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老年患者发生缺血性动脉血栓事件和全因死亡事件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北京地区部队干休所614例年龄≥65岁患者,根据是否发生不良事件分为2组,不良事件组194例,无不良事件组420例,随访4.5~6.7(5.6±0.9)年,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法分析不良事件与多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614例患者中,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1.6%。与无不良事件组比较,不良事件组年龄、冠心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史、慢性心功能不全比例及纤维蛋白水平明显升高,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年龄(95%CI:1.02~1.07,P=0.00)、女性(95%CI:1.07~2.21,P=0.01)、冠心病(95%CI:1.20~2.42,P=0.00)和慢性肾功能不全病史(95%CI:1.17~2.63,P=0.00)以及高纤维蛋白原水平(95%CI:1.02~1.36,P=0.03)与不良事件具有相关性。结论增龄、女性、高纤维蛋白原水平、冠心病和慢性肾功能不全病史是老年患者远期发生心血管事件不良事件与全因死亡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重视冠心病和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管理,关注老年高凝状态,对预防远期不良事件及全因死亡事件的发生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全因死亡及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4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就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743例,根据诊断分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组122例和非高尿酸血症组621例。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无症状高尿酸血症与全因死亡及心血管事件的关系。结果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组年龄、冠心病和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非高尿酸血症组,舒张压水平明显低于非高尿酸血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组全因死亡的累积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高尿酸血症组(41.6%vs 33.7%,P=0.000)。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中,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组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分别是非高尿酸血症组的1.570倍(95%CI:1.062~2.322,P=0.024)、2.278倍(95%CI:2.278~4.902,P=0.035)。结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导致老年高血压患者全因死亡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糖尿病蛋白尿对心脑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的影响。方法选取2006年7月至2007年10月开滦集团职工健康体检人群。采用尿常规试纸检测晨尿。心脑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随访至2013年12月,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发病风险。结果共有8297例糖尿病患者入选,随访期间共发生心脑血管事件683例,全因死亡事件766例。校正传统危险因素后,多因素分析显示,与蛋白尿阴性者比较,微量蛋白尿(±/+)、大量蛋白尿(≥2+)发生心脑血管事件风险HR分别为1.02(95%CI:0.79~1.30,P0.05)和1.34(95%CI:1.07~1.68,P0.01),发生全因死亡的风险HR分别为1.51(95%CI:1.21~1.87,P0.01)和2.52(95%CI:2.09~3.04,P0.01)。结论尿常规试纸法检测的蛋白尿是糖尿病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GGT)水平与老年(≥65岁)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远期死亡率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01至2013-01在北京安贞医院接受PCI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 674例。根据血清GGT水平按三分位法将患者分为三组:GGT 20 U/L组(n=570),20~36 U/L组(n=549), 36 U/L组(n=555)。比较三组患者3年随访期内死亡率。结果:随访期内共有146例患者死亡。GGT 20 U/L组、20~36 U/L组和 36 U/L组的全因死亡率分别为5.3%、8.6%和12.4%(P=0.000);心原性死亡率分别为2.5%、4.2%和4.5%(P=0.146);非心原性死亡率分别为:2.8%、4.4%和7.9%(P=0.000)。校正混淆因素后,GGT 20~36 U/L组和 36 U/L组全因死亡风险分别是20 U/L组的1.719倍(95%CI:1.086~2.721,P=0.021)和2.508倍(95%CI:1.627~3.865,P=0.000)。GGT 20~36 U/L组和 36 U/L组非心原性死亡风险分别是20 U/L组的1.587倍(95%CI:0.842~2.991,P=0.153)和2.828倍(95%CI:1.588~5.035,P=0.000)。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Log GGT是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3年全因死亡(HR=4.707,95%CI:2.427~9.126,P=0.000)和非心原性死亡(HR=18.901,95%CI:7.730~46.214,P=0.000)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PCI术前血清GGT水平升高的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远期全因死亡和非心原性死亡风险增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异常对老年非射血分数下降心力衰竭(HFREF)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影响。