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具有自动房室(AV)间期搜索功能的双腔起搏器减少心室起搏的有效性及起搏器长期的参数变化及安全性。方法: 对两种DDD/R起搏器86例(有搜索功能40例,无搜索功能46例)患者术后半年内随访观察。结果: 有搜索功能组术后1、3、6个月右室起搏率明显小于无搜索功能组[(20±6)% vs. (78±12)%,(18±7)% vs. (73±9)%,(19±5)% vs. (76±9),均P<0.05]。两组起搏参数及患者心功能分级均无明显差异。随访期间未出现AV搜索功能障碍等情况。结论: 有AV搜索功能DDD/R起搏器可减少非必须的心室起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双腔起搏器自动房室间期搜索功能(AV Search)减少心室起搏的有效性及对血流动力学和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 对两种DDD/R起搏器97例(有AV Search功能47例,无AV Search功能50例)患者术后半年内随访观察.结果 有AV Search功能组术后1、3、6个月右心室起搏百分比明显小于无AV Search功能组[(19.2±5.6)%vs(80.4±10.2)%,(17.8±6.6)%vs(75.3±9.5)%,(17.4±7.3)%VS[76.2±8.6]%,P<0.05].有AV Search功能组心脏指数、每搏量、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房内径及患者心功能分级均无明显改善(P>0.05);而左心窒射血分数则高于无AV Search功能组(P<0.05).高频心房事件也显著减少((31±9)vs(49±11),P<0.05].结论 有AV Search功能DDD/R双腔起搏器在减少非必须的心室起搏,改善血流动力学,减少高频心房事件方面优于与无AV Search功能DDD/R起搏器.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固定的长AV间期下的DDD起搏模式对SSS患者在减少心室起搏方面的效果;比较应用固定的长AV间期保留自身房室传导与最适AV间期下房室顺序起搏两种模式的优劣性,为临床选择具有最佳血流动力学效应的起搏参数设置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因SSS而安置双腔心脏永久起搏器进行治疗的45例患者,分3次随访进行,每次随访时间间隔为2个月,将起搏器程控与血液生化指标测量相结合,进行两种不同AV间期下房室顺序起搏模式的血流动力学效应评估与对比。结果与临床经验性AV间期相比,固定的长AV间期(350 ms)下的房室顺序起搏使心室起搏百分比由31.8%降低至1.18%(P=0.000);由最适AV间期下转为固定的长AV间期下的房室顺序起搏模式后,血浆BNP浓度明显降低(P=0.02)。结论固定的长AV间期(350 ms)下的房室顺序起搏能够有效减少心室起搏,且在血流动力学方面优于最适AV间期下的房室顺序起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房室间期(AVD)对三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患者房室顺序起搏(DDD)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接受DDD起搏治疗的Ⅲ°AVB患者16例,其中男女比例3∶1,平均年龄(64.50±15.96)岁。起搏器术后调整不同的AVD,应用左心导管检查测量左心室内压力上升/下降的速率(±dP/dT),评价不同AVD对Ⅲ°AVB患者DDD起搏后心功能的影响。结果:个体间最佳AVD的离散度较大(120~260 ms);不同AVD时,±dP/dT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佳AVD在160~220 ms区间的分布较集中;在160~220 ms区间的+dP/dT水平与其他区间的+dP/dT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P/dT组最佳AVD与-dP/dT组最佳AV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的AVD对Ⅲ°AVB患者DDD起搏后心脏的收缩及舒张功能均有影响,最佳AVD能使其心脏的收缩及舒张功能达到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通过缩短起搏器房室间期,阻断心室起搏后室房逆传引起的起搏器介导的心动过速(pacemaker mediated tachycardia,PMT)的可行性及原理。