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在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心力衰竭病人中的诊断价值。方法连续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体公司中心医院收治的年龄大于65岁的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118例作为研究组,将其分为心衰组及非心衰组。检测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心衰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NLR水平明显高于非心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随着Killip心功能分级的升高而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NLR可以作为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心力衰竭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合并心室颤动患者外周血内脂素水平,探讨患者发病后24小时内发生心室颤动与内脂素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入选18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随机选取15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未合并心室颤动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血内脂素、肌钙蛋白I及各种生化指标,分析相关性。结果观察组内脂素水平(31.35±6.37)ng/L显著高于对照组(24.23±5.89)ng/L(P0.05);观察组肌钙蛋白I水平(14.11±4.87)ng/ml显著高于对照组(6.88±4.12)ng/ml(P0.05);但两者无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内脂素、低血压、肌钙蛋白I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早期发生心室颤动的危险因素,其中内脂素(OR值1.98),低血压(OR值2.02),肌钙蛋白I(OR值2.13),(P0.05)。结论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发生心室颤动患者外周血内脂素水平显著高于未发生心室颤动患者,入院时可用内脂素结合其它危险因素预测患者发生心室颤动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AKI)的危险因素。方法 AMI患者728例,分为AKI组和非AKI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AMI患者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观察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AMI患者发生AKI的影响。结果 728例AMI患者中发生AKI共152例(20.9%)。AKI组与非AKI组比较,年龄、糖尿病史、平均动脉压、收缩压、心率、心功能(Killip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基础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服用β-受体阻滞剂以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等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史、入院收缩压、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基础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未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是AMI患者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378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其中256例接受急诊PCI,统计分析显示未接受急诊PCI患者的AKI发生率显著高于急诊PCI患者(39.3%比19.5%,P0.01)。结论 AKI是AMI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急诊PCI能降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AKI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背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目前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发病12 h内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可有效缩小心肌梗死面积(IS),但炎性标志物与STEMI患者PCI后IS的关系尚不完全明确。目的探讨炎性标志物与STEMI患者PCI后IS的相关性并尝试构建预测模型。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9年4月武汉市普仁医院收治的STEMI患者104例,根据PCI后3 d IS分为IS>19%组(n=60)和IS≤19%组(n=44)。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心率、血压[包括收缩压(SBP)、舒张压(DBP)]、Killip分级、合并症(包括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ST段抬高幅度、心肌缺血时间、生化指标[包括高敏心肌肌钙蛋白T(Hs-cTnT),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肌酸激酶(CK)、纤维蛋白原(FIB)]及炎性标志物[包括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炎性标志物与STEMI患者PCI后IS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STEMI患者PCI后IS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预测模型并绘制ROC曲线以分析其对STEMI患者PCI后IS的预测价值。