方法连续入选老年非HFREF患者579例,根据游离甲状腺功能三项水平分为甲状腺功能正常组(C1组)338例、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组(C2组)107例、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组(C3组)31例及低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_3)综合征组(C4组)103例,随访1年,记录主要终点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和因心力衰竭发作再住院(再住院)。结果 4组因再住院率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ox多因素分析显示,促甲状腺素(TSH)10 mIU/L是心源性死亡(95%CI:1.555~14.401,P=0.006)和再住院(95%CI:1.394~4.851,P=0.003)的独立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显示,C2组是心源性死亡和再住院的独立危险因素(95%CI:1.778~8.547,P=0.001;95%CI:1.333~2.901,P=0.001)。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以随访1年再住院为终点事件,C1组生存率明显高于C2组(P_(log-rank)=0.001),以心源性死亡为终点事件,C1组生存率明显高于C2组和C4组(P_(log-rank)0.01)。结论高水平的TSH对老年非HFREF患者更有利于判断长期预后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对无保护左主干病变(ULMCA)的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和Cochrane数据库,收集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ULMCA行PCI与CABG术后长期随访的对比研究,研究的相关临床终点为全因死亡、心肌梗死、脑血管事件、靶血管血运重建。采用RevMan 5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8篇,共11 332例患者,3年以上随访结果显示,PCI组与CABG组全因死亡率(OR=1.02,95%CI:0.73~1.42,P=0.92)、脑血管事件发生率(OR=0.59,95%CI:0.33~1.07,P=0.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PCI组心肌梗死率(OR=1.74,95%CI:1.43~2.11,P0.000 01)、靶血管血运重建发生率(OR=2.60,95%CI:1.81~3.72,P0.000 01)显著增高。亚组分析结果显示:5年随访,与CABG组相比,PCI组全因死亡率(OR=0.91,95%CI:0.64~1.28,P=0.59)轻微降低,脑血管事件发生率(OR=0.64,95%CI:0.28~1.48,P=0.29)无明显差异,但心肌梗死率(OR=2.08,95%CI:1.62~2.69,P0.000 01)、靶血管血运重建发生率(OR=2.70,95%CI:1.80~4.03,P0.000 01)仍显著增高。7年随访,与CABG组相比,PCI组全因死亡率(OR=0.61,95%CI:0.46~0.80,P=0.000 4)、脑血管事件发生率(OR=0.23,95%CI:0.16~0.32,P0.000 01)均显著降低,心肌梗死率(OR=2.00,95%CI:1.39~2.86,P=0.000 2)、靶血管血运重建发生率(OR=2.37,95%CI:1.65~3.41,P0.000 01)仍显著增高。结论:PCI与CABG治疗ULMCA患者3年随访全因死亡率、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相当,但PCI心肌梗死率与靶血管血运重建发生率较高。分层分析后7年随访,与CABG相比,PCI全因死亡率、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显著降低,心肌梗死率、靶血管血运重建发生率仍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老年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不良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老年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831例,根据RDW最佳截断值分为低RDW组596例(RDW14.39%),高RDW组235例(RDW≥14.39%)。平均电话随访(2.25±0.64)个月,观察并记录主要终点事件发生情况,包括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和因心力衰竭再入院。结果随访期间,2组因心力衰竭再入院比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RDW组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比例明显高于低RDW组(27.2%vs 8.1%,19.1%vs 5.2%,P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RDW水平与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发生风险呈正相关(HR=1.634,95%CI:1.267~1.979,P0.01;HR=1.323,95%CI:1.173~1.672,P0.01)。结论升高的RDW与老年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不良预后密切相关,是其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回顾性对比分析可吸收聚合物西罗莫司洗脱支架(BP?SES)与耐用聚合物依维莫司洗脱支架(DP?EES)在冠状动脉中重度钙化小血管病变介入治疗的效果及近远期疗效。方法 以289例冠状动脉中重度钙化小血管病变接受PCI治疗的患者为回顾性研究对象。根据PCI术实际操作情况分为BP-SES组(共174例,接受PCI术植入BP?SES治疗)和DP-EES组(共115例,接受PCI术植入DP?EES治疗),统计所有病例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时间,并以近期(1年随访)和远期(3年随访)的主要终点事件和次要终点事件为疗效观察指标。结果 BP-SES组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时间低于DP-EE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19.921,P=0.000)。BP-SES组和DP-EES组近期(1年随访)的主要终点事件(全部心肌梗死、全因死亡、全部血运重建)、次要终点事件(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074~0.389;P=0.384~0.922)。BP-SES组的远期(3年随访)的主要终点事件主要终点事件(全部心肌梗死、全因死亡、全部血运重建)、次要终点事件(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发生率低于DP-EE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958~9.084;P=0.001,0.0036)。