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我院起搏器程随访中8例发生PMT患者的资料,PMT均由心室起搏后室房逆传引起,经缩短AV间期处理PMT。结果 8例患者均通过缩短AV间期阻断心室起搏后室房逆传从而终止PMT,最短感知AV间期85ms,最长120ms,平均104±9ms。心电图房室间期(心房感知延迟+感知AV间期)最短120ms,最长150ms,平均136±12ms。结论缩短AV间期能有效阻断心室起搏后的室房逆传,从而消除其介导的PMT。短AV间期未对血流动力学造成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AV间期对右室起搏比例的影响,并探讨如何进一步进行AV间期的优化。方法:2012年9月至2015年12月,入选在我院接受圣犹达双腔起搏器植入患者,根据病因,分为“病窦综合征(SSS)”及“房室传导阻滞(AVB)”组。所有患者为DDD起搏模式,植入时默认AV间期PV/AV:150/170ms(5286型)及150/200ms(5816、5826型);植入两个月后,AV间期设为PV/AV:325/350ms;植入4个月后,打开自动自主传导搜索功能(5286型)及VIPTM功能(5816、5826型),PV/AV按照5286型起搏器固定参数设置,即每间隔5分钟搜索3个心动周期,并设置搜索时间120ms。每次随访时记录心室起搏比例,以秩和检验比较不同设置对起搏比例的影响。结果: SSS组入选38例,AVB组入选41例。SSS组一例患者因持续性心房颤动终止研究。两组患者中,默认设置、最长AV间期设置及自主传导搜索设置时起搏比例中位数分别为:37% 、3%、5%(SSS组),83%、50%、54%(AVB组)三种设置间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从数值上看,SSS组差异更显著。结论:可以通过延长AV间期减少右室起搏,但对起搏器治疗患者,首先推荐个体化设置。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具有自动AV间期搜索和起搏模式策略自动化功能的双腔心脏起搏器对老年患者减少心室起搏的有效性。方法选择置入DDD/R型双腔心脏起搏器的老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123例,分为实验组66例,平均年龄(76.5±6.8)岁,置入具备自动AV间期搜索和模式策略功能的美敦力公司Adapta系列起搏器;对照组57例,平均年龄(73.1±7.4)岁,置入不具备上述2种功能的美敦力公司Sigma AED、MED系列起搏器。术后1年内随访,观察心功能(NYHA)、程控获取右心室起搏(VP)百分比、心脏彩色超声心动科进行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的测量,计算LVEF,抽血检测N末端前体钠尿肽(NT-proBNP)水平,并进行对比。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术后1年VP百分比降低[(39.7±35.2)%vs(91.7±2.6)%,P=0.02],LVEDD、LAD、LVEF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1.5±3.9)mmvs(53.9±3.6)mm,(38.2±2.6)mmvs(42.0±4.5)mm,(54.8±7.7)%vs(50.1±12.3)%,P<0.05,P<0.01),实验组术后1年NT-proBN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180.2±19.4)ng/Lvs(269.2±23.6)ng/L,P<0.01]。