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遗传性肺动脉高压合并疑似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HT)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要点、遗传学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分析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收治的遗传性肺动脉高压家系合并疑似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的患者临床资料。对患者及患者家系外周血基因进行全外显子基因测序并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突变位点, 后进一步验证该突变所导致的mRNA缺失情况。以"HHT""FPAH""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2(BMPR2)基因突变"为关键词, 检索自2000年1月至2021年11月的万方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相关文献并进行复习。结果我们发现来自湖南益阳的一个家系中的2例患者, 以咯血或肺动脉高压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 无鼻出血等HHT临床特征, 然而2例患者肺部均出现肺血管异常、肺动脉高压, WES发现BMPR2基因突变(NM001204.7:c.1128+1G>T)阳性而ENG、ACVRL1、SMAD4基因阴性, 对家族4代16人进行调查家系分析和sanger验证(发现其中7人携带该突变基因), 然后转录水平mRNA测序进一步证实该突变导致8号9号外显子缺失...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一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 DCM)家系行候选致病基因全外显子高通量测序,以寻找该家系的致病基因,并分析其基因型和表型的关系。方法 收集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就诊的一位DCM患者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及血液标本。与先证者及其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绘制家谱图,由我院临床分子诊断中心对先证者进行候选致病基因全外显子高通量测序,获得可疑突变后,用Sanger测序对家系其他成员进行验证,寻找致病基因。结果 家系先证者6号染色体外显子上存在受磷蛋白(phospholamban, PLN)基因的精氨酸缺失突变c.36_38delAAG (p.Arg13del),为该家系的可疑致病基因。先证者目前心脏扩大,心功能显著下降,且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室附壁血栓形成,心电图提示肢导低电压以及胸导联R波极度减低。先证者母亲及其大姐因心脏病死亡,二姐目前患有扩张型心肌病,其子女未检测到致病基因。受磷蛋白作为肌质网钙离子循环中的调节蛋白,它的基因表达、分布、功能与心室的收缩功能密切相关。结论 本研究发现DCM家系中存在PLN基因缺失突变:PLN c.36_38delAAG (p.Arg13del),是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的重要致病基因,此突变在汉族人群中尚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外显子测序(exon sequencing,ES)联合Sanger测序技术检测1个尿道下裂家系的致病基因,并对这一致病基因进行产前诊断。方法采集先证者及其父母的外周血,并提取DNA。对先证者的DNA进行性腺疾病相关基因的外显子测序找到致病基因,并针对该致病基因对先证者父母的DNA进行Sanger验证,明确是遗传自亲代。对先证者母亲再次妊娠的羊水标本提取DNA,采用Sanger测序对该致病基因行产前诊断。结果先证者SRD5A2(NM_000348):c.607GA,P.(Gly203Ser)杂合突变及c.680GA,P.(Arg227Gln)杂合突变组成的复合杂合突变。而其表型正常的母亲为SRD5A2(NM_000348):c.607GA,P.(Gly203Ser)杂合突变;其表型正常的父亲为SRD5A2(NM_000348):c.680GA,P.(Arg227Gln)杂合突变。先证者母亲再次妊娠产前诊断结果为SRD5A2(NM_000348):c.680GA,P.(Arg227Gln)杂合突变。结论 ES联合Sanger测序可用于检测尿道下裂家系的致病基因及进行产前诊断。且此方法快速、准确、经济。  相似文献   

4.
