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体外无创性临时心脏起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体外无创性临时心脏起搏 ( ENCP)对心脏骤停及急性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抢救效果、安全性。方法  19例心脏骤停患者和 18例有严重临床症状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紧急行 ENCP。结果 所有病人均在 1~ 5 min内在床边得到 ENCP。心脏骤停组 12例起搏成功 ,其中 5例复苏 ,起搏成功者平均起搏阈值 ( 10 5 .2± 15 .6) m A,起搏成功率 63 .1% ,起搏成功并复苏2 6.3 %。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组 17例 ENCP后临床症状迅速明显改善 ,平均起搏阈值 ( 75 .3± 2 1.5 ) m A,起搏成功率 94.4%。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组的起搏成功率明显高于心脏骤停组 ,起搏阈值明显低于心脏骤停组。所有患者起搏过程中均出现与起搏脉冲同步的胸部肌肉抽动 ,但只有 1例因胸痛在 ENCP维持下安装了经静脉临时心脏起搏器 ,其余病人虽有不适 ,均能接受 ENCP。所有 ENCP患者均未发现皮肤、软组织损伤及严重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结论 体外起搏是心脏骤停、急性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床旁紧急临时心脏起搏救治长间歇依赖早搏诱发的恶性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长间歇依赖室性早搏诱发的恶性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所导致的心源性晕厥或猝死患者共46例,根据是否行床旁紧急临时心脏起搏,分为起搏组和非起搏组。比较两组救治的治愈率和所需的电转律次数。结果床旁紧急临时心脏起搏救治长间歇依赖室早诱发的恶性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疗效明显好于非起搏组,起搏组治愈率90.9%,高于非起搏组的51.4%;起搏组电转律次数明显少于非起搏组。结论床旁紧急临时心脏起搏能救治长间歇依赖室早诱发的恶性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右心室流入道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44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采用右心室流入道和传统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2种不同的方法,观察慢性心律失常患者起搏参数、并发症、心电图QRS时限和心功能的变化。方法:随机将永久性双腔起搏器治疗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86例,分为右心室流入道起搏组44例,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42例,分别观察2组起搏器植入时、起搏3个月和6个月不同时期,起搏参数、并发症、心电图QRS时限和心功能的变化。结果:2组不同时期,起搏参数、并发症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右心室流入道起搏组心电图QRS时限明显短于右心室心尖部组,心功能改善也显著优于右心室心尖部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心功能随起搏时间延长呈逐步好转趋势,而心电图QRS时限不同时期时限较固定。结论:采用右心室流入道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其心功能改善明显优于传统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右心室流人道和传统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2种不同的方法,观察慢性心律失常患者起搏参数、并发症、心电图QRS时限和心功能的变化.方法:随机将永久性双腔起搏器治疗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86例,分为右心室流入道起搏组44例.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42例,分别观察2组起搏器植入时、起搏3个月和6个月不同时期,起搏参数、并发症、心电图QRS时限和心功能的变化.结果:2组不同时期,起搏参数、并发症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右心室流人道起搏组心电图QRS时限明显短于右心室心尖部组,心功能改善也显著优于右心室心尖部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心功能随起搏时间延长呈逐步好转趋势,而心电图QRS时限不同时期时限较固定.结论:采用右心室流入道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其心功能改善明显优于传统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AAI和DDD两种起搏方式对单纯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综合征)病人心功能及房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利用超声心动图、体表心电图及Holter检查,对51例病窦综合征病人采用自身对照方法进行分析。结果AAI和DDD起搏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排出量(CO)都明显增加,房性心律失常显著减少,AAI起搏组与DDD起搏组无明显差异。结论AAI和DDD起搏均能显著改善病人的心功能,减少房性心律失常,但AAI起搏器与DDD起搏器相比节省了大量的经济费用;安装AAI起搏器的病窦综合征病人要警惕演变为高度房室传导阻滞而致起搏无效。  相似文献   