结论具有起搏自动AV间期搜索和模式策略自动化功能的双腔起搏器可减少老年SSS患者VP百分比,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双腔起搏器不同房室延迟(AV间期)起搏对单纯舒张功能不良患者左心房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植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76例,分为单纯舒张功能不良组(38例)和心功能正常组(38例),应用超声心动图及应变率成像测算在不同AV间期时的心排出量(CO)、左心房射血分数(LAEF);收缩期、舒张早期和舒张晚期的左心房心肌平均峰值应变率(SR-s、SR-e和SR-a).结果 单纯舒张功能不良组:①AV间期自80 ms开始增至200 ms时,SR-a、LAEF和CO随AV间期的延长相应增大,在AV间期200 ms时达到最大,达峰值后逐渐下降,SR-a、LAEF和CO在AV间期<150 ms及>200 ms时较AV间期150 ~ 200 ms时降低(P<0.05);②AV间期为80 ms时SR-s较AV间期为200 ms时增加明显(P<0.05).心功能正常组:①随着AV间期变化,评价左心房功能的各指标无显著变化(P>0.05);②CO在AV间期为150 ms时达到最大,在AV间期<150 ms及>200 ms时较AV间期为150~200 ms时降低(P<0.05).结论 双腔起搏器不同AV间期可影响单纯舒张功能不良患者左心房的收缩功能,适当延长AV间期在生理上更有利于左心房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自动AV间期搜索功能双腔起搏器减少心室起搏的有效性及对心功能和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 100例植入DDD/R起搏器的患者(有AV搜索功能50例,无AV搜索功能50例),术后1年内程控获取右室起搏百分比、高频心房事件、检查超声心动图及测试血浆心房利钠肽(ANP)值。结果有AV搜索功能组术后3,6,12个月右室起搏百分比明显小于无AV搜索功能组(18.7%±5.6%vs 82.4%±10.2%,19.8%±6.6%vs 77.3%±9.5%,18.4%±7.3%vs 79.2%±8.6%,P均<0.05)。有AV搜索功能组左室舒张末内径、左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均明显改善(P均<0.05);ANP水平明显降低(203.10±28.20 pg/ml vs 298.80±31.50 pg/ml,P<0.05);高频心房事件也显著减少(18±9次vs 39±11次,P<0.05)。结论有AV搜索功能起搏器明显减少病窦综合征患者右室起搏比例,改善心功能,并减少高频心房事件。  相似文献   

10.
刘晓健 《心电学杂志》2006,25(2):108-110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双结病变型等是植入DDD起搏器的最佳适应证。人体植入DDD起搏器后,就如植入一个窦房结和房室结,心房的电活动可经DDD起搏器设置的A-V间期下传至心室。由于心房激动经体内自身房室结下传更有利于保护心脏的功能,故一般情况下,DDD起搏器将起搏A-V问期程控得比自身P-R间期长,以保证激动尽量经自身房室结下传。研究发现,当P-R间期在120-180ms时心功能较好,故选择合适的AV延迟以及与自主神经(心率)相适应的A-V间期对双腔起搏至关重要。而且,与频率相适应的房室顺序传导,可以产生较好的血流动力学影响。  相似文献   

11.
探讨双腔起搏器不同房室间期 (AVD)起搏对即时心功能的影响 ,并观察根据即时心功能调定的最佳房室间期对CHF患者长期疗效的影响。用M型和B型超声心动图比较了 6例无心力衰竭DDD起搏者和 14例CHFDDD起搏患者 (其中 13例存在缓慢型心律失常 )不同AVD起搏时心功能参数的变化。 14例CHFDDD起搏患者常规起搏 3个月后随机分为常规起搏组 (7组 )和最佳房室间期起搏组 (7例 ) ,起搏 3个月后随访心功能 (NYHA分级 )和心室腔径的改变。结果 :CHF组和无心力衰竭组不同AVD起搏时各项心功能指标变化均无差异 (P >0 .0 5 ) ;常规起搏组和最佳AVD起搏组起搏 3个月后NYHA分级和心室腔径无显著变化 (P >0 .0 5 )。结论 :经调定的短AVDDDD起搏不能改善CHF患者的心功能和心室重构。不宜将双腔起搏器最佳AVD起搏作为CHF患者的常规非药物疗法 ,对因纠治心脏电学异常而安装DDD起搏器的CHF患者 ,在无其他证据之前仍宜采用常规AVD起搏  相似文献   

12.
