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E抗原(HBeAg)、大蛋白(LHBs)与乙肝病毒DNA(HBV DNA)的关系。方法分别检测109例HBeAg阳性和116例HBeAg阴性的乙型肝炎患者的LHBs、HBV DNA表达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HBeAg阳性组中,LHBs、HBV DNA的检测率分别为89.9%和84.4%,二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HBV DNA定量与HBeAg定量和LHBs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81、0.94,P均<0.05),不同HBV DNA载量组间HBeAg定量和LHBs含量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1)。结论对HBeAg阴性患者而言,LHBs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HBV的复制情况,可作为HBV DNA的补充,指导临床诊治和用药。  相似文献   

2.
丁明东 《肝脏》2008,13(6):483-484
近年来随着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大蛋白(LHBs)中前S区抗原在乙型肝炎发病机制、感染与复制等方面研究的深入,逐渐认识到LHBs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对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LHBs检测并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进行对比分析,旨在探讨其在乙型肝炎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特别是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处于低水平复制,部分患者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阴性,HBV DNA阴性。然而,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持续处于高水平的HBV DNA复制,伴有明显的肝细胞坏  相似文献   

4.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eAg、HBV DNA与肝组织炎症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血清HBeAg及HBV DNA水平和肝组织炎症损害的关系.方法采用微粒子免疫捕捉分析法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分别对74例HBeAg阴性和73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血清HBeAg、HBV DNA定量检测和肝组织活检病理炎症分级,对比分析结果.结果74例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27例(36%)血清HBV DNA>105拷贝/ml,随着G1~G4肝组织炎症损害级别的增高其所占例数也相应增高,统计学分析HBV DNA水平与肝组织炎症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有显著意义;血清HBeAg定量0~29 PEIU/ml,随肝组织炎症病理分级上升定量阳性(>0.28 PEIU/ml)的病例比率增加,经统计学分析两者具有相关性.73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有49例(67%)血清HBV DNA>105拷贝/ml,血清HBeAg及HBV DNA水平与肝组织炎症分级无相关性.结论血清HBV DNA水平可作为判断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炎症损害程度的指标,血清HBV DNA水平愈高肝组织炎症损害往往愈重.36%的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eAg水平低下而HBV DNA复制活跃,可能存在HBV的前C区终止突变合并C区突变.血清HBV DNA水平不能反映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炎症损害的程度.  相似文献   

5.
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e抗原阴性患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1998年8月来拉夫米定对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阴性、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阳性1年以上的2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情况,并与22例HBeAg阳性的患者作比较。1.资料与方法:(1)病例资料:1998年8月至2002年5月门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4例,病例的诊断标准符合文献[2]。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外膜大蛋白(LHBs)与乙肝病毒DNA(HBV DNA)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之间的关系,寻找既方便操作又能反映病毒复制的指标,为乙型肝炎的诊断及疗效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410例临床标本分别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HBV DNA载量,LHBs检测用ELISA法,HBeAg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结果不同HBV-M模式的HBV DNA与LHBs检出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LHBs含量与HBV DNA拷贝数呈正相关(r=0.958,P0.001)。在HBV DNA(+)模式群体中LHBs阳性率明显高于HBeAg(+)人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血清LHBs与HBV DNA复制密切相关,可作为反映HBV复制的指标。LHBs检测方法特异性优于HBeAg检测方法,LHBs在HBV的诊断和疗效评估方面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HBsAg/抗-HBs、HBeAg/抗一HBe、抗一HBc)不同模式的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外膜大蛋白(HBV—LP)、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HBVpreSl)、HBVDNA,探讨HBV—LP与HBVDNA及HBVM模式间的关系,研究HBV—LP用于乙型肝炎患者临床诊治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HBV—LP、HBVpreS1和HBVM进行检测;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HBVDNA进行检测。结果乙型肝炎患者大蛋白检测结果与HBVDNA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97,P〉0.05)。HBV—LPA值随HBVDNA拷贝数的增加呈上升趋势,二者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r=0.565,P〈0.01),在不同HBVDNA拷贝数组别间,HBV—LP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23,P〈0.01)。结论HBV—LP是反应HBV感染者体内病毒复制程度的良好的血清免疫学指标,血清中的HBV—LP与HBVDNA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特别是可作为HBeAg阴性患者体内监测病毒复制及预后判断的良好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8.
前S1抗原在诊断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复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前S1抗原(PreS1Ag)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关系及诊断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对150例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进行PreS1Ag测定并与血清HBV DNA做对比分析。免疫组化法检测了HBsAg、HBcAg和PreS1Ag在肝组织的表达。结果血清PreS1Ag和HBV DNA检出率为62.7%和66.0%,x2检验,P=0.398,检出率高度符合,无统计学差异。肝组织HBsAg、HBcAg和PreS1Ag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8.0%、58.7%与61.3%。HBsAg表达阳性率最高。PreS1Ag与HBcAg的表达几乎平行,x2检验,P=0.476,无显著性差异。结论PreS1Ag能够反映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是否有病毒复制。  相似文献   