目的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是一种以难治性低血糖以及与血糖水平不相称的高胰岛素血症为特征的遗传异质性疾病, 目前已报道16种基因与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相关。本研究对1例以肥胖、高胰岛素血症及餐后低血糖为表现的患者进行全外显子测序, 以进一步明确其遗传病因。方法收集1例高胰岛素血症患者及家属临床资料和外周血, 提取基因组DNA, 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筛选出致病基因, 进行Sanger测序和家系验证。结果先证者表现为肥胖、高胰岛素血症、餐后低血糖, 但无运动后低血糖。基因检测发现先证者携带SLC16A1基因c.1259A>G(p.K420R)杂合突变, 家系验证发现其父亲、哥哥均携带该突变, 临床表型均有肥胖及高胰岛素血症, 其母亲和姐姐SLC16A1基因检测及临床表型均正常, 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检索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HGMD)未见SLC16A1基因c.1259A>G突变报道, 提示为新突变。采用MutationTaster、FATHMM-MKL、PolyPhen-2和CADD软件对对c.1259A>G突变进行功能预测, 结果均提示为有害突变。结论本研究报道了1例SLC1...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收集的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家系的致病基因进行突变位点分析,阐明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利用靶向外显子捕获测序的方法对肥厚型心肌病先证者的30个肥厚型心肌病相关的基因进行全外显子扩增和高通量测序,进一步通过Sanger测序法在该家系内及另选择20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验证,确定该家系患者的致病突变。对肥厚型心肌病的家系调查资料包括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或心脏核磁共振检测结果。结果该家系12例有血缘关系的研究对象中4例携带MYH7基因c.G2389A杂合突变(A797L)。4例携带TTN基因c.G10306T杂合无义变异(E3436X)。3例携带GLA基因c.G196C杂合突变,该突变位点位于GLA基因的第2号外显子并使66位的谷氨酸变为谷氨酰胺。该家系先证者同时携带上述3种突变基因,先证者肥厚型心肌病发病早,临床症状重,彩色超声显示室间隔梭形肥厚(厚度为24mm),心肌回声斑点状增强,心肌纹理排列紊乱,运动减弱,心脏核磁共振显示室间隔及毗邻前壁增厚,延迟强化室间隔心肌壁内可见轻度晕状强化。结论 MYH7基因c.G2389A突变可能是肥厚型心肌病的致病突变,携带复合突变的家系成员心肌病发病早、表型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 Kozlowski型脊柱干骺端发育不良(Kozlowski type spondylometaphyseal dysplasia,SMDK)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显性遗传病。本文报道了1例SMDK患者家系的临床特征,并进行致病基因突变检测,同时复习相关文献。方法 1例SMDK先证者及其患病母亲及5例健康家庭成员,外周血抽提基因组DNA进行瞬时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亚家族蛋白4编码基因(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cation channel subfamily V member4,TRPV4)16个外显子Sanger测序,并以10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基因突变分析的对照。同时对先证者和其母亲进行体格,生化及放射学检查。结果先证者及其母亲临床表现为髋内翻畸形,膝外翻畸形,脊柱侧弯且伴有干骺端的改变。Sanger测序显示TRPV4基因(c.1781GA)杂合突变,其他家族成员及健康对照者均未发现相同突变。结论本研究发现的TRPV4基因11号外显子错义突变(c.1781GA)为该家系致病突变。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分析一个罕见的镫骨强直伴拇指(趾)宽大综合征(SABTT)家系(编号HuB-341)的临床及遗传学特征,应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鉴定其致病基因。方法 对该家系成员进行病史调查、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听力学检查,绘制家系图谱。同时抽取家系成员外周静脉血并提取DNA,对先证者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对候选基因通过Sanger测序进行家系验证,明确该家系的致病基因。结果 HuB-341家系来自湖北省武汉市,2代3人。先证者为家系唯一耳聋患者,临床表现为双耳传导性聋并伴有特征性面容、拇趾宽大、弱视及远视。