DDD起搏最佳房室延迟的设置及血流动力学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不同房室延迟DDD起搏患者进行血流动力学评价,探讨DDD起搏最佳房室延迟的设置方法。方法 应用超声心动图研究17例植入DDD起搏器患者不同AV间期时心排出量(CO)、舒张期二尖瓣返流(DMRD)、A波结束至二尖瓣完全关闭时间间期及同步心电图QT间期等的变化。结果(1)当 AV延迟调至(16.9±19.9)ms时,A波结束与二尖瓣关闭同时出现,此时将AV延迟分别延长20ms、40ms、60ms、80ms,A波结束至二尖瓣完全关闭的间期分别延长(13.9±3.7)ms、(31.5±5.1)ms、(52.8±4.1)ms、(72.4±4.0)ms,而且在此间期可发现舒张期二尖瓣返流;(2)CO最大时的AV延迟(即最佳房室延迟)与预测的最佳 AV延迟呈明显正相关(r=0.893,P<0.05);(3)临界AV间期与最佳AV间期有显著正相关(r=0.884,P<0.05),临界AV间期较最佳AV间期长;(4)临界AV间期及其后不同AV间期预测的最佳AV间期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1)临界AV间期可代表最佳AV间期的上限,可用临界AV间期减去A波结束至二尖瓣完全关闭的时间间期来预测最佳AV间期;(2)最佳AV延迟可按以下公式预测:先设置一个较长的AV间期,然后于超声心动图下测量A波结束至二尖瓣完全关闭的时间间期,则最佳AV间期等于此较长的AV间期减去A波结束至二尖瓣完全关闭的  相似文献   

13.
不同房室间期对双腔起搏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双腔起搏不同房室间期对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及最佳房室间期 ,选择 18例置入DDD起搏器的病窦综合征患者 ,在DOO起搏方式下随机将房室 (AV)间期程控为 10 0 ,130 ,15 0 ,170 ,2 0 0ms,在超声心动图下观察左室收缩功能指标 ,每次测量间隔 5min以上。结果 :AV间期为 15 0ms时左室收缩功能最好 ,与AV间期为 10 0ms时相比 ,左室收缩功能明显改善。以心输出量 (CO)为标准 ,18例中有 9例AV间期在 15 0ms时CO最佳 ,5例在 2 0 0ms时CO最佳 ,3例在 170ms时CO最佳 ,1例在 130ms时CO最佳 ;以CO为标准 ,DOO起搏方式最佳AV间期为 16 6±2 4ms。结论 :双腔起搏的AV间期对左室收缩功能有重要的影响 ,以CO为标准 ,个体化地选择双腔起搏的最佳AV间期对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超声心动图技术观察双腔起搏器不同起搏房室间期(pacing atrioventricular delay,PAVD)起搏对即时左心收缩及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 40例三度房室阻滞行永久双腔起搏器植入的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PAVD进行优化,以超声心动图左心室最大心排出量(CO)为最佳PAVD,比较不同PAVD下左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结果 不同PAVD产生不同左心室CO,最佳PAVD平均为(155.7±20.4)ms,其中70%患者PAVD为150 ms及175 ms;当最佳PAVD时舒张功能指标Tei指数,二尖瓣环室间隔速度(E'),二尖瓣血流频谱E峰/二尖瓣瓣环室间隔速度(E/E')等指标均处于最佳水平.结论 调整DDD起搏器PAVD不但能够改善左心室收缩功能,也可对舒张功能产生良性影响,植入DDD起搏器患者应加强随访,调整优化PAVD使起搏器发挥最佳效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双腔起搏器植入患者不同AV间期起搏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植入双腔起搏器并患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30例,设置11个AV间期(150ms、170ms、190ms……350ms),记录不同AV间期下的LVEF,找出最佳AV间期。分为研究组(AV间期调为最佳AV间期)15例,对照组(AV间期为出厂默认AV间期)15例,于术前、术后3个月分别记录LVEF、NT-proBNP。结果 AV间期自150ms开始增至210ms~230ms时,LVEF随AV间期的延长而增大,在AV间期210ms~230ms时达到最大,达峰值后又逐渐下降,LVEF在AV间期210 ms及230 ms时较AV间期210ms~230ms时降低(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术前LVEF、NT-proBN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研究组LVEF较对照组显著升高,而NT-proBNP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腔起搏器不同AV间期可影响LVEF;将AV间期调至最佳AV间期有利于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的改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具备起搏模式策略和AV间期延长的策略功能的起搏器(Adapta)的远期临床效果。方法 39例患者随机分组,置入具有自动化功能的Adapta起搏器(实验组,n=20)和其它类型双腔起搏器(对照组,n=19)。