6.
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总结应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CRT-D)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体会。方法:选取的6例CHF患者均为心功能Ⅲ~Ⅳ级(NYHA分级),且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作史,体表心电图QRS波0.12s,术前组织多普勒超声检查均提示存在心脏收缩不同步,药物治疗无效。置入CRT-D。随访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CRT-D置入术中右心房、左心室起搏电极感知和起搏参数均符合要求,右心室除颤电极的感知、起搏及除颤阈值良好。起搏前QRS时限平均189ms,起搏后平均142ms。随访6~36个月,心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LVEF术前平均0.33,术后6个月平均0.47。6例患者随访期间共发生室性心动过速2次,CRT-D均以31~34J的能量1次除颤成功。结论:CRT-D不仅可有效改善CHF患者的临床症状,增加LVEF,改善心功能。同时可有效治疗室性心动过速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防心脏性猝死。  相似文献   

7.
室性心律失常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由于常规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潜在致心律失常和血液动力学影响等副作用,对结构性心脏病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药物需新的策略。研究发现在心脏病理状态下,心室肌细胞起搏电流活动明显增强,可能是异位节律形成的基础。而起搏电流抑制剂伊伐布雷定作为心率降低药物,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伊伐布雷定可减少结构性心脏病中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本文就起搏电流及其抑制剂伊伐布雷定在室性心律失常治疗方面的基础实验和临床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抗心动过速起搏又称抗心律失常起搏(An-tiarrhythmia pacing)是指用心脏起搏法来终止或控制某些快速心律失常—室上性心动过速(SVT)、室性心动过速(VT)和心房扑动(AF)。有时心脏起搏不能终止心动过速,但可减低有效心室率或改善血液动力学状况,也属于抗心动过速起搏范围。  相似文献   

9.
心脏起搏对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价值是十分肯定的。随着现代起搏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发展 ,人工心脏起搏的适应证也在不断扩大 ,起搏器不仅以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为主要表现的心电衰竭 ,而且开始治疗以快速性心律失常为主的心电紊乱 (如心房颤动、长QT综合征等 )和非心电性心脏病 (如梗阻性肥厚性心肌病、扩张性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等 ) ,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起搏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1 心脏起搏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策略和目的1.1 预防心律失常的发生 针对心动过速发生的心电学诱因 ,施行起搏措施 ,预防形成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10.
观察AT501起搏器起搏预防和终止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疗效。3例病窦综合征(SSS)患者,同时伴有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置入Medtronic公司生产的AT501起搏器,术后1个月打开三种独立的起搏预防治疗功能和3个可程控的起搏终止治疗功能。经8~10个月的随访,患者的临床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通过9790程控仪回顾心律失常发生事件,发现AT501起搏器对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检测准确率为98%,起搏预防治疗功能和起搏终止治疗功能可减少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发作,其中起搏终止治疗的成功率为56%,在270~360ms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检测区成功率为78%,在220~270ms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检测区成功率为40%。结论:初步临床应用表明,AT501起搏器置入后通过对起搏器的起搏预防和终止治疗功能合理程控,可安全、有效地减少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发作。  相似文献   

11.
右室双部位起搏临床应用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证实右室双部位起搏的临床疗效和置入方法的可行性。 4例因不同原因的心脏病合并严重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包括 2例患者已埋置永久心脏起搏器 (VVI) 2~ 4年 ,术后心功能减退 ,心律失常未获纠正的患者改行右室双部位起搏。 4例患者术后心功能及起搏器综合征明显改善 ,原已存在的心律失常得以纠正。认为右室双部位起搏简单、易操作、不增加埋置术危险度等优点 ,临床疗效明显 ,可作为双室同步起搏的另一种起搏方式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双心室同步房室顺序起搏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对扩张性或缺血性心肌病出现顽固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同时伴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时的治疗效果。方法 5例患者均为男性。心功能(NYHA分级)Ⅲ~Ⅳ级。QRS时限120~183m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30,左心室舒张末直径≥60mm,均有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及心室颤动(室颤)发作史。药物治疗无效。分别植入右心房和心脏静脉左心室分支起搏电极导线,并植入右心室除颤电极导线,行房室顺序双心室同步起搏及抗室性心律失常治疗。随访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心功能、LVEF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变化。结果 右心房、右心室和左心室导线感知和起搏参数均符合要求、右心室导线除颤阈值佳。起搏后QRS时限明显缩短,起搏前平均155ms,起搏后平均133ms,随访3~20个月,心功能术前平均3.4级,术后3个月平均2.4级;LVEF术前平均0.25,术后3个月0.29,1例术后6个月LVEF为0.34;5例患者共发生室速4次,均以31J的能量1次除颤成功。结论 双心室同步房室顺序起搏可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增加LVEF,改善心功能。双心室同步起搏ICD具有良好的抗室性心律失常的功能。  相似文献   

