断治疗科收治的症状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狭窄率70%~99%)患者9例,病变位置包括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和椎动脉颅内段。采用头部三维HR-MRI成像技术,通过影像注册和匹配,分析和比较Wingspan支架释放前后,病变部位管壁强化面积变化;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以及Bland-Altman统计图,比较HR-MRI与DSA测量狭窄率的一致性。结果支架置入技术成功率为100%,无相关并发症。(1)Wingspan支架置入术后狭窄部位管壁钆剂强化较术前明显减弱,置入术后比术前强化面积下降了(87±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5,P=0.049)。(2)支架置入术前,HR-MRI和DSA测量的平均狭窄率分别为(82±6)%和(8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51,P=0.961);术后HR-MRI和DSA的平均狭窄率分别为(16±12)%和(21±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45,P=0.216)。(3)支架置入术前与术后,HR-MRI和DSA测量狭窄率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347(P=0.361)和0.545(P=0.129)。Bland-Altman统计图显示,大多数据点位于一致性界限内(x-±1.96 s)。结论 HR-MRI作为一种体内无创性成像手段,可用于评估颅内支架释放后病变部位管壁、管腔和原有斑块的变化,可用于评价颅内动脉管壁影像重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动脉次全闭塞患者行支架置入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4年12月至2016年7月6例诊断为颈动脉次全闭塞并行支架置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例患者均成功接受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狭窄率由术前95%~99%降至术后的0~20%。术中均采用近端保护装置MO.MA,1例患者术中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症状,1例患者术后头部MRI示有新发脑梗死,患者术后均未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症状。随访3个月,1例患者发生轻度再狭窄(狭窄率50%)。结论对颈动脉次全闭塞患者行支架置入术,技术上安全可行,采用近端保护装置可能有助于预防术中栓塞事件。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新型Pul-Stent支架治疗肺动脉分支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4年9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术后的肺动脉分支狭窄行新型Pul-Stent支架置入术的患者16例,男性10例,年龄18个月~33岁(112.1±101.7个月);体重9.2~78.0(29.0±20.4)kg。其中法乐四联症术后6例,肺动脉闭锁术后7例,右心室双出口术后2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术后1例。结果:16例患者共成功置入16枚支架,其中8例置入左肺动脉,8例置入右肺动脉。支架置入后,狭窄处血管内径由术前(3.7±1.7)mm增加至(9.5±1.8)mm (P0.01);跨狭窄压力阶差由术前(58.6±28.1)mmHg(1 mmHg=0.133 kPa)降至(9.9±18.3)mmHg(P0.01);右心室收缩压/主动脉收缩压比值由术前0.91±0.22降为0.72±0.18 (P0.01)。术中1例气管内出血,1例支架脱载重新放置成功。术后随访12个月,2例支架内血管再狭窄,再次球囊扩张成功,1例支架阻塞对侧肺动脉血流行外科肺动脉成形术,其余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新型Pul-Stent支架置入术成功率高、扩张效果良好、并且可再次进一步扩张。初步临床实践表明,PulStent支架置入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术后的肺动脉分支狭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