结论 BP?SES治疗冠状动脉中重度钙化小血管病变的远期临床效果优于DP?EES,并且能明显缩短术后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蛋白尿对老年人群心脑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选择参加2006~2007年开滦集团健康体检中年龄≥60岁、无心脑血管等病史、蛋白尿测定资料完整的20 427例职工为观察对象。采用尿常规试纸法检测晨尿,以蛋白尿水平分3组:蛋白尿阴性组(-)17 740例、微量蛋白尿组(±/+)1607例、大量蛋白尿组(≥2+)1080例,随访至2013年12月31日。采用SAS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连续性变量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用SNK法),分类变量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Kaplan-Meier法计算事件发生率。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蛋白尿对心脑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的影响。结果随访期间共发生心脑血管事件1621例,其中蛋白尿阴性组1326例,微量蛋白尿组162例,大量蛋白尿组133例;共发生全因死亡事件2824例,3组分别为2239例、293例和292例。Cox多因素分析显示,与蛋白尿阴性人群相比,微量蛋白尿组与大量蛋白尿组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OR值分别为1.16(95%CI 0.97~1.39)、1.30(95%CI 1.07~1.58),发生全因死亡的风险明显增加,OR值分别为1.32(95%CI 1.16~1.50)、2.02(95%CI1.77~2.30)。结论大量蛋白尿是老年人群心脑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贫血对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FPEF)患者预后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我院住院治疗的HFPEF患者325例,分为贫血组84例和无贫血组241例,收集临床资料,以全因死亡或心力衰竭再住院为终点事件,定期随访9~26(17.5±8.3)个月,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贫血组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无贫血组(67.9%vs 48.1%,P=0.002)。贫血患者中位生存时间较无贫血患者明显降低(16个月vs 21个月,P=0.019)。贫血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5.012,95%CI:3.271~6.160,P=0.006)。结论贫血是影响HFPEF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在HFPEF患者诊治过程中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人群(≥60岁)静息心率(RHR)水平对心脑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的影响。方法本前瞻性队列研究于2006年和2007年进行,参加者为101 010名开滦集团的员工,选择其中年龄≥60岁、无心律失常、无心脑血管病史、未服用β受体阻滞剂的18 924例职工为研究对象。按RHR四分位数值分为以下4组:<67次/min、68~71次/min、72~79次/min、≥80次/min。随访期间收集心脑血管疾病及全因死亡事件,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RHR与全因死亡及CVD的风险。结果 (1)中位随访11.18年,4组发生心脑血管事件例数和累积发病率分别为[536(11.32%)、479(12.38%)、686(12.53%)、618(12.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发生全因死亡例数和累积全因死亡率分别为1 086(22.93%)、940(24.30%)、1 330(24.28%)、1 462(30.1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校正传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后多因素分析显示,与RHR最低四分位数组相比,最高四分位组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的HR值分别为1.06(95%CI 0.93~1.20)、1.07(95%CI 0.95~1.20)、1.07(95%CI 0.94~1.21);1.14(95%CI 1.04~1.25)、1.12(95%CI 1.03~1.22)、1.37(95%CI 1.26~1.49)。结论 RHR升高是开滦研究老年人群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稳定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合并急性下呼吸道感染近期(90 d)心血管事件(CVEs)及全因死亡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观察研究方法,连续入选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因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TI)住院的稳定性冠心病(s CAD)老年患者,作为感染组,同期住院的稳定性s CAD患者作为非感染组。随访两组近期阶段的7 d(D7)、30 d(D30)、90 d(D90)发生CVEs及全因死亡情况。结果共有426例老年s CAD患者纳入最终分析。其中,感染组257例,非感染组169例,平均年龄88±5岁。随访阶段的D7、D30、D90期间,整个队列的CVEs发生率分别为7.5%、15.0%和24.6%,全因死亡的发生率分别为0.7%,2.6%和8.7%。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发病后三个不同阶段的CVEs和全因死亡的发生率比较,CVEs发生率在D7(10.9%vs.2.4%,P=0.001)、D30(20.6%vs.6.5%,P0.001)和D90(31.9%vs.13.6%,P0.001)均明显高于非感染组;全因死亡发生率在D7(1.2%vs.0%,P=0.28)、D30(3.9%vs.0.6%%,P=0.021)和D90(13.2%vs.1.8%,P0.001)阶段也显著高于非感染组。感染组的CVEs多集中在感染后的30 d之内,其中冠脉事件则集中在2周内,非感染组的事件无时间规律。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急性下呼吸道感染(OR=2.162,95%CI:1.023~4.569,P=0.043)、慢性肾脏病(OR=2.086,95%CI:1.085~4.013,P=0.028)、入院时呼吸≥24次/min(OR=1.093,95%CI:1.006~1.187,P=0.036)和入院时心率≥125次/分(OR=1.018,95%CI:1.000~1.037,P=0.045)与90 d CVEs及全因死亡的复合终点风险增加独立相关。