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索耐多药结核病患者接受以贝达喹啉及利奈唑胺为基础的治疗方案期间,视神经病变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及影响的危险因素。方法 以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收治的耐多药结核病(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 MDR-TB)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贝达喹啉、利奈唑胺联合背景方案抗结核治疗,收集利奈唑胺相关视神经病变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探讨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自变量的筛选,将P<0.1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完成治疗的68例患者,14例(20.6%,14/68)发生视神经病变,以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畏光为主要表现,停用或减量利奈唑胺后好转,均考虑与利奈唑胺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发现,治疗史为初治(OR=7.686,95%CI=1.152~51.265,P=0.035)、体重<50kg(OR=8.295,95%CI=1.511~45.523,P=0.015)可能是利奈唑胺相关视神经病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  相似文献   

2.
利奈唑胺治疗耐多药结核病的初步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初步评价利奈唑胺治疗耐多药结核(MDR-TB)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库、Pubmed、Embase、CBM、CNKI、Wanfang Date等电子数据库。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研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有7个国家的5个临床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分析结果表明,含利奈唑胺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MDR-TB的合并成功率为82%(95%CI 73%~89%);治疗结果为失败、丢失或死亡的比例分别为2%、5%、11%。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神经毒性和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32%、25%、6%。结论 利奈唑胺对耐多药结核病有较好的疗效,但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含贝达喹啉联合利奈唑胺方案治疗耐多药结核病(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MDR-TB)的早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8年3月至2020年10月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门诊及住院部确诊为MDR-TB的患者68例,所有患者均给予贝达喹啉联合利奈唑胺的方案抗痨,动态监测患者治疗24周痰结核分枝杆菌培养、胸部影像学变化、心电图、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视力等评估治疗效果及用药安全性。结果68例患者中包括MDR-TB10例(14.71%)、准广泛耐药结核病(Pre-XDR-TB)33例(48.53%)、广泛耐药结核病(extensively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XDR-TB)25例(36.76%),完成24周治疗者62例(91.18%)、死亡3例(4.41%)、退组1例(1.47%)、失访2例(2.94%)。完成24周治疗的62例患者实现细菌学阴转59例(95.16%,59/62),中位阴转时间为4(4,24)周,影像学吸收59例(95.16%,59/62)。24周内几乎所有患者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不良事件,与贝达喹啉相关QTc间期延长的不良事件29例(42.65%),发生中位时间为4(2,12)周,其中QTc间期≥500ms6例(8.82%),QTc间期延长>100ms1例(1.47%),永久停用贝达喹啉7例(10.29%)。与利奈唑胺相关不良事件24例(35.29%),依次为血液系统损害14例(20.59%),发生平均时间为9.5±6.2周;外周神经炎9例(13.24%),发生平均时间为20.3±2.8周;视神经炎1例(1.47%),发生时间为16周。因不良事件永久停用利奈唑胺者2例(2.94%),减量或中断后继续使用的患者16例(23.53%)。结论含贝达喹啉和利奈唑胺方案治疗MDR-TB、Pre-XDR-TB、XDR-TB在24周时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阴转率高,虽不良事件较多,但总体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含利奈唑胺化疗方案治疗术后耐多药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3年5月至2017年4月北京胸科医院骨科收治的16例耐多药脊柱结核患者,手术后经不含利奈唑胺方案行抗结核药物治疗6个月后无效,后改为含利奈唑胺方案行抗结核药物治疗。通过对比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调整前后的化疗成功率、植骨融合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变化情况,以及与利奈唑胺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评价含利奈唑胺方案治疗耐多药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含利奈唑胺方案抗结核药物治疗的成功率为75.0%(12/16),治疗失败率为25.0%(4/16);植骨融合率为81.3%(13/16);使用含利奈唑胺方案抗结核药物治疗前VAS得分平均为(5.8±1.4)分;使用含利奈唑胺方案后VAS得分平均为(2.3±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46,P=0.000);12例患者椎体感染及椎旁脓肿逐渐吸收。