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新诊断T2DM与柯萨奇病毒(COX)、巨细胞病毒(CMV)、单纯疱疹病毒(HSV)及EB病毒(EBV)感染的关系,分析T2DM病毒感染患者血清IL-18、干扰素-γ(IFN-γ)及IFN-γ诱导蛋白-10(IP-10)的水平及意义. 方法 选取新诊断T2DM患者(T2DM组)208例和健康对照(NC组)者240名,检测血清COX、CMV、HSV、EBV IgG抗体阳性率和炎症因子IL-18、IFN-γ及IP-10水平,比较两组病毒抗体阳性率与炎症因子水平的差异,分析T2DM病毒感染与炎症因子的关系. 结果 T2DM组COX、CMV抗体阳性率高于NC组(19.23%vs0.83%,94.71%vs83.33%,P<0.01),两组HSV和EBV抗体均为阴性.T2DM组IL-18、IFN-γ及IP-10水平均高于NC组[IL-18:(130.30±118.44) vs(41.69±40.39) pg/ml; IFN-γ:(103.93±110.10)vs(34.50±24.89) pg/ml;IP-10:(2215.50±3395.47)vs (234.55±64.40) pg/ml,P<0.05或P<0.01].T2DM COX感染者IL-18高于无COX感染者[(142.84±150.63)vs(122.04±92.59) pg/ml,P<0.05]. 结论 COX感染与新诊断T2DM的发生发展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能与IL-18等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
病毒性肝炎患者IL-8、IL-l0水平与肝功能损伤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76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IL-8、IL-10进行了测定.结果:各组肝炎患者IL-8检测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以CH-Ⅱ-Ⅲ组IL-8水平最高;CH-Ⅱ-Ⅲ、IE、SH三组IL-10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CH-Ⅰ组,在这三组中又以CH-Ⅱ-Ⅲ<LC<SH的顺序递增(P<0.05).IL-8与肝炎患者的SB和ALT水平负相关.检测血清IIL-8在判断病毒性肝炎患者肝脏损伤程度上有一定价值,在重型肝炎和肝炎后肝硬化联合检测IL-8、IL-l0可以预测其预后.  相似文献   