9.
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是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的一个标志,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HBeAg阳性、抗-HBc阳性的患者体内HBV DNA亦较高。有报道所有该类标本均可检测到HBV DNA,且绝大部分(83.33%)的HBV DNA滴度高于10^6拷贝/ml。然而,我们在对临床标本进行HBV DNA定量检测中发现,相当一部分该类血清标本不能检测到HBV DNA或检测结果低于试剂盒检测下限。为了排除所用试剂盒缺陷造成的可能,我们对目前国内医疗机构常用的三种HBV DNA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试剂进行了比较与分析。  相似文献   

10.
高敏  卢诚震  王怡  翟璐  郭洁  周莉  韩旭  刘勇钢 《肝脏》2010,15(3):167-170
目的对比不同年龄阶段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及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的肝脏病理特点。方法 323例慢性HBV感染者分为HBeAg阳性组与HBeAg阴性组,每组以40岁为界分为高龄组与低龄组,均经肝穿刺活组织检查,同时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HBV DNA,分析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患者高龄组与低龄组的肝脏病理损伤与血清ALT及HBV DNA水平的关系。结果 HBeAg阳性高龄组与HBeAg阴性高龄组比较具有更明显的炎症程度(P〈0.05)及更高的HBV DNA载量(P〈0.01),HBeAg阳性低龄组与HBeAg阴性低龄组比较HBV DNA载量较高(P〈0.01),但炎症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HBeAg阴性非活动性HBV携带者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病理炎症、纤维化程度及血清HBV DNA水平在高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低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HBV感染者血清HBeAg表达和HBV DNA水平与肝组织病理炎症分级的关系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不同,血清HBeAg表达与否和HBV DNA水平高低不能单独作为判断肝组织病理变化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美国2006年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处理治疗规范简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庄辉 《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14(11):871-874
2004年Keeffe等在“临床胃肠病和肝病学”杂志上发表“美国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处理治疗规范”。近2年来,由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先后批准恩替卡韦和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IFN)α--2a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并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自然史有了新的研究结果,因此,最近Keeffe等美国肝病专家对该《规范》进行了修订,并发表于2006年7月“临床胃肠病和肝病学”杂志。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DNA克隆并测序,从全基因水平分析HBV基因变异与重型乙型肝炎发病的关系。方法10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提取HBV DNA,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HBV全基因。PCR产物构建到PUCm-T载体上,转化至大肠杆菌感受态DH-5α细胞,经酶切鉴定,获得含3.2Kb HBVDNA的重组克隆菌,全基因测序,分析各读码框核苷酸和氨基酸变化。结果4例成功构建HBV DNA克隆,并完成全基因测序。其中3例在前C区发生G1896A变异,产生一个终止密码子,导致HBeAg缺失;1例在C启动子区1762、1764双位点出现突变;有多处点突变及缺失变异分布于PreS2区及C区已知细胞毒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细胞表位。结论该法可用于临床研究HBV病毒基因结构与重型乙型肝炎发病的关系,并为进一步研究其HBV基因功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乙型肝炎病毒嗜肝结合位点与受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众多学者对HBV嗜肝性机制得出共识:HBV膜蛋白直接与肝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继而膜融合,通过胞饮作用内吞入胞;或者HBV与细胞外液中某一中介分子结合形成复合体,再与肝细胞膜上其相应的受体结合入胞.但目前仍不能确定膜受体及中介分子是什么.现就近年来HBV嗜肝机制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HB患者肝组织HBcAg阳性的意义。方法对200例CHB患者应用荧光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精确定量检测血清HBV DNA含量。患者均检测血清中HBeAg含量,同时进行肝活组织检查,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HBcAg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按测定血清HBV DNA水平,分为A组(<3 log10拷贝/ml)20例,B组(≥3 log10拷贝/ml-<5 log10拷贝/ml)13例,C组(≥5 log10拷贝/ml~<6 log10拷贝/ml)24例,D组(≥6 log10拷贝/ml~<8 log10拷贝/ml)116例,E组(≥8 log10拷贝/ml)27例。肝组织HBcAg阳性者175例,占87.5%,A组HBcAg阳性率55.0%(11/20),B组53.8%(7/13),C组75.0%(18/24),D组96.6%(112/116),E组100.0%(27/27),HBcAg阳性率与血清HBV DNA水平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80,P<0.01)。血清HBV DNA水平高低与HBeAg阳性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47,P<0.01)。其中20例HBV DNA阴性者中(A组),HBeAg阳性者5例(25%),HBcAg阳性者11例(55%);15例HBV DNA阴性且HBeAg阴性者中有7例HBcAg阳性,占46.7%。结论CHB患者肝组织HBcAg阳性能更可靠地反映肝细胞内HBV复制状态。检测肝组织内HBcAg对CHB患者疗效评价和对治疗反应性的预测更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口服核苷(酸)类似物应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已近10年.从1998年拉米夫定到2003年阿德福韦酯,再到2006年恩替卡韦和2007年替比夫定,乃至不久后的替诺福韦、克拉夫定、恩曲他滨等药物的引入和广泛应用业已证明,口服核苷(酸)类药物已使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获得巨大进展.口服核苷(酸)类似物在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中的"有效性"、"可行性"、"安全性"已获得临床的广泛认同,其耐药性的产生也引起高度重视.单一或联合核苷(酸)类似物的使用,可使临床上90%以上的患者达到持续抑制HBV复制这一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16.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是原则,也是艺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红 《中华肝脏病杂志》2006,14(11):801-802
近来,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原则已为广大临床医生所接受。目前治疗原则是基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和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水平所制订,其目的是降低或抑制病毒DNA,从而达到防止疾病进展的作用。在这一原则和目标中,治疗必然是长期的,但治疗对象的选择、终点的确定、耐药株的产生和处理,以及有无预测治疗效果的时间点等诸多现实和重要的问题是临床实践中必需回答的。  相似文献   