对先证者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鉴定了NOG基因一个新的突变位点,即c.679G>T,引起编码第227位的谷氨酸突变为终止密码子(p.Glu227Ter)。家系验证提示该突变为新生突变。该突变在多物种间是保守的。结论 该家系临床诊断为SABTT,通过先证者全外显子组测序及家系验证,鉴定了NOG基因一个新的突变位点,即c.679G>T(p.Glu227Ter)。该突变为家系的致病突变,临床诊断和分子诊断相结合提高了对该罕见病的认识,为该家系的遗传咨询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肥厚型心肌病(HCM)致病基因型与临床表现的关系及基因筛查在HCM筛查及疾病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择一个HCM家系共14人,多重靶向测序技术对先证者的26个已知最常见的HCM致病基因进行全外显子捕获测序,用Sanger测序对发现的突变进行验证并对其他家系成员及307名健康对照进行该突变位点的筛查,分析其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特点。结果:先证者及其子携带MYH7基因c.2146 GA(Gly716Arg)突变,该突变位于MYH7基因19号外显子,导致第716位氨基酸残基由Gly变为Arg,其他25个基因未发现突变。Sanger测序验证后对其他家系成员进行突变筛查,其他家庭成员及对照组未发现该突变,该突变与HCM在该家系中共分离。先证者携带的致病突变为从头突变,并遗传给其子。先证者临床表现为发病早(14岁)、劳力性呼吸困难、胸痛、心悸、心力衰竭,其子出生时即发现心肌肥厚。其父虽然室间隔肥厚(15 mm),但结合其年轻时曾为运动员的经历及遗传筛查的阴性结果,可基本排除其为HCM患者,考虑为生理性肥厚。结论:该家系HCM由MYH7基因从头突变p.Gly716Arg导致,该突变临床发病早,症状较重,预后较差,为恶性突变。基因筛查在HCM家系筛查及疾病鉴别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收集的1例肥厚型心肌病家系的致病基因进行突变位点分析,阐明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利用目标外显子捕获技术和二代测序技术对先证者的与肥厚型心肌病有关的基因进行基因突变筛查,并使用Sanger测序法验证可疑突变位点,同时筛查患者家系成员4例和健康人100例,确定该家系患者的致病突变,并利用SIFT、Polyphen2和MutationTaster这3种软件进行突变基因功能检测。结果:该家系除先证者外,4例有血缘关系的研究对象中3例携带ACTN2基因c.1162TA错义突变(p.Trp388Arg),2例携带MYBPC3基因c.472GA错义突变(p.Val158Met),2例携带TNNI3基因c.235CT错义突变(p.Arg79Cys)。该家系的先证者同时携带上述3种突变基因。3种预测软件预测这3种突变均为有害突变。结论:在该患者家系中发现的基因突变位点可能是肥厚型心肌病的致病突变,携带多种突变的家系成员更易发生肥厚型心肌病,但其确切发病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一个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样表型(FHLP)家系的易感基因突变位点进行鉴定, 并分析蛋白三维结构。方法该研究为病例系列研究。病例来源于北京安贞医院2019年4月4日门诊收治的一疑似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家系。通过全外显子测序, 对先证者进行易感基因突变位点筛查,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对先证者亲属进行突变位点验证。通过Discovery Studio 4.0和PyMoL 2.0软件对突变前后蛋白的结构与功能进行分析和预测。结果该家系患者表现为以总胆固醇(TC)升高为主要特征的血脂异常。易感基因筛查结果显示先证者及其父亲和弟弟在突变脂肪酶C(LIPC)基因的第8外显子存在一个杂合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LIPC:c.1330C>T, 导致LIPC蛋白序列第444位的精氨酸(Arg)被半胱氨酸(Cys)替代(Arg444Cys)。该家系中携带该突变的成员表现为TC升高, 而未携带该突变的先证者母亲血脂正常, 提示LIPC:c.1330C>T可能是易感基因突变位点。蛋白质功能预测提示该突变主要影响其配体结合功能, 对催化功能影响有限。结论 LIPC:c.1330C>T是新的FHLP易感...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1个经基因检测确诊为青少年起病的成人型糖尿病(MODY)10型家系。提取先证者外周血DNA,进行特殊类型糖尿病检测包的二代测序。将基因检测结果与遗传学数据库比对,从而发现可疑致病突变,并对先证者亲属相应位点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结果发现先证者及其两名家系成员于胰岛素基因第2外显子区域发生错义突变c.137G>A(p.R46Q),未检测到该位点突变的家系成员未发病。