结果 (1) IS>19%组患者年龄、ST段抬高幅度大于IS≤19%组,心率、KillipⅡ级者所占比例,Hs-cTnT、NT-proBNP、CK水平及NLR、PLR、LMR高于IS≤19%组,心肌缺血时间长于IS≤19%组(P<0.05);两组患者男性比例、BMI、SBP、DBP、高血压发生率、高脂血症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及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NLR (r=0.292)、PLR (r=0.272)、LMR (r=0.212)均与STEMI患者PCI后IS呈正相关(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T段抬高幅度[OR=1.997,95%CI(1.144,3.484)]、Hs-cTnT[OR=1.914,95%CI(1.163,3.148)]、NT-proBNP[OR=1.820,95%CI(1.009,3.281)]、NLR[OR=2.500,95%CI(1.566,3.992)]、PLR[OR=2.362,95%CI(1.466,3.804)]是STEMI患者PCI后I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4)构建预测模型:(模型1:ST段抬高幅度+Hs-cTnT+NT-proBNP,模型2:ST段抬高幅度+Hs-cTnT+NT-proBNP+NLR,模型3:ST段抬高幅度+Hs-cTnT+NT-proBNP+PLR,模型4:ST段抬高幅度+Hs-cTnT+NT-proBNP+NLR+PLR),ROC曲线显示,模型1、模型2、模型3、模型4预测STEMI患者PCI后IS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07[95%CI(0.653,0.757)]、0.720 [95%CI(0.667,0.769)]、0.744 [95%CI(0.692,0.791)]、0.884 [95%CI(0.843,0.917)],Youden指数分别为0.441、0.358、0.421、0.678。结论 NLR、PLR、LMR均与STEMI患者PCI后IS呈正相关,ST段抬高幅度、Hs-cTnT、NT-proBNP、NLR、PLR是STEMI患者PCI后IS的独立影响因素,且NLR、PLR参与构建的预测模型对STEMI患者PCI后IS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患者急性肾损伤(AKI)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7年2月黄冈市红安县人民医院收治的ASTEMI患者225例,根据住院期间AKI发生情况分为AKI组45例与非AKI组180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外周血NLR与ASTEMI患者AKI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ROC曲线以评价NLR对ASTEMI患者AKI的预测价值。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舒张压(DBP)、糖尿病病史阳性率、高脂血症病史阳性率及广泛前壁梗死者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KI组患者心率(HR)、Killip分级评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C反应蛋白(CRP)、血肌酐(Scr)、肌钙蛋白I、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LR高于非AKI组,收缩压(SBP)、高血压病史阳性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 GFR)、淋巴细胞计数低于非AKI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NLR与ASTEMI并AKI患者HR、SBP、Killip分级评分、NT-pro BNP、CRP、Scr、肌钙蛋白I呈正相关(P<0.05),与LVEF、e GFR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R[OR=2.758,95%CI(1.845,4.371)]、SBP[OR=0.638,95%CI(0.445,0.874)]、Killip分级评分[OR=3.175,95%CI(1.754,7.403)]、NT-pro BNP[OR=2.955,95%CI(1.674,4.163)]、CRP[OR=1.810,95%CI(1.572,3.235)]、e GFR[OR=2.420,95%CI(1.517,3.483)]、NLR[OR=2.218,95%CI(1.339,3.752)]是ASTEMI患者AKI的影响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NLR预测ASTEMI患者AKI的曲线下面积为0.840,最佳截断值为7.482,灵敏度为89.8%,特异度为62.8%。结论外周血NLR升高是ASTEMI患者AKI的危险因素,其对ASTEMI患者AKI的预测价值较高,故应密切监测NLR以早期评估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心电图ST段抬高是否具有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脑卒中合并心电图上相邻两个以上导联ST段抬高、且于脑卒中后3个月~6个月内接受了冠状动脉造影的老年患者4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心电图演变、心肌血清标记物检测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急性脑卒中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ST段抬高组和非急性心肌梗死的ST段抬高组,进行组间临床特征的分析比较。结果46例急性脑卒中伴ST段抬高的患者中,合并急性心肌梗死者12例,心肌梗死组合并心房颤动、糖尿病、既往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史、纤维蛋白原水平、心肌型肌钙蛋白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阳性率均显著高于非心肌梗死组(P<0.05或0.01)。心肌梗死组多为ST段弓背向上抬高,幅度多≥0.2 mV,多呈动态演变且伴R波的进行性降低。而非心肌梗死组的ST段抬高多不具有上述特点。结论急性脑卒中所伴发的心电图ST段抬高患者中约30%合并急性心肌梗死,严密观察心电图演变及血清心肌标记物水平可资早期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6(IL-16)及和肽素(Copeptin)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AMI患者108例,根据心电图检查结果是否出现ST段抬高将患者分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组(55例)和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组(53例)。另选取同期在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5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三组研究对象血清IL-16、Copeptin、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8、高敏C反应蛋白(hs-CRP)、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水平。结果 STEMI组患者的血清IL-16、Copeptin、TNF-α、IL-18、hs-CRP、NT-proBNP、CK-MB、cTnI水平均高于NSTEMI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STEMI组患者的血清IL-16、Copeptin、TNF-α、IL-18、hs-CRP、NT-proBNP、CK-MB、cTnI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MI患者血清IL-16与TNF-α、hs-CRP、NT-proBNP、CK-MB、cTnI有密切的影响关系(P0.05);AMI患者血清Copeptin与hs-CRP、NT-proBNP、CK-MB、cTnI有密切的影响关系(P0.05)。结论 AMI患者血清IL-16、Copeptin水平明显升高,且与其他炎症因子及心肌标志物的表达密切相关,由于血清样本获取方便,且检测方法简单易行,临床可通过检测AMI患者血清IL-16、Copeptin水平来获取更多的诊疗信息。  相似文献   

8.
