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闫文翠  张雅芬  于力 《山东医药》2011,51(10):105-106
目的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继发迟发性脑梗死的发病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SAH后迟发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年龄、性别、吸烟、病史、用药情况等与迟发性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SAH患者发生迟发性脑梗死与患者年龄、性别、血压无关(P均〉0.05),与患者吸烟史、糖尿病史、脑梗死史及未使用钙离子拮抗剂有关(P均〈0.05)。结论吸烟史、糖尿病史、脑梗死病史及未使用钙离子拮抗剂可能是SAH后迟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脑梗死是老年人的常见多发病之一,患有脑梗死的老年患者往往比患其他疾病的患者能量及蛋白的需求率更高,脑梗死患者经常使用镇静剂、激素、制酸等药物会导致延迟使用营养支持,从而造成院内感染的发生和更长的住院时间[1.2].并进一步引起体重减轻、负氮平衡、免疫功能障碍,将增加患者的死亡率,因此探索一种能明显改善老年脑梗死患者预后的营养支持疗法已成为当前脑梗死治疗的热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使用多普勒彩超技术对颈动脉内膜厚度(IMT)、颈动脉狭窄程度及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进行分析,从而为脑梗死的复发提供监测及预防脑梗死的复发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102例脑梗死患者,分为初发脑梗死患者和复发脑梗死患者两组,使用多普勒彩超技术对颈动脉内膜厚度(IMT)、颈动脉狭窄程度及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质进行检测。结果初发组的IMT厚度为(0.95±0.19)mm,复发患者的厚度为(1.06±0.15)mm,复发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并且显著厚于初发组。同时复发组的斑块总例数、不稳定斑块例数以及颈动脉血管狭窄程度要显著高于初发组。结论通过多普勒彩超技术对颈动脉内膜厚度(IMT)、颈动脉狭窄程度及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进行监测,可以作为脑梗死复发的预报指标,是预防脑梗死复发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发病超过6小时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阿加曲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发病超过6小时急性脑梗死使用阿加曲班的患者共90例的临床资料。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IHSS)和改良Rankin评分(mRS)对阿加曲班治疗结果进行分析,以及对不同梗死严重程度、梗死类型和梗死部位患者的影响。结果入院时mRS评分(4.52±1.42)分,出院后90d mRS评分为(2.31±1.0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90d 76例(84.44%)患者预后良好,与20例(22.22%)预后不良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例(2.22%)患者出现症状性脑出血。阿加曲班用于治疗轻、中型脑梗死和心源性脑梗死和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以及前、后循环脑梗死,均能改善患者90d预后(P0.05)。结论阿加曲班治疗发病超过6小时的急性脑梗死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王新志教授临床诊治脑出血与脑梗死用药差异。方法使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系统分析王新志教授临床诊治脑梗死及脑出血医案,分别包括脑梗死883例及脑出血183例,统计用药频次及核心药物组合,并进行分析。结果治疗脑梗死及脑出血用药频次居前10位药物均包括甘草、川芎、石菖蒲、天麻、茯苓、制远志6味药;治疗脑梗死多使用黄芪、地龙、北柴胡、泽泻,治疗脑出血处方多使用桑枝、木瓜、白芍、丹参。治疗脑梗死处方挖掘出16个核心组合;治疗脑出血处方挖掘出8个核心组合。结论王新志教授治疗脑梗死及脑出血均以风、火、痰、瘀为基本病理因素,并重视胃肠论治脑病。治疗脑梗死提倡心肾与脑同治,本虚标实兼顾,其中着重治于气虚、肾虚,并重视情志及大便情况,另根据现代临床研究加入降脂等药物,提高疗效;治疗脑出血提出活血止血、破血止血、活血利水治疗的方法,并擅用藤类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梗死静脉溶栓后早期使用替罗非班是否可减少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率。方法:选择140例脑梗死溶栓后低出血风险的患者,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51例静脉溶栓后使用替罗非班为暴露组,89例静脉溶栓后未使用替罗非班为非暴露组。比较2组进展性脑梗死发生率、早期症状改善率、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及发病90d预后的差异。结果:暴露组进展性脑梗死发生率显著低于非暴露组(P=0.011),早期症状改善率明显高于非暴露组(P<0.001),2组患者出血转化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0),暴露组90d预后显著好于非暴露组(P=0.037)。结论:对于溶栓后低出血风险脑梗死患者,使用替罗非班可减少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率,能促进早期症状恢复并改善长期预后,不增加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梗死介入治疗后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 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21年7月在我院行介入治疗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54例,将术后并发肺部感染14例分为观察组,术后无肺部感染4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临床特征,Logistic回归分析缺血性脑梗死介入治疗后并发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 结果54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介入术治疗并发肺部感染者14例(25.93%)。观察组使用抗菌药种类≥2种例数对照组多(P<0.05),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观察组比对照组长(P<0.05),观察组侵入性操作、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意识障碍例数比对照组多(P<0.05)。使用抗菌药种类≥2种、行侵入性操作、合并COPD、意识障碍为缺血性脑梗死介入治疗后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使用抗菌药种类多、行侵入性操作、合并COPD、意识障碍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后并发肺部感染的风险高,应采取措施预防术后肺部感染。  相似文献   