17.
2005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发布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我国“指南”),特别强调了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这对于提高临床医生对抗病毒治疗重要性的认识、规范抗病毒治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临床实际工作中仍有不少问题需要回答,尤其是抗乙型肝炎病毒  相似文献   

18.
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在肝细胞癌(HCC)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我国近年发布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版)》和《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版)》都强调了肝癌患者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但未作深入具体阐述.《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04版)》也注意到抗病毒治疗延缓HCC的发生.有鉴于此,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召开了三次专题讨论会,系统收集分析了现有HCC综合治疗中抗病毒治疗的临床研究文献,回顾了HCC治疗中抗病毒药物临床应用进展,依据现有病毒相关性HCC抗病毒治疗的循证医学临床资料,综合部分专家的意见,按照循证医学证据分级的GRADE系统(表1)进行细化和补充,针对这些患者抗病毒治疗的应用达成共识,提出如下具体建议,供国内同道参考,以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依据新的临床医学证据进行修改和更新,进一步完善《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和《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实施.  相似文献   

19.
肝康栓抗鸭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康栓在临床上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已取得了较好效果。我们采用鸭乙型肝炎模型研究肝康栓在鸭体内抗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和改善血清生物化学的作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Previous studies have suggested hepatitis B splice-generated protein (HBSP), when expressed, is involve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HBV infection.

Objectives:

We aimed to evaluate anti-HBSP incidence and association with several HBV infection parameters in a group of Syrian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

Patients and Methods:

Eighty treatment-naïve HBsAg-positive adult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 sera were included in our prospective targeted study. Liver function, virological and histological tests results were obtained from patients’ medical files. Three variants of a 20-mer HBSP-derived peptide were designed based on HBV genome sequences obtained from Syrian patients'' sera (GenBank Accession No. JN257148-JN257217). Microtiter plate wells were coated with the synthetic peptides and used to detect anti-HBSP antibodies by an optimized indirect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Samples were considered positive when showed optical density (OD) values higher than the cut-off value for at least one peptide variant.

Results:

Seven out of eighty (9%) CHB patients were positive for anti-HBSP antibodies. Mean OD values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HBeAg-positive and -negative patients (P > 0.05). OD values showed weak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ALT and AST values (P < 0.05), and weak to moderate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liver biopsy staging ranks (P < 0.05).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as revealed with viral load values or liver biopsy grading ranks (P > 0.05).

Conclusions:

We introduced an anti-HBSP antibodies ELISA, designed for locally circulating HBV strains. Correlation observed of Anti-HBSP with liver fibrosis staging regardless of viral replication and liver inflammation suggests anti-HBSP antibodies as possible indicator for HBV-associated liver fibro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