3.
病毒性肝炎患者IL-8、IL-10水平与肝功能损伤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76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IL-8、IL-10进行了测定。结果:各组肝炎患者IL-8检测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以CH-Ⅱ-Ⅲ组IL-8水平最高;CH-Ⅱ-Ⅲ、LC、SH三组IL-10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CH-Ⅰ组,在这三组中又以CH-Ⅱ-Ⅲ<LC<SH的顺序递增(P<0.05)。IL-8与肝炎患者的SB和ALT水平负相关。检测血清IL-8在判断病毒性肝炎患者肝脏损伤程度上有一定价值,在重型肝炎和肝炎后肝硬化联合检测IL-8、IL-10可以预测其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病毒性心肌炎( VMC)患者血清IL-17、IL-35水平变化,探讨其意义。方法选择70例VMC患者( VMC组,其中急性期41例、恢复期29例)及30例健康查体者(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17、IL-35水平,采用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心肌肌钙蛋白I( cTnI)水平,分析各指标相关性。结果 VMC组血清IL-17及cTnI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IL-35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尤以急性期为著(P均<0.05)。 VMC组血清IL-17和IL-35分别与cTnI水平呈正相关、负相关,r值分别为0.681、-0.583,P均<0.05;血清IL-17与IL-35水平呈负相关,r=-0.482,P<0.01。结论 VMC患者血清IL-17与IL-35水平异常并与病情有关,两者可能共同参与了VMC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5.
吴达军  刘俊 《临床消化病杂志》2007,19(5):309-310,312
目的探讨血浆内毒素、IL-6、IL-8水平与慢性肝病炎症活动、肝细胞损害的关系,揭示内毒素、IL-6、IL-8在慢性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鲎试剂与合成基质(鲎三肽)的偶氮显色法和ELISA法分别检测患者血浆内毒素、IL-6、IL-8。结果慢性肝病组血浆内毒素、IL-6、IL-8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相关性分析三者间呈正相关;慢性肝病组按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高低分组后,血浆内毒素、IL-6、IL-8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200u/L、100~200u/L、<100u/L组。结论血浆内毒素、IL-6、IL-8可导致肝细胞的损害,参与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且三者密切相关。内毒素、IL-6、IL-8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肝细胞的损害程度,为临床估计病情,判断预后,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各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25例急性肝炎,29例慢性肝炎,23例重型肝炎和21例肝硬化患者血清IL-1、IL-8和TNF-α水平,并与20例正常人进行比较.结果各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1、IL-8、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各型乙型肝炎血清IL-1、IL-8和TNF-α水平升高,以重型肝炎最明显(P<0.05);IL-1、IL-8和TNF-α水平与ALT、TBIL、PT呈正相关.结论血清IL-1、IL-8和TNF-α参与各型乙型肝炎的免疫病理损伤,血清中IL-1、IL-8、TNF-α水平可作为判断肝脏炎症活动程度、监测病情和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重型乙型肝炎血清IL-1、IL-6和TNF-α水平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探讨血清IL-1、IL-6和TNF-α在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机理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采用双抗体 夹心ELISA法检测36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1、IL-6和TNF-α水平。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1、IL- 6、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急性乙型肝炎和正常人(P<0.01);其升高水平与血清ALT、TBil、PT呈显 著相关(P<0.05和P<0.01);重型乙型肝炎死亡者血清IL-1、IL-6和TNF-α水平显著高于存活者(P<0.01)。 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1、IL-6、TNF-α水平与肝细胞坏死程度密切相关,检测血清中IL-1、IL-6、TNF-α对 判断病情危重程度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中国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体内病毒载量状况,及病毒载量与临床指征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中国艾滋病的预防和抗病毒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2003-2005年间检测的HIV感染者的病毒载量和CD4计数等数据,用SAS9.1进行统计分析,非参数检验。结果中国未治疗的HIV感染人群其病毒载量的最大浓度区域,2005年为10^4-10^5拷贝/ml,浓度从2003年的11.2%,2004年19.7%上升到2005年33.6%。中国未治疗的HIV感染人群的病毒载量随着CD4数的升高而减小,病毒载量的中位数,CD4〈200时为5.16lg/ml,CD4〉500时为2.77lg/ml(P〈0.0001)。未治疗组男性病人的病毒载量中位数为4.52lg/ml,高于女性的3.84lg/ml(P〈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病毒载量是监测HIV感染者的病程,评估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指标。中国未治疗的HIV感染人群的病毒载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应尽早开展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病(HB)患者血清IL-17、IL-22水平变化规律,为其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取84例HBD患者静脉血分离血清,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IL-17、IL-22、HA、LN、ⅣC水平,采用常规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TBIL、γ-GT水平。结果与健康组(40例查体健者)比较,HBD患者血清IL-17及IL-22水平明显升高,P<0.01;随肝损害的程度加重,IL-17及IL-22表达水平增高(P<0.01)。IL-17、IL-22分别与HA、LN和ⅣC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均<0.05)。肝癌患者(16例)IL-22水平与TBIL、γ-GT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 IL-17、IL-22在HBD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其水平变化在HBD临床诊断、病情分析及预后判断中均具有重要价值。深入研究IL-17、IL-22等细胞因子通路与肝脏损伤机理,可为HBD免疫干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测定广州市2010年1、2、3型登革病毒的E基因序列,探讨其来源及基因型.方法 收集广州市2010年85例登革热患者急性期血清,用C6/36细胞培养分离登革病毒,RT-PCR法扩增全长E基因,测定序列并绘制系统发育树,结合流行病学资料进行信息学分析.结果 85份血清标本中分离到1型和3型登革病毒株各6株,2型登革病毒2株,测序获得E基因序列.进化分析发现,1型和3型登革病毒分别来自不同的亚型,即亚洲型和南太平洋型,印度次大陆型和东南亚/南太平洋型;2型登革病毒来自马来西亚/印度次大陆型.结论 推测广州市2010年2型登革病毒为输入性.1型和3型登革病毒中各有4株为输入性,余各2株广州本地病例毒株尚须从蚊媒介来进一步证实其来源.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新疆乌鲁木齐市汉族和少数民族孕产妇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梅毒(TP)、乙型肝炎(HBV)和丙型肝炎(HCV)病毒的感染情况,以降低婴儿宫内感染,提高孕妇的健康水平。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11 452名汉族和少数民族孕产妇血清中的艾滋病抗体(HIVAb1+2型)、梅毒抗体(TPAb)、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丙肝抗体(HCVAb)。结果 11 452名孕产妇,HIV感染率为0.25%,其中汉族感染率0.03%,少数民族感染率0.71%;梅毒感染率为0.38%,其中汉族感染率0.12%,少数民族感染率0.89%;HBV和HCV感染率分别为3.79%和0.13%。结论对怀孕妇女应加强孕期保健及健康教育,提高其防病意识;定期进行常规传染病的监测,及时治疗或适时终止妊娠,切断母婴垂直传播,降低感染率,提高孕产妇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3.
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开始的时机越来越早,但总有免疫重建失败或者Ⅰ型艾滋病病毒(HIV-1)潜伏感染灶无法清除的情况,因此白介素-2(IL-2)目前被广泛研究用于辅助ART治疗、加强免疫重建或者活化潜伏感染的HIV-1。目前比较确定的是:(1)IL-2能延长CD4+T细胞的半衰期,增加CD4+T细胞的数量;(2)IL-2合并ART与单独使用ART相比,不能减少HIV-1相关的机会性感染或死亡,临床应用着重于活化HIV-1储存库细胞;(3)IL-2合并ART能有效增加HIV-1储存库细胞的消减速率,外周循环中HIV-1感染的处于静止状态的记忆T细胞数量下降,甚至检测不出来;(4)IL-2的临床应用趋向周期性使用和长期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IL-18、转化生长因子(TGF)-β1、HBVDNA与肝功能损伤及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6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实验组,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双抗体夹心ELISA法及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外周血IL-18、TGF-β1和HBV DNA.48例患者行肝穿刺组织学检查.统计学处理采用方差分析,对方差不齐者采用秩和检验;各指标相关性采用偏相关分析.结果 乙型肝炎轻、中、重度及肝炎肝硬化组血清TGF-β1、IL-18及ALT、Tbil水平均不同程度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IL-18、TGF-β1水平随CHB程度加重逐渐升高,TGF-β1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尤以肝硬化组升高显著.高病毒量组与低病毒量组ALT、Tbi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0.970,F=7.528;F=14.698,F=13.395;均P<0.05);TGF-β1水平随纤维化分期SO~4逐步升高,除S3与S4比较无差异外,其余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IL-18仅S1期与其他各期有差异,HBV DNA在各期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偏相关性分析显示IL-18与ALT、Tbil呈正相关(r=0.480 6,r=0.5047,P<0.01),HBV DNA与lL-18、TGF-β1、ALT、Tbil无相关性.结论 血清IL-18、TGF-β1水平可作为判断肝脏损伤严重程度的指标.血清TGF-β1与肝炎肝硬化的程度密切相关.HBV DNA与肝脏损伤及纤维化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检测IL-12、IFN-γ和IL-10对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利用ELISA法检测97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IL-12、IFN-γ和IL-10水平,动态观察45例接受免疫增强剂治疗的慢性肝炎患者上述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急性肝炎患者血清IL-12及IFN-γ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IL-10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免疫增强剂治疗获得完全应答反应的患者治疗期间血清IL-12、IFN-γ水平明显上升(P<0.01),IL-10水平下降(P<0.05),无应答者治疗过程中上述细胞因子无明显变化。结论:Thl型免疫应答对机体清除病毒起关键作用;Th2型免疫应答与感染慢性化及疾病持续发展有关;免疫治疗可使部分Th2型免疫应答占优势的慢性肝炎患者转化为Th1型占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黄疸型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8例黄疸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接受4周的门冬氨酸-鸟氨酸、腺苷蛋氨酸和门冬氨酸钾镁等治疗,并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总胆红素。结果门冬氨酸-鸟氨酸和腺苷蛋氨酸组在4周治疗结束时降低血清总胆红素的有效率分别为75.0%和72.2%,显著高于门冬氨酸钾镁组(30.6%),P〈0.01;门冬氨酸-鸟氨酸与腺苷蛋氨酸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每日降幅分别为4.3μmol/L±5.1μmol/L和4.3μmol/L±5.6μmol/L,显著高于门冬氨酸钾镁对照组(2.1μmol/L±8.3μmol/L),P〈0.01。结论注射用门冬氨酸-鸟氨酸粉针剂能有效降低黄疸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  相似文献   

