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微循环障碍是多种疾病的病理基础,已为国内外研究所证实。布鲁氏菌病(下简称为布病),尤其是慢性布病发病机理目前还不十分清楚,病人的确诊及疗效的判定尚缺乏明确的客观指标。我们基于探讨慢性布病(包括职业性布病)的诊断和疗效判定的客观指标,我们从1982年至1984年在我区的皮毛制革工厂中,  相似文献   

2.
布鲁氏菌是细胞内寄生菌,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抗感染免疫性疾病。近年来,国内外都曾有关于布病患者机体免疫状态的报导,证实慢性布病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于正常水平。过去,用菌苗、水解素、溶菌素、中药等治疗慢性布病,疗效未臻理想;国内应用免疫调节剂治疗慢性布病,曾有一份报告,效果亦不令人满意。 为进一步研究慢性布病患者机体的免疫状态,另辟免疫学治疗方法,我们检测了28例志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告了慢性布病中医分型辨治,慢性布病人下丘病-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和甲状腺系统功能的研究。结果表明:按中医理论把慢性布病人分为肝肾虚亏、经络阻滞、气血虚弱和湿热阴虚4型。并对前3型分别用全归饮、蠲痛汤、双补汤治疗取得较好疗效;证实了慢性布病人存在潜隐性或轻度肾上腺皮质甲状腺系统功能减退;值得提出的是肝肾虚亏阳虚证病人,24h尿的17羟含量低于正常,而用全归饮治疗后其含量明显提高达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4.
布鲁氏菌病是我区常见的人兽共患病。经过多年防治,急性布鲁氏菌病已很少发生,而慢性布鲁氏菌病(简称慢性布病)则成为危害广大群众健康的顽固病种。对于慢性布病的治疗,目前尚缺乏理想方法。我们采用自治区地方病防治研究所的研究成果,以祖国医学辨证施治原则,结合现代免疫学观点,用中药方剂——活血化淤免疫抑制饮(简称活免饮)在临床上治疗慢性布病31例,获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布氏菌病(简称布病)为人兽共患传染病,且具有体液和细胞双重免疫改造的特点。为了解不同病程布病患者的免疫学变化和监床疗效判定、发病机理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作者对不同病程的慢性布病患者进行了有关的免疫学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改进的中药布病逐淤丸(1号丸)针对血瘀阻络,毒邪留滞型慢性布病肌肉关节疼痛的疗效。方法将91例血瘀脉络型慢性布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1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给"1号布病丸"治疗4个疗程,对照组空白,观察时间同治疗组相同,分别观察记录中医症候变化,录入Excel数据库,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治疗效果。结果通过对51例患者的治疗观察,近期有效率为90.19%,远期有效率82.35%,疗效较好,且近期与远期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稳定。结论中药"1号布病丸"采取活血化瘀,祛风通络止痛治则对表现为肌肉关节疼痛的布鲁氏菌病患者有显著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抗菌药联合应用阻断急性布鲁杆菌病慢性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布鲁杆菌病(简称布病)的发病率逐年攀升,局部地区有爆发趋势,对人民生活及社会安定造成很大影响.已往多见慢性布病患者,怎样及时治愈布病,防止急性布病慢性化,是医务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急、慢性布鲁氏菌病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IFN-γ、IL-4、TGF-β1、IL-10和IFN-γ/IL-4水平,寻找布病慢性化细胞因子标志物。方法随机抽取乌兰察布市地方病防治中心急、慢性布鲁杆菌病患者各42名作为研究对象,当地健康人群2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比急性布病患者、慢性布病患者和健康人群IFN-γ、IL-4、TGF-β1、IL-10和IFN-γ/IL-4水平。急性布病患者和慢性布病患者血清IFN-γ、IL-4、TGF-β1、IL-10和IFN-γ/IL-4水平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急、慢性布病患者和健康对照组血清IFN-γ、IL-4、TGF-β1、IFN-γ/IL-4指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F=6.86、11.90、12.25、4.60,P0.01);三组指标IL-10比较无统计学意义(F=2.72,P0.05)。急性布病患者和慢性布病患者血清TGF-β1和IL-10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1.90,-1.81,P0.05);急性布病患者和慢性布病患者血清IFN-γ、IL-4和IFN-γ/IL-4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1.99、82、-3.3,P0.05)。结论联合TGF-β1和IL-10水平变化,高水平IFN-γ可能是布鲁氏菌病慢性化的生物化学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应用低分子胸腺肽治疗慢性布病患者35例的临床观察结果,疗效较好,总有效率为77.15%,分析其机理为胸腺肽提高了慢性布病患者的活性玫瑰花环形成率,增强了细胞免疫功能,促进了机体清除细胞内寄生布鲁氏茵及其降解产物的能力,达到了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0.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变态反应性传染病。由于人们对布病缺乏足够的认识,经常造成急性布病的误诊、错诊、漏诊而转成慢性布病,而骨关节疼痛是慢性布病三大主要症状之一.难于治愈,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多年来,我站一直采取加味四逆散、强力霉素、利福平、链霉素联合用药治疗急性布病,效果非常显著,治愈率高,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慢性布氏菌病(简称布病)是否可以造成肝脏损害及肝脏损害在慢性布病中发生的几率和规律。方法 对273例慢性布病患进行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三个方面的观察。结果 发现52例患有肝脏损害,占19.05%。其肝损害与布氏菌素皮试验强度有正相关关系,而与布病血清学及病程无直接关系。结论 说明慢性布病仍可造成肝脏损害,但比急性布病发生率低,其发病机理可能与Ⅳ型变态反应对肝脏的损害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2.
水针治疗慢性布氏菌病关节痛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青海省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的感染率及发病率较高,而该病一旦转为慢性难以治愈而长期给患者带来身心痛若。为此,作者在慢性布病关节疼痛的治疗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尝试。1 一般概况 对27例慢性布病关节活动障碍者进行了水针治疗,其中,男20例,女7例,年龄最大61岁,最小19岁,这些病人在治疗前均重新进行了慢性布病的确诊。  相似文献   