NT-proBNP的检测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N末端B型脑钠尿肽(NT-proBNP)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患者53例血中NT-proBNP的水平变化,分析其与心功能分级的关系。对照组为健康体检者24例,均已排除心、脑血管疾病。结果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患者血中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心功能对照组(P〈0.01)。患病组心功能≥Ⅱ级组血NT-proBNP显著高于心功能Ⅰ级组,心功能Ⅰ~Ⅳ级患者组各组间血清NT-proBN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心功能级数递增,NT-proBNP水平增高。NT-proBNP与Killip分级呈正相关。结论AMI后心脏钠尿肽系统激活,其改变与心功能损伤程度有关,因此NT-proBNP的测定可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中影响左室舒张末压(LVEDP)的相关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10年1月至2014年5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心血管内科行急诊介入治疗的NSTEMI患者84例,依据左室造影前LVEDP分为两组:A组:LVEDP≤15 mm Hg,共36例;B组:LVEDP15 mm Hg,共48例;介入治疗前后检测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肌钙蛋白T(Tn T)、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房舒张末内径(LAEDd)、右室内径(RV)、左室射血分数(LVEF),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应用左心导管术进行LVEDP测量,左心室造影,并进行冠脉Gensini评分。结果 A、B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Killip心功能Ⅱ级及以上、室壁运动异常比例、NT-proBNP水平、LVEF、冠脉Gensini评分、发病到开通犯罪血管时间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罪犯血管为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患者LVEDP显著高于其它冠脉血管病变患者(P0.05)。发病到犯罪血管开通时间、NT-proBNP、冠脉Gensini评分、LVEF是LVEDP的危险因素。结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到犯罪血管开通时间、NT-proBNP、冠脉Gensini评分、LVEF均与LVEDP升高密切相关,对预测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体温升高情况及其对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4年12月在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PCI术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20例,根据PCI术后体温变化分为体温升高组45例与体温正常组75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统计术后6个月不良心脏事件(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死亡)发生情况,分析体温升高对患者PCI术后短期预后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收缩压、PCI术后24 h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支架数目及男性比例、吸烟史阳性率、高血压发生率、高脂血症发生率、心肌梗死病史阳性率、多支病变发生率、药膜支架使用率、无复流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温升高组患者心率及糖尿病史阳性率、前降支病变发生率均高于体温正常组(P0.05)。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肌酐(Cr)、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温升高组患者心肌肌钙蛋白I(c Tn I)、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均高于体温正常组(P0.05)。体温升高组患者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高于体温正常组(P0.05)。体温升高、糖尿病史阳性、前降支病变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术后体温上升、糖尿病病史阳性、前降支病变均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短期预后不良有关,积极控制相关因素可降低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结合实验室检测肌钙蛋白Ⅰ与心电图aVR导联ST段抬高情况,探讨二者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入选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255例,采血检验肌钙蛋白Ⅰ,并详细测量心电图AVR导联ST段抬高情况,均行冠脉造影,根据具体情况分别行冠脉介入治疗、冠脉搭桥手术及药物保守治疗,随访6个月,观察终点为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心肌梗死(包括再梗)、心血管死亡和血运重建。结果在随访的6个月内,肌钙蛋白Ⅰ值(OR=7.01,95%CI=1.22~12.63,P=0.02)和aVR导联ST段抬高值(OR=1.38,95%CI=1.084~1.751,P=0.009)是患者发生死亡和心肌梗死(包括再梗)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肌钙蛋白Ⅰ值(OR=1.249,95%CI=1.114~1.501,P0.01)和aVR导联ST段抬高值(OR=2.03,95%CI=1.20~4.29,P=0.04)亦是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死亡、心肌梗死及血运重建术)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在NSTE-ACS患者中,肌钙蛋白Ⅰ的升高的同时aVR导联ST段抬高者,其左主干病变或三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发生,以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死亡、心肌梗死、再梗、血运重建)的发生均是最高的。结论在临床中结合肌钙蛋白Ⅰ和心电图aVR导联ST段变化,可以早期应用于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瑞替普酶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4年6月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9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单独采取瑞替普酶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瑞替普酶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 Tn I)和和肌钙蛋白T(c Tn T)数据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且观察组患者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中,采取瑞替普酶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疗效可靠,安全性较高,且患者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病人发生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5月—2015年10月收治的342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病人住院期间存活与否分为生存组(314例)和死亡组(28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病人的基线特征与院内死亡的关系。结果 342例病人院内死亡率为8.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心率、糖尿病史、肌酐、B型钠尿肽(BNP)、合并窦性停搏、室颤、心源性休克、Killip心功能分级Ⅲ级/Ⅳ级、未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左主干或3支血管病变是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心率、糖尿病史、肌酐、BNP、合并窦性停搏、室颤、心源性休克、Killip心功能分级Ⅲ级/Ⅳ级、未行PCI、左主干或3支血管病变是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梗死缺血分级。