并分别在置入前及置入后1,2年进行随访。随访中观察两组的右室起搏比例、心功能(纽约心功能分级、血脑钠肽)、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持续性心房颤动发生率及生活质量等的变化。结果置入双腔起搏器术后1年及2年,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心室起搏比例均明显降低(38.21%±46.01%vs 92.52%±2.70%;36.22%±73.09%vs 91.78%±7.63%,P均<0.05)。置入术后2年,对照组与实验组及与自身术前比较,LAD,LVEDD增大(LAD:43.11±7.08 mm vs 39.01±3.72 mm,40.02±4.70 mm;LVEDD:53.60±6.91 mm vs 47.71±4.79 mm,46.57±3.99 mm,P均<0.05)。其他指标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起搏器自动化功能可以有效降低心室起搏比例、保护心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右心室起搏器术(VVI)与双心腔起搏术(DDD)在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老年患者中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将68例患者分为VVI组和DDD组,比较两组心功能变化、房颤、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结果:心动超声心功能测定,术前和随访结果比较:VVI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从(53.8±2.1)%下降至(49.5±3.4)%,P0.05;DDD组LVEF从(54.1±2.6)%下降至(52.7±2.8)%,P0.05。比较两组患者在心功能变化、房颤的发生率均有统计学差异,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老年患者,两种起搏方式的比较,DDD对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老年患者心功能的保护及房颤更低发生率均优于VVI组。  相似文献   

18.
选择30例接受具有自动AV间期搜索功能(auto AV search)的双腔DDD(R)起搏器治疗的病窦综合征患者。AV search打开时心室起搏(VP)比例,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左室Tei指数均较关闭时降低(P均<0.01),且血浆BNP水平、左室Tei指数与VP比例均存在较好的相关性(P均<0.05)。结论:双腔起搏器的auto AVsearch功能可有效减少非必须的右室起搏,促进自身心室激动,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效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自动AV间期搜索功能双腔起搏器减少心室起搏和高频心房事件的效果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60例置入DDD/R起搏器的患者(有AV搜索功能30例,无AV搜索功能30例),术后1年内程控获取右室起搏百分比、高频心房事件,检查超声心动图,测试血浆利钠肽(BNP)值.结果 有AV搜索功能组术后6个月和12个月右室起搏百分比明显小于无AV搜索功能组[(21.2±6.0)%比(78.3±7.5)%,(19.1±6.5)%比(73.4±7.9)%,P均<0.05).AV搜索功能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Tei指数均明显改善(0.57±0.03比0.53±0.05,0.48±0.15比0.68±0.20,P均<0.05);BNP水平明显降低[(75.2±34.5)pg/ml)比(37.0±16.4)pg/ml,P<0.05];高频心房事件也显著减少[(42±10)次比(19±11)次,P<0.05].结论 AV自动搜索功能起搏器可有效减少不必要的右室起搏及高频心房事件,改善血流动力学效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置入了双腔起搏器的患者,在随访时,根据体表心电图P波宽度调节房室传导间期(AV间期)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因高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而安装美墩力SD303双腔起搏器的患者31例。测量患者体表心电图自身P波宽度,和(或)心房起搏脉冲至起搏的P波末端的宽度,在此测量值上加100ms,分别设定双腔起搏器的感知AV间期和起搏AV间期。使用多普勒超声仪,分别在出厂常规设置的AV间期和根据体表心电图优化的AV间期设定值,进行超声检查。结果:经体表心电图调整AV间期后的左室每搏量、左室舒张末期容量和左室射血分数、左室充盈时间、二尖瓣血流速度时间积分,均高于常规出厂设置的AV间期,前三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根据体表心电图中P波宽度的变化来调节AV间期,不但能获得良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且由于其简单易行,而具有广泛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