13.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一种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人畜共患,急性期治疗不及时规范,病情转成慢性治愈率很低。因此,众多学者努力寻找布病急性期有效的治疗方法,以提高该期病人的治愈率。巩义近9年来共治疗50例急性期病人,疗效较高。  相似文献   

14.
布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以发热、乏力、自汗、顽固的关节或肌肉疼痛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对慢性布病的治疗,我国在多年的防治实践与科研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中医药在治疗慢性布病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通常对于中药作用的认识都是从中医传统的机理进行分析、归类运用;很少从现代中药药理方面来认识其作用机理,故临床应用时,对药物作用并不十分清晰,运用也很困难。所以要运用中药药理学阐述治疗慢性布病的常用中药的药理作用,使中药作用的认识更清晰、更直观,易于运用。布病的变态反应是引起慢性布病病理改变的重要原因,这一点为…  相似文献   

15.
疼痛是机体对物理、化学、生物等各种伤害性刺激的感应,它的产生具有复杂的感觉生理过程。顽固的关节、肌肉、神经疼是慢性布病患者的三大症状之一,治疗后判定疗效常以病人主诉疼痛的减轻和消失为依据,缺乏客观的指标,这是当前布病治疗中急待解决的课题之一。所以我们设想采用国产钾离子测疼仪,利用K~+通过电流透入皮肤,作用于痛觉感受器,引起局部产生针刺样疼痛感觉的原理,观察慢性市病患者。在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变化与  相似文献   

16.
目前用什么试验方法来检验慢性布病的治疗效果,这在布病防治工作上仍是急待解决的问题。对慢性布病患者仅从临床表现和体液免疫的角度来判定是不全面的,有时很难反映治疗效果。从 Jondal 等在1972年实验证实用 ERFC 试验的方法是检测 T 淋巴细胞在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后,而广泛用于抗传染及免疫性疾病的检测。  相似文献   

17.
英国人的布氏杆菌病(以下简称布病)系由流产布氏杆菌所致。急性和慢性两型布病本质上均是一种病菌在细胞内寄生的疾病,因此需要通过应用能穿透到细胞内的药物,或使药物在细胞外维持较长时间高浓度来清除细胞内的病原体才能疗效良好。四环素族抗菌素已应用多年,而且是治疗布病的有效药物。本文作者曾用四环素2g/d,4周为一疗程,共3疗程,每个疗程间隔4周,治疗30余例急性布病,未见复发。1976年 Farrel 等比较了布氏杆菌对四环素族药物的体外敏感度:去甲金霉素、强力霉素、赖氨四环  相似文献   

18.
布鲁杆菌病检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鲁杆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杆菌侵入机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慢性传染病。长期以来,布病一直备受各国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在美国,布鲁杆菌还是潜在的生物战剂,始终受到军事医学家的高度重视;而且布病在世界范围内,目前只有英国和澳大利亚通过严格的卫生防疫措施消灭了布病,但是在发展中国家仍无法被根除。人间布病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确诊的慢性布鲁氏菌病活动型患者62例和相对稳定型患者63例做细胞免疫功能检测并以正常人作对照,经统计学处理证实慢性布病活动型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与相对稳定型患者及正常人有显著差异,相对稳定型患者则与正常人无显著差异,进而探讨了慢性布病细胞免疫功能受损后随病程迁延而恢复的经过及 E—花环试验等作为慢性布病分型及免疫治疗依据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加味四逆散治疗慢性布氏菌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布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氏菌侵入人体引起的一种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目前对布病的发病机理尚不明了,尤其是对慢性布病尚无理想的疗法,现有疗法中远期效果不巩固和易于复发等问题,都是急特解决的课题。因此,作者从1991年4月至1992年6月,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为探讨治疗慢性布病的理想方法和药物,选择运用加味四逆散在方城、登封、延津等疫区县,进行了系统的临床观察。1 一般资料1.1 病例选择 选择符合慢性布病标准的病人127例;其中男67例,女60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76岁,平均年龄52岁,病程最短3年,最长37年,平均病程13年,其中107例有与病畜接触史。1.2 诊断标准 按照卫生部、农业部编写的布病防治手册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