方法选择86例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心电图QRS波群进行心肌缺血分级,其中Ⅱ级缺血40例,Ⅲ级缺血46例,并对两组患者入院12 h内进行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电图、心功能及心律失常等指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ST段抬高幅度均显著下降(P0.05),但Ⅲ级心肌缺血患者治疗前和溶栓2 h后的ST段抬高幅度均显著高于Ⅱ级心肌缺血患者(P0.05),且溶栓2 h后,Ⅲ级心肌缺血患者的ST段回降≥50%的比例显著低于Ⅱ级心肌缺血患者的比例(P0.05);与Ⅱ级心肌梗死患者相比,Ⅲ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肌梗死面积、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肌钙蛋白(c TNI)峰值、N端-脑纳肽前体(NT-pro BNP)、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等均显著增加,但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降低(P0.05)。结论加强对心肌缺血分级的研究,对于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预后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韦文林  李锦忠  农善华  王英杰 《内科》2014,(3):268-269,345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β内啡肽(β-EP)和血清脑利尿钠肽(NT-proBNP)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急诊科和心内科ACS住院治疗患者120例,分为不稳定心绞痛(UAP)、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及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组,并选取普通胸痛患者30例为对照组,分别检测患者及对照者血浆β-EP和血清NT-proBNP并比较分析。结果 ACS组患者BNP、β-E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STEMI组和NSTEMI组患者BNP、β-EP水平明显高于UAP组患者(P0.05)。结论联合检测血浆β-EP和血清NT-proBNP水平不仅能评价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心功能受损程度,而且有助于早期发现ACS。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T-proBNP的水平与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TproBNP水平有无差异。方法对201例即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又距离发病时间小于12小时的病人,入院后立即采静脉血3毫升,使用广州万孚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飞测"免疫荧光检测仪检测NT-proBNP;根据心电图分为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组与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组,将两组的NT-proBNP进行对比观察,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组NT-proBNP的水平明显高于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组NT-proBNP水平,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NT-proBNP的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时冠状动脉是否完全闭塞,导致心肌细胞坏死的多少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体温升高对其近期预后的不良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82例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按照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住院期间所测体温的峰值分为两组:体温37.5℃(体温升高组)和体温≤37.5℃(对照组)。比较两组6个月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再血管化重建)。结果体温升高组占总人数37.6%(106/282)。白细胞计数、高敏C反应蛋白及肌钙蛋白I水平体温升高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既往心肌梗死发生频率及左心室射血分数体温升高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在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等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主要心脏不良事件体温升高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体温升高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近期预后的不良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诊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可行性及预后情况。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6月我院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甲组与乙组。甲组采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进行治疗;乙组采用急诊PCI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左心室射血分数。结果乙组患者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总有效率显著比甲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左心室射血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治疗后1周、半年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比甲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可行性高,可有效改善患者左心室功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和肌钙蛋白I(cTnI)含量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98例,分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组46例,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组16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36例,均于入院时或发病24 h内测定患者血清NT-proBNP、cTnI含量,冠状动脉造影了解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并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以评估患者的心功能。结果与UAP组比较,STEMI组和NSTEMI组NT-proBNP明显升高;与NSTEMI组比较,STEMI组cTnI明显升高(P<0.05)。NT-proBNP与冠状动脉病变积分呈正相关(r=0.156,P<0.05),与LVEF呈负相关(r=-0.196,P<0.01);cTnI与冠状动脉病变积分呈正相关(r=0.247,P<0.01)。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NT-proBNP与cTnI无关,但两者均可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NT-proBNP的高低能反映患者的心功能状态,cTnI则与心功能无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特点及其相关因素,以期提高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成活率.方法 选取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并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直接PCI)371例,根据直接PCI结束前是否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心室颤动和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将其分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38例)和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与年龄、性别、既往心绞痛史、既往心肌梗死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入院时心功能Killip分级、心肌梗死位置、单多支病变、罪犯血管、心肌梗死距采血时间、甘油三酯、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尿素氮、肌酐、血钾、尿酸、血糖、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血红蛋白等参数进行单因素相关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最后进入回归方程的只有入院时心功能Killip分级和肌酐,贡献最大的是患者入院时心功能Killip分级.结论 心功能Killip分级高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结束前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