对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包括胰岛β细胞功能评估、并发症及合并症筛查、血糖控制情况等进行分析,并通过文献检索总结国内外已报道的MODY10的临床特点及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本研究拟查明1个中国汉族肥厚型心肌病(HCM)家系的致病突变,并探讨基因型-表型关联。方法 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全面筛查家系先证者的28个HCM相关致病基因。通过Sanger测序,在家系中验证和筛查发现的可能致病突变,并对突变携带者进行表型分析。结果 二代测序发现先证者携带MYH7基因Glu931del杂合突变。家系筛查发现4名患者均携带该突变,突变与疾病共分离,该突变为此HCM家系的致病突变,常染色体显性遗传。Glu931del突变位于MYH7基因第23外显子,三个核苷酸缺失(c.2791_2793del GAG),导致其所编码的心脏β-肌球蛋白重链的第931位谷氨酸缺失。MYH7基因第931位谷氨酸残基在不同物种间高度保守。临床表型分析发现,家系中4例患者的左心室最厚厚度在19mm-30mm之间,静息状态均无明显左室流出道梗阻,表现为胸痛、心悸和呼吸困难,并伴黑曚或有晕厥史。该家系另有两例患者在家系筛查前发生猝死,确诊年龄分别为5岁和6岁,死亡年龄均为16岁。该家系随访12年,HCM临床症状进展较快,1例患者左心室最大厚度由7mm发展为30mm,两例患者心功能进展为NYHA分级Ⅲ/Ⅳ级。结论 MYH7基因Glu931del突变导致的HCM表型较严重,易发生猝死和心衰,但也存在较大的表型异质性。二代高通量测序可以用于HCM致病基因的全面筛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中国人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并分析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在HCM家系中利用靶向外显子捕获测序的方法对HCM先证者的30个与遗传性心肌病相关的基因进行全外显子扩增和高通量测序,进一步通过Sanger测序法在家系内及200例健康志愿者中进行验证。家系调查资料包括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结果:该家系6例有血缘关系的研究对象中3例携带心脏型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基因(MYBPC3)c.G772A杂合突变,该突变位点位于MYBPC3的258位的谷氨酸(E)变为赖氨酸(K)。其余家系成员未发现此突变。200例健康志愿者中未见异常。先证者及其女儿发病年龄晚且均伴有心悸、胸闷的症状,超声心动图示室间隔基底段增厚(16~18 mm)。先证者目前伴有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恶性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左心室流出道最大压差为56 mmHg(1 mmHg=0.133 kPa),属于猝死高危人群。结论:全面基因检测有利于临床危险分层及早诊治。MYBPC3的剪切位点突变c.G772A可能是该HCM家系的致病突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1例超声心动图表现为主动脉夹层、二尖瓣前叶脱垂并有主动脉夹层家族史的马凡综合征患者进行基因检测,明确其可能的致病变异基因,为临床诊断及遗传咨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先证者行全外显子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遗传性主动脉瘤相关基因,依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CMG)指南鉴定候选致病突变;收集患者家系成员共计11人样本,利用Sanger测序对患者及家系成员的候选致病位点进行检测。结果:高通量测序结果提示患者携带原纤维蛋白1基因(FBN1)(NM_000138.5)c.7412delC杂合变异,位于60号外显子,Sanger测序结果表明该变异在家系内与疾病共分离。该位点为移码突变;依据ACMG指南,该变异为致病性变异[致病变异分类非常强(PVS1)+中等证据2(PM2)+辅助证据1(PP1)]。结论:该马凡综合征家系的致病原因为FBN1基因的c.7412delC突变,本研究为该家系的分子诊断、分子分型及后续遗传咨询及治疗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丰富了中国马凡综合征患者FBN1基因的变异谱。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1个迟发性脊柱骨骺发育不良(SEDT)家系的临床特征,检测其致病基因SEDL的突变类型。方法 1个3代累及4例患者的中国人SEDT家系纳入本研究。根据临床表现、骨骼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诊断先证者及患者为SEDT,采用PCR及直接测序法进行SEDL基因突变检测。结果该家系的所有4名受累者均为男性,表现为颈短、短躯干型个矮、遗传方式符合X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SEDL基因分析表明在男性受累患者中第4外显子存在c.127135delCATGCTGCT半合子突变,而女性携带者基因型为杂合子。结论在中国人SEDT家系中发现了SEDL上的新缺失突变c.127135delCATGCTGCT。  相似文献   

16.