发生CVEs的患者,近期死亡率明显高于未发生CVEs者(P=0.004)。结论老年s CAD患者,发生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后,显著增加近期多种心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风险。有效预防和积极治疗下呼吸道感染,有望可能减少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和死亡。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合并糖尿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接受支架置入术后的远期疗效。方法:入选2011年2月至12月行支架置入术的冠心病患者483例,分为糖尿病组(n=138),非糖尿病组(n=345)。所有患者至少随访5年,主要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复合终点为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包括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支架内再狭窄和死亡。结果:随访期间,糖尿病组发生心肌梗死6例、靶血管重建16例、支架内再狭窄6例、死亡12例、总MACE事件30例;非糖尿病组发生心肌梗死3例、靶血管重建21例、支架内再狭窄10例、死亡10例、总MACE事件37例。两组之间靶血管重建率及支架内再狭窄率无明显差异。Kaplan-meier法预测MACE发生率(22.2%对11.1%,P0.05)和全因死亡率(8.9%对3.1%,P0.05)糖尿病组均高于非糖尿病组。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是MACE发生(HR=3.02,95%CI:1.09~8.34,P0.05)及全因死亡(HR=2.06,95%CI:1.12~3.79,P0.05)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置入支架后的远期MACE事件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是影响冠心病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不同肾功能评价指标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远期生存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14年8月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内科住院的CHF患者546例为研究对象,随访周期为730 d,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根据是否发生终点事件将546例患者分为两组:非终点事件组337例(69.0%)和终点事件组169例(31.0%)。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价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肌酐(SCr)和血尿素氮(BUN)对CHF全因死亡的预测能力;选择各指标的最佳切点值进行分组,以Kaplan-Meier生存曲线描述各组生存率;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不同肾功能指标与远期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CHF患者546例,其中资料完整者392例,未完成随访者154例。eGFR、SCr和BUN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31、0.633和0.706,最佳切点值分别为58.61 ml/(min·1.73 m2)、113.75μmol/L和7.41 mmol/L。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eGFR降低组、SCr升高组和BUN升高组患者全因死亡风险更高(P0.001)。校正年龄、性别、心功能等因素后,BUN是CHF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1.043,95%CI:1.007~1.082,P0.001)。结论 eGFR、SCr和BUN对CHF远期预后具有预测价值,其中BUN是CHF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病人远期预后的影响因素及与血尿酸水平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6年4月收治PCI/CABG术后HFrEF病人共153例的临床资料,其中伴高尿酸血症(HUA)者44例设为A组,未伴HUA者109例设为B组,比较两组基线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指标、术后用药情况及随访预后指标,同时分析临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B组血肌酐(Cr)及三酰甘油(TG)水平均明显低于A组(P<0.01);B组LVEF水平明显高于A组(P<0.01)。B组洋地黄使用比例明显低于A组(P<0.01);两组随访期间主要终点事件及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显示,HUA是病人心力衰竭再次入院的独立危险因素(P=0.04);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LVEF、血红蛋白(Hb)、Cr及HUA均是病人术后全因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P<0.01),LVEF和HUA是病人术后心血管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P≤0.01);伴HUA病人全因死亡风险为未伴HUA病人的1.48倍[RR=1.48,95%CI(1.07,1.77),P<0.01],心血管死亡风险是未伴HUA病人的1.79倍[RR=1.79,95%CI(1.17,2.31),P<0.01]。结论PCI/CABG术后HFrEF伴HUA病人远期因心力衰竭再次住院、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及心力衰竭死亡风险均明显升高,同时HUA是病人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自然人群中颈-股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与心脑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的关系。