与利奈唑胺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6.3%(9/16),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31.3%(5/16),末梢神经炎的发生率43.8%(7/16),贫血的发生率37.5%(6/16),头晕的发生率12.5%(2/16),皮疹的发生率6.3%(1/16)。减少利奈唑胺剂量后,与利奈唑胺相关的药物不良反应严重程度减轻。结论 含利奈唑胺方案治疗耐多药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确切,但与利奈唑胺剂量相关的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利奈唑胺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血液病患者革兰阳性(G+)球菌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08年8月至2009年5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收治的76例中性粒细胞减少疑诊G+球菌感染血液病患者,以利奈唑胺600 mg,每日2次抗感染治疗,从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方面评价其疗效,同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76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1.26%。单用利奈唑胺组有效率92.31%;混合感染初始即联合利奈唑胺组有效率92.59%;混合感染初始联合其他抗G+菌药物后换用利奈唑胺组有效率88.89%。3组病例体温控制中位时间分别为3.313、.76及6.58 d。恶性血液病不缓解、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及合并G-菌感染是影响利奈唑胺疗效的3个重要因素。利奈唑胺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31%,发生肝功能轻度异常患者未予停用利奈唑胺,经保肝治疗后肝功迅速恢复,其余患者均予以停药后3 d至2周后患者。结论利奈唑胺治疗粒细胞减少血液病患者G+菌感染具有明显疗效。轻症感染或病原学检查提示明确G+菌感染病例,针对性单药利奈唑胺即可取得明显疗效。重症混合感染首选联合利奈唑胺者疗效优于利奈唑胺作为二线药物者。恶性血液病完全缓解、避免广谱抗生素长期使用和及时有效病原体检查有助于利奈唑胺发挥抗G+菌感染的疗效。利奈唑胺引发的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利奈唑胺注射液对老年重症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08年6月至2009年5月陕西省人民医院老年呼吸科使用利奈唑胺治疗的13例重症感染性疾病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用药前13例患者均检出革兰阳性菌株,使用或换用利奈唑胺治疗,用药后清除13株(86.7%)。13例均在治疗后3~5d取得明显效果,有效率100%。有3例出现不良反应,其中1例有轻度呕吐,1例皮肤红疹,1例轻度腹泻。结论利奈唑胺可有效治疗老年重症感染性疾病,有些病例是在使用其他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换用利奈唑胺,患者耐受性良好,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的出现对全球结核病防控构成严重威胁。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贝达喹啉列为MDR/RR-TB治疗的首选药物之一。贝达喹啉的上市适用人群为成人耐多药结核病和广泛耐药结核病患者, 而关于贝达喹啉在儿童、青少年、孕产妇和老人等特殊耐药结核病人群中的研究较少, 本文旨在对贝达喹啉治疗耐药结核病特殊人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综述, 供同行临床应用时参考。  相似文献   

8.
背景和目的:利奈唑胺是一种新型抗菌药物,动物实验和体外试验均证实利奈唑胺具有很强的抗耐药MTB活性,但有报道认为,利奈唑胺易引起贫血、血小板减少和外周神经炎等不良反应,患者的耐受性较差.为进一步评估利奈唑胺治疗耐多药结核病(MDR-TB)的安全性、耐受性和临床疗效,该研究对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采用含利奈唑胺方案治疗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30例MDR-TB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前瞻性观察含贝达喹啉方案治疗耐多药和利福平耐药肺结核(MDR/RR-PTB)患者体内贝达喹啉血药浓度情况, 并探索疗效和不良反应与血药浓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1年8月在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住院, 并使用含贝达喹啉方案治疗的37例MDR/RR-PTB患者, 其中男23例, 女14例, 年龄15~60岁。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贝达喹啉血药浓度。观察患者体内贝达喹啉血药浓度情况, 并对患者近期疗效、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与血药浓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贝达喹啉血药浓度最佳截断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进行分析, 并应用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37例患者服药后2 h(C2 h)、6 h(C6 h)、下次服药前(C24 h)的贝达喹啉血药浓度分别为0.01~6.52、0.88~7.60、0.11~4.14 mg/L。C6 h显著高于C2 h和C24 h,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7例患者中, 30例痰结核菌培养转阴成功、1例转阴失败, 3例因QTcF≥500 ms停药、3例失访, ...