报道1例突变位点为c. 868C>T,p. Arg290Cys的MODY1家系,分析其临床特点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先证者使用目标序列捕获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致病基因,发现其携带肝细胞核因子4α基因突变,收集家系成员外周血基因组DNA,使用Sanger测序技术均检测到同一突变位点c. 868C>T的杂合变异。根据检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患者血糖达标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筛查一家族性扩张型心肌病(DCM)家系的致病基因,对其基因型与表型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方法:研究对象为2017年南京市江宁医院收治的扩张型心肌病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19例,另选取体检中心健康成年人50名作为对照。采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病史,并行超声心动图(UCG)和心脏磁共振(CMR)等检查,筛查出该家系其他3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绘制家系图谱,使用二代测序法对先证者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筛选可疑致病基因。采用Sanger测序法进一步验证致病基因。结果:根据UCG及CMR结果,家系中除先证者(Ⅲ6)以外,其父亲(Ⅱ3)、伯父(Ⅱ1)、堂哥(Ⅲ2)等3人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二代测序结果提示先证者携带TTN-E220 c.46467GT(p.Glu15490Lys)、TTN-E102 c.28987 GA(p.Ala 9663 Ser)、MYH7-E21 c.2420 GA(p.Arg 807 His),Sanger测序进一步验证先证者携带以上3种基因突变。对家系中其他成员进行Sanger测序,结果示Ⅱ3、Ⅱ1、Ⅲ2均携带同样的3种基因突变。先证者、其父亲和堂哥均表现为胸闷症状,其伯父58岁猝死。未患病家系成员及健康对照人群中均未发现上述突变。结论:本研究发现该扩张型心肌病家系存在多基因突变,突变位点为TTN基因的双错义突变(p.Glu15490Lys、Ala 9663 Ser)及MYH7基因的单位点错义突变(p.Arg 807 His)。该家系中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具有发病早的特点,且存在猝死患者,提示存在多基因突变的患者预后较差,但未发现持续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先天性肾性尿崩症(congenital nephrogenic diabetes insipidus, CNDI)合并高尿酸血症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可能机制及治疗策略。方法收集并分析1例CNDI合并高尿酸血症的患儿及家系成员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特点, 采用全外显子测序法检测先证者全部基因各个外显子的序列变异情况, 采用PCR-Sanger测序法验证该家系其他成员的AVPR2与ABCG2基因的序列变异。收集2015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首次确诊CNDI的年龄≤14岁的患者, 统计其血尿酸水平。结果临床诊断CNDI仅先证者1人, 其余家系成员均无多饮、多尿表现。高尿酸血症除先证者外, 还包括先证者父亲。全外显子测序显示先证者存在AVPR2基因变异(p.S331R)与ABCG2基因变异(p.N308K), 前者为半合子, X连锁隐性遗传, 来源于母亲, 母亲为杂合变异;后者为杂合变异,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来源于父亲。该家系中高尿酸血症患者的尿酸排泄分数(FEUA)先证者为3.1%, 父亲为2.7%。回顾12例年龄≤14岁确诊CNDI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1...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一个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家系的多囊肾病基因1(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1gene,PKD1)基因突变与遗传表型的关系。方法对通过临床确诊为多囊肾的先证者及其家系进行基因检测,用外显子芯片捕获及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对该家系进行突变分析。通过搜索英国卡尔地夫医学遗传研究所构建的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及千人基因组计划等数据库,进行突变位点致病性的分析。进一步通过一代测序(Sanger测序法)在家系主要成员及100例正常对照者中进行验证。结果先证者同时携带PKD1c.4015GA、PKD1c.98GA 2个致病突变,PKD1c.4015GA突变位于16号染色体2161153,15号外显子,转录本为NM_001009944,在ExAC东亚人数据库携带率为0.00011,该突变导致其编码的第33位氨基酸由半胱氨酸转换成酪氨酸;PKD1c.98GA突变位于16号染色体2185593,1号外显子,转录本为NM_001009944,在ExAC东亚人数据库携带率未知,该突变导致其编码的第1339位氨基酸由缬氨酸转换成蛋氨酸;该位点位于突变热点,人群携带率罕见。在100例正常对照者中未发现该突变位点;而其父亲表型正常,未携带该致病突变。该家系中9人为ADPKD患者,且5人因终末期肾病在65岁之前病故。结论PKD1c.4015GA、PKD1c.98GA双杂合突变,该位点位于突变热点,可能是该家系ADPKD的致病突变位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2例胆汁淤积性肝病患者进行临床及遗传学分析, 明确胆汁淤积的具体病因。方法采集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家系成员的病史, 应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对患者进行基因变异检测, 并对疑似致病性变异的患者及其父母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全外显子测序显示, 患者1(男, 16岁)的ABCB4基因存在源自父亲的c.646C > T和源自母亲的c.927T > A的复合杂合突变;患者2(女, 17岁)的ABCB4基因存在源自父亲的c.2784-1G > A和源自母亲的c.646C > T的复合杂合突变。c.646C > T、c.927T > A、c.2784-1G > A均为既往未见报道的新变异位点。结论本研究的2例患者均为ABCB4基因突变引起的3型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 本研究也丰富了ABCB4的致病变异谱;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为病因分析提供了可靠的诊断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