8.
高志强  刘定华 《临床肺科杂志》2011,16(11):1665-166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35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同顾性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医院肺部感染率为12.0%,肺部感染主要因素与年龄、意识障碍程度、血糖、慢性肺病等有关;感染主要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肺部感染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严格掌握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和注意无菌操作可降低感染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本院5年来收住的1500例脑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脑梗死后出血与大面积梗死、合并房颤、皮质梗死、高血糖有关,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前是否长期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口服抗凝剂,病后是否使用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既往中风病史等无关。结论对大面积梗死、合并房颤、皮质梗死的病人宜密切动态观察,注意梗死后出血的可能,及时复查头颅CT/MRI以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使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探索心率变异性(HRV)与脑梗死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 选择2020年3月至2022年6月期间因脑梗死在我院住院的1231例患者,搜索首次急性新发脑梗死前及发病后、符合24小时全程HRV分析要求的动态心电图记录。使用两独立样本的秩和检验比较脑梗死前、后时域及频域法HRV指标的差异性。按最高和最低四分位数把脑梗死前HRV指标分成3个水平,应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脑梗死发生速度的相关因素,应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估计检测出不同HRV水平的时间距脑梗死的中位发病时间。结果 检索到32例患者首次脑梗死前符合要求的记录45份,检查时年龄70.0(62.5, 74.5)岁。相应患者脑梗死后的记录22份。脑梗死前、后时域及频域法HRV各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调整了年龄、性别及基础病等因素后,低频与高频能量比(LF/HF)水平是唯一与脑梗死发生速度相关的指标(P=0.008),与高水平(LF/HF>3.0)相比,低水平(LF/HF<1.5)的HR为4.31(95%CI1.41~13.17),无脑梗死生存时间显著缩短(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依达拉奉治疗组和对照组(常规治疗),每组65例,两组均给予血小板聚集抑制剂、改善微循环药物和神经营养药物等基础治疗;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之差和血液动力学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前与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之差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血流动力学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脑梗死急性期依达拉奉对缺血大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合并出血的风险小。  相似文献   

12.
大动脉炎合并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大动脉炎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2003年在我院住院的14例大动脉炎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大动脉炎合并脑梗死患者占同期住院的大动脉炎患者10.6%(14/132)。出现脑梗死距大动脉炎首发症状时间为1个月~15年。14例均为3支以上主动脉弓上分支动脉狭窄或闭塞并表现为偏瘫,经CT证实有脑梗死,梗死部位最多见于基底节区。激素、细胞毒药物等治疗有效。结论 大动脉炎合并脑梗死动脉病变范围广泛,临床上要予以重视,避免误诊.治疗的关键是控制原发病。  相似文献   

13.
脑脉泰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观察脑脉泰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1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0例和对照组92例,均采用抗血小板制剂、脑细胞保护剂、活血化瘀药物应用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脑脉泰胶囊,两组疗程均为21d。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第21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脉泰胶囊能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低分子量肝素对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32例经临床确诊的脑梗死患者,给予低分子量肝素和脑保护剂治疗,在治疗前后检测血液流变学特性,并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经低分子量肝素治疗后,患者全血高切黏度(P=0.0008)、全血低切黏度(P=0.0009)、血浆黏度(P=0.0008)、红细胞压积(P=0.0351)、血沉(P=0.0093)、全血高切还原黏度(P=0.0007)、全血低切还原黏度(P=0.0008)、红细胞聚集指数(P=0.0075)均显著降低,治疗总有效率达87.5%。结论:低分子量肝素可以有效地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磷酸肌酸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磷酸肌酸治疗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给予金纳多注射液70 g,每日1次静脉滴注,拜阿司匹林100 mg,每日1次口服,疗程为15天.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磷酸肌酸注射液2 g,每日1次静脉滴注,疗程15天.结果 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积分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脑梗死体积减少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 磷酸肌酸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有辅助作用,能降低致残率,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前,治疗脑梗死的药物虽然很多,但均未取得满意疗效.骨髓基质细胞(mesenchymalstromal cell,MSC)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自我更新能力,可分化为神经细胞.通过分泌营养因子和生长因子、促进血管发生等机制,移植的MSC能改善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从而降低脑梗死的致残率.利用MSC进行细胞移植很可能成为治疗脑梗死的一种理想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前,治疗脑梗死的药物虽然很多,但均未取得满意疗效.骨髓基质细胞(mesenchymalstromal cell,MSC)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自我更新能力,可分化为神经细胞.通过分泌营养因子和生长因子、促进血管发生等机制,移植的MSC能改善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从而降低脑梗死的致残率.利用MSC进行细胞移植很可能成为治疗脑梗死的一种理想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前,治疗脑梗死的药物虽然很多,但均未取得满意疗效.骨髓基质细胞(mesenchymalstromal cell,MSC)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自我更新能力,可分化为神经细胞.通过分泌营养因子和生长因子、促进血管发生等机制,移植的MSC能改善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从而降低脑梗死的致残率.利用MSC进行细胞移植很可能成为治疗脑梗死的一种理想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前,治疗脑梗死的药物虽然很多,但均未取得满意疗效.骨髓基质细胞(mesenchymalstromal cell,MSC)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自我更新能力,可分化为神经细胞.通过分泌营养因子和生长因子、促进血管发生等机制,移植的MSC能改善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从而降低脑梗死的致残率.利用MSC进行细胞移植很可能成为治疗脑梗死的一种理想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前,治疗脑梗死的药物虽然很多,但均未取得满意疗效.骨髓基质细胞(mesenchymalstromal cell,MSC)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自我更新能力,可分化为神经细胞.通过分泌营养因子和生长因子、促进血管发生等机制,移植的MSC能改善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从而降低脑梗死的致残率.利用MSC进行细胞移植很可能成为治疗脑梗死的一种理想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