17.
人类疱疹病毒(HHV)与肿瘤病变的关系是近几年研究的热门课题,其中的EB病毒(EBV)已公认为多种恶性肿瘤的相随病毒.而人类大肠肿瘤是尚未涉足的领域,我们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现报告如下.1材料和方法1.1标本1986/1992我院手术的大肠肿瘤及肿瘤...  相似文献   

18.
白细胞介素—6水平与病毒性肝炎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与病毒性肝炎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对85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IL-6检测。结果:各型肝炎患者IL-6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P<0.01),且随着肝炎病程加重而升高,尤以重型肝炎明显,在急性、慢性、重型肝炎的急性期或活动期时IL-6水平与总胆红素呈显著正相关,HBV-DNA阳性者IL-6水平明显高于HBV-DNA阴性者(P<0.01)。结论:IL-6在肝细胞损伤机制中发挥一定作用,IL-6水平越高,肝损害越重,IL-6高水平持续存在,可促进肝炎的慢性化和纤维化发展。同时,IL-6水平与病毒复制有关。  相似文献   

19.
李敬云 《传染病信息》2019,32(6):490-495
近年来,全球HIV耐药毒株发生和流行的形势发生了显著变化,在高收入国家呈稳定或下降趋势,而在广大中低收入国家仍呈上升趋势。预计2030年全球将有3300万人终生接受抗病毒治疗,极易出现治疗疲劳,保持良好的依从性是现实的挑战,存在由于漏服药物致使耐药毒株出现和流行的巨大风险。为了有效应对耐药,应做到:①加强病毒载量监测以预防耐药发生,及时发现病毒反弹,在多个耐药突变出现前改善依从性或调整治疗方案,避免耐药突变积累。②改进基因型耐药检测方法,建立简便的即时检测方法,最好与病毒载量即时检测试剂联合应用。③加强对耐药毒株流行的监测,做好治疗前耐药、获得性耐药和耐药早期预警监测。④研究新型防治策略的耐药问题,包括暴露前后预防和急性期治疗的耐药发生规律。⑤建立可有效减少耐药的新型防治模式,优化治疗服务,确保药物供应不中断,最大限度保持治疗减少脱失,有效评估、促进和保持依从性。  相似文献   

20.
据医药网12月20日报道,日、美、英三国科研人员对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研究获重大突破,他们确定了病毒基因中两处关键部分,只要这两处发生变异,H5N1病毒就能更容易地感染人类。[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