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血液科利奈唑胺注射液治疗患者院内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09年4月至2010年5月上海瑞金医院血液科使用利奈唑胺治疗的33例发生院内感染的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用药前16例患者检出革兰阳性菌株14株(77.8%),其中葡萄球菌属4株(12.1%),VRE3株(9.1%),屎肠球菌2株(6.1%),粪肠球菌3株(9.1%),鸟肠球菌2株(6.1%)。33例患者中,初始使用利奈唑胺4例(12.1%),换用利奈唑胺治疗29例(87.9%)。细菌清除率达86.7%。33例患者均在治疗后3~5d感染症状缓解,临床有效率75.8%。6例(18.2%)在使用利奈唑胺期间出现了不良反应,1例轻度呕吐,1例恶心,1例面部水肿,1例视物模糊,2例患者轻度腹泻。结论利奈唑胺可有效治疗血液科患者院内感染,部分病例为使用其他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无效时换用利奈唑胺,在本研究中未观察到利奈唑胺对于血液疾病患者化疗后的骨髓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患者耐受性良好,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利奈唑胺治疗儿童白血病化疗后重症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2例儿童白血病化疗后重症感染者予利奈唑胺静注,10 mg/kg,每8 h1次,疗程8~18 d。观察致病菌清除率,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致病菌清除率为100%;痊愈8例、显效3例、进步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2%;不良反应均较轻微,停药后自行恢复。结论利奈唑胺治疗儿童白血病化疗后重症感染疗效较好,且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评价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对重症医学科患者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肺部感染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重症医学科MRSA肺部感染患者85例,随机分为利奈唑胺组(43例)和万古霉素组(42)例,分别给予利奈唑胺(0.6g/次,2次/d)和万古霉素(1.0g/次,2次/d)治疗,疗程均为10-14d,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细菌清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对MRSA肺部感染的治愈率分别为27.91%和26.19%,总有效率分别为72.09%和71.43%;细菌清除率分别为79.07%和64.29%;不良反应分别为6.98%和7.14%。两组患者的MRSA肺部感染治愈率、总有效率、肺部感染相关指标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细菌清除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治疗ICU MRSA肺部感染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相当,利奈唑胺的细菌清除率略高于万古霉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高剂量双联方案与含铋剂四联方案治疗军人幽门螺杆菌(H. pylori)感染的有效性、性价比等。方法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22年3至5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的共160例H. pylori感染、首次接受治疗的军人患者, 其中男性74例、女性86例, 年龄20~74(43±13)岁。患者随机分配到高剂量双联组和含铋剂四联组, 疗程均为14 d。比较两组H. pylori根除率、不良反应、依从性和治疗费用。连续变量用t检验, 分类变量进行χ2检验。结果按意向治疗(ITT)、按改良意向治疗(mITT)以及按方案(PP)分析, 高剂量双联组根除率与四联组相比, 两组根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TT:90.0%(95%CI 81.2%~95.6%)比 87.5%(95%CI 78.2%~93.8%), χ2=0.25, P=0.617;mITT:93.5%(95%CI 85.5%~97.9%)比 93.3%(95%CI 85.1%~97.8%), χ2<0.01, P=1.000;PP:93.5%(95%CI 85.5%~97.9%)比 94.5%(95%CI 86.6%~98...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比观察利奈唑胺治疗老年重症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老年重症MRSA肺炎患者50例,分为利奈唑胺治疗组和万古霉素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细菌清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利奈唑胺组与万古霉素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75.0%、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菌清除率分别为70.8%、5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6.7%、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奈唑胺组治疗老年重症MRSA肺炎临床疗效优于万古霉素组,对老年重症MRSA肺炎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和比较利奈唑胺和替考拉宁治疗住院高龄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8月我科住院的高龄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共58例[年龄84-98岁,平均(91.2±4.0)岁],分为利奈唑胺组(30例)和替考拉宁组(28例),设定临床疗效评价(痊愈、显效、进步、无效)和细菌学疗效评价标准(清除、假设清除、未清除,替换、再感染),了解利奈唑胺和替考拉宁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临床总有效率利奈唑胺组为93.3%,替考拉宁组为78.5%,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103);细菌清除率利奈唑胺组为86.7%,明显高于替考拉宁组的53.6%(P〈0.05)。