方法:在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体检科连续收集556例体检者的基本资料,并对体检者进行C-FPWV测定,平均随访5年,观察其终点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动脉硬化组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16.1%∶6.4%)和全因病死率(7.7%∶2.4%)均高于正常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重度动脉硬化组、轻度动脉硬化组和正常组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2.7%,10.7%和6.4%)和全因病死率(分别为10.5%,5.6%和2.4%)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经Logistic回归分析后,重度动脉硬化组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OR为4.609(95%CI:2.288~9.285),全因死亡的OR为4.763(95%CI:1.653~13.719)。轻度动脉硬化组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OR为1.717(95%CI:0.822~3.586),全因死亡的OR为2.320(95%CI:0.777~6.920)。分别作C-FPWV与心脑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的ROC曲线,得到预测心脑血管事件和全因死亡的最佳临界点分别为10.85m/s和11.05m/s...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老年冠心病(CHD)患者合并慢性肾脏病(CKD)的发病状况及其对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纳入795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依照基线时是否合并CKD,分为合并CKD组(n=228)与单纯CHD组(n=567),调查两组患者的基线指标水平及相关危险因素情况.以全因死亡作为研究终点,进行10年随访,分析合并CKD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及其他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老年冠心病患者中CKD发生率为28.7%,呈现出随年龄增加递增的趋势.老年冠心病患者发生CKD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慢性心衰病史、血红蛋白水平、血尿酸水平.随访10年,老年冠心病患者全因死亡率为32.8%,合并CKD组患者全因死亡率,显著高于单纯CHD组患者死亡率(41.7% vs.28.9%,P<0.05),合并CKD死亡风险是单纯CHD死亡风险的1.725倍(95%CI:25.6%~33.0%).10年全因死亡多因素分析显示,CKD是老年冠心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住院老年冠心病患者CKD发病率高,预后不佳.CKD是老年冠心病患者全因死亡独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轻度肾功能不全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预后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分析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该院确诊为ACS的50例患者的资料,按照患者肾小球滤过率估算值(e GFR)的高低分为肾功正常组(A组,n=25)和轻度肾功不全组(B组,n=25),分析研究轻度肾功不全对ACS患者出现终点事件的相关性。结果 A组患者中初级终点事件的发生率(24.0%)显著低于B组(72.0%)(P0.05);两组患者次级终点事件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COX回归分析发现,轻度肾功不全患者发生初级终点事件的相对危险度是正常者的2.135倍(95%CI 1.056~4.560,P=0.034),轻度肾功不全对全因死亡(HR 3.224,95%CI 1.209~8.145,P=0.025)和心源性死亡(HR 3.198,95%CI0.940~9.643,P=0.041)有预测价值。结论轻度肾功不全对ACS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与急性心力衰竭(AHF)患者长期病死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012-03-2015-02因AHF入住我院的患者346例,收集与分析入选者的临床资料及入院时的相关检验及检查结果,前瞻性随访所有患者18个月,其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根据终点事件将其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结果:(1)39例(11.3%)失访,73例(23.8%)死亡;(2)完成随访的307例AHF患者中有35例(11.4%)合并CRBBB,其中生存组中有17例,而死亡组中18例(P0.01);(3)Kaplan-Meier分析后发现合并CRBBB的AHF患者死亡风险明显高于无CRBBB的AHF患者(P0.01);(4)CRBBB用于预测AHF患者预后的特异度可达92.7%(95%CI88.6~95.7),敏感度为24.7%(95%CI 15.3~36.1);(5)COX逐步回归分析(向前)显示,合并CRBBB的AHF患者比无CRBBB的AHF患者死亡风险超过2倍(HR=3.912,95%CI 2.208~6.933)。结论:CRBBB对评估AHF患者长期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老年(年龄≥75岁)稳定性冠心病合并多支血管病变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近远期临床结果。方法:本研究于2003年7月至2006年12月,连续入选年龄≥75岁稳定性冠心病合并多支血管病变患者363例,在我院行PCI置入DES(n=269)或CABG(n=94)治疗。主要终点为24个月时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次要终点为24个月时全因死亡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MI)、脑血管事件和再次血运重建以及全因死亡、非致死性MI和脑血管事件复合终点事件。结果:住院期间,CABG组的病死率(7.4%vs.1.9%,P=0.023)和非致死性MI的发生率(3.2%vs.0,P=0.023),明显高于DES组,CABG组的MACCE的发生率也明显高于DES组(10.6%vs.1.9%,P=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4个月时,CABG组和DES组的主要终点事件的风险未见明显差异[22.3%vs.15.2%,风险比(HR)=1.62,95%CI 0.63~3.31,P=0.379],两组的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MI、脑血管事件和再次血运重建的风险也没有明显差异;CABG组全因死亡、非致死性MI和脑血管事件复合终点事件的风险明显高于DES组(19.1%vs.8.2%,HR 3.87,95%CI:1.24~12.37,P=0.009)。结论:本研究提示,与DES相比,CABG可能会增加75岁以上多支血管病变患者的远期全因死亡、非致死性MI和脑血管事件复合终点事件的风险,而未降低再次血运重建和MAC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