13.
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起搏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概述第一台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人体已达40余年,目前全世界已有约300万人接受了心脏起搏治疗。近几年我国每年约有1万余名患者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且植入起搏器的种类由原来以植入单腔VVI起搏器为主而逐渐向生理性起搏过度,尤其在一些大的医疗中心,生理性起搏已接近半数。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生物医学工程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起搏器的功能逐渐完善,新型起搏器不断问世,使临床缓慢性心律失常基本达到治愈的目标。心脏起搏已从单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心电衰竭,扩展到治疗心电紊乱、心力衰竭和非心电性心脏病等领域,对减少病死率,改善患者…  相似文献   

14.
自从1952年应用胸外起搏治疗心脏停搏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以来,起搏技术已逐渐扩展到应用于其他类型的心律失常。包括用起搏增快心率以治疗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以及用心房起搏治疗房性心律失常。本文将近几年来用起搏治疗心律失常的有关文献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及埋藏式心内自动除颤器(ICD)纠治重症缓慢性及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心律失常类型与起搏模式的关系,对我院植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及ICD的10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3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植入DDD或VVI,48例房室传导阻滞植入DDD、VDDR或VVI,1例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反复心脏停搏患者植入ICD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或消失.提示植入合适的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及ICD,对重症缓慢性心律失常及致死性快速性心律失常能起到良好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左锁骨下静脉穿刺紧急心脏起搏3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紧急安装心脏临时起搏器是抢救突发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措施,也是对有明显心动过缓有可能发生心律失常而进行大的外科手术者的有效保护措施。在床旁无X线指引时,我们对36例患者施行了锁骨下静脉穿刺临时心脏起搏,获得成功。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36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保护性临时起搏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再灌注反应的影响。方法:入选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且成功完成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住院患者203例,其中未行临时起搏患者158例,列为非起搏组;行保护性临时起搏患者共45例,列为保护性起搏组。观察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再灌注前心率、再灌注前后血压水平、再灌注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保护性起搏组再灌注低血压发生率较非起搏组有增高趋势(40.00%∶30.38%);保护性起搏组再灌注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非起搏组也有增高趋势(6.67%∶2.53%),但2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前保护性起搏组收缩压与非起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再灌注后保护性起搏组收缩压降低明显(P<0.05)。结论:临时起搏对再灌注反应无明显保护性作用。  相似文献   

18.
随着起搏器工程技术及心脏病理生理认识的发展,起搏器治疗的应用范围从最初的主要针对引起患者反复晕厥甚至猝死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拓展到致死性快速心律失常,由治疗心电疾病扩展到非心电疾病,如肥厚性心肌病,严重心衰等。生理性起搏,包括起搏模式和起搏部位的选择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也是将来起搏的发展方向。本文对近年来关于起搏模式及部位临床试验和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以期对以后的临床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性分析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简称急性下壁心梗)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住院患者多项临床资料,探讨临时起搏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引起血流动力学异常的室速、室颤)的影响。方法收集急性下壁心梗且成功完成急诊PCI的219例住院患者的资料,其中未行临时起搏158例,行临时起搏61例。将起搏前心率(HR)≥50次/min且在再灌注前起搏者定为保护性临时起搏,共45例;保护性临时起搏患者为保护性起搏组;未行临时起搏患者为非起搏组。观察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冠脉病变特点、再灌注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以及住院期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保护性起搏组室速、室颤的发生率高于非起搏组(17.78%比3.16%,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RR--exp(-3.430+1.748xl+0.041x2),保护性起搏为发生室速室颤的危险因素(P〈0.01),保护性起搏发生室速、室颤危险度较非起搏高5.74倍。结论保护性临时起搏有增加急性下壁心梗急诊PCI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风险。保护性临时起搏无预防或减少再灌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起搏器相关的室性心律失常常见的种类包括竞争性室性心律失常、快速心房节律被跟踪、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致室性心律失常以及起搏介导的短-长-短心律诱发的室性心律失常。这些室性心律失常可干扰或影响起搏器的正常工作,严重时可对起搏器患者构成一定危险,临床上应了解此类心律失常发生机制和掌握处理的方法,上述心律失常大部分通过起搏器的程控随访及其发作的心电图特点来明确诊断,通过调整和优化起搏参数预防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