治疗过程中利奈唑胺组主要不良反应为血小板减少,替考拉宁组主要不良反应为血肌酐升高。结论利奈唑胺和替考拉宁在临床上治疗高龄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患者疗效肯定,利奈唑胺在临床疗效和细菌清除率方面优于替考拉宁。在选择用药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需注意监测血小板和血肌酐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口服利奈唑胺在治疗耐药结核病中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估。方法将我院收治的45例耐多药结核病/广泛耐药结核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共27例)实验组(共18例),对照组给予多药联合化疗,而实验组在对照组多药联合化疗基础上加用利奈唑胺片口服,排除非医疗因素干扰中断治疗及因药物副作用不能耐受的患者,实验组加用利奈唑胺口服至少10个月,如治疗过程因不良反应出现利奈唑胺减量,则治疗时间延长到16个月。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临床病症改善情况、空洞闭合率以及痰菌转阴率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提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多药联合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口服利奈唑胺治疗耐药结核病临床疗效显著,配合减量及支持治疗后不良反应可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耐药性结核病已逐渐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并引起全世界广泛重视。贝达喹啉作为一种新型抗结核药物, 对耐药性结核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然而, 自2014年德国报告了首例贝达喹啉耐药患者后, 其耐药情况逐渐增多。本文综述了贝达喹啉的抗菌特性、作用机制和耐药性分子机制, 并探讨如何避免贝达喹啉耐药性的发生、延缓贝达喹啉耐药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前, 我国耐多药/利福平耐药结核病(MDR/RR-TB)的发病人数居世界第四位, 防治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化学治疗作为MDR/RR-TB治疗的最重要手段, 国内外同道在2022年度对此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和探索。化学治疗新药delpazolid、sutezolid、telacebec及我国自主研发的抗结核新药吡法齐明、舒达吡啶、JBD0131等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对贝达喹啉、利奈唑胺、德拉马尼、普托马尼等已上市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耐受性、不良反应和耐药问题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同时, 各国学者对以新药为核心的不同化学治疗新方案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本文就2021年10月至2022年9月的以上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以临床常用药物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为例, 探索微生态制剂综合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为微生态制剂的临床合理使用、微生态制剂的研究开发和药品相关决策提供依据, 推动合理用药。方法基于系统检索文献获得的研究资料, 利用循证医学和药物经济学等卫生技术评估基本方法, 从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适宜性、可及性和创新性等方面对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进行评价。结果有效性方面,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小儿腹泻、抗生素相关性腹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继发腹泻, 便秘, 以及功能性消化不良均有显著疗效;且可应用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肝硬化、非酒精性脂肪肝等多种疾病的治疗。安全性方面, 该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且常为轻中度、一过性的症状。经济性方面, 相对于单用美沙拉秦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美沙拉秦的增量成本效果比为1 743.2,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相对日治疗费用低于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制剂与地衣芽孢杆菌制剂联用(1.87~2.80元比2.08~5.78元)。创新性方面, 该药有多项专利, 并被认定为浙江省高新技术产品。适宜性方面, 该药的使用适宜性和药品技术特点适宜性整体...  相似文献   

20.
1993年结核病被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为"全球公共卫生紧急事件"。在复杂和严峻的大背景下,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了耐药结核病治疗整合指南(2020年版),相信有助于加速推动终止结核病策略的进程,扭转当前耐药结核病防治的被动局面。本文分别从异烟肼耐药结核病、含贝达喹啉全口服短程方案治疗耐多药结核病(MDR-TB)和利福平耐药结核病(RR-TB)、长程方案治疗MDR/RR-TB、贝达喹啉-普托马尼(PA-824)-利奈唑胺新方案、治疗反应监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阳性耐药结核病患者的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外科治疗及耐药患者